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故事(三)

2020-12-12 纏繞的歷史

到冬天的時候,齊桓公還在擔心魯國的事,他讓手下一個大臣,叫作仲孫湫(qiū)的,前往魯國去看一看。

魯閔公看到仲孫湫來了,拉著他的衣袖也只是哭,哭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仲孫湫看到這樣子,不用問也知道慶父還在威脅著魯閔公。

於是,仲孫湫來見季友,暗示他得早日除掉慶父。季友伸出一隻手掌。仲孫湫明白了,季友是在告訴他,自己「孤掌難鳴」。(又一個成語了哦。孤掌難鳴的意思是:一個巴掌難以拍響,比喻力量孤單,難以成事。)季友在魯國的勢力遠遠不如慶父,所以他現在所能做的,就是盡全力保護魯閔公。

仲孫湫回賓館休息時,慶父也來見他了。慶父把很多金銀財寶擺在他面前,希望仲孫湫能在齊桓公面前替他「美言幾句」。仲孫湫沒有收下那些金銀財寶,而是告訴他:「如果公子你能忠於魯國,那麼,又何必拿這些東西來送給我呢?」慶父嚇出了一身冷汗,灰溜溜退下了。——他也會怕齊國啊!

於是仲孫湫回到了齊國。齊桓公問他:「魯國的事怎麼樣了?」

仲孫湫答道:「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意思就是說,慶父這個人,如果不除,魯國的災難就會沒完沒了。後來,這個八字的成語常常用來比喻:不除掉罪魁禍首,事情就無法順利解決。

齊桓公說:「那簡單,我馬上派兵,去殺了他。」仲孫湫說道:「那怎麼行呢?這是幹涉別國內政了。而且,慶父有謀反之心不假,可是畢竟還沒有做出謀反的事實啊,我們這樣殺過去,別人會怎麼說我們?」齊桓公嘆了口氣,只好先按兵不動。

悲劇很快又發生了。在魯閔公當君主的第二年,慶父派人在大街上殺死了他。(因為魯閔公只是個八九歲的孩子,喜歡上街去玩。季友的保護終於出現了漏洞!)季友聽到消息,又驚又怒,連忙大半夜的跑到公子申的住處,把他叫醒,兩人一同逃難到了邾(zhū)國。

慶父以為殺了魯閔公,逼走了季友和公子申,他就能當國君。沒想到,他真的想錯了。因為季友在魯國的名聲非常好,而慶父連續兩次把季友逼得離國出走,又兩次殺掉自己的國君,已經使得老百姓對他的所作所為憤怒到了極點。於是老百姓們走上大街,他們拿著鋤頭扁擔,像洪水一樣衝到慶父的家門口,揚言要把慶父給殺了。

