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史話四:殤公欺負小國引來了強敵,命人去求援卻又所託非人

2020-12-18 閒敘春秋

周桓王元年,衛桓公之弟姬州籲反叛,殺害了兄長姬完自立為國君後,便搞出了個四國聯合伐鄭的鬧劇。在這場鬧劇中,陳國、蔡國明顯是脅從,無需跟他們太過計較了。但衛國和宋國,一個是主謀、另一個是主攻,鄭莊公對他們兩國的國君可謂是恨之入骨,這才有了上一次文章中鄭國侵衛的事件發生,就是姬寤生在報此前的「東門之仇」。而今天,莊公又獲得了一個報復宋國的機會,只不過這次挑起事端的人是宋國那位很好戰的殤公宋與夷,所以在下把這篇故事歸入了「宋國史話」當中。

衛、宋、陳、蔡四國相約去討伐鄭國

那宋殤公又幹了什麼事兒,給了鄭國報復的機會呢?原來這一次,閒不住的宋與夷看中了鄰居邾國的土地。加上之前宋國又有過圍困鄭國都城東門的美好回憶,讓他越發膨脹了起來,覺得自己的軍隊天下無敵了。因此,桓王登基後的第二年秋季(也就是四國聯軍剛剛「欺負」過鄭國的第二年),宋殤公決定發動侵略戰爭,向邾國伸出了魔掌

邾國呢,一個附庸在魯國蔭蔽之下,還沒有獲封爵位的小諸侯國怎麼會是宋國的對手呢。他們除了被動挨打、損兵丟地以外,根本無力自保。所以,為了能夠生存下去,邾國需要去尋求支援,找一個至少能跟宋國匹敵的大國來保護自己。可邾國會向誰去求援呢?或許大家能替邾國想到的第一個選擇應該就是魯國了。畢竟從名義上講,邾國是魯國的附庸,距離上魯國也緊鄰邾、宋二國,加上魯國又是影響力很大的姬姓宗邦,向他們請求援軍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邾國該向何人求援,是一道難題

但是,真實的歷史往往不像咱們想像得那麼簡單,邾國國君思慮再三,並沒有向魯隱公去求救,反而向另一個姬姓宗國鄭國發出了支援申請,希望莊公可以答應出兵,以解本國的燃眉之急。看到這裡,大家會不會感到很奇怪,明明去年鄭國剛剛被宋國上門「打臉」,今年上半年莊公他們還跟衛國、南燕國打了一場大戰。按說此時的鄭國並不太適合成為邾國的救星,這邾國國君為何要捨近求遠向莊公求援呢?其實,咱們依據此前史書中提供的一些信息,還是可以發現邾國向鄭國求救的原因所在

1、邾國雖是魯國附庸,但雙方關係並不融洽

說是魯國與邾國的關係並不融洽,其實更直接一點的說法應該是魯隱公對邾國的態度並不十分友好,這從《左傳·隱公元年》中的一段記載便能看出端倪。在當時,鄭莊公決定攻入衛國去討伐共叔段父子,便邀請邾國出兵夾擊衛國。邾國自知實力不夠,又去找魯國幫忙,可他們並沒有直接向魯隱公提出請求,卻通過公子豫來私下溝通。從這一點就能看出邾國國君與隱公的關係並不親密,甚至還有些疏遠。最終,隱公果然沒有同意出兵協助,讓雙方變得更加不融洽,也促使這次邾國不願再向魯國求援了。

魯、邾關係不融洽,邾國不會向魯國求援

2、魯國與宋國幾代姻親,邾國請魯國幫忙攻打宋軍很難

從史書的記載不難看出,宋、魯兩國一直有姻親關係。就拿魯隱公自己來說,他的生母聲子是宋國人(惠公髮妻孟子的媵妾),他弟弟姬允的母親仲子也是宋國人。有著這樣的關係存在,隱公怎麼會為了一個關係並不融洽的附庸國而跟宋國翻臉呢?顯然邾國人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也不會去找魯國幫忙攻打宋國軍隊。

3、邾國與鄭國曾經有過盟約,且鄭國與宋國有仇

同樣是《左傳》中的那條記載,鄭莊公邀請邾國出兵之時,特意派使者前往邾國的翼地與其舉行會盟,約定雙方今後將互為支援。所以有盟約在先,當邾國遇到困難時,鄭國不會坐視不理。另外,正如咱們一直在說的那樣,鄭、宋兩國之間因為此前的「東門之仇」一直關係不睦。這一次,邾國人機智地把這舊事重提,還提出自己願意當莊公的嚮導。面對這樣一個既有說服力,又有誘惑力的請求,莊公當然會欣然接受了。

