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史話一:奮三世餘烈而成「小霸」的鄭國,竟沒被他放在眼裡

2020-12-22 騰訊網

前面兩篇文章咱們講了宋國的兩篇「史話」,一篇寫了好戰的宋殤公想侵佔邾國疆土,卻被鄭莊公圍了自己的大本營。另一篇則是殤公連續發兵報復鄭國,看似以拿下了長葛而獲勝,實際上卻又是被姬寤生給算計了。正因如此,鄭莊公完全掌控了戰爭的走勢,也就沒有必要再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到宋國的行動上了。於是,姬寤生選擇在兩次長葛之戰中間的空檔,對外又進行了一次示威性的徵伐,而這次攻伐的對象便是此前也參與過圍困鄭國東門戰鬥的陳國

對長葛之戰走勢胸有成竹的鄭莊公

那說到這裡,恐怕又有朋友要發問了,作者「閒敘」你既然說這次是鄭莊公發起的一次示威性徵伐,為什麼把這篇「史話」算在陳國頭上呢?難道是「陳國史話」一直沒有開篇,所以特意拿這篇做個開始?另外,你之前也說過了,陳、蔡兩國在當時圍困鄭國的四國當中屬於脅從,莊公已經不打算跟他們計較了,怎麼這次又要攻打陳國了呢?

您別說,這幾個問題還確實挺有針對性的,所以在下也要逐一解釋一下。首先,把這篇「史話」算在陳國頭上,並不是因為一直沒有開講「陳國史話」,而是因為《左傳》所記的這次攻伐,有關鄭國方面的記載很簡單,僅「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這樣簡單的一句。反倒是後面關於陳國為何會被攻打的解釋要豐富得多,所以要把這篇文章寫作「陳國史話」。其次,陳、蔡二國的確是當時圍困鄭國東門的幫兇,本不在莊公必須要報復的名單上。但是,現任的陳國國君一個「豪橫」的表現,愣是惹惱了鄭莊公,無端引來了這次麻煩。那既然說到了陳國,並且這又是該國的開篇「史話」,我就先給大家簡述一下陳國的國君傳續,好引出今天的主人公陳桓公媯鮑。

《左傳》中有關「鄭伯侵陳」的記載

陳國,在前面寫「建國錄」的時候已經介紹過了,他們是舜帝的後人建立的封國,國姓為媯,媯滿是該國的首封國君。媯滿離世後,陳國共傳代11次,把「接力棒」交到了陳桓公手中。而這11次傳代中,雖沒有什麼大的波瀾,但也有過兩次兄終弟的傳位:其中一次發生在第2次傳代,由媯滿另一個兒子媯皋羊繼承了哥哥媯犀侯的君位,成為第三任陳侯——陳相公。另外一次發生於第9次的傳代中,由陳夷公媯說的弟弟媯燮繼位為侯,成為第十任國君——陳平公。

陳國首封國君媯滿的雕像

只不過,這兩次兄終弟及的後續結果稍有不同,第一次兄終弟及後,陳相公最終又把國君之位還給了哥哥的兒子媯突,讓他成為了第四任國君陳孝公。而第二次發生兄終弟及傳位後,可能是陳夷公真的沒有子嗣,所以陳平公便將爵位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媯圉,也就是咱們今天的主人公媯鮑的父親——陳文公。這樣看來,陳桓公媯鮑能夠繼承國君之位還是有幸運成分在的,要不是他的爺爺媯圉有機會成為陳侯,他恐怕也沒資格跟鄭莊公平等對話了。那今天的主人公陳桓公已經引出了,咱們就一點點展開這場鄭、陳交戰的故事。

陳桓公媯鮑,在咱們之前講過的故事中也有過出場「鏡頭」。不知大家可還記得,衛國的退休大夫石碏大義滅親剷除叛臣之時,所聯絡的陳侯便是陳桓公。當時,陳桓公不僅幫助衛國生擒了兩個叛賊姬州籲和石厚,還很有禮節地請來衛國的使者,讓他們親手處決本國的逆賊。這樣的表現讓媯鮑顯得既通曉大義,又注重禮節,真是一位十分不錯的陳侯,應該算是陳國之幸了。可是,有著這樣高光時刻的陳桓公,偏偏在對待鄭國的態度上出了問題。

