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史話之武公故事:漫漫長夜裡戰國的末班車,中山國等到了嗎?

2020-12-22 海叔說春秋

中山史話之武公故事

1973年,考古學家在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中發掘出了三個恢宏大氣的青銅禮器,這三個寶物名為「中山三器」。它們華麗的軀體上刻下的精美的文字,為我們講述了中山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一段故事,那就是中山武公的故事。

中山武公,雖然出身姬姓,但是他的身份卻非常複雜。公元前414年,東周威烈王為了扼制新興的三晉的勢力,將前中山國和鮮虞國的土地,贈給了中山文公穩,並且將過世的東周桓公的兒子過繼給了中山文公,這個孩子就是戰國中山國的第二位君主中山武公。關於他的這段身世經歷是史學著作《集解》和班固的《漢書·古今人物表第八》中提到的,由於東漢與戰國時期有年代差異,所以關於中山武公的身世的這兩段文字記載還需要進一步論證。不過,無論這段歷史是否真實,中山國後來的王都認為中山武公也是他們的先祖就夠了。

進入到中人城的中山國王宮之後,年幼的中山武公首先認識了他的新父母。這位新媽媽就是魏文侯的女兒,看起來還比較溫和,新父親就是那個文公,倒是也不兇。午夜夢回之時,中山武公心想,就這樣和他們過下去吧,有養父母總比沒有父母好,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從此,沒有血緣關係的三個人就這樣生活在一起。

中山史話之武公故事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山武公覺得這個國家裡的人太懦弱了,幾乎每一個中山人在來國家做客的趙人魏人面前都是一副奴才像,尤其是養父文公,總是教育自己要感謝魏國和趙國的恩賜,這讓處在叛逆期的中山武公覺得惱怒極了,養父難道不是一國之君嗎?為什麼要向別人低頭?被父親申斥以後,中山武公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反抗之心是有道理的,總有一天,他要反過來欺負趙國和魏國。

文公去世後,武公登上了國君的寶座,年輕的他為了完成少年時的夢想,開始在國內樹立自己的團隊核心,他聚集了許多對魏國人和趙國人痛恨不已的鮮虞舊族,把他們培養成了自己的親信,在這些人的幫助下,弱小的中山國的力量得到了不斷地增強,並且遷都到了顧地,開始學習漢族人的國家體制,徹底成為了中原文明的一份子。可以說,中山國的外交關係圈之所以得到了擴大,中山武公功不可沒。

此時的趙國在趙獻侯的手裡,已然走向了下坡路,趙國國內發生了內亂。年輕的中山武公認為國家報仇的時機已經成熟,便開始利用這個機會多次進攻趙國,並得到了勝利。陷入亡國危機的趙國只能向魏國求援,並且割地相贈。魏國接受了趙國的禮物之後,並沒有急於出兵,而是在西河打敗了秦國(秦國也有被打的很慘的時候)之後,才開始進攻中山國。

中山史話之武公故事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派遣樂羊、吳起統帥魏國軍隊,進攻中山。在兩個戎狄叛徒的出賣下,經過三年的血戰,中山武公的軍隊寡不敵眾,慘敗於魏國軍隊的手中,武公本人也兵敗被殺,在鮮血中結束了自己統治中山國的第六年,中山國滅國。在被殺之前,他終於意識到一個道理,那就是以卵擊石並不是復仇的好辦法。武公死後,他的兒子桓公率領餘部進入太行山中,苟延殘喘,等待中山國的再次復興。為了防止中山舊族叛亂,魏文侯派太子擊、李悝、樂羊等人統治中山舊地,暫時穩定了中山國的局勢。然而佔領中山國並沒有增強魏國的國力,反而大大消耗了魏國的各種資源。

與此同時,魏滅中山之後,趙國和魏國的關係反而惡化了,兩國開始不斷相互爭鬥,魏國甚至想通過桂陵之戰趁機滅了趙國,只是最終失敗了,兵力大大受到損害。為了彌補桂陵之戰時的戰損,魏國禍水東引轉而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魏之間因此爆發了馬陵之戰,孫臏在此戰中利用「圍魏救趙」之計,使得龐涓自盡於樹下,魏國大敗,實力大大被削弱,陷入到了被齊、楚、秦、趙四國圍攻的局面。此時的中山桓公已經蟄伏了二十年,他趁此機會,在齊國的幫助下實現了復國。

此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的實力通過後來的一系列戰爭達到了一定的均衡,中山國在七國之間頻繁活動,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進行制衡,趁機把自己發展成了一個國力達九千乘的國家,被稱為戰國第八雄。看起來弱小的中山國究竟是怎樣通過制衡增強自身實力的,中山國究竟能否通過這樣的方式傲視群雄?桓公之後的歷代國君是怎樣一步步通過自身的努力增強中山國的國力的?想要揭開這些謎團,請大家繼續鎖定中山史話系列的第四章《中山史話之桓公謀略》。敬請期待。本文作者海叔說春秋圈子Jennifer,喜歡的朋友多多分享哦!