4、鄭國此前雖然經歷過戰鬥,但並未傷元氣

在邾國求援之前,鄭國的確是被四國軍隊圍困過都城東門,也確實與衛、南燕聯軍進行過交戰。但從這兩次戰鬥中可以看出,鄭國要不就是堅守避戰,要不就是通過戰術取得了大勝,根本就沒有傷到元氣。所以,此時的鄭國不但可以與宋國一戰,還因為心懷報仇的信念變得更加有戰鬥力。再加上鄭莊公精妙的戰術謀略,解邾國之困應當不在話下

精於謀略的鄭莊公

綜合以上四點原因,邾國最終向鄭國發出了支援請求,鄭莊公也藉機出兵,要向宋國討回此前「東門之仇」時丟失的顏面。而當鄭國出兵的消息傳到宋殤公耳中的時候,宋國的軍隊哪裡還敢再繼續留在邾國逞強,火速回撤國內防禦,邾國的危機隨即解除了。

接下來,就該宋殤公想辦法解決自己國家的危機了,因為,鄭國的大軍已經趁其不備來到了宋國的都城外,甚至還攻進了外城郭內對其進行圍困。所以,宋殤公一方面讓自己的軍隊進行堅守,另一方面派出一位使者去向他國求援。那殤公要向哪國進行求救呢?很顯然有能力幫助宋國的只有魯國了。畢竟宋國周邊能與鄭國抗衡且跟他們有同盟關係的國家只有衛、魯兩國,而衛國才剛剛大敗於鄭國,不太可能再來自討沒趣,所以殤公只能依靠魯隱公來幫忙了。

當使者到達魯國後,向隱公說明了來意,隱公看在兩家姻親的關係上,很痛快地就答應出兵相助了。不過,在發兵以前,隱公還想再了解一下目前宋、鄭兩國交戰的情況,以便魯國的軍隊能提前做好準備。可是,這壞事就壞在了當隱公向使者詢問戰場情況的時候,這位使者或許在擔心隱公會因宋都外城郭已經失守而不願出兵,便向他撒了個謊,說鄭國的軍隊只是攻入了宋國的領地,但還沒有到達宋國都城呢。

宋殤公派使者向魯國求援

然而,魯國的哨探也不是吃素的,鄭國大軍已經攻入了宋都外城的消息早被隱公知曉了。姬息想向使者詢問的是更具體的情況,誰知聽到的卻是使者撒的謊,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了。於是,本來已經準備派兵去支援宋國的魯隱公,氣憤地回絕了使者的請求。並且,隱公還把自己氣憤的原因告訴了身邊的大臣們,說這不是他不願幫助宋國,而是宋國使者先欺騙了他。既然使者如此無禮,看來是不想讓魯國去過問宋國的事情,那隱公自然也就不去過問、幫忙了。

大家看看,宋殤公在危難之時命人去求援,想得到他國的幫助,卻被這個說謊的使者把魯國這個救星給搞沒了,真是所託非人啊。那魯國已經拒絕出兵了,宋國暫時又無其他援軍可請,宋殤公他們要如何應對鄭國的圍困呢?宋國自己的軍隊又能否守住最後的防線呢?咱們下次再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圍宋救邾、宋殤公、侵佔邾地、邾人求援、四點原因、棄魯援而求鄭、鄭國出兵、報東門仇、圍困宋都、求援於魯、使者說謊、隱公拒援。

