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是什麼樣的存在?是華夏後裔,怎麼又不同於戰國七雄?

2021-01-12 網易

  如果說起戰國時期的歷史,恐怕多數有些歷史常識的朋友都會脫口而出「戰國七雄」這個詞。確實「戰國七雄」是對戰國時期中原形勢的一個非常簡略的概括,可以說普通人快速了解一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諸侯國混戰的形勢。但許多朋友應該也知道,其實戰國時期,中原存在的政權並不只局限於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雄,在大多數時間其實還存在著另外幾個政權,比如東周、宋國、魯國和衛國等等。而除了中原腹地,在中原的最北方,還存在著一個名叫中山的政權,這個政權被曾認為是白狄所建立的,但還有許多人認為他們其實也是華夏人的一支。從春秋到戰國,中山國確實也曾經深度參與中原歷史,那麼這個族群究竟是什麼人?他們又有過怎樣的歷史呢?

  北狄——出自華夏的戎狄?

  其實喜歡歷史的朋友估計有許多對「狄」這個詞都不會陌生,「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說法對於某些朋友來說更可以說是常識。在多數朋友的印象裡,這些詞恐怕都意味著這些族群並非華夏族群。特別是北狄族群,在許多人的印象裡是後來北方各個遊牧族群的祖先,或者至少是他們當中的一支。

  

  北狄早期是指生活在中原以北的各個族群

  但其實關於北狄的身份以及他們與華夏人和北方遊牧族群的關係,從古至今都是有很多不同觀點的。首先在傳統上,人們都認為北狄是一個遊牧族群。但近年來一些在北狄曾經活動區域所進行的許多考古活動卻發現,在一些被認為和北狄相關的遺址中,豬和狗都佔到了出土動物遺骸的絕大部分,牛和羊卻相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其實可以說明,北狄至少並不是一個純粹遊牧的族群,而是遊牧、農業和遊獵兼而有之的族群,甚至有可能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族群。

  而在清朝道光年間在陝西岐山縣出土的青銅器小盂鼎上的銘文也曾記載,周朝初年曾經對北狄的一支鬼方進行過討伐,結果獲勝並俘虜了大量人員,但俘獲的馬、牛、羊數量卻並不多,這似乎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北狄並不是一個完全的遊牧族群。而且在後來的長城周邊地區,在春秋戰國時代出土的墓葬裡,發現的大量古人頭骨均有高顱的特徵,而這和後來疑似匈奴以及鮮卑墓葬出土的具有低顱特徵的大量頭骨有很明顯的差異。

  

  小盂鼎同時出土的大盂鼎-小盂鼎已遺失

  所以,儘管在漢朝以後「北狄」這個名詞經常被用來代指匈奴、東胡和鮮卑等遊牧族群,但現代許多學者認為,後來這些遊牧族群的先祖直到戰國時代才全面進入長城地帶,所以他們其實和春秋乃至以前的北狄關係並不大。而一些古代史料裡的記載似乎對此也有一定佐證。比如一些史料記載北狄是黃帝的孫子始均的後裔,這似乎也說明北狄這個族群從一開始就和華夏族群有很密切的關聯。

  鮮虞部——出自周王室的北狄部落?

  而具體到後來建立了中山國的鮮虞(yú)部,跟中原的關係似乎就更加密切了。許多史料記載鮮虞部源於北狄的分支白狄,而近代許多學者認為:白狄其實是早期從華夏人群分裂出去的一個族群。特別是這個鮮虞部,在主流歷史記載裡都說它其實是周王室一個較早分離的分支。有些記載說鮮虞部是周文王庶出的兒子畢萬的後裔,還有些記載說鮮虞部是出自周文王弟弟虢仲的封地西虢國。所以這個鮮虞部雖然被認為是北狄的一支,但卻是一個姬姓部族。而另外一些古籍則說鮮虞部是商紂王的叔父箕子的後代,是一支子姓部族。

  

