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弱國尚能圖強爭霸,為何周王室卻一蹶不振

2020-12-19 有知社

文|小河對岸

春秋戰爭時期,乃是大爭之世,不僅大國稱雄稱霸。許多小國、弱國,也能通過一系列的變革措施而強盛起來。春秋前期的鄭國,憑藉從虢、鄶之君那裡賄賂而來的十邑之地,兼虢並鄶,其後又吞併其他周邊小國。而至鄭莊公在位時期,更為活躍,屢屢與宋、陳、蔡、衛等國構兵,還打敗了天子之師 、令周王室威信掃地,鄭莊公也因此被稱為「春秋小霸」。

春秋後期的吳、越兩國,原為東南的兩個小國,較中原諸侯國極為落後。連六藝中的「射」、「御」兩項軍事技能都完全不懂,其後分別在晉、楚兩國的扶持與襄助之下,迅速崛起,竟取代了「晉、楚」而成為了霸主。還有戰國前期的秦國,也遠較東方諸侯落後,其後實行變法,竟異軍突起而一併天下。那為何擁有優勢政治資源的周王室,卻在東遷之後一蹶不振,再難振興?

其一,周王室是天下秩序的制定者,就絕不可能自壞秩序。但凡振興圖強,莫不以兼併弱小國家為途經。而天下的諸侯,皆是周王室所分封。故而,周王室不可能吞併自己分封的諸侯國,而此惡例一開,周王室也就會立即喪失「共主」的地位。

其二,周王室東遷之後,其疆域已大蹙,還要不時犒賞「勤王」的諸侯。秦襄公護送周王室東遷,周平王便將殘破的宗周地區賜予秦國(名義上),自此秦國才被正式列為諸侯。晉文公替周襄王平定了王室之亂,周襄王又將河內、陽樊等地賜予晉國。鄭厲公勤王有功,周惠王將虎牢以東之地賜予鄭國等等。

其三,周王室世世分封,更使得其疆域越來越小,國力越來越弱。分封制乃周之宗法,而按此宗法,則要世世分封,以致周王室的直領疆域愈來愈小,制約了周王室勢力的恢復。最後,周王室還分成了東周與西周兩個小國。

其四,周王室的地位尊崇無比,其生存環境極其安逸,故而早已磨滅周人的雄心壯志。由於周王室乃是天下的共主,其東遷洛邑之後,位於華夏之核心,遠離了戎狄部落。而周王室的周邊諸侯又絕不敢輕易地打周王室的主意,致使周王室的生存環境極為安逸,而此長期安逸尊崇的生活環境,又極易磨滅周人的雄心壯志。

