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大國最沒有存在感,卻是周王室的後代!

2020-12-14 情懷與歷史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在春秋時期,齊國、齊國、宋國、晉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都是存在感比較強的諸侯國。到了戰國時期,魏國、秦國、趙國、楚國等大國依然具有比較強的存在感。不過,對於北方大國燕國,不管是在春秋時期還是在戰國時期,幾乎都沒有太強的存在感。除了樂毅率領燕國等五國大軍進攻齊國,和燕國有關的歷史事件可謂少之又少了。特別是在春秋時期,燕國的存在感甚至不如鄭國、衛國等小國。那麼,問題來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燕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尤其是偏離中原地區,這是燕國存在感相對較低的重要原因。根據《春秋》、《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召公奭封在薊地(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但召公奭沒有前往薊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長子克管理薊地,自己則留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繼續輔佐周王室。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疆域主要在今北京、天津、遼寧等地,也即和河南、山西、陝西等中原地區相隔千裡。在此基礎上,中原地區的歷史事件,燕國就很難參與其中。

比如在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的爭霸是主要的歷史事件,在這一過程中,不管是齊國、秦國等大國,還是鄭國、衛國、魯國等小國,都參與其中,自然在相關的史料中留下自己的記載。與此相對應的是,燕國因為和中原地區相距甚遠,自然缺乏相關的史料記載。與此相對應的是,雖然吳國和越國也比較偏離中原地區,不過,到了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因為參與到中原諸侯國的爭霸中,比如吳國攻破楚國都城,越王勾踐北上會盟諸侯等,從而加強了自己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這個北方大國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對抗山戎、東胡、匈奴等遊牧民族上了。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前7世紀時,山戎先後南下攻伐鄭、燕、齊等國,燕桓侯時被迫遷都臨易(今河北容城)以躲避山戎的侵擾。根據史料記載,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帶,以林中狩獵和放牧為主的遊牧民族。在春秋時期,燕國在防禦和對抗山戎上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到了戰國時期,不僅趙國名將李牧擊敗過東胡,面對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的東胡,燕國養精蓄銳,從而大敗過東胡,使東胡向後退卻一千餘裡。

最後,在對抗山戎和東胡的過程中,燕國的擴張方向主要是北方和東北一帶,這促使燕國和中原諸侯國的聯繫和交流更加少了。當然,在被齊國攻破後,燕國終於開始向中原擴張了,比如通過樂毅伐齊,以此聯合趙國、韓國、魏國、秦國等諸侯國一起擊敗齊國,不過,這已經到了戰國中後期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七雄中,燕國君主作為周王室的後代,和周天子的關係可謂最緊密了。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燕召公姬奭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也即就燕國來說,在血緣上和周王室非常親近。