  鮮虞這個族群可能與周文王有密切關係

  當然,對於上古時代的歷史,僅憑這些史籍並不算詳實的記載是遠遠不能視為定論的。不過綜合現代歷史研究來看,這些史籍的記載也很有可能代表了部分史實。因為周部落在興起之前,就曾經長期生活在後來被視為戎狄的這些部落所生活的地區。《史記》裡甚至記載說周部落曾在當地生活了14代之久。而直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的時代,才帶領周部落遷徙到了岐山地區。

  所以包括鮮虞部在內的一些北狄部落,確實很有可能是跟周王室有著比較接近的血統起源。一些觀點認為,前文提到的西虢國(文王弟弟的封地)國君世代負責為周王室討伐周邊不臣服的部族。而在西周的倒數第二位君主周宣王時代,西虢國的國君季子白曾率軍在今天內蒙古薩拉烏素河以及陝西榆林等地防禦遊牧族群獫狁(xiǎn yǔn,疑似匈奴先祖)。後來這支軍隊部分人可能就留在周邊地區,他們的後裔後來可能逐漸和當地人融合,成為了鮮虞部。

  

  周宣王時代或是鮮虞族群形成的重要時點

  現代一般認為,鮮虞部得名於鮮虞水,而鮮虞水很可能就是今天河北省到山西省交界地區的清水河。而到西周末年,鮮虞部已經成為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國語》裡記載說它當時已經是成周(今河南洛陽)周邊的主要部族之一。

  中山國——亂世之中的小國生存之道

  而鮮虞部在東周前期曾經對多個封國造成過嚴重威脅。在公元652年到651年,鮮虞部曾經先後對位於今天河北和山東交界地區的邢國和位於河南省北部的衛國發動入侵,結果導致衛國國君被殺,邢國國君出逃。最後還是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出面,組建了宋曹邢衛等多國聯軍,才最終將其擊退。但此戰過後,邢國國力大損,10幾年之後就被其它諸侯國給滅亡了。

  

  戰國前期的中山國位置

  在進入公元前6世紀之後,鮮虞和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之間爆發了多場大戰。雖然晉國在前期多次戰勝鮮虞各部,將從屬於鮮虞的鼓部和肥部先後徵服,但在公元前507年,鮮虞反攻大敗晉國,又使雙方回到了均勢。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古籍《春秋》曾記載了晉國與鮮虞之間的戰爭,但在後來解讀春秋的重要著作《春秋穀(gǔ)梁傳》裡,竟然將晉國定義為狄,而將鮮虞定義為中國,把晉國討伐鮮虞定義為夷狄攻打中國。從這段解讀裡,其實也可以看出當時鮮虞的族群屬性應該是跟華夏人非常接近的,所以中原的古籍才會對雙方的歸屬有不同的解讀。

  至於鮮虞如何在後來變成了中山國,根據一些史料記載,在鮮虞擊敗晉國一年之後,他們在自己領地內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附近)建立了中山國。而將國名定為中山主要是因為中人城裡有山。但這種說法也存在一定的爭議,因為另外一些古籍的記載卻顯示,中山國和鮮虞曾經共存過一段時間。中山國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是在公元前506年,而到17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489年,有些史書還記載說晉國趙氏的領袖趙鞅(yāng,趙氏孤兒的孫子)才率軍攻滅了鮮虞國。

  

  近代出土的中山國青銅器

  不過也可能鮮虞國和中山國並存的情況只是不同的稱呼導致的。所以現代一般還是將中山國視為鮮虞國的延續。而且趙鞅的進攻應該也沒有攻滅中山國,而只是大幅削弱了它的實力。所以雖然在之後20多年裡中山國好像消失了一樣,但後來卻又有了晉國在公元前459年仍在與中山國作戰記載。

  當時晉國在與中山國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逼迫中山國在公元前414年將都城遷到了河北定州附近。而在此前後,晉國內部的六卿專政也最終走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韓趙魏三家在公元前434年瓜分了晉國的土地,晉國實質上已經陷入了分裂。但在晉國分治之後,趙魏兩國仍然持續對中山國用兵。最終在公元前407年,魏國名將樂羊和吳起率軍攻滅了攻滅了中山國。