相關焦點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完結)
    齊國大夫仲孫湫回到齊國,向齊桓公說道:「慶父不除,魯難未已。」說罷嘆了口氣,齊桓公卻不以為然,畢竟小小的魯國還入不得他的眼,也掀不起什麼大的風浪。魯閔公即位第二年,公子慶父想要奪取君位的心思更加迫切了,只不過由於魯閔公乃是齊桓公的外甥,還有公子季友盡心輔佐,他這才沒有可乘之機,也不敢輕舉妄動。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齊國人說的
    齊桓公和魯國有過一段淵源,不想看到魯國就這樣沉淪了,就派人去看看是什麼情況,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也就是那個時候從齊人這裡傳出來的。果然在後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慶父忍不住了,刺殺了魯閔公!兩任君主都死在了慶父的手裡,魯國人憤怒了,想要殺掉慶父,慶父也知道自己在魯國待不下去了就逃到了莒國。當然惡有惡報,最後慶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自殺了。
  • 春秋故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蓋棺定論,慶父兩次弒君的「罪績」以及「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典故的流傳,都將他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後來,人們常常用「慶父」比喻給國家帶來重大災難的元兇巨惡、獨夫民賊。一旦某人失盡民心,被廣大民眾認定為「國之慶父」,那這個人倒臺、覆滅的日子也就不會遠了。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究竟做了什麼,如此遭人痛恨?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典故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字面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不除去慶父這個人,那麼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停止。那麼這個典故出自哪裡,魯國的災難又是什麼事件,慶父究竟做了什麼? 《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 這句話因成為《亮劍》的臺詞走紅,卻沒多少人知道它背後的故事
    2005年由李幼斌、何政軍、張光北主演的抗戰題材電視劇《亮劍》火遍大江南北,其中有一個場景,是由何政軍飾演的趙剛政委到被俘的國民黨士兵中去做政治思想工作,趙剛的臺詞中有一句話: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句之前並不被我們許多人熟悉的古語隨著亮劍的走紅,也被許多觀眾所熟悉,那麼這句古語背後有什麼樣的典故呢?從今天開始歷史五味齋將不定期的推送一些歷史古語、諺語掌故,這些掌故可以豐富大家尤其是正在上學,處於語言豐富期的學生朋友們的詞彙和文化積澱。
  • 春秋左傳試辯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春秋左傳試辯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等到莊公染疾,託孤於三個兄弟。依次是慶父,叔牙,季友。後來這三兄弟的後代,稱三桓,專魯國的政權,即孟氏,叔孫氏,季氏。
  • 成語故事:慶父不死,魯難不已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故事 公孫湫回來報告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 國人見慶父連殺兩個國君,又胡作非為,已滿腔憤怒,聽說齊國要對付他,就紛紛起來反抗慶父。這時身在邾國的季友發出討伐慶父的檄文,並擁戴公子申為國君,國人熱烈響應。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又寡不敵眾,倉皇逃到莒國去了。季友帶申回國,並立為新君,這就是魯僖公。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老十四即位,老八老九會是什麼下場?
    正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就是成王敗寇的宿命。
  • 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描述的魯國,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在《左傳》記載中,「不去慶父,魯難未已」、「若之何而去之?」、「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這是仲孫湫回到齊國時與齊桓公的對話。可見魯國已經在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了,一直相對強盛的魯國為何會有如此境地呢?
  • 他是某姓先祖,手心帶字出生,和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相關
    這個人便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季友」,那句有名的成語便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季友的父親是魯國國君,就是那位被齊襄公灌醉,並指使人將其在車內折斷脊骨而慘死的魯桓公。當然季友出生的時候,父親還好好的。季友的前面還有三個哥哥,大哥是嫡長子,叫同;二哥是庶長子,叫慶父;三哥是庶次子,叫叔牙。季友是嫡次子,和大哥同是一個母親。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一晃,季友長大了。父親因為那場在齊國的災禍死去了,大哥嫡長子姬同繼了位,是為魯莊公。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魯莊公姬同有三個弟弟:慶父、叔牙、季友。慶父最為專橫,並拉攏叔牙為黨,一直蓄謀爭奪君位,並與其嫂——魯莊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    魯莊公於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為夫人哀靖沒有生子,既無「嫡嗣」,便從「庶子」中議立。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其二)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其一)
  • 從美女的角度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 寒假作業:寓言成語、寓言故事、閱讀理解專項練習,可列印附答案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是三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推薦書目,下面是寓言故事常考的題目類型,家長可以讓孩子閱讀書目之後進行訓練。
  • 寒假作業:寓言成語、寓言故事、閱讀理解專項練習(附答案)
    論功行賞 老馬識途 老牛舐犢 老嫗能解老生常談 梁上君子 藍田生玉 濫竽充數狼子野心 芒刺在背 買櫝還珠 馬革裹屍門可羅雀 名落孫山 孟母三遷 馬首是瞻毛遂自薦 門庭若市 木人石心 牛鼎烹雞怒髮衝冠 鳥盡弓藏 南柯一夢 弄巧成拙窮兵黷武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南轅北轍 難兄難弟天真爛漫 千變萬化 七步之才慶父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