相關焦點

  • 中山史話之由盛轉衰:偏聽偏信,重用儒墨,這是中山國的悲劇啊!
    中山史話之由盛轉衰中山國三器中有一件非常奢侈精美的寶物,它的名字叫做中山王方壺,是中山王臨終前送給自己兒子的紀念品,它的上面記載的銘文充滿了中山王厝對先王們的思念和敬意以及對相邦司馬喜的警告為了激起趙王對中山國的仇恨,更為了避免妃嬪陰姬繼續唆使她的父親排擠自己,司馬喜力勸中山王立陰姬為王后,中山王厝對此欣然同意,卻萬萬沒想到自己已經掉入到了司馬喜的陷阱裡。
  • 中山成公的復興偉業:搖擺在強國之間,中山國在戰火中舉步維艱!
    中山史話之成公偉業在中山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國君,他的功績堪稱賢德良善,卻因為壽數不長,只能被追封為王,他就是中山國的第四任君主中山成公姬約。中山史話之成公偉業七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353年,中山桓公駕崩,中山成公登上了王位,承擔起了制衡七國以自強的重任。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古國迷蹤,位於石家莊的「萬乘之國」中山國,卻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
    中山侯鉞是賜封與受封的實證,兩相認可。 《戰國策*中山策》裡記載了一個故事,給這個初封的中山侯國做了結局的交待,也格外讓人覺得悲辛。 戰國中山國王陵遺址 戰國中山國王陵遺址 1978年中山王墓在河北平山縣發掘,出土方壺,有銘文記載「惟皇祖文、武,桓祖,成考」
  • 中山國在春秋戰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之外,還有一個諸侯國也留下了一段特殊的歷史——中山國。中山國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在這一段時間內,中山國努力融入華夏文化,雖然最後沒有能夠在戰國爭雄的年代存活下來,但是卻依然給魏、趙等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也造成了很多的困擾,那麼中山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又怎麼走向滅亡的?
    說到中山國可能不少朋友都沒有聽說過。但是中山國卻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國力鼎盛時期有戰車九千乘,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中山國可以說是除齊、楚、燕、韓、趙、魏、秦國的戰國七雄外的「第八雄」。中山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狄鮮虞部落人(也稱白狄)效仿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一個國家。
  • 義薄雲天中山興——中山國的城市與人口
    ——張志平義薄雲天中山興——中山國的城市與人口(中山國歷史文化講座第八期)中山國是戰國時期「千乘之國」中的佼佼者,軍事實力異常強大在古代農業社會裡,人口是勞役、兵役和賦稅的源泉,尤其是在戰爭頻仍的春秋戰國時期,正所謂「人眾兵強,霸王之本」。《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中山國「人眾」,但關於中山國具體的人口數目,史書中並無明確的史料記載。那麼到底有多少人口,才足以支撐起「千乘之國」的中山國呢?
  • 大將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國君將他的兒子做成肉羹,大將滅了中山國
    此後列國間的格局發生改變,韓趙魏三國得到周天子的承認,魏文侯統治下的魏國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先強大起來的中原霸主,而中山桓公帶領中山人遠走他鄉,開始了復興之路,未來,中山國最終成為戰國第八強。
  • 中山國?三起三落?好一個頑強的民族
    公元前507年鮮虞建立中山國,是為早期鮮虞中山國,文公之前的鮮虞中山開始是在晉國扶持下建立的傀儡政權,約存在於公元前520年~公元前507年。文武建邦 存亡絕續文公在位之年,大約公元前455~千414年。趙與智、韓、魏三家內亂,無力顧及鮮虞中山國,鮮虞中山國得以殘喘。
  •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在看中國古代「春秋戰國」這部大戲的時候,總會在地圖上看到一個國家的影子,它不大,而且被包夾在燕、趙兩大強國之間,可是它就那麼頑強的屹立在那裡,巋然不倒,直到戰國後期,才被趙國從地圖上抹去,這個國家的名字叫「中山」
  • 中山國王陵:地下埋藏兩千多年的青銅酒壺,解密中山國的歷史
    中山國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由鮮虞人建立起的一個小國,並曾經幾度為他國所滅,被迫躲入太行的深山裡,直到公元前381年恆公帶著子民殺出深山,才復興了中山國,並遷都靈壽。之後,中山國日益強盛,一度還和戰國七雄比肩。