石碏大義滅親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一個細節,鄙人稱這次鄭國的入侵為「示威性」攻伐,而不是「報復性」攻伐。其原因就是鄭莊公此次攻打陳國並不是為了報「東門之仇」,完全是因為陳桓公對他甩臉子,還不把鄭國放在眼裡。所以,莊公想給陳桓公一點顏色看看,讓媯鮑明白此時的鄭國有多麼強悍,這才出兵教訓了一下陳國。那陳桓公到底是什麼時候得罪的莊公,又是怎麼給莊公甩臉子的呢?

原來,在四國圍困過鄭都東門以後,鄭莊公已經認清了這次鬧劇的主謀和主攻為衛、宋兩國。因此,姬寤生只做了報復衛、宋兩國的計劃,並決定放過陳、蔡他們。只不過,陳、蔡兩國確實是被鄭國放過了,但莊公仍然擔心自己在報復衛、宋之時他們會來幫忙,便向他們派出了使者,表示棄怨修好。想通過這樣的外交手段牽絆住陳、蔡兩國的手腳,阻斷衛、宋兩國的援兵。可當鄭國的使臣到達陳國後,陳桓公的態度不僅非常冷淡,還不同意講和,讓場面十分的尷尬。

當雙方僵在那裡相持不下之時,一位名為五父的陳國大臣站了出來,以「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為理由勸說陳桓公,希望他改變主意,答應與鄭國講和。按說,五父的這番話挺有道理的,桓公如果能認清形勢、順水推舟答應了鄭國請求,也就相安無事、萬事大吉了。可是,媯鮑偏偏就在這裡犯了「豪橫」的毛病,否定了五父的提議,還侃侃而談說出了自己的一番道理

《左傳》中五父勸陳桓公與鄭講和的記載

桓公認為:當今天下,在陳國周圍,能對陳國產生威脅,或者說陳國應該提防的國家只有衛、宋二國。鄭國根本掀不起什麼波瀾,桓公自己都不把他們放在眼裡,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所以,一個「弱國」因為「害怕」而向自己求和,陳國何必同意這樣的請求,而得罪了衛、宋兩個「強國」呢?因此,陳桓公再一次拒絕了鄭國的提議,不同意與之講和。致使鄭國使臣憤憤地離開了陳國,將媯鮑的回覆及態度一一告知鄭莊公。

莊公得到了這樣的答覆,怎麼能咽得下這口惡氣鄭國現在不能說稱霸天下吧,但在中原一帶可以說暫無敵手。就算此前被衛、宋等四國圍困了東門丟了顏面,那也是事出有因,無暇搭理四國而已。並且,莊公通過堅守城池,迴避了四國大軍的鋒芒,其實並沒有讓鄭國受到太大的損失,無非就是丟了點穀子罷了。沒想到,這竟然讓陳桓公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認為鄭國是「弱國」,不值得與陳國交好。那姬寤生肯定要有所行動,至少要讓媯鮑了解鄭國現在的實力

這才有了隱公六年五月的這次鄭國侵陳的戰爭,鄭國以一場完勝好好地教訓了一番陳國。並且,這場大勝剛好發生在鄭、宋兩次長葛之戰中間的空檔期,莊公可以如此見縫插針地發動另一次戰鬥,應該也算是他對宋國的攻伐早就成竹於胸的一個佐證吧。陳桓公也因為自己的錯誤決定,被左丘明好一番奚落,認為他丟棄了善舉,又助長了惡行,才釀成了陳國大敗的結局

