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領著正義聯軍打敗了商紂,不但建立了周政權,還分封了天下的幾百諸侯。不過稍微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武王死後,周天子沒傳幾代就淪為了打醬油的擺設,基本上沒啥存在感,尤其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一個比一個悲催。直到了戰國末期,秦才敢冒天下大不為而滅了周。這裡就有個問題了:既然周天子沒了存在感,那些大諸侯國為啥就不取而代之呢?
春秋時期,那會兒實力比較強的國家就數晉、齊、楚3國了,而且這3個國家的君主都曾當過那時的霸主。然而比較有意思的是,晉文公、齊桓公、楚莊王這3人做了霸主時,基本上都是互掐,從沒做出取代周天子的事情。即使楚飲馬黃河之際,也就問鼎意思了下而已,但被別人幾句話就給說跑了,壓根兒不敢再挑戰周王權威了。那晉、齊為何就沒起過非分之想呢?
首先,那時周天子雖已沒了啥存在感,但別人好歹是正統國君,而當時的「周禮」還比較有約束力,這個思想束縛著所有諸侯,他們當年得到了武王的分封,所以還不敢造次。而齊是姜太公的後代,他們的國君感先君厚恩,所以不會亂來,至少在外人面前得做出恭敬的樣子。在這種情況下,齊桓公想出來了「尊王攘夷」的辦法來忽悠大家。這個口號高大上,又能實現霸主的夢想,所以齊桓公成功制霸。
再說晉國。這個國家之前很強大,畢竟屬於韓、魏、趙3合1的大國,自然很有分量。但晉文公重耳也就與楚掐了很久,做了霸主後也沒對周天子採取行動。至於他們為何不敢對周下手的原因,應該就是那會兒天下諸侯過多,晉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同時晉要對周王下手的話,就肯定有人會借「保護周王」為由而反對晉,到時候楚、秦、鄭、魯等國來個「代周討逆」,也許晉就悲劇了。
至於楚光耍問鼎的嘴功卻不來真的,這又是為何呢?說到底,楚那會兒也不具備取而代之的實力。首先,那時候天下諸侯還有不少,楚很難收服那些國家。其次,當時周依然為正統,楚要取而代之似乎有「篡逆」之嫌疑,這個鍋他們背不起。再者,楚南方都還沒統一,越、吳都是楚的潛在威脅。記得後來吳就曾破了楚,由此可見,楚的南方都還沒整明白,哪有實力去玩統一天下的把戲呢!
同時,當時晉、楚、齊3國的政治理想還沒到達取代周的地步。那會兒,晉主要想把中原的地盤搶個乾淨,而齊基本在向東發展,楚也在積極穩定南方的地盤。客觀來說,他們3國的工作做點在擴展地盤方面。換句話說,楚、齊、晉僅處於為將來奪取天下蓄力在,還不具備取代周的實力。綜合來看,晉、楚、齊也就沒有採取行動取代周王了。故周天子足跑了500多年的龍套才被秦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