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考古學家在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中發掘出了三個恢宏大氣的青銅禮器,這三個寶物名為「中山三器」。它們華麗的軀體上刻下的精美的文字,為我們講述了中山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一段故事,那就是中山武公的故事。
中山武公,雖然出身姬姓,但是他的身份卻非常複雜。公元前414年,東周威烈王為了扼制新興的三晉的勢力,將前中山國和鮮虞國的土地,贈給了中山文公穩,並且將過世的東周桓公的兒子過繼給了中山文公,這個孩子就是戰國中山國的第二位君主中山武公。關於他的這段身世經歷是史學著作《集解》和班固的《漢書·古今人物表第八》中提到的,由於東漢與戰國時期有年代差異,所以關於中山武公的身世的這兩段文字記載還需要進一步論證。不過,無論這段歷史是否真實,中山國後來的王都認為中山武公也是他們的先祖就夠了。
進入到中人城的中山國王宮之後,年幼的中山武公首先認識了他的新父母。這位新媽媽就是魏文侯的女兒,看起來還比較溫和,新父親就是那個文公,倒是也不兇。午夜夢回之時,中山武公心想,就這樣和他們過下去吧,有養父母總比沒有父母好,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從此,沒有血緣關係的三個人就這樣生活在一起。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山武公覺得這個國家裡的人太懦弱了,幾乎每一個中山人在來國家做客的趙人魏人面前都是一副奴才像,尤其是養父文公,總是教育自己要感謝魏國和趙國的恩賜,這讓處在叛逆期的中山武公覺得惱怒極了,養父難道不是一國之君嗎?為什麼要向別人低頭?被父親申斥以後,中山武公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反抗之心是有道理的,總有一天,他要反過來欺負趙國和魏國。
文公去世後,武公登上了國君的寶座,年輕的他為了完成少年時的夢想,開始在國內樹立自己的團隊核心,他聚集了許多對魏國人和趙國人痛恨不已的鮮虞舊族,把他們培養成了自己的親信,在這些人的幫助下,弱小的中山國的力量得到了不斷地增強,並且遷都到了顧地,開始學習漢族人的國家體制,徹底成為了中原文明的一份子。可以說,中山國的外交關係圈之所以得到了擴大,中山武公功不可沒。
此時的趙國在趙獻侯的手裡,已然走向了下坡路,趙國國內發生了內亂。年輕的中山武公認為國家報仇的時機已經成熟,便開始利用這個機會多次進攻趙國,並得到了勝利。陷入亡國危機的趙國只能向魏國求援,並且割地相贈。魏國接受了趙國的禮物之後,並沒有急於出兵,而是在西河打敗了秦國(秦國也有被打的很慘的時候)之後,才開始進攻中山國。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派遣樂羊、吳起統帥魏國軍隊,進攻中山。在兩個戎狄叛徒的出賣下,經過三年的血戰,中山武公的軍隊寡不敵眾,慘敗於魏國軍隊的手中,武公本人也兵敗被殺,在鮮血中結束了自己統治中山國的第六年,中山國滅國。在被殺之前,他終於意識到一個道理,那就是以卵擊石並不是復仇的好辦法。武公死後,他的兒子桓公率領餘部進入太行山中,苟延殘喘,等待中山國的再次復興。為了防止中山舊族叛亂,魏文侯派太子擊、李悝、樂羊等人統治中山舊地,暫時穩定了中山國的局勢。然而佔領中山國並沒有增強魏國的國力,反而大大消耗了魏國的各種資源。
與此同時,魏滅中山之後,趙國和魏國的關係反而惡化了,兩國開始不斷相互爭鬥,魏國甚至想通過桂陵之戰趁機滅了趙國,只是最終失敗了,兵力大大受到損害。為了彌補桂陵之戰時的戰損,魏國禍水東引轉而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魏之間因此爆發了馬陵之戰,孫臏在此戰中利用「圍魏救趙」之計,使得龐涓自盡於樹下,魏國大敗,實力大大被削弱,陷入到了被齊、楚、秦、趙四國圍攻的局面。此時的中山桓公已經蟄伏了二十年,他趁此機會,在齊國的幫助下實現了復國。
此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的實力通過後來的一系列戰爭達到了一定的均衡,中山國在七國之間頻繁活動,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進行制衡,趁機把自己發展成了一個國力達九千乘的國家,被稱為戰國第八雄。看起來弱小的中山國究竟是怎樣通過制衡增強自身實力的,中山國究竟能否通過這樣的方式傲視群雄?桓公之後的歷代國君是怎樣一步步通過自身的努力增強中山國的國力的?想要揭開這些謎團,請大家繼續鎖定中山史話系列的第四章《中山史話之桓公謀略》。敬請期待。本文作者海叔說春秋圈子Jennifer,喜歡的朋友多多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