文/情懷歷史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弱國尚能圖強爭霸,為何周王室卻一蹶不振
    文|小河對岸春秋戰爭時期,乃是大爭之世,不僅大國稱雄稱霸。許多小國、弱國,也能通過一系列的變革措施而強盛起來。春秋前期的鄭國,憑藉從虢、鄶之君那裡賄賂而來的十邑之地,兼虢並鄶,其後又吞併其他周邊小國。而至鄭莊公在位時期,更為活躍,屢屢與宋、陳、蔡、衛等國構兵,還打敗了天子之師 、令周王室威信掃地,鄭莊公也因此被稱為「春秋小霸」。春秋後期的吳、越兩國,原為東南的兩個小國,較中原諸侯國極為落後。
  • 春秋時期烜赫一時的魯國、宋國,到了戰國為何被徹底邊緣化?
    如果我們深挖戰國時期的歷史,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發現,這個發現便是戰國時期這段波瀾壯闊的大歷史,不僅只有「戰國七雄」。實際上,戰國時期還是有諸多小國存在的。但是,這些小國顯然被戰國時代的列國紛爭徹底淹沒。雖然在戰國的舞臺上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但是這些春秋時期重要的諸侯國,卻一直是客觀的存在。而在這些小國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魯國、宋國。春秋時期的這兩國,可以說是留下了諸多的故事。不論是魯國的「曹劌論戰」,還是宋襄公的「仁義大旗」,可以說是成為了春秋時代的一個歷史特寫。
  • 中山國在春秋戰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之外,還有一個諸侯國也留下了一段特殊的歷史——中山國。中山國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在這一段時間內,中山國努力融入華夏文化,雖然最後沒有能夠在戰國爭雄的年代存活下來,但是卻依然給魏、趙等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也造成了很多的困擾,那麼中山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 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沒了存在感,為何晉齊楚不敢取而代之?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領著正義聯軍打敗了商紂,不但建立了周政權,還分封了天下的幾百諸侯。不過稍微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武王死後,周天子沒傳幾代就淪為了打醬油的擺設,基本上沒啥存在感,尤其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一個比一個悲催。直到了戰國末期,秦才敢冒天下大不為而滅了周。
  • 吳國和越國均為春秋末期大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毫無存在感了
    吳國和越國作為春秋中後期的兩個大國,其中越王勾踐更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代霸主,不過兩國在進入戰國之後,存在感卻實在不強。其中吳國在戰國初期便慘遭滅國,而越國雖然較為堅挺,但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由於國內動蕩不止,國勢日衰,最終被楚國所滅。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徵服。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國的君主,曾想到最後會是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因為,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的秦國,一直都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排斥。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視秦國蠻夷,連年大舉用兵徵討秦國。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達到了八十年之久。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出現變化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金字塔春秋戰國是個亂世,諸侯列國混戰不斷,逐漸破壞周天子的禮樂秩序,政治格局的平衡經數百年混戰終於被徹底顛覆,伴隨戰爭而來的則是百姓的流離失所,這對百姓而言是痛苦越是到戰國後期,這種人就越是多,這是時代使然。約在秦朝統一天下前數十年間,這些社會出身不高的人,越來越多的活躍在諸侯列國的政壇之上,當年為周人所貶低的商人族群也在這個時期得到了最快的發展,他們歷經數百年的積累,財富幾可匹敵國家財政。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都城被三次攻破呢?
    早在西周建立時,因感念楚人出兵幫助滅商的緣故,周王室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讓他到丹陽建立了最初的楚國(方圓五十裡)。但是,對於不斷擴張的楚國,在春秋時期就陸續吞併了周邊的小國,成為一個地方數千裡的大國。
  • 分封制對周王室來說意味著什麼?因分封而強,因分封而亡
    因此,對於周王室來說,這更加的不划算。但隨著春秋的發展,周王室還是不得不先後冊封了齊、晉、秦等大國成為方伯。從此,隨著霸主的誕生,東周進入了多核運轉的階段。而沒有軍事力量輔助的周王室,又被稀釋了王權,此時,如果廢除分封制,是不是可以了呢?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姬姓諸侯國又小又弱,外姓諸侯國普遍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裡,大國吞小國,小國吞蝦米國已經成為了常態。一、姬姓諸侯國的封地大多數都在中原,發展潛力有限西周剛剛建立之時,因為各路諸侯的勢力依舊龐大,周王室一家也無法將他們全部吞併,因此為了穩定時局,周王室就施行了分封制,對那些滅商諸侯進行分封。
  • 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
    -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一說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雖然楚國一開始受封的疆域比較小,遠遠比不上一些公爵、侯爵諸侯國。但是,通過對周邊小國的兼併,楚國在春秋時期崛起,並認為子爵已經無法和楚國的實力相匹配了,所以楚國選擇「僭越稱王」,之所以強調是僭越,這是因為楚武王的王號,沒有獲得周王室的認可。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春秋戰國只是催化劑,這才是真正原因
    關於周朝的滅亡,通常的印象還是停留在春秋戰國時期,畢竟是春秋戰國的亂世導致了秦國的不斷崛起和周朝的不斷衰落,最終在公元前256年,由秦軍攻入雒邑滅亡周朝。 不過歷史的現實可沒有這麼簡單,實際上在周朝的滅亡過程當中,春秋戰國的亂世只是一針催化劑,秦國的進攻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本是春秋四大強國之一,卻被一小國壓制近百年,還慘遭亡國
    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戰國時代,晉國已經銷聲匿跡,但春秋時代,晉國是毋庸置疑的超級大國。周王室衰落後,各諸侯國相繼崛起,近300年來,晉國走在前列。一個國家發展到飽和階段會出現很多問題,即使是強大的晉國也無法避免這個規律。秦國一開始也是一個小國,通過不斷的對外擴張,擁有了鼎盛時期的領土,秦國被周朝分封,其興衰過程也離不開周朝的影響。周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意義重大。也是華夏文明的第一個造型者和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
  • 夏商周春秋戰國是如何建立的
    夏商周春秋戰國是如何建立的 夏傳子,家天下堯、舜時期,洪水泛濫為害。堯命夏族首領鯨(gun滾)治洪水。鯨用築堤防的方法治水無功,為舜殺死。舜又命鯨之子禹治水,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用疏導法治水,導小水入於川,導川水致於海。
  • 中山國是什麼樣的存在?是華夏後裔,怎麼又不同於戰國七雄?
    如果說起戰國時期的歷史,恐怕多數有些歷史常識的朋友都會脫口而出「戰國七雄」這個詞。確實「戰國七雄」是對戰國時期中原形勢的一個非常簡略的概括,可以說普通人快速了解一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諸侯國混戰的形勢。
  • 春秋外交家與戰國外交家有何不同?春秋重信義,而戰國重名利
    簡單的說春秋霸主之間還是恪守著周禮下的底線,他們雖要求小國唯命是從、定期朝覲,在財物索取上誅求無度,但是很少以滅其國,佔其土為目的,而且對於周天子,他們雖然輕視,但卻不藐視,對周王室還是保有著一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