關鍵詞雲圖簡史

相關焦點

  • 杞國史話一:被「老對手」趕出原封地,建立新家後又被新鄰居欺負
    所以,咱們的「史話」還真得從謀娶公往後說起,至少從他之後,杞國的國君傳代記載看上去缺失得沒有那麼嚴重,只不過他們在《史記》中的故事依然沒有什麼。那《史記》記載不多,咱們只能去翻翻其他的史料,這不,鄙人在《左傳》中看到了一句話,決定寫下杞國這第一篇「史話」。
  • 陳國史話一:奮三世餘烈而成「小霸」的鄭國,竟沒被他放在眼裡
    前面兩篇文章咱們講了宋國的兩篇「史話」,一篇寫了好戰的宋殤公想侵佔邾國疆土,卻被鄭莊公圍了自己的大本營。另一篇則是殤公連續發兵報復鄭國,看似以拿下了長葛而獲勝,實際上卻又是被姬寤生給算計了。
  • 春秋時期烜赫一時的魯國、宋國,到了戰國為何被徹底邊緣化?
    實際上,戰國時期還是有諸多小國存在的。但是,這些小國顯然被戰國時代的列國紛爭徹底淹沒。雖然在戰國的舞臺上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但是這些春秋時期重要的諸侯國,卻一直是客觀的存在。而在這些小國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魯國、宋國。春秋時期的這兩國,可以說是留下了諸多的故事。不論是魯國的「曹劌論戰」,還是宋襄公的「仁義大旗」,可以說是成為了春秋時代的一個歷史特寫。
  • 歐洲最親華的小國,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總統向中國求援
    尤其是大國幫助小國,更是如此。尤其是這次疫情來說,很多小國都面臨困境,世界各國更加應該伸出援助之手。最典型下面這個國家,是歐洲最親華,對華最友好的小國,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總統向中國求援。這個國家就是塞爾維亞。塞爾維亞是南斯拉夫解體後的主體繼承國家。
  • 《大秦帝國》羋八子面對小國特使求援,說道:不給好處不會幫助你的
    凡是對我有好處 我才會覺得舒服 如今你要我秦國去救你韓國 ,如果只是耗費我的國力 兵力 財力和糧食 ,那秦國又為何會那樣做呢 ?特使尚靳:這……@小川文視 這時候的韓國是秦國的附庸小國 ,韓國特使向秦國來求援 。在沒有許諾給秦國好處的情況下 秦國肯定不會出兵相救 。
  • 戰國時期諸侯小國逐漸減少,楚國滅過哪些諸侯國?
    戰國時期諸侯小國逐漸減少,是因為他們都被大國兼併。而被楚國滅了的諸侯國有越國,還有杞國,蔡國,魯國,宋國等。第三,宋國。宋國一開始是周朝的諸侯國,後來宋國內部發生動亂,齊國還有楚國,魏國一起攻打宋國,宋國就這樣被滅,而宋國的地盤後來也被齊國還有魏國和楚國三個國家給瓜分,宋國被滅,齊國的實力增長太多,又對其他諸侯國造成了威脅,所以引來了五國伐齊,又被秦國,韓國,趙國,燕國,魏國聯合攻擊,齊國沒落,而楚國乘機佔領了齊國的淮北區域。
  • 樓蘭一個西域小國,犯了什麼錯,讓人直呼:不破樓蘭終不還
    也許是代指,樓蘭泛指周邊眾多的少數民族強敵。可是當時唐王朝的強敵眾多,為何偏偏選取了一個已經覆滅的西域小國呢,而且曾經西域三十六國,國度眾多,王昌齡緣何看上了樓蘭呢?其實不僅僅是王昌齡對樓蘭心懷不滿,在樓蘭未曾被滅的時代,樓蘭也是一個不招人喜歡的西域小國。樓蘭這個在後人眼中無比神秘的國度,其實就是一個反覆橫跳的蕞爾小國,不講信用,被人唾棄。
  • 有一種尷尬叫挪威的求援,為何這個北歐小國讓人想到了農夫和蛇
    原本以為北歐那麼偏遠,疫情的影響或許波及不到這裡,至少一個月前的挪威國內就有一些人就是這樣想的,因此他們才會在中國疫情爆發之時,站在岸上,挑剔地對中國抗疫工作進行著品頭論足。
  • 羊肉分配不均,宋國主帥成了俘虜,中山國君國破家亡
    利益分配不是小事,尤其遇上心態不正的人,芝麻大的事,也應注意。歷史上因羊肉分配不均,中山國沒了,宋國主帥被拉到敵方,這兩個著名的歷史笑話,卻關係到國的大事。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與人相處不和諧的醜事很多,與小人相遇,最好遠離。如果發現尿不到一個壺裡,一時又無法離開,那就只好提高警惕了。
  • 中山史話之武公故事:漫漫長夜裡戰國的末班車,中山國等到了嗎?