  而當時史料記載的一個事件也足以說明那場戰爭的慘烈了。在滅國之戰發生前,魏軍主將樂羊的兒子在中山國做質子,樂羊率軍攻打中山之時,中山人把樂羊的兒子帶到陣前要求樂羊退兵,結果樂羊竟然不為所動,反而攻勢更猛。而中山人馬上把樂羊的兒子給殺了,並把他的肉做成了「羹」送給樂羊,結果樂羊竟然把一杯羹全給吃了。中山人看到樂羊如此生猛,抵抗意志受到極大打擊,很快就滅了國。而這段記載後來也成為了「樂羊食子」這個典故。

  

  但在中山國滅亡之後,當時尚在幼年的中山國君中山桓公卻和部分中山餘部一同退入了太行山之中。結果在臥薪嘗膽20多年之後,在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桓公竟然率領部眾成功復國,並定都於今天的河北靈壽縣。而且復國之後的中山國大量國土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割裂開來,對趙國的國力造成很大影響。因此在後面的數十年的時間裡,中山國就成了趙國的眼中釘,雙方之間曾多次爆發戰爭。

  而在公元前349年左右,中山成公繼位。此後他大力學習中原制度,使中山國國力得到顯著提升。而且在此期間,中山國還進一步融入了中原的政治體系之中,在公元前327年前後,中山國還加入了由魏國倡議發起的魏、韓、趙、燕、中山五國合縱聯盟之中。而此後發生的一件事也說明:中山國至少在當時已經被視為一個正統的諸侯國了。

  當時這五個諸侯國約定互相承認對方的國君為「王」,但其它幾個諸侯國在當時都是「萬乘之國」,只有中山只是「千乘之國」(最多只是九千乘),所以中山國也稱王很快引來了齊國找茬,當時齊宣王曾試圖聯合燕趙攻擊中山國,逼迫中山王去王號。但這時齊宣王攻打中山國的理由只是它國力弱小,無資格稱王,而不是因為它是「夷狄」,所以這件事也足以說明:當時中山國在齊宣王眼中已經和其它中原諸侯國無異了。

  

  趙武靈王是中山國滅亡過程中的關鍵人物

  而在此後不久,中山國還趁齊國攻打燕國之機,也派相邦(相國)司馬喜攻佔了燕國數十座城市,之後還鑄造了鐵足大鼎來誇讚功績,可以說此時中山國的國勢也達到了極盛。但中山國對燕國趁火打劫卻也破壞了之前結成的五國聯盟。而趙國在不久之後開始「胡服騎射」的改革,國力迅速增強。從公元前307年開始,趙國對中山國發動了長達11年的滅國之戰。在此期間,趙國對中山國發動了5次異常殘酷的猛烈攻勢,在公元前301年攻佔了中山國都靈壽。中山王逃往齊國。

