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2020-12-15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天下民不聊生。

武王姬發順應民心,舉起了推翻商朝暴政的大旗,經過牧野之戰,紂王身死,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定都鎬京,此地位於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周王室面對如此遼闊的疆域,再加上都城有點偏,所以如何管轄和治理國家,成了一個大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圖

不過,武王不慌,因為他手下有一批能人輔佐,如姜子牙,而且商朝管理模式也給了武王借鑑,對於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解決之法,那就是大規模的分封諸侯國。

這個規模有多大呢?很大,西周初年諸侯國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不過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卻有一個極其特別的諸侯。

宋國。

而它特別的原因,在於它的臣民為商朝遺民,被封爵之人也是殷商貴族,正兒八經的貴族。

宋國士兵

那麼被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可以說是有著「高貴」的血統,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先說說宋國的「貴族」遺風的由來。

春秋戰國最後的「貴族」。

宋國,公元前1040年被分封為諸侯國,公元前286年滅亡,享國755年,在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中,是一個相當長壽的存在,國都是現在的河南商丘,歷經千年而未改其名,這樣的城市,那更是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

宋國的開國君主為微子啟,此人並不是對周朝建立有大功或者是姬姓宗族,而是商紂王的兄長,宋朝建立之初,那是天下諸侯國中最有面子的諸侯,因為周朝允許宋國以天子之禮朝奉宗祀,並且和周朝並不是從屬關係,而是賓客關係。

宋國故城——商丘

西周時期,宋國一直很榮耀,因為商周之時的禮,讓天下諸侯對於這個身份不一般的公爵國很是尊重,但是西周滅亡,東周建立之後,周天子都已經不被諸侯尊重,宋國的地位,漸漸地也尷尬了起來,畢竟國力不如人,在那個亂世就沒有說話權。

不過,宋國的君主看不清局勢,他們依然保留著殷商貴族的遺風,當天下諸侯都不屑於被周禮約束時,宋國依然堅持,堅持自己崇尚的「仁義」,儘管這份堅持,已經成為了諸侯所鄙夷的笑話。

宋國的尷尬地位讓其承受「地域黑」。

春秋戰國時期的宋國所處的位置很是尷尬,因為天下諸侯都看不起這個殷商遺民建立的國都,所以他也就成為了被天下諸侯嘲笑歧視的存在,當然他也承受了歷史上最早的「地域黑」。

歷史上遺留的不少讓人啼笑皆非的寓言故事,裡面的主角都毫不例外的是宋國人,比如說,《孟子》中的「拔苗助長」,《韓非子》中的「守株待兔」,這兩則寓言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飛魚在這裡也不贅述。

影視中的宋國國君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被廣泛傳播的小故事,讓宋國在諸侯國中名聲越來越差勁,諸侯國提到宋國,自然都是鄙視加嘲笑,覺得宋國就是一個十足的小丑。

這或許是歷史上最早的地域黑了吧,不過儘管如此,宋國人依然堅守自己的行為準則,走自己的路讓其他人說去吧,宋國只能默默承受著,默默地背著這口甩不掉的鍋。

高舉「仁義」大旗的宋襄公。

既然說到了宋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活成了一個笑話,那麼就不得不提宋襄公,因為他徹底把宋國帶上了一條被諸侯嘲笑的「不歸路」,而他被列入春秋五霸中,其實也是最讓人無法接受的一位,因為他並沒有真正的稱霸。

宋襄公倡導的仁義,飛魚不敢妄議,但當時他帶領的仁義之師,倒是打了一場極為「漂亮」的仗,這場戰役就是泓水之戰,這是宋國和楚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宋襄公

起因是宋國想要教訓不聽話的鄭國,鄭國打不過,向楚國求救,楚國為了拯救這個小弟,還真派兵出擊攻打宋國,宋襄公怕楚國人背後攻了自己的國都,於是揮兵撤退與楚國在泓水相遇。

按理來說,兩軍相見直接開打不就完了,但是宋襄公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打仗是一門藝術,是講究仁義的,所以必須等兩軍都列好了陣勢才能開打,趁其不備那是不仁義的,所以等楚軍列好隊伍,宋襄公才命令士兵進攻,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也身受重傷,不久死去。

