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春秋弱國尚能爭一方天下,原來正宗的周王室,為何再沒起來過

2020-12-19 百家號

這春秋弱國尚能爭一方天下,原來正宗的周王室,為何再沒起來過

我們知道,從東周過度到春秋時期,可以說真是諸侯林立,要知道當年西周武王可是大大小小分了一百多個諸侯國,這也就意味著東周滅了之後,這百十號國家炸開了鍋,當時可以說十足的亂世之秋,不僅大國能夠稱雄稱霸。連很多的小國也在一系列的變強政策下起來了。比如素有「春秋小霸」的鄭國,那麼問題來了,這春秋弱國尚能爭一方天下,原來正宗的周王室,為何卻再沒起來過。今天就讓小編陪大家一起看一下這段過往。

我們知道周朝因為當時的生產力、交通等問題,難以實現對所徵土地的中央控制,所以就把大片土體分封出去了,但是當時還是保證了中央的總體軍事實力和國土面積的。這種地方作亂的事情,當時的武王肯定也是都想到了,不可能沒做什麼制約措施。比如這個軍事問題吧,當時周朝王都及其周邊可以調用的軍隊是三萬多人,而地方設置的軍隊上限不足一萬,也就是說一個地方反了,我這中央軍,兵強馬壯的精銳把地方的小武裝消滅,可以說是綽綽有餘。

這麼想來,就是過渡到春秋之後,這個周王都再弱,應該還是留下了老祖宗那些積澱吧。雖然可能確實沒有幾個諸侯大國厲害,但實力應該也足以幹翻一些小國啊。更何況王都人才濟濟,工藝等方面也應該是最先進的,更何況自己是當時名正言順的繼承者,但為何卻再沒起來過,甚至我們在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沒有看到他們起兵立國的影子?

這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周王室這一套體系的制定者,作為絕對的制定者,它是可能去破壞的。這一大堆的國家都是周天子分封下來的諸侯,自己還是處在高高在上的周天子,他們再怎麼鬧,還是階級低一層,如果貿然摻和到這些事情上,就成了什麼,周天子承認自己和大家是一樣的,那整個周王室也就不是「天下共主」了,以後大家打仗討伐,也就不需要等他給立個牌子了。

二是在周平王動遷之後,本就自己手裡沒什麼東西,但為了鼓勵大家勤王,還是把剩下自己的那點地給送了出去,而秦國享受這番待遇後,晉文公也整了這麼一出,周王室還得繼續送,如此反覆,自己手頭就那麼點老祖宗留下的,送來送去,只減不增,情況可想而知。

三呢,這也得說成也分封,敗也分封。這宗族發展,如果沒有什麼有效控制,一般都是越來越多,更加上王室血親,一個都有好多妃嬪,孩子自然就生的多,這樣一份地就得分給若干人,疆域也因此越來越小,而且分出去,又說他們可以世代繼承,所以也要不回來,自己也就慢慢的沒實力了。

另外,我們得說周王室還是因為在之後的這些君主,基本上過得非常安逸,一般都是周邊的諸侯打,雖然可能感覺都沒有自己幹涉,可能沒面子,但是又打不到他,而且大家都好吃好喝伺候他。這就導致周王室覺得也沒什麼警惕感,而且再加上這種情況還會整出一些王室內亂,可以說再起來已經不可能了。更何況一個周王室,周邊夾著幾個超級大國,一旦想收復,也極可能在短時間就被掐死。所以這春秋弱國尚能爭一方天下,原來正宗的周王室,為何卻再沒起來過。