參考史籍:《左傳》、《史記》等等

相關焦點

  • 這春秋弱國尚能爭一方天下,原來正宗的周王室,為何再沒起來過
    這春秋弱國尚能爭一方天下,原來正宗的周王室,為何再沒起來過我們知道,從東周過度到春秋時期,可以說真是諸侯林立,要知道當年西周武王可是大大小小分了一百多個諸侯國,這也就意味著東周滅了之後,這百十號國家炸開了鍋,當時可以說十足的亂世之秋,不僅大國能夠稱雄稱霸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大國最沒有存在感,卻是周王室的後代!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在春秋時期,齊國、齊國、宋國、晉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都是存在感比較強的諸侯國。到了戰國時期,魏國、秦國、趙國、楚國等大國依然具有比較強的存在感。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國的君主,曾想到最後會是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因為,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的秦國,一直都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排斥。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視秦國蠻夷,連年大舉用兵徵討秦國。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達到了八十年之久。
  • 春秋時期烜赫一時的魯國、宋國,到了戰國為何被徹底邊緣化?
    雖然在戰國的舞臺上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但是這些春秋時期重要的諸侯國,卻一直是客觀的存在。而在這些小國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魯國、宋國。春秋時期的這兩國,可以說是留下了諸多的故事。不論是魯國的「曹劌論戰」,還是宋襄公的「仁義大旗」,可以說是成為了春秋時代的一個歷史特寫。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在這樣的時代中,楊子璐並沒有宏圖大志,只可惜勾踐一個錯誤的決定,逼得他走上了爭霸的道路。<引用自《重生之春秋戰國》簡介> 推薦一看6.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戰國時期,禮樂崩壞,群雄並起,為了城池、土地、利益,各國之間相互徵伐,爾虞我詐。其中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實力最為強大,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那麼,早已名存實亡的周王室,地處中原,實力微弱,本應該是各個國家眼中的一塊肥肉,卻為何直到戰國末期才被秦國滅掉?本來只有巴掌大點地盤的周王室,又為何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呢?
  • 從促進民族融合、加劇爭霸鬥爭角度,分析春秋時期大國政聯姻
    齊桓公為尋求霸業進行政治聯姻,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通過政治婚姻與其他國家建立穩固而親密的關係,有利於謀求霸業活動。齊桓公時期政治聯姻主要有,齊桓公先後娶了周王室王姬,徐國徐嬴,蔡國蔡姬,衛國二女,鄭國鄭姬,葛國葛嬴,密國密姬,宋國華子;此外,齊桓公之女嫁給了晉國重耳和魯僖公。
  • 分封制對周王室來說意味著什麼?因分封而強,因分封而亡
    周代殷時,周只是將殷商的中央政權摧毀,在東夷和巴蜀,還有許多服從於商的部落存在。周武王為此徹夜難眠,與其弟周公和宰輔姜尚商議,如何才能使周的宗主權更加穩固呢?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與探索,周王朝創立的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在武王時期,將文王諸子和武王諸子,以及重要的功臣封於周王朝與外藩交叉的地區,來拱衛王室、監視夷狄。
  •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國都的營建規制和特點
    導語:東周時期自周平王遷都以後王室衰微,各國陷入長期爭霸和戰爭中,各國紛紛通過變法圖強,以圖稱霸諸侯。為了防止別國入侵,各國紛紛採取應對措施,除了在邊境修築長城外,還在自己國都「城郭構池以為固」。都城的建立並非完全為抵禦外來侵略,還用以彰顯國家氣派,起到震懾別國的作用。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春秋初,晉國內部出現公室與貴族爭奪君位的長期鬥爭。從晉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師於曲沃,到晉緡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為晉侯,經過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國。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開創霸業。城濮之戰,晉國打敗楚國,大會諸侯,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以後象秦、齊這樣的大國都無法與之對抗。能長期和晉較量的只有楚,但雙方互有勝負,形成兩強更迭把持中原霸權的局面。
  • 從文物解讀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附高清圖)
    而中國的「軸心時代」正好落在春秋戰國時期。原來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在春秋時期權威衰落,日益強大的諸侯國之間弱肉強食、兼併爭霸。周王室威信徹底喪失,小國被大國吞併,形成了七雄並立的競爭格局。▌禮崩樂壞 諸侯混戰春秋時期,西周建立的等級森嚴的分邦建國制日漸遭受破壞,周王室權威地位不斷受到諸侯挑戰,戰國時各國公室又受到卿大夫的挑戰,出現了「田氏代齊」「三家分晉
  • 春秋戰國:為何高爵位諸侯國越混越差,低爵位諸侯國反而越混越好
    引言武王伐紂,滅商建周之後,為了管理龐大周王朝的領土,也為了犒賞追隨自己的功臣,採取了分封諸侯的策略。以至於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諸侯並起,直到秦國西出函谷,滅六國而一統天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強大諸侯的實際爵位其實都不高,而分封初期那些爵位高的國家反而在後世的爭霸中只能任人攻伐。贏在起跑線上的公爵諸侯國在周朝的分封制中,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天子、公、侯、伯、子、男。
  • 初中中國古代史知識點梳理:動蕩的春秋時期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時期。   (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時期。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姬姓諸侯國又小又弱,外姓諸侯國普遍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裡,大國吞小國,小國吞蝦米國已經成為了常態。一、姬姓諸侯國的封地大多數都在中原,發展潛力有限西周剛剛建立之時,因為各路諸侯的勢力依舊龐大,周王室一家也無法將他們全部吞併,因此為了穩定時局,周王室就施行了分封制,對那些滅商諸侯進行分封。
  • 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是如何生活的?知識分子:我們有經濟來源
    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那麼為何春秋戰國能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呢,其實是與作為這一時期學術思想文化主體的知識分子不可分割,正是因為知識分子所獲得的社會解放才促發了這一學術「盛世」。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是如何保障自身生活的呢?當我們帶著這個疑惑穿越兩千餘年的歲月看向那群足以「扭轉乾坤」的知識分子時,似乎聽見了他們清晰的回答:我們有經濟來源。本篇筆者就從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隊伍的形成說起,聊聊他們所具備的特徵,進而說說他們的經濟來源。
  •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出現變化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金字塔春秋戰國是個亂世,諸侯列國混戰不斷,逐漸破壞周天子的禮樂秩序,政治格局的平衡經數百年混戰終於被徹底顛覆,伴隨戰爭而來的則是百姓的流離失所,這對百姓而言是痛苦越是到戰國後期,這種人就越是多,這是時代使然。約在秦朝統一天下前數十年間,這些社會出身不高的人,越來越多的活躍在諸侯列國的政壇之上,當年為周人所貶低的商人族群也在這個時期得到了最快的發展,他們歷經數百年的積累,財富幾可匹敵國家財政。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戰後,魯莊公向曹劌請教為何能夠取勝,曹劌便說出了著名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說。2、荀息,假道滅虢。荀息,姬姓,原氏,名黯,字息,是春秋時期晉國有記載的第一位相國。
  • 吳國和越國均為春秋末期大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毫無存在感了
    吳國和越國作為春秋中後期的兩個大國,其中越王勾踐更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代霸主,不過兩國在進入戰國之後,存在感卻實在不強。其中吳國在戰國初期便慘遭滅國,而越國雖然較為堅挺,但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由於國內動蕩不止,國勢日衰,最終被楚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