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除了七雄以外,還有哪些主要的諸侯國?

2021-01-12 騰訊網

說起戰國歷史,大家往往會直接想到「戰國七雄」,即齊、楚、秦、燕、趙、魏、韓。那麼戰國是否就這七個諸侯國逐鹿天下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除了「戰國七雄」以外,戰國前期還有三十餘個其他諸侯國,今天夜讀史書就來羅列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

一、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

宋國位於今天的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山東西南部之間,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鼎盛時期疆域約10萬平方公裡。宋國的第一代國君微子啟是商紂王帝辛的長兄。周天子為了籠絡商朝貴族集團,不僅將宋地封給微子啟,還特準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

宋國地處中原膏腴之地,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孔子、墨子、莊子、惠子四位聖人皆出自宋國,因此稱宋國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可以說恰如其分。

宋國在戰國中後期還算得上是一個較強的諸侯國,實力僅次於戰國七雄中的韓、燕。宋康王在位期間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裡,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國,奪其地。此時宋國形勢一片大好,宋康王也開始飄飄然。當時宋都商丘城角的一處燕雀巢中發現生下一隻大鳥,宋康王問手下這是什麼情況,手下佔卜後說:「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宋康王大喜,於是四處徵討,開始做起了稱霸天下的美夢。結果,齊國聯合楚、魏共同出兵攻打宋國。宋康王平時在國內實施殘暴統治,百姓們早就恨透了這個暴君。因此當齊、楚、魏聯軍攻打過來的時候,沒什麼人願意堅持抵抗,享國828年的宋國就這樣滅亡了。

二、魯國(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55年)

魯國位於山東半島中南部,國都曲阜,第一代國君是周公旦之子伯禽。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魯國在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三代國君執政時期最為強盛,國力一度與齊國不相上下。後來魯國內部多次動蕩,公卿爭權現象不斷上演。再加上魯國貴族集團死板遵循舊制,不懂變通,所以國力不斷衰落。最終於公元前255年被楚國所滅,享國788年。

三、中山國(公元前414年—前296年)

中山國位於今天的河北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國都靈壽(今河北平山縣三汲村)。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遊牧部落建立的鮮虞。後來鮮虞被晉國所滅,晉國貴族集團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扶持中山文公立國,中山國由此而來。

戰國時期,中山國位於趙、燕兩大強國中間,處境尤為艱難。戰國中期,趙國在實施了「胡服騎射」軍事改制後,實力大大增強。公元前296年,中山國被趙國吞併,享國118年。

四、越國(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

越國位於今天的浙江中北部、江蘇大部,國都會稽(今浙江紹興)。越國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是華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後裔中的一支。

大部分中國人對越國都不陌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越國在春秋後期曾稱霸一時,後來逐漸衰落。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也不知道是吃錯了什麼藥,竟然親自率軍去攻打齊國,後又轉頭攻打楚國。楚人早已有所準備,結果越王無疆在中埋伏後被殺,越人大敗。無疆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們都以正統自居,越國因此分崩離析。公元前222年,秦國一統天下在即。由越國分裂出來的東越國、閩越國紛紛歸附秦國,越國自此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五、衛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09年)

衛國位於今天的河南北部,國都朝歌(今河南鶴壁),第一代國君康叔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

衛國實力一直都不太強,但卻盛產人才。子貢、商鞅、吳起、呂不韋等春秋戰國時代的超級大牛人皆出自衛國。衛國存在感不強,實力又很弱,所以當時那些強國都沒有將衛國視作威脅。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衛國卻並沒有被吞併,而是作為秦的附庸國被保留了下來。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即位後廢衛國末代國君衛君角為庶人,衛國這才真正滅亡。