盲目「豪橫」的陳桓公

但是在鄙人看來,《左傳》的這個評價似乎有點過於嚴苛了。陳桓公的決定雖然鑄成了大錯,但他真算不上是「抑善揚惡」,頂多就是眼光不行、誤判了對手的實力而已。媯鮑只看到了立國較久的衛、宋兩國比較強大,卻忽視了僅僅立國三代,就奮三世餘烈而成「小霸」之氣的鄭國,讓他成為這場戰鬥後被世人詬病的對象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陳桓誤判、陳國傳代概述、兩次兄終弟及、平公一脈承爵、媯鮑繼位、鄭國請和、五父勸諫、桓公拒絕、鄭莊侵陳、左傳、惡評桓公。

關鍵詞雲圖簡史

相關焦點

  • 春秋「小霸」鄭國是種怎樣的存在?
    有人說春秋時的鄭國是「小霸」(與春秋五霸相比),春秋前期的鄭國很是強大,包括陳、蔡、衛等國,甚至有時候齊國、魯國等大的諸侯國都要跟隨鄭國東徵西討,鄭國的實力由此可見非常強勁。自春秋時立國,鄭國雖一直並未能稱霸各諸侯國,但在春秋時期也留下了濃墨重彩。
  • 東門之役將鄭國拖入了中原混戰,徹底改變了鄭國的戰略方向
    宋穆公是繼承他哥哥宋宣公之位,穆公病重,他要將國君之位還給哥哥的兒子公子與夷,而穆公自己的兒子公子馮,早年在鄭國當人質,害怕公子與夷即位後對自己不利,就逃到了鄭國,鄭國收留了他。鄭莊公還打算出兵幫助公子馮回宋國奪回國君之位。
  • 擁有強大商人集團的春秋小霸,為何會成為第一個被滅的春秋大國?
    於是,他們兵分兩路,奚施星夜奔告鄭國,要他們早作準備;而弦高則挑選了十二頭肥牛,並以四張熟牛皮做為引禮,裝成鄭使前往秦軍犒師。結果,弦高及時在滑國(今河南偃師市西南,在鄭都新鄭西一百公裡處)附近堵住了秦軍,為了不讓人誤會他吃了熊心豹子膽攔路搶劫,他特意讓手下夥計們高舉「熱烈歡迎盟軍路過」的橫幅,並高聲叫道:「東道主鄭國有使臣在此,願求一見!」
  • 鄭國鄭州鄭縣與中華鄭氏
    鄭國鄭州鄭縣與中華鄭氏     鄭州與鄭姓      「鄭縣」,雖然在鄭州設鄭縣不是最早
  • 鄭國史話十九:大公子再度拒婚,是真有志氣,還是他不夠成熟?
    予以為,姬忽表面上來看是真的有志氣,可細細一琢磨,反倒顯得他不夠成熟。您若問這到底是為什麼,是如何看出公子忽不成熟的?我要先給大家再多講一段史料,以此來佐證在下的看法。這件也寫在史書中的事情出自於《史記》,說的是姬忽這次領兵援齊時,莊公還給他安排了個副手,即此前多次提到過的,也擅長領兵和謀略的祭仲。
  • 中國第一艷后也是四大美女之一,誰娶誰死,一生竟做了七回寡婦!
    夏,春秋時生於鄭國,為鄭國公主。史書上對人物外貌的描寫,頂多就是一種極美或極美的外表。這些詞就夠了吧。但對夏姬的描寫,卻可以用細緻入微的描寫,「峨眉鳳眼,杏眼桃腮」總共八個字。春夏秋冬,民風淳樸,夏姬自己的私生活超亂。弄得一團糟?也許誰也不能相信,她常玩一婦三夫的把戲。在春秋時期看來,當然是這樣了,頂多批判幾句了事。
  • 從鄭國分封到鄭伯克段:周代鄭國早期歷史新論
    而鄭莊公從擊敗共叔段開始,就迅速成為打敗中原無敵手的春秋小霸。那麼,鄭國在「鄭伯克段於鄢」之前經歷了怎麼樣的歷史,才能取得這樣卓越的成就呢?《左傳》鄭國初封於岐周《史記·鄭世家》為我們敘述了鄭莊公即位前的鄭國史。
  • 杞國史話一:被「老對手」趕出原封地,建立新家後又被新鄰居欺負
    太史公用了近五分之四的篇幅較為詳細地記述了陳國的歷史,卻用剩下五分之一的文字,流水帳一般把杞國這個比陳國滅國還晚的國家匆匆帶過,這又是為何呢?司馬遷給出的理由是「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但真的只是這樣嗎?畢竟杞國、陳國可以說他們的起步是相同的,怎麼一家值得稱述,另一家變得小微了呢?咱們今天就對此探尋一番。
  • 西周滅亡後,東周還持續了那麼多年,為何周王室沒人能一統天下?