  •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究竟被滅了幾次?
    說起戰國,我們都知道戰國七雄,這是當時的大國。但是往往有些很厲害的小國都被我們忽略了,今天我們看一下比較厲害的小國——中山國,這個國家從出現都一致被打,一直到最終被滅,而且被滅了好多次。那麼這個國家在戰國時候被滅了幾次呢?
  • 中山國是什麼樣的存在?是華夏後裔,怎麼又不同於戰國七雄?
    《國語》裡記載說它當時已經是成周(今河南洛陽)周邊的主要部族之一。  中山國——亂世之中的小國生存之道  而鮮虞部在東周前期曾經對多個封國造成過嚴重威脅。在公元652年到651年,鮮虞部曾經先後對位於今天河北和山東交界地區的邢國和位於河南省北部的衛國發動入侵,結果導致衛國國君被殺,邢國國君出逃。
  • 中山國研究之史料
    中山國是由白狄在春秋末期所創建,起初國名為鮮虞,後改為中山,所以當時的一些文獻資料均是將中山和鮮虞並稱。戰國時期初期階段,中山國為魏國所破,經歷過滅國之災,然而不久之後便又再次復國,同時以「千乘之國」的身份在政治舞臺上異常活躍。中山國於戰國中期達到鼎盛,後於公元前296年被趙所滅,最終亡國。
  • 被稱為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擁有萬乘,是怎樣滅亡的
    而且這些二流國家裡,還有些實力非常強大,比如我們熟悉的中山國,被稱為戰國第八雄。我們今天看一下這個戰國第八強國是怎樣滅亡的中山華並不是中原民族建立的,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鮮虞部落,為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也就說中山國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由於東周群雄並起,中山國才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國家。
  • 戰國篆書《中山王方壺》超清銘文
    ▲不論是器身造型還是銘文書法,都是藝術界的大V(by:@青銅故事) 《中山王方壺》於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是「中山王三器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談秦說漢(194)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中山國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屬於遊牧族。其中白狄的鮮虞氏又是由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沿著滹沱河逐漸遷徙到大行山腳下。公元前506年,鮮虞氏開始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建國,因此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從此鮮虞氏從部落變身為中山國,並對西邊的晉國造成巨大的威脅。為專心對付中山國,甚至拒絕蔡國提出的伐楚請求,集中兵力打得中山國無還手之力。公元前494年,晉國的六卿世襲制的弊端開始顯現,晉君勢弱,六卿做大。
  • 戰國時期中山國對自身實力誤判,導致最終為趙國所滅!
    中山國最終為趙國所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山對自身實力的誤判,自以為與東方六國比肩,甚至在軍事上不僅可以戰勝燕國,而且可以擊敗強大的趙國,與萬乘之國爭雄天下,這導致中山在內政上漸以文治、外交上走向孤立、武備上有所鬆懈,商業氣息濃鬱。
  • 【中山文化】中山國文化如何與現代藝術結合,看看專家怎麼說
    中山國文化與燕文化、趙文化一樣作為河北「三大古文化」,是燕趙文化的基石,是形成河北人文精神的重要根脈,也是石家莊文化重要組成和文化脈絡中的重要一環。根據考古發掘,靈壽中山古都不僅保存了中山國的都城形態、城垣體系、手工業作坊、眾多的建築基址,以及王陵、墓葬、祭祀等重要遺存,還出土了三項世界之最、四項中國之最的珍貴文物。而由這些有形遺存為支撐的中山國古都文化在中山國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 戰國第八強中山國,為何剛剛走向巔峰,就被趙國滅掉?
    中山國是鮮于人建立的一個國家,是一個鑲嵌在趙國內部的「國中之國」。這個地盤只有三萬多平方公裡的迷你小國,在戰國紛亂的環境裡,居然存在了一百多年。它曾經被魏國滅掉,又奇蹟般復國,趙武靈王為了滅掉他,整整花費了十二年時間。中山國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定州一帶,都城靈壽。中山國地盤狹小,以商業為主,經濟水平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