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沒了存在感,為何晉齊楚不敢取而代之?

2020-12-11 海叔說春秋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領著正義聯軍打敗了商紂,不但建立了周政權,還分封了天下的幾百諸侯。不過稍微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武王死後,周天子沒傳幾代就淪為了打醬油的擺設,基本上沒啥存在感,尤其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一個比一個悲催。直到了戰國末期,秦才敢冒天下大不為而滅了周。這裡就有個問題了:既然周天子沒了存在感,那些大諸侯國為啥就不取而代之呢?

春秋時期,那會兒實力比較強的國家就數晉、齊、楚3國了,而且這3個國家的君主都曾當過那時的霸主。然而比較有意思的是,晉文公、齊桓公、楚莊王這3人做了霸主時,基本上都是互掐,從沒做出取代周天子的事情。即使楚飲馬黃河之際,也就問鼎意思了下而已,但被別人幾句話就給說跑了,壓根兒不敢再挑戰周王權威了。那晉、齊為何就沒起過非分之想呢?

首先,那時周天子雖已沒了啥存在感,但別人好歹是正統國君,而當時的「周禮」還比較有約束力,這個思想束縛著所有諸侯,他們當年得到了武王的分封,所以還不敢造次。而齊是姜太公的後代,他們的國君感先君厚恩,所以不會亂來,至少在外人面前得做出恭敬的樣子。在這種情況下,齊桓公想出來了「尊王攘夷」的辦法來忽悠大家。這個口號高大上,又能實現霸主的夢想,所以齊桓公成功制霸。

再說晉國。這個國家之前很強大,畢竟屬於韓、魏、趙3合1的大國,自然很有分量。但晉文公重耳也就與楚掐了很久,做了霸主後也沒對周天子採取行動。至於他們為何不敢對周下手的原因,應該就是那會兒天下諸侯過多,晉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同時晉要對周王下手的話,就肯定有人會借「保護周王」為由而反對晉,到時候楚、秦、鄭、魯等國來個「代周討逆」,也許晉就悲劇了。

至於楚光耍問鼎的嘴功卻不來真的,這又是為何呢?說到底,楚那會兒也不具備取而代之的實力。首先,那時候天下諸侯還有不少,楚很難收服那些國家。其次,當時周依然為正統,楚要取而代之似乎有「篡逆」之嫌疑,這個鍋他們背不起。再者,楚南方都還沒統一,越、吳都是楚的潛在威脅。記得後來吳就曾破了楚,由此可見,楚的南方都還沒整明白,哪有實力去玩統一天下的把戲呢!