而宋襄公也被後人稱之為「蠢豬式的人物」,連帶著宋國也成為了被人嘲笑的對象。

宋國的價值觀和其餘諸侯格格不入。

宋國成為諸侯國中的笑話,也是和宋國的價值觀與其他諸侯格格不入有關,宋國作為殷商遺民,對於商業是十分重視的,而現在宋國曾經的都城商丘,也被譽為三商之源。

但是宋國這種價值觀在當時是不被諸侯認可的,因為當時的諸侯所重視的是農業,後來在一系列的變法改革中,那也是以重農抑商為基調的,商業被打壓的同時,商人的地位也很地下,連帶著擁有殷商貴族血統的宋國人,也成為了「不入流」的諸侯國。

也正是因為這種價值觀的不同,讓宋國很少有真正的盟友,宋國也很少與其他諸侯國結盟,在那個戰亂頻發的年代,諸侯國都在抱團生存,宋國卻一直堅持特立獨行。

宋國gucheng

不過儘管如此,在大國的夾縫中,宋國依然存在了700多年,這不得不說,宋國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

結束語:

宋國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其中的因素有很多,或許在禮崩樂壞的年代,需要有人堅守「仁義」,宋國卻充當了這個角色,只不過卻成為了一個不被諸侯認可的笑話。