  此後,趙國先是立了中山貴族姬尚為傀儡國王,又在公元前296年將他廢黜,中山國正式滅亡。根據一些歷史記載,在中山國滅亡之後,部分中山族人先被遷居山西太原,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又逐漸南遷到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在此過程中,許多中山後裔改姓「易」,所以現代姓易的人群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跟中山王族有關聯。而中山這個王國雖然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的一員,但其獨特的族群身世,以及春秋戰國亂世中幾經沉浮長期生存的經歷,也使其在歷史中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記。(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北狄是華夏後裔?黃帝箕子與周文王,誰是中山國的祖先?
    如果說起戰國時期的歷史,恐怕多數有些歷史常識的朋友都會脫口而出「戰國七雄」這個詞。確實「戰國七雄」是對戰國時期中原形勢的一個非常簡略的概括,可以說普通人快速了解一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諸侯國混戰的形勢。但許多朋友應該也知道,其實戰國時期,中原存在的政權並不只局限於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雄,在大多數時間其實還存在著另外幾個政權,比如東周、宋國、魯國和衛國等等。而除了中原腹地,在中原的最北方,還存在著一個名叫中山的政權,這個政權被曾認為是白狄所建立的,但還有許多人認為他們其實也是華夏人的一支。從春秋到戰國,中山國確實也曾經深度參與中原歷史,那麼這個族群究竟是什麼人?他們又有過怎樣的歷史呢?
  • 中山國在春秋戰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之外,還有一個諸侯國也留下了一段特殊的歷史——中山國。中山國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在這一段時間內,中山國努力融入華夏文化,雖然最後沒有能夠在戰國爭雄的年代存活下來,但是卻依然給魏、趙等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也造成了很多的困擾,那麼中山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又怎麼走向滅亡的?
    說到中山國可能不少朋友都沒有聽說過。但是中山國卻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國力鼎盛時期有戰車九千乘,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中山國可以說是除齊、楚、燕、韓、趙、魏、秦國的戰國七雄外的「第八雄」。中山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狄鮮虞部落人(也稱白狄)效仿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一個國家。
  • 為什麼春秋戰國的中山國能在七雄之間安存?
    說起中山國,雖然史書對它記載的很少,但它卻是一個老牌國家。其實中山國沒那麼辛苦,它不用在七雄的夾縫中求生存。春秋時期它主要應對晉國,戰國時期它主要應對三晉中的魏國和趙國,有意思的是,魏國和趙國都有滅亡中山國的經歷。中山國的屬性華夏還是夷狄?
  • 戰國時期除了七雄以外,還有哪些主要的諸侯國?
    說起戰國歷史,大家往往會直接想到「戰國七雄」,即齊、楚、秦、燕、趙、魏、韓。那麼戰國是否就這七個諸侯國逐鹿天下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除了「戰國七雄」以外,戰國前期還有三十餘個其他諸侯國,今天夜讀史書就來羅列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
  •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在看中國古代「春秋戰國」這部大戲的時候,總會在地圖上看到一個國家的影子,它不大,而且被包夾在燕、趙兩大強國之間,可是它就那麼頑強的屹立在那裡,巋然不倒,直到戰國後期,才被趙國從地圖上抹去,這個國家的名字叫「中山」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除了戰國七雄,這些國家實力也很強。20徐國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建徐國,贏姓。西周初期,徐國是東夷中最強大國家,在周穆王時期才臣服於周朝。公元前512年,為吳國所滅。19中山國中山國是一個由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國君姬姓。
  • 中山國為什麼被稱為戰國第8雄呢?
    北邊抵抗燕國的南下,南部抵抗趙國的北進,兩場戰爭同時進行,中山國居然同時戰勝了戰國七雄的兩個強國。所以,中山國是被歷史嚴重低估的戰國第8雄,因為它是狄族人建立的諸侯國,古代的歷史學家往往不屑一顧,與此同時,中山國留下的傳世文獻和史料不多,直到中山國的出土文物越來越多,青銅銘文越來越詳細的時候。
  • 5張地圖,說說除卻齊楚秦燕趙魏韓外,5個可以成為戰國七雄的國家