同時,當時晉、楚、齊3國的政治理想還沒到達取代周的地步。那會兒,晉主要想把中原的地盤搶個乾淨,而齊基本在向東發展,楚也在積極穩定南方的地盤。客觀來說,他們3國的工作做點在擴展地盤方面。換句話說,楚、齊、晉僅處於為將來奪取天下蓄力在,還不具備取代周的實力。綜合來看,晉、楚、齊也就沒有採取行動取代周王了。故周天子足跑了500多年的龍套才被秦所滅。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大國最沒有存在感,卻是周王室的後代!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在春秋時期,齊國、齊國、宋國、晉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都是存在感比較強的諸侯國。到了戰國時期,魏國、秦國、趙國、楚國等大國依然具有比較強的存在感。
  • 春秋時期烜赫一時的魯國、宋國,到了戰國為何被徹底邊緣化?
    如果我們深挖戰國時期的歷史,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發現,這個發現便是戰國時期這段波瀾壯闊的大歷史,不僅只有「戰國七雄」。實際上,戰國時期還是有諸多小國存在的。但是,這些小國顯然被戰國時代的列國紛爭徹底淹沒。雖然在戰國的舞臺上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但是這些春秋時期重要的諸侯國,卻一直是客觀的存在。而在這些小國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魯國、宋國。春秋時期的這兩國,可以說是留下了諸多的故事。不論是魯國的「曹劌論戰」,還是宋襄公的「仁義大旗」,可以說是成為了春秋時代的一個歷史特寫。
  • 春秋時期周天子幹了什麼?導致「債臺高築」,連葬禮都沒錢舉行
    西周分封完畢之後,周天子佔據了兩塊最好的地域,根據親疏功勞等關係又分封了幾個重要的諸侯國,幫助周朝控制領土。在西周時期,周天子控制著整個周朝最為富裕的土地,這裡不僅土壤非常肥沃,而且錢糧也是相當充足,比起諸侯國的軍隊可是強很多。而諸侯就要在規定的時間像周朝天子進貢一些寶物了。
  • 為何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也沒有出現權臣篡位的事?
    春秋要是不亂,孔子也不會用「禮崩樂壞」來形容了。不過,我想題主問的應該是為何像「三家分晉」、「田齊」這樣改朝換代的「篡位」吧。我姑且順著這個方向回答下。我們先要明白孔子在哀嘆什麼,他說的「禮崩樂壞」指的是社會秩序。現代社會的秩序靠法律來維護,西周就是靠的禮和樂(秦漢之後一樣)。禮主要管的是西周貴族,天子、諸侯、卿大夫,底層百姓是沒資格享受禮的約束的。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宋國士兵那麼被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可以說是有著「高貴」的血統,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春秋戰國最後的「貴族」。宋國,公元前1040年被分封為諸侯國,公元前286年滅亡,享國755年,在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中,是一個相當長壽的存在,國都是現在的河南商丘,歷經千年而未改其名,這樣的城市,那更是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國的君主,曾想到最後會是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因為,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的秦國,一直都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排斥。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視秦國蠻夷,連年大舉用兵徵討秦國。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達到了八十年之久。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做「春秋」?
    說到中國古代經歷過的最混亂的時期莫過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在此之前的西周時期,周天子一直是享受著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權力並接受著四方朝拜覲見,但是在經歷了周平王東遷,東周始建後,周王室的地位已經在逐漸喪失,雖然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內裡卻已經成為了沒有實權的一個空架子。
  • 春秋戰國第一霸主:重用管仲,利用周天子,稱霸中原
    周王朝遷都到洛邑以後的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飽經沒落後,周天子委託人上是世界各國相互的君王,而事實上,他的影響力只相當於一個中等水平國的諸侯國。一些較為強勁的諸侯國家常常應用戰鬥力企業兼併弱國,強國中間也相互之間討伐,角逐農田。
  • 這春秋弱國尚能爭一方天下,原來正宗的周王室,為何再沒起來過
    這春秋弱國尚能爭一方天下,原來正宗的周王室,為何再沒起來過我們知道,從東周過度到春秋時期,可以說真是諸侯林立,要知道當年西周武王可是大大小小分了一百多個諸侯國,這也就意味著東周滅了之後,這百十號國家炸開了鍋,當時可以說十足的亂世之秋,不僅大國能夠稱雄稱霸
  • 山東六國尊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為何秦武王滅周,大家選擇袖手旁觀
    導語:春秋戰國周室被尊為天下共主,為何秦武王滅周,大家選擇袖手旁觀 周王朝涵蓋了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這是我國歷史上影響非常深遠的一個朝代,它將奴隸制度的發展推向了頂峰;同時,周朝也是華夏文明傳承的推動者,東周時出現的春秋戰國時代,不僅是我國古代歷史社會性質的過渡階段,也是華夏文明非常重要的思想啟蒙階段
  •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出現變化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金字塔春秋戰國是個亂世,諸侯列國混戰不斷,逐漸破壞周天子的禮樂秩序,政治格局的平衡經數百年混戰終於被徹底顛覆,伴隨戰爭而來的則是百姓的流離失所,這對百姓而言是痛苦約在秦朝統一天下前數十年間,這些社會出身不高的人,越來越多的活躍在諸侯列國的政壇之上,當年為周人所貶低的商人族群也在這個時期得到了最快的發展,他們歷經數百年的積累,財富幾可匹敵國家財政。但是這些商人即便經歷了數百年依然沒有政治地位,這個時期的商人們便都非常熱衷於借財富進入朝堂,妄圖推行自己的治國理想,其中的佼佼者即是呂不韋。
  • 戰國時期,為何周天子不廣納天下賢士,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周天子可不傻。戰國時,周室一直在想辦法吸納人才,企圖改善生存環境。只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周要想招兵買馬、發展壯大已經不可能了。重視吸納士人的周室張儀去投秦時,路過東周。東周君在客人的建議下招待了張儀,看出張儀是個人才,表示:「如果你將來找不到好機會,這裡隨時歡迎你!」隨後,親自資送張儀。
  • 世人只曉周天子,卻不知尊貴的周天子他的下場何止一個「慘」字
    最近隨著《大秦賦》的熱播許多的網友產生了對當時時期的好奇心,也有不少的網友對於大秦帝國的統治手段有了一些了解,但今天罈子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並不是秦始皇,而是在歷史中被人搶了地盤又奪了位子的周天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姬姓諸侯國又小又弱,外姓諸侯國普遍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裡,大國吞小國,小國吞蝦米國已經成為了常態。不過,在這份常態中,卻依舊透露出了一點的不尋常,那就是大部分的強國,都是他姓國,而作為周天子姓的姬姓國,卻鮮有強大的。比如戰國七雄之中,就只有燕國是西周之時的姬姓之國,其他都不是(韓國和魏國雖然也是姬姓,但他們並不是西周的分封國,只是春秋末期篡位得來的國家,所以不算)。
  • 初中中國古代史知識點梳理:動蕩的春秋時期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時期。   (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時期。
  • 春秋「小霸」鄭國是種怎樣的存在?
    有人說春秋時的鄭國是「小霸」(與春秋五霸相比),春秋前期的鄭國很是強大,包括陳、蔡、衛等國,甚至有時候齊國、魯國等大的諸侯國都要跟隨鄭國東徵西討,鄭國的實力由此可見非常強勁。自春秋時立國,鄭國雖一直並未能稱霸各諸侯國,但在春秋時期也留下了濃墨重彩。
  •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之仁」所謂何來?
    然而,談到春秋現在的人大多會自然地想到一句話「禮崩樂壞」,而這句話指的是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禮崩樂壞」最早見於《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此句並沒有「禮崩樂壞」之意,「禮崩樂壞」作為詞彙是出現在後世《晉書》、《唐書》等書籍中,且不涉及春秋時期的禮制問題。
  • 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
    -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一說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雖然楚國一開始受封的疆域比較小,遠遠比不上一些公爵、侯爵諸侯國。但是,通過對周邊小國的兼併,楚國在春秋時期崛起,並認為子爵已經無法和楚國的實力相匹配了,所以楚國選擇「僭越稱王」,之所以強調是僭越,這是因為楚武王的王號,沒有獲得周王室的認可。
  •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君稱公,為何楚國稱王?
    春秋時期,周桓王因忌憚於鄭莊公的勢力,頭腦一熱,召集了三個國家出兵伐鄭,結果仗沒打贏,反而周天子的肩膀上挨了一箭,這就好像太陽遭了日食,周桓王的尊嚴受到狠狠的侮辱。就在這個時候,處於南面、號稱南蠻的楚國,卻日漸成為江漢流域的明星。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你知道幾個?
    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