除了上述幾個以外,戰國時期還有鄭國、鄒國、滕國、巴國、蜀國等更弱小的諸侯國,此處就不一一介紹了。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諸侯小國逐漸減少,楚國滅過哪些諸侯國?
    戰國時期諸侯小國逐漸減少,是因為他們都被大國兼併。而被楚國滅了的諸侯國有越國,還有杞國,蔡國,魯國,宋國等。做起戰國時期,人們對戰國七雄是比較了解的,因為它們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國家,然而在戰國初期,除了這戰國七雄以外,還有很多小的諸侯國,但是都被大的諸侯國給滅了,比如說秦國吞併了八國,還有蜀國,山東六國,韓國吞併了鄭國,趙國吞併了中山國,那麼作為戰國七雄裡面比較強大的楚國,他們又滅了哪些諸侯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
    周成王時期(一說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雖然楚國一開始受封的疆域比較小,遠遠比不上一些公爵、侯爵諸侯國。但是,通過對周邊小國的兼併,楚國在春秋時期崛起,並認為子爵已經無法和楚國的實力相匹配了,所以楚國選擇「僭越稱王」,之所以強調是僭越,這是因為楚武王的王號,沒有獲得周王室的認可。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
  • 「戰國七雄」時期各國戰神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到春秋時期大約還有170多個國家。除了戰國七雄,這些國家實力也很強。20徐國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建徐國,贏姓。西周初期,徐國是東夷中最強大國家,在周穆王時期才臣服於周朝。公元前512年,為吳國所滅。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戰國七雄,燕國有三大特殊之處,周武王分封的800年諸侯國
    導語:戰國七雄,燕國因何而亡?迂闊之政,戰亂之世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燕國有三大特殊之處,周武王分封的姬姓貴族諸侯國,享國800年,召公奭極其長壽戰國時代,戰國七雄,每一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每一個國家的故事敘述出來都是和著血淚的歷史,但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燕國的故事卻有一些黑色的幽默了。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城以及主要城市排名!
    西周分封諸侯國,由70餘城增至1200餘城。戰國時期,仍然存在140餘城市,較周初分封之時還多。形成三級城市網:(1)周朝王城 (2)諸侯都城 (3)卿大夫食邑。西周時期諸侯國地圖一、西周時期主要都城齊國-臨淄、衛國-朝歌、
  • 如果出生在戰國時期,你是哪國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弱小的諸侯國相繼被大國消滅。在此基礎上,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顯著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消滅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從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 秦國的GDP總量和人均GDP,是否佔據戰國七雄之首?該怎麼比較經濟
    一、戰國七雄比較農業,可以從地盤和人口著手。 戰國時期天下有七大諸侯國,分別是韓趙魏秦楚燕齊。 而農業所依靠的除了自然環境以外,主要起到作用的,就是土地和人口。這兩樣越多的諸侯國,這農業自然越發達。
  • 如何記住戰國七雄各自的滅國時間和順序?只要掌握它就可以了
    戰國是繼春秋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最為精彩的歷史片段之一,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先後有七個國家脫穎而出,他們的實力遠超同時期的其他諸侯國,之後經過不斷的兼併戰,這七個國家愈發的強大,戰國七雄格局就此形成。
  • 春秋曾經稱霸的越國,到了戰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
    越國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但是這個曾經讓中原各國恐懼不已的強大國家,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後沒能被後世列為戰國七雄之一。說實話,在當時無論是從人口、國土面積,越國都是響噹噹的大國,他佔據了今天長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國度。
  • 戰國七雄的都城設在什麼地方,位於現在的什麼地方?
    他死後,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而亂世也自此開始,諸侯國紛紛走上歷史舞臺,而周天子逐漸式微,無力統領天下諸侯。於是諸侯國開始自力更生,尋求自身的發展,在禮崩樂壞之下展開奪霸之戰,而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讓東周也分了兩部分,即前面的春秋時期和後來的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主旋律就是變法圖強後的兼併戰爭,戰國七雄成為當時的超級大國。
  • 戰國時期,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進入到戰國時期,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相對於秦國、燕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這六國,楚國的疆域是最為遼闊的。在戰國時期,趙國消滅中山國,秦國消滅巴國和蜀國,那麼,問題來了,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消滅了哪幾個國家呢?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姬姓諸侯國又小又弱,外姓諸侯國普遍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裡,大國吞小國,小國吞蝦米國已經成為了常態。比如戰國七雄之中,就只有燕國是西周之時的姬姓之國,其他都不是(韓國和魏國雖然也是姬姓,但他們並不是西周的分封國,只是春秋末期篡位得來的國家,所以不算)。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戰國七雄都城今天怎麼樣了?有的已消失,有的成一線城市
    公元前453年,以「三家分晉」,即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為標誌,中國進入了激烈動蕩的戰國時期。 戰國初期,群雄並起,全國有20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並且都以周天子為共主。
  • 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心向中原卻被數次攻滅,最終被同化
    眾所周知,在戰國時期有七個強大的諸侯國,分別為秦、齊、楚、趙、燕、韓、魏,在歷史上也被稱為「戰國七雄」。但其實除了這七個國家之外,實際上還有一個被稱為戰國七雄外的第八強國,它便是——中山國。中山國是春秋末戰國初由北狄鮮虞部建立的政權,其區域大致在今天太行山東麓的河北中部一帶,因其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中山國是先秦時期的「千乘之國」,在當時也算是一個強國。不過這個國家卻很特別,先於公元前407年被魏國佔領,隨後中山桓公遷都靈壽,中山國趨於鼎盛,成為了戰國時期備受矚目的諸侯國之一。但中山國的繁盛只是曇花一現,在公元前296年便徹底被趙國擊潰!
  • 歷史地圖 歷代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之一——《古今歷代中華地圖》「戰國七雄圖」
    ,而文獻記載或不夠明確,或互有出入,要一一考訂清楚,並在圖上正確定位、定點、定線,工作量繁巨。」儘管譚其驤先生是針對整個中國歷史地圖這個大面來說的,但是這種總結基本符合戰國歷史地圖的考繪。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兼併,加上戰國的傳世歷史文獻非常有限,要對這一時期各諸侯國的疆域範圍和形勢圖進行逐一考證,並繪製出相應的形勢圖,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的。儘管如此,歷代還是有一些學者勉為其難,在此方面做了不少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