    中山史話之武公故事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山武公覺得這個國家裡的人太懦弱了,幾乎每一個中山人在來國家做客的趙人魏人面前都是一副奴才像,尤其是養父文公,總是教育自己要感謝魏國和趙國的恩賜被父親申斥以後,中山武公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反抗之心是有道理的,總有一天,他要反過來欺負趙國和魏國。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楚國消滅,後人出了一位戰國四公子!
    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換而言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黃國,就被楚國這一大國所消滅。黃國滅亡後,黃國的後代黃歇後仕於楚,被封為春申君,地位僅次於楚考烈王,是戰國四公子之一。
  • 20多個小國在一起共謀和平,原來春秋時期也有和平年代
    晉國和楚國的強盛並沒有起到像齊國那樣的積極作用,反而導致了相互之間長達數百年的相互攻伐和爭霸,這兩個國家倒是互相忌憚,沒有什麼大的損失,但是夾在他們中間的小國就倒黴了,比如較強一點的宋國,鄭國以及實力更弱的陳國等,它們投靠哪個國家都不行,投靠晉國,楚國來犯,而投靠楚國,晉國又不樂意了,小國確實是很難生存呀!雖然鄭國和宋國舉全國之力是能夠抗擊大國軍隊的。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畢竟國力不如人,在那個亂世就沒有說話權。不過,宋國的君主看不清局勢,他們依然保留著殷商貴族的遺風,當天下諸侯都不屑於被周禮約束時,宋國依然堅持,堅持自己崇尚的「仁義」,儘管這份堅持,已經成為了諸侯所鄙夷的笑話。宋國的尷尬地位讓其承受「地域黑」。
  • 小國無外交?瞧瞧冰島是怎樣欺負英國的
    許多人重心認識了地圖上不起眼的這個小國。冰島,一個被自然拋棄的國家。冰島共和國面積10.3萬平方公裡,人口33.4萬,北邊緊貼北極圈,1/8被冰川覆蓋,冰川面積佔1.3萬平方公裡……許多人看到它心裡會隱隱在想,這怎麼能成為一個國家?
  • 宋國的那些賢臣故事:子罕弗受玉
    宋國尤其如此。宋國有個太宰叫華督的,曾經作亂殺死宋殤公,由於其擁立的宋莊公初登大統,便以行賄的方式以求諸侯們的承認。可見,宋國以行賄達到目的的思維,已是深入宋人貴族子弟。子罕並非戰將,但其名亦為後世所稱頌,源於何事呢?樂喜,字子罕,是當時宋國樂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他在朝廷中為官,是為司城。什麼是司城呢?史書載,「水土事。
  • 春秋小國「偪陽」之滅,孔子父親叔梁紇一戰成名,晉悼公一箭雙鵰
    偪陽故國偪(fù)陽,春秋期的一個小國,其故址在現在的山東棗莊嶧城以南。據地方志《嶧縣誌》記載,「偪陽城,縣南五十裡,古妘姓之國。祝融之孫,彭祖弟陸終第四子求言封於偪陽,後為晉所滅。」「祝融」是上古管理火的官員。偪陽建國者的先祖曾居於此官職。
  • 諸侯史話番外篇三:不知名的小國一戰成名,他留下的成語你也用過
    等到鄭國與朝廷換地的交易完成以後,按說姬寤生也該休息一下了,但一個不知名的小國卻又來湊熱鬧,讓莊公依然不能靜下心來。鄭莊公姬寤生那這個不知名的小國到底是誰?他又來給鄭莊公添了什麼亂呢?他們希望國君能夠冷靜下來、認清形勢後再做決定,畢竟此時的鄭國無論從聲望、德行、國力、軍力等多方面都遠超本國,實在是息國無法撼動的強敵。更何況鄭國也是姬姓國家,兩國是同宗關係,本該友好相處,不應為鬥嘴這點小事兒發動戰爭。說白了,息國大臣們就是拐彎抹角地在說一件事,即息國根本打不過鄭國,別盲目送死去了。
  • 北宋兩代皇帝御駕親徵,大軍四次出動,終將河東小國攻滅! 下
    續 北宋兩代皇帝御駕親徵,大軍四次出動,終將河東小國攻滅! 中 契丹人在石嶺關被擊退後,北漢國君劉繼元又親自挑選了幾名健卒,攜帶求救的蠟丸書出城赴契丹求援。沒人敢於彎弓瞄準傘下的太宗。在宣布勸降的德音兩個時辰後,太原城頭沒有豎起降旗。太宗敏感的自尊受到挫傷,他下令摧毀太原城內最後的抵抗力量。宋軍在距城500步,弓矢難以企及的位置,開始組裝投石機。投石機的材料就取自周邊的山林,蒙山、龍山和繫舟山上合抱的樹木已經在短短幾天內採伐一空。投石機的彈藥——無數重達百斤的石塊也由輜重馬騾從四野拉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