不過儘管宋國是被嘲笑的存在,但是宋國卻一直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家的發源地都在宋國,此外,在諸子百家中,儒家的孔子祖籍宋國,墨子是宋國人,名家的惠施是宋國人,道家的莊子也是宋國人。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烜赫一時的魯國、宋國,到了戰國為何被徹底邊緣化?
    雖然在戰國的舞臺上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但是這些春秋時期重要的諸侯國,卻一直是客觀的存在。而在這些小國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魯國、宋國。春秋時期的這兩國,可以說是留下了諸多的故事。不論是魯國的「曹劌論戰」,還是宋襄公的「仁義大旗」,可以說是成為了春秋時代的一個歷史特寫。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姬姓諸侯國又小又弱,外姓諸侯國普遍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裡,大國吞小國,小國吞蝦米國已經成為了常態。不過,在這份常態中,卻依舊透露出了一點的不尋常,那就是大部分的強國,都是他姓國,而作為周天子姓的姬姓國,卻鮮有強大的。比如戰國七雄之中,就只有燕國是西周之時的姬姓之國,其他都不是(韓國和魏國雖然也是姬姓,但他們並不是西周的分封國,只是春秋末期篡位得來的國家,所以不算)。
  • 周武王分封的諸侯國中,有哪些姬姓國,為何到戰國末期只剩下燕?
    按照周朝的爵位制度,最高等級是公爵國,大部分就是古國後裔,比如陳國、宋國;再就是侯爵國,比如齊國、魯國、燕國等;再低一等就是伯爵國,比如鄭國、秦國。最低等的就是楚國這個,但畢竟也是一個諸侯國了。 周成王之後,分封制度在周康王時期逐漸穩定下來,大量的分封就出現在武王到康王時期,這一段時期諸侯國數量應該已經過百。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彼時,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對於戰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基本上都在戰國時期被消滅了。比如秦國除了在最後消滅山東六國,還在公元前316年消滅了巴國和蜀國,趙國消滅了中山國,即便是戰國七雄中實力較弱的韓國,也吞併了鄭國這一諸侯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城以及主要城市排名!
    西周分封諸侯國,由70餘城增至1200餘城。戰國時期,仍然存在140餘城市,較周初分封之時還多。形成三級城市網:(1)周朝王城 (2)諸侯都城 (3)卿大夫食邑。西周時期諸侯國二、春秋時期主要都城齊國-臨淄、晉國-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爵位如何,你知道多少?
    戰國七雄我們都知道,秦、齊、韓、趙、魏、燕、楚,雖然他們都是獨立的諸侯國,但有個名義上的周天子,而這些國家的爵位等級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在等級深嚴的古代這些國家其實地位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戰國七雄的等級。
  • 春秋戰國:為何高爵位諸侯國越混越差,低爵位諸侯國反而越混越好
    引言武王伐紂,滅商建周之後,為了管理龐大周王朝的領土,也為了犒賞追隨自己的功臣,採取了分封諸侯的策略。以至於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諸侯並起,直到秦國西出函谷,滅六國而一統天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強大諸侯的實際爵位其實都不高,而分封初期那些爵位高的國家反而在後世的爭霸中只能任人攻伐。贏在起跑線上的公爵諸侯國在周朝的分封制中,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天子、公、侯、伯、子、男。
  • 西周分封了八個一等公爵諸侯,為何都沒有成為春秋大國?
    西周建立以後,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初封國地位平等,直屬中央管轄,但國君的爵位各有高低。周王朝將封國國君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分封的對象是周王室親族,功臣,上古先賢,還有一些邊遠的部落。
  • 山東六國尊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為何秦武王滅周,大家選擇袖手旁觀
    導語:春秋戰國周室被尊為天下共主,為何秦武王滅周,大家選擇袖手旁觀 周王朝涵蓋了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這是我國歷史上影響非常深遠的一個朝代,它將奴隸制度的發展推向了頂峰;同時,周朝也是華夏文明傳承的推動者,東周時出現的春秋戰國時代,不僅是我國古代歷史社會性質的過渡階段,也是華夏文明非常重要的思想啟蒙階段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國的君主,曾想到最後會是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因為,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的秦國,一直都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排斥。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視秦國蠻夷,連年大舉用兵徵討秦國。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達到了八十年之久。
  • 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
    為了掌握天下,周武王採取了分封制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對於這些諸侯國來說,爵位在公爵到男爵之間,也即由高到低,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個檔次。其中,就楚國來說,則是一個子爵諸侯國。楚國(?-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
  • 西周時期,哪些諸侯國的地位最高?他們的下場是哪樣?
    我們都了解,從西周建立之後,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給大家,把土地和所屬百姓,分給貴族,王族和功臣,使得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地界,成立諸侯國,使周王室得到更好的發展與鞏固。史籍中有說,西周把天下分封,成立了七十一個小國,姓姬的有五十三人。
  • 戰國七雄,燕國有三大特殊之處,周武王分封的800年諸侯國
    從西周初期立諸侯國,到戰國末期的滅亡,燕國傳承了40餘代君主,歷經了800多年,僅僅是在戰國之時,從公元前430年的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計算,截止到燕王喜被俘獲的公務員前222年,燕國一共歷經了11代君主,181年,它更是比秦國多出了西周的一個時代。
  • 周王朝到底分封了多少個諸侯國?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階段,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東周:前770年——前22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這是咪哥比較贊同的一種說法)戰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春秋和戰國有什麼不同?其轉變的標誌性歷史事件是什麼?
    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時期的政治和社會狀態是完全不同的。在春秋的時候,周天子難以約束諸侯,各大強國互相爭霸攻伐,但大多都打著「尊崇周天子」的名義。並且春秋時期的爭霸中心在中原,是現今河南中北部一帶。晉國不論是在實力,與周天子的血緣關係,還是地緣政治都具有先天的優勢,於是在相當長時間內,春秋是以晉國為主導的霸權政治。
  • 諸侯國人才濟濟,周天子孤家寡人,是他願意如此還是另有隱情?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輩出。但是,人們可能會覺得奇怪,各個諸侯國裡都人才濟濟,而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卻只是孤家寡人,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一切呢?其實,在周朝,特別是周朝末期,周天子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高高在上,而這一切的原因,要從周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分封制對周王室來說意味著什麼?因分封而強,因分封而亡
    周公經過艱難的戰鬥終於平定了叛亂,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周公進行了如下幾方面的措施:其一,營造成周洛邑,並建立成周八師。洛邑即是現在的洛陽,此舉相當於為西周增加了一個政治和軍事中心,對鞏固東方屬地,監視東方諸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 戰國時期除了七雄以外,還有哪些主要的諸侯國?
    說起戰國歷史,大家往往會直接想到「戰國七雄」,即齊、楚、秦、燕、趙、魏、韓。那麼戰國是否就這七個諸侯國逐鹿天下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除了「戰國七雄」以外,戰國前期還有三十餘個其他諸侯國,今天夜讀史書就來羅列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