    第二個因素:宗室內亂 周幽王帶著對諸侯的怨恨駕鶴西去了,周平王看似繼承了父親的大位,成了下一任天子,但是,他的影響力卻是非常有限的。
  • 宋國史話四:殤公欺負小國引來了強敵,命人去求援卻又所託非人
    在這場鬧劇中,陳國、蔡國明顯是脅從,無需跟他們太過計較了。但衛國和宋國,一個是主謀、另一個是主攻,鄭莊公對他們兩國的國君可謂是恨之入骨,這才有了上一次文章中鄭國侵衛的事件發生,就是姬寤生在報此前的「東門之仇」。
  • 李敖罵中國古代沒有愛情,他崇尚「西方愛情」卻是中國古人玩剩的
    他緊接著說了:「人家寧肯為女人惹起戰爭,我們卻甘願用女人換取和平!你說多菜!」他還振振有詞地宣稱:「為女人打仗,那是愛倫坡筆下希臘榮光和羅馬壯麗。」他甚至對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表現出了讚賞,說這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中為數不多的閃光的愛情。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鞭長莫及,你還知道哪些具有緊縮式用法的成語?
    按理來說,經過宋國應事先通知宋國,然而楚莊王自恃楚國為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裡,就沒通知宋國。宋國國君知道了後,十分氣憤,將申舟扣留下來。大臣華元對國君說:「楚國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國當作已亡,領土已歸屬於他。我們必須維護獨立主權的尊嚴,不能受這種侮辱!就算楚國要發兵進攻,大不了就亡國。但我們寧可戰敗,也不服屈辱!」,宋國國君聽了後,處死了申舟,並隨時迎接楚國的進攻。
  • 二月天一黑,三月他閉了眼,平王戲劇的一生充斥了太多無可奈何
    今天的文章,大家一看題目應該就知道其內容不再是各諸侯國的「史話」了,而是又回到了周王室,要說一說天子平王的故事。在此前的各國「史話」中,雖然咱們也提到過這位存在感並不太強的周天子,但在那些故事中,姬宜臼的「角色」定位似乎都是在給諸侯們配戲,所以顯得並不那麼主要。可這一次,在下要特意給平王單獨寫一篇文章,想必是朝中出大事了。
  • 陳國為何滅亡?
    周朝的大臣單子到小國陳國訪問,回來之後向定王作「國情分析」時說,陳國一定會滅亡。定王問他為什麼。單子是這樣說的:火朝覿矣,道?不可行也。侯不在疆,司空不視塗,澤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積;場功未畢。道無列樹,墾田若藝。膳宰不置餼,司裡不授館。國無寄寓,縣無旅舍。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單子這個「外國使節」發現陳國的城市,天很亮了,道路還沒有整理,不能行走。
  •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還糊裡糊塗?三分鐘了解此典故
    如果該同學恰巧在走神,或者沒聽懂,那他的回答自然是驢唇不對馬嘴,或者壓根不知該從何作答。這時候老師便會生氣地說:「一問三不知,你到底是幹嘛來了?」一些好奇的學生此時便會在想:「這一問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呢?」針對這個問題,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解答一下。據《左傳》記載,在魯哀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68年,晉國執政大臣荀瑤發兵攻打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