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春秋時的鄭國是「小霸」(與春秋五霸相比),春秋前期的鄭國很是強大,包括陳、蔡、衛等國,甚至有時候齊國、魯國等大的諸侯國都要跟隨鄭國東徵西討,鄭國的實力由此可見非常強勁。自春秋時立國,鄭國雖一直並未能稱霸各諸侯國,但在春秋時期也留下了濃墨重彩。
鄭國是周王室的宗親,鄭桓公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在周宣王二十二年時被封到鄭地,後來在周幽王時犬戎兵逼鎬京,周幽王和鄭桓公被殺,鄭武公繼位。鄭武公有兩個兒子,長子寐生和次子叔段,因為其夫人武姜不喜歡寐生,寵愛次子叔段。向鄭武公數次稱道次子叔段有賢才,應立叔段為世子,也許是有了周幽王的前車之鑑,鄭武公以不能廢長立幼,況且寐生又沒有什麼過錯為由,一直沒有採納。
後來寐生繼位(鄭莊公)後,公叔段與其母武姜密謀造反,但被鄭莊公輕鬆打敗。這件事鄭莊公從頭到尾都是知情的,但其不動聲色,任由公叔段招兵買馬,壯大實力,到後來公叔段開始謀反時,鄭莊公則「不勞餘力,得其京城」。如果弟弟和母親開始預謀時,出兵去剿滅的話,難免會無法坐實公叔段的反叛,以免有師出無名之嫌。史書記載在此事後,鄭莊公又以「掘地黃泉見母」,更是為自己增添了不少政治美談。既除掉了禍患,又得到了最好的結果。由此可見,鄭莊公是個足智多謀,善於運籌帷幄的人。
自平王「東遷洛邑」後,周王室的影響力開始日漸式微。由於鄭莊公繼承其父鄭武公的周朝卿士之職,但久不供職,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滿,想把鄭莊公的權力收回,此舉鄭莊公很是生氣,為了消除鄭莊公的質疑,便有了「周郊交質」(互相交換質子)。但到周桓王時,鄭國借周桓王的名義去討伐宋國,所以周天子把卿士的權力全部移交給了虢公,徹底不再讓鄭莊公擔任卿士職位。鄭國極為惱火,便不再朝拜周天子,而且還派人馬到溫地把周王室的小麥給收走了。周王室本來就地小貢少,名義上仍保持「天下宗主」的政治地位,為保留被華夏各國所尊崇的最後尊嚴。於是周天子聯合蔡、陳、衛諸國開始興兵伐鄭。但是陳蔡兩國有內亂,所以聯軍來參戰也並非齊心協力,這樣鄭國使用了「魚麗之陣」,把周王的部隊衝得人仰馬翻,鄭國祝聃一箭射中了周王。
天子在中國古代政權裡是最高的供主,是象徵著正統的稱呼,「受命於天,行使天命」。而「射王中肩」這一下,恐怕不只是讓周天子的神話蕩然無存,天子的權威徹底淪喪,對世道人心的影響更為嚴重,所以有人說,後來戰國時代的禮樂崩壞也是由此而開始。而在春秋那個對禮樂很看重的年代,鄭莊公敢以諸侯身份挑戰周天子的權威,冒天下之大不韙,自身肯定是有一定實力的。稱其為春秋初期的「小霸」,並不為過。
在晉國和楚國實力增大之後,鄭國地處晉楚兩大霸國之間,是為兩國所必爭。而鄭國國土狹小,靠一己之力無論如何是無法獨善其身的。為了避免被兼併,不得不講求內政外交的良策。由於地理位置原因,使得鄭國只能跟強鄰「朝秦暮楚」。到春秋末年,鄭國國力更是衰微,華夏諸侯只剩下秦、晉、齊、楚、越五個大國,而鄭國只是跟魯、宋、衛等幾個待亡的小國一樣。此時再想向外擴張兼併,一是外界環境跟「小霸」鄭莊公那會不一樣了,二是實力更不允許,被強國吞併也是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