不知大家讀了有什麼感想呢?歡迎各位評論、分享。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弱國尚能圖強爭霸,為何周王室卻一蹶不振
    文|小河對岸春秋戰爭時期,乃是大爭之世,不僅大國稱雄稱霸。許多小國、弱國,也能通過一系列的變革措施而強盛起來。春秋前期的鄭國,憑藉從虢、鄶之君那裡賄賂而來的十邑之地,兼虢並鄶,其後又吞併其他周邊小國。而至鄭莊公在位時期,更為活躍,屢屢與宋、陳、蔡、衛等國構兵,還打敗了天子之師 、令周王室威信掃地,鄭莊公也因此被稱為「春秋小霸」。春秋後期的吳、越兩國,原為東南的兩個小國,較中原諸侯國極為落後。
  • 西周滅亡後,東周還持續了那麼多年,為何周王室沒人能一統天下?
    除了原本就實力強勁的幾個諸侯國在蠢蠢欲動,因平定犬戎而立下大功的秦襄公亦躋身諸侯之列,成了終結春秋戰國時代的伏筆。 說到這,可能很多朋友會問了:東周時期周天子傳了那麼多代,就沒有一個能挑大梁一統天下光復周室的存在嗎?他們為什麼沒進行改革復興周統呢?
  • 戰爭開端—周王室的衰敗
    「周室衰微不共匡,幹戈終日互爭強」,公元前1046年,殷商王朝經歷了500餘年的風雨,已然腐朽不堪,姬發聯合各路諸侯以有道伐無道,最終滅商建周,史稱「武王伐紂」。周朝建立兩年後武王病逝,傳位成王,周公旦輔政,以禮儀治天下,分封諸侯七十一個,姬姓五十三人,為天下共主,同時期的歐洲還在《聖經》傳說中的所羅王與大衛王時代,而現代歐洲貴族禮儀制度的建立還要再等上兩千年左右。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已經延綿270餘年,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國逐漸強大起來,王室的威嚴也日漸消散。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那麼,早已名存實亡的周王室,地處中原,實力微弱,本應該是各個國家眼中的一塊肥肉,卻為何直到戰國末期才被秦國滅掉?本來只有巴掌大點地盤的周王室,又為何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呢?周王室能夠苟延殘喘的存活這麼久,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因為周朝的禮法制度。
  • 分封制對周王室來說意味著什麼?因分封而強,因分封而亡
    周代殷時,周只是將殷商的中央政權摧毀,在東夷和巴蜀,還有許多服從於商的部落存在。周武王為此徹夜難眠,與其弟周公和宰輔姜尚商議,如何才能使周的宗主權更加穩固呢?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與探索,周王朝創立的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在武王時期,將文王諸子和武王諸子,以及重要的功臣封於周王朝與外藩交叉的地區,來拱衛王室、監視夷狄。
  • 《大秦賦》中周天子,曾經坐擁天下,混到蝸居河南,到底怎麼回事
    那麼周為何有西周君、東周君兩個國君?昔日強大的周王室又何以淪落至此? 東遷後的疆域,清人顧棟高曾做過總結:「尚有今河南、懷慶二府之地,兼得汝州,跨河南北。……襟山帶河,晉鄭夾輔,光武創業之規模不過是也。」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西部。但是周王室的力量已經無法號令諸侯,只相當於一個中等諸侯國,春秋時代就是從這時起拉開了大幕。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觀察》第85期(2020/09)-從〈燭之武退秦師〉看弱國無外交
    但秦伯真正在意「闕秦以利晉」這件事,這是春秋爭霸的雄主們所共同在意的一類大事;燭之武也是心知肚明,因此他將「闕秦以利晉」作為整個遊說的定調與結論。從地緣關係來看,秦欲東向爭霸,首先要面對的勁敵正是晉。而南方有楚來消耗晉,再在晉的東方安插了鄭,加上秦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晉的西面壓力。如此一來,使晉腹背受敵無疑是最好的戰略布局。燭之武的遊說適時地掀開這張戰略藍圖,因此,「秦伯說,與鄭人盟。
  • 本是春秋四大強國之一,卻被一小國壓制近百年,還慘遭亡國
    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戰國時代,晉國已經銷聲匿跡,但春秋時代,晉國是毋庸置疑的超級大國。周王室衰落後,各諸侯國相繼崛起,近300年來,晉國走在前列。朱平王遷都後,到公元前476年為止一直有「春秋五霸」之爭,但從根本上說,這300年來,晉國一直處於前列,只有楚國能與之抗衡。就像未遂超級大國對抗一樣。很多人不明白秦國佔據北方黃河流域,有發達的農耕文明,曾經是統一全國的霸主,為什麼走向解體的結局?秦國的滅亡也預示著春秋時代的結束。事實上,聖極必衰是不變的規律。
  • 序章-春秋潛規則:周平王只是遷了個都,為何就把西周玩沒了?
    然而,周平王並沒有舉辦轟轟烈烈的登基儀式,而是在秦、晉、鄭、衛等國的護送下,匆匆前往周王朝在東部的新都-洛邑。雖然遷都之後的周王室仍然姓姬,還是周武王的子孫,然而周平王不會想到的是,在他之後的周王朝卻被後人冠以了「東周」的名稱,並進一步分成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 從春秋早期這張圖上,你要能看出秦國是將來的王者,我就服!
