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王十二年,周、秦聯軍幹涉芮國朝政。轉回頭的第二年,周、鄭又起爭端。
周桓王繼位後,周、鄭之間的關係便一路下滑,儘管多次過招,但是雙方還比較克制。直到桓王十三年,也即是公元前707年,周鄭之間終於撕破了臉皮,兵鋒相見了。
由於關係的長期惡化,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成為雙方發生戰爭的導火索。藉口鄭莊公長期不到洛邑處理王室事務,周桓王將鄭莊公的左卿士之職罷免,並將左卿士的職權併入虢公執掌。
鄭莊公聽到這一消息,並沒有想像中的憤怒,他只是輕蔑的撇了撇嘴,以示不屑。此後他便徹底斷絕與周王室的聯繫。
按理說,如果雙方就此偃旗息鼓也到罷了,大概是周桓王早已下定決心要向鄭國動手,此時罷免鄭莊公左卿士之職只是為了激怒他。然而,鄭莊公對於被罷免根本就不在乎——或者說故意裝作不在乎,他公開對外宣稱周朝廷的左卿士對他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
就像一個人用足了力氣掄起拳頭砸向虛空,傷害不了空氣卻摔倒了自己。周桓王被鄭莊公的輕視激怒了。他發布王命,要召集天下諸侯討伐鄭莊公。
桓王的詔命下發至洛邑周邊數個諸侯國,只有陳、蔡、衛三國積極響應。這三個國家都與鄭國有矛盾,而且最近這幾年都曾與鄭國發生軍事摩擦或戰爭。
經過一番準備,這年秋天,周桓王率領三軍御駕親徵。一般來說,御駕親徵能夠鼓舞士氣,但是其風險同樣巨大,這在周王朝的歷史上就有過慘痛教訓,比如周昭王的南徵荊楚六軍盡沒。
按周禮「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東遷以後的周王室,實力已經大大減弱,從《左傳》上看,此時的周王室已經不能保持六軍的軍隊建制規模了。周桓王將蔡、衛軍編入右軍,將陳軍編入左軍,自率中軍,浩浩蕩蕩殺向鄭國。
鄭國早已做好備戰,雙方在繻葛相遇,戰爭的經過是鄭軍以「魚麗之陣」完勝周天子的聯軍,最慘的是桓王姬林在逃跑的過程中為鄭將祝聃射中肩膀。
這場被稱為「繻葛之戰」的春秋早期的著名戰役,其過程以及戰爭之後鄭莊公派遣祭足前去慰勞桓王及其左右隨從的故事我們不再詳細說明,我們重點來看這場戰爭反映出春秋時代戰爭的一個特點。
春秋時代,諸侯之間發生的戰爭日益頻繁,表明西周以來的封建組織正日益崩潰。因為周王室力量的衰落,以至於「禮樂徵伐自諸侯出」,原來諸侯之間的爭端由周天子進行調解和裁決的程序被打破,但是此時代替周天子履行裁判者的地位的「霸主」還沒有真正形成,所以春秋前期的混戰還多半限制在一定規模之內,大型的集團性對抗還沒有真正形成。
此外,由於春秋前期,西周以來的宗法制還沒有遭到大的崩潰,周王室與諸侯之間、以及諸侯與諸侯之間的衝突也會受到宗法與姻親關係的左右,所以戰爭可以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內。正如張蔭麟先生在《中國史綱》中所說:「這種顧念舊情、不為己甚的心理加上畏懼名分,雖幹犯而不敢過度幹犯的矛盾心理,使得周室東遷後三百年的中國尚不致成為弱肉強食的世界;這兩種心理是春秋時代之所以異於後來戰國時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