    再到戰國初期,又只剩下二十多個。在這二十多個國家中,最強大的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個國家,便被我們統稱為戰國七雄。實際上除卻這七個國家,其他國家也不會弱到哪裡去,甚至還有幾個國家都有可能躋身戰國七雄的行列。只不過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他們別說是成為戰國七雄了,自己都被戰國七雄給滅了。
  • 被稱為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擁有萬乘,是怎樣滅亡的
    說起戰國七雄,我們都知道這七個國家,是秦、韓、趙、魏、楚、燕、齊這七個國家。這七個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七個。每個國家都稱霸一方,擁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因為他們被稱為七雄。不過當時並不僅只有這七個國家,除了這七個國家還有很多二流國家。
  •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究竟被滅了幾次?
    說起戰國,我們都知道戰國七雄,這是當時的大國。但是往往有些很厲害的小國都被我們忽略了,今天我們看一下比較厲害的小國——中山國,這個國家從出現都一致被打,一直到最終被滅,而且被滅了好多次。那麼這個國家在戰國時候被滅了幾次呢?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先秦時期的中山國在現在的什麼地方?它是如何滅亡的?
    提到春秋戰國時期,相信不少人都會先想到"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大分裂時期,這一時期的九州大地被分為了無數的諸侯國。最初,諸侯國都是周天子分封而產生的,但久而久之,一些新的國家不受分封而被建立,如晉國分裂後形成的韓、趙、魏三國,又如中山國。如果說秦國是以建立秦朝出名、楚國是以地大物博出名,那麼中山國就是以其神秘而知名。中山國誕生於戰國初期,但長久以來缺乏關注,甚至許多人並不知道有這個國家的存在,在提到戰國時都會將其忽略。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從戰國格局和國家實力角度分析,各方力量牽制制衡的結果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其國力僅次於戰國七雄,與宋國、衛國等諸侯國並稱為「千乘之國」,中山國屬於中型諸侯國,自公元前414年由中山武公建立到公元前296年被趙國覆滅,國家存在的時間只有一百多年,雖然中山國只是一個中等的諸侯國,建國的時間也不長,可它在戰國時期卻是一塊人人都覬覦的肥肉。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中山國的建國史,從中亞到中人城,第一位國君竟是晉國的傀儡!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春秋時期遠不只5個國家,大家都知道,而戰國七雄也不只7個國家。其中魯國,宋國,衛國這樣的千乘小國依然存在,而且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比宋國,衛國滅亡的還早。說中山國是戰國第八雄,確實有點蛇頭龍尾的感覺,比較中山國本身也是千乘小國。中山國比宋國,魯國強,不是強在國力上,而是草原民族的鬥志,還有稱霸一方的野心。中山國根據史書記載有七位國君,第一位是中山文公,其實是侯爵,文公是中山國後人對他的追諡。
  • 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心向中原卻被數次攻滅,最終被同化
    眾所周知,在戰國時期有七個強大的諸侯國,分別為秦、齊、楚、趙、燕、韓、魏,在歷史上也被稱為「戰國七雄」。但其實除了這七個國家之外,實際上還有一個被稱為戰國七雄外的第八強國,它便是——中山國。中山國是春秋末戰國初由北狄鮮虞部建立的政權,其區域大致在今天太行山東麓的河北中部一帶,因其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中山國是先秦時期的「千乘之國」,在當時也算是一個強國。不過這個國家卻很特別,先於公元前407年被魏國佔領,隨後中山桓公遷都靈壽,中山國趨於鼎盛,成為了戰國時期備受矚目的諸侯國之一。但中山國的繁盛只是曇花一現,在公元前296年便徹底被趙國擊潰!
  • 神秘消失的中山國是如何被發現的?考古學家如何證實它就是中山國
    提及戰國時代,戰國七雄,許多人都不會陌生,而在戰國時期,並不是只有燕、趙、韓、魏、齊、楚、秦七個國家,一些實力弱小的國家還是存在的,比如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的中山國,它就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千乘之國。最後得到的譯文是,春秋戰國時代,公乘德和舊將曼兩人曾經為國王捕魚並且為國王守墓。這段文字是兩人的自我介紹。通過這段話,證實了三汲鄉這個地方一定有一個戰國時代的帝王陵墓。隨後考古工作人員對三汲鄉進行了考古挖掘工作。
  • 屢次在史書上出現的中山國,到底做了些什麼?
    說到戰國時期,我們除了戰國七雄以外,還經常聽到中山國這個名字。中山國屢次被滅國,卻又屢次重新崛起,直到趙武靈王時期才真正從歷史上消失。那麼中山國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山國從建立到滅亡,中間一共持續了三百多年的時間,在春秋時期,它是霸主晉國的鄰居,到了戰國時期,更是陷入了趙國、魏國、燕國的包圍之中。這些國家都曾對它發起過猛烈的進攻,但它依然頑強的生存著,直到趙國完成胡服騎射的改革,才被趙軍滅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