    看過結局的我們,似乎覺得:秦國能統一春秋戰國是一件理所應當順理成章的事。春秋初期圖這就是春秋早期的地圖,圖片來自網絡,雖不一定100%準確,但基本能反映當時的情況。難怪在春秋早期,這些國家都曾叱吒風雲,春秋三小霸: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中,他們就佔據了兩席。我們再來看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 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沒了存在感,為何晉齊楚不敢取而代之?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領著正義聯軍打敗了商紂,不但建立了周政權,還分封了天下的幾百諸侯。不過稍微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武王死後,周天子沒傳幾代就淪為了打醬油的擺設,基本上沒啥存在感,尤其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一個比一個悲催。直到了戰國末期,秦才敢冒天下大不為而滅了周。
  • 分封制:王朝的雙刃劍,讓周王室強盛,也讓周王室衰敗
    可到了東周時期,控制權不在,周王室成為了表面上的天下共主,實際上天下早就進入了混戰時代。「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西周時期,分封制又被叫做分邦建國,顧名思義就是得到分封的諸侯可以建立自己的諸侯國。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鞏固周王朝的統治,除了王族,功臣還有先代的貴族們都會成為諸侯,擁有自己的土地建立諸侯國。土地既然劃分了出去,那麼所有權自然不在完全屬於周王室,但控制權還在周王室的手中。諸侯國需要按時進貢給中央,其餘的資源和收益自然歸諸侯王所有。
  • 晉楚之爭是春秋中後期的主角沒錯,但之後諸侯各國逐步轉向內鬥!
    春秋局勢,先是周王室周邊諸國相爭,這是前期。晉楚之爭是春秋中後期的主角沒錯,但是第二次弭兵會盟之後,諸侯各國逐步轉向內鬥,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大為減少,反而內鬥加劇,晉國在六卿的相互攻伐中走向衰落,楚國在吳國的打擊之下國力大減,這期間東南方的吳、越崛起,數度與諸侯會盟,到後期要還在說晉楚是主角,他們自己都會不好意思吧。
  • 東周國史6:周鄭交惡:兵鋒相見,周桓王重振王室雄風一箭夢斷
    桓王十二年,周、秦聯軍幹涉芮國朝政。轉回頭的第二年,周、鄭又起爭端。周桓王繼位後,周、鄭之間的關係便一路下滑,儘管多次過招,但是雙方還比較克制。直到桓王十三年,也即是公元前707年,周鄭之間終於撕破了臉皮,兵鋒相見了。
  • 同樣是開國之初分封,周、漢、晉三朝,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他們對於自己的權力更多的認為是自己祖先的,的確,周王室只是分封了一塊土地,其餘的需要祖先披荊斬棘的開拓。比如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最初只是給王室養馬的,發展成為後來的西部豪強。這樣就造成了他們對王室的分離傾向。如果王室一直強,諸侯永遠是諸侯,維持自己臣子的地位。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而追溯到更早的春秋時期也是如此,秦國也同樣受到了晉國的壓制。而看不起秦國的情況,更是一直延續到了戰國晚期的時候。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看不起秦國?首先,各諸侯國紛紛看不起秦國,實際上同秦國的出身,有著很大的關係。當時,秦國的建立可以有很大的機緣巧合的因素。這是因為,秦國君主的先祖並不具備顯赫的身份,而是給周天子養馬的存在,最開始僅是王室的附庸。
  • 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大國最沒有存在感,卻是周王室的後代!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在春秋時期,齊國、齊國、宋國、晉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都是存在感比較強的諸侯國。到了戰國時期,魏國、秦國、趙國、楚國等大國依然具有比較強的存在感。
  • 解讀:周王室的悲哀,旁系姬姓是如何興起,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周王室是個偏心的家長,親生的厚待,養的不看重周王室分封諸侯將同姓姬家子弟分封在在王畿附近或山西、河南一帶,爵位高,如晉國、魯國、鄭國,封地人口多,物產富饒,換句說話,安全,而且不愁吃不愁喝。周王室的悲哀;溺愛的養廢了,放養的放肥了於是,兩百年過後再回過頭來看,周王室當初的做法是真的悲哀,那些衣食無憂嬌生慣養的姬姓諸侯全部養廢了,反倒是那些爹娘不管的養子們漸漸地自食其力相互吞併翻身做了主人。
  • 在歷史中,春秋末期,吳國為何能突然稱霸中原呢?
    春秋期間,周王室權勢陵夷,權威不再,已無法有用掌握全國諸侯。少許壯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全國,開啟了猛烈的爭霸戰鬥。對「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各種說法,此中有兩種說法的認同度對照高。一是《史記索隱》覺得春秋五霸劃分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二是《荀子·王霸》中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此中,就吳國來說,就在春秋末期陡然突起,不但攻破了楚國的首都,反擊敗了齊國等強國。那麼,疑問來了,春秋末期,吳國為何能陡然稱霸華夏呢?一,起首,吳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流區域的姬姓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