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陳杞世家》,一篇文章記述了舜帝、禹帝兩位上古賢王的後人在周代建國、發展的歷史。但奇怪的是看似地位平等的兩個國家,其待遇可不太一樣。太史公用了近五分之四的篇幅較為詳細地記述了陳國的歷史,卻用剩下五分之一的文字,流水帳一般把杞國這個比陳國滅國還晚的國家匆匆帶過,這又是為何呢?司馬遷給出的理由是「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但真的只是這樣嗎?畢竟杞國、陳國可以說他們的起步是相同的,怎麼一家值得稱述,另一家變得小微了呢?咱們今天就對此探尋一番。
相信一直在看鄙人文章的朋友們一定知道,杞國的「建國錄」早在我講武王大封天下之時就已經書寫成文了,但一直到今天才為他們把「史話」開篇。這的確如司馬公所說,杞國的資料確實太少了,實在找不出太多值得一敘的內容。
另外,《史記》所記從東樓公開始傳位西樓公,再傳位給題公,緊接著就傳位給了處於周厲王時期的謀娶公,感覺杞國國君的傳代記載很可能存在缺失的情況。畢竟從武王開始200多年的時間裡,杞國只傳代了3任國君,這與周王室以及其他諸侯國國君更迭代次相比,實在有些太少了。所以,咱們的「史話」還真得從謀娶公往後說起,至少從他之後,杞國的國君傳代記載看上去缺失得沒有那麼嚴重,只不過他們在《史記》中的故事依然沒有什麼。那《史記》記載不多,咱們只能去翻翻其他的史料,這不,鄙人在《左傳》中看到了一句話,決定寫下杞國這第一篇「史話」。
這句鄙人在《左傳》中發現的一句話,記載於「隱公四年」的「經」文之中,即孔子所著的《春秋》原文。其記載的內容是「(魯隱公)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這看似一次東周時期再平常不過的諸侯相伐,且內容很簡略,為什麼能讓在下如此重視呢?
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地方,那就是杞國作為大禹的後人,他們的封地乃是禹帝曾經治水奮戰過的杞地(即今河南開封杞縣一帶)。而莒國地處今山東東南部沿海一帶,是東夷地區較強悍的國家,離著杞地有一定距離不說,中間還隔著魯國、宋國等大國,他們是怎麼徵伐杞國的呢?另外牟婁也不在河南地區,據記載牟婁大約在今山東諸城市以西,杞國這個中原諸侯國是如何擁有跨度這麼大的一塊領地呢?
既然疑問又出來了,還是查資料吧。鄙人在《漢書·地理志》中找到了這樣一條記載:「雍丘,故杞國也,周武王封禹後東樓公。先春秋時徙魯東北」。原來杞國曾在春秋之前搬過一次家,從杞地(即《漢書》所書的雍丘)遷到了魯國的東北一帶,這樣才讓杞國與山東地區的莒國做了鄰居,才有了隱公四年莒人伐杞搶佔牟婁的事件。
那好好的原封地,又有先祖大禹的足跡在這裡,杞國人為什麼要搬家到魯國的東北部呢?就算山東地區土地也很肥沃,又臨近海邊,有著比較發達的漁鹽業,但杞地地處中原,人口、土地及城市化發展程度還是優於他們的「新家」,不足以成為他們遷居的理由。所以,在排除了因為新居地比原居地條件更好的可能性之後,再結合此前商朝、周朝的幾次遷都,以及西虢國、鄭國這些諸侯國遷徙的特點來看,杞國的這次遷居無外乎兩種可能性:其一,類似於商朝幾次遷都的情況,他們或許遇到了大災,致使原居地難以居住而被迫遷徙。其二,類似於周王室及一些諸侯國一樣,受到了外敵的侵襲,甚至是被外敵佔領了原居地,倖存的族人被迫遷徙到他處。
到底這兩種可能性哪個是杞國要離開原封地的原因呢?唐朝名相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中給出了答案:「雍丘故城,今縣城是也。春秋時杞國城也,杞為宋滅」。也就是說,把杞國人趕出原封地的元兇不是洪水、地震等大災,而是當時他們的老鄰居宋國。由於宋人的侵佔,讓杞國滅了國,才流亡到了山東一帶。
至於宋國要滅亡杞國的原因,除了兩國臨近、宋強杞弱,以及杞國的土地既肥美,又有戰略意義以外,還有比較關鍵一點就是他們其實是「老對手」了。因為,杞國乃大禹後人,也就是夏朝後裔,而宋國是微子封國,即商朝後裔。這兩個前朝遺民從商朝滅亡夏朝開始就互相仇視,想必在西周前中期就有過不少摩擦。等到厲王荒政,甚至是被「暴民」趕出豐鎬的這段時期,國力更強大的宋國借周王室無暇顧及諸侯國的空檔,侵佔了杞國的土地,把他們趕出了中原。
這也解釋了為何在咱們覺得杞國國君傳代有著明顯缺失後,會突然出現了謀娶公這樣一位有著明顯斷代的國君。因為,在厲王之時,謀娶公很可能只是被選定的繼承人,並不是正式的杞國國君。當宋國藉機滅亡杞國後,他主動站了出來,率領著倖存的族人向東遷徙,來到了山東地界,開啟了杞國的新篇章。所以,後人才能夠記住這位國君,並準確地知道他生活的年代。(【注】除了謀娶公帶去山東的族人以外,也有一部分族人向南遷徙,回到了大禹會稽祖陵一帶,成為現今江南一帶婁和樓姓氏族的一個重要來源)
而謀娶公之所以選擇向東流亡,是因為那裡有他們可以依靠的國家——邾國,這兩個國家的關係可以說是十分微妙。邾國,咱們在講曹國建國時曾提到過:原曹姓曹國的族人因在武王滅商時沒有什麼貢獻,被武王以顓頊後人的身份改封為邾,封地在今山東鄒城一帶,而他們原來中原的那片土地則讓給了曹叔振鐸。杞國,再往先祖大禹之前追溯,同樣也是顓頊後人。兩個同宗的諸侯國,在杞國遇到災難時,選擇投奔邾國是情有可原的。另外,邾國族人曾經在陶丘(曹國封地)生活過,與杞地相鄰並有過友好往來,也會促使謀娶公選擇投奔邾國。再有一點,當時的邾國雖小,但有個強大的靠山魯國(邾國為魯國附庸),杞國投奔了邾國,相當於投奔了魯國,在安全上基本有了保障。
所以,在邾國的幫助下,杞國族人有了一個新家。並且,從牟婁這塊領地的名稱就可以想像,杞國的新家很可能就是由魯國屬下的幾個附庸國讓出的土地組成的。畢竟,牟婁這個名字,一看就是用魯國的附庸國牟國的國名,與杞國國姓婁(又寫作「樓」)字拼合起來的,顯然就是在記錄這次變遷。
只不過,魯國雖然看在邾國的面子上接納了杞國,也給了謀娶公他們一片土地重新立國,但魯國人,甚至包括齊國人都是看不起杞國人的。因為,夏朝遺民為了躲避商朝人的追殺,曾隱居於南部蠻夷之地,為了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他們學習並養成了蠻夷地區的習俗。即使後來東樓公被封在了杞國,他們依然延續著過去的生活習慣,這從謀娶公之前的幾代國君都沒有諡號就可以感知一二,也讓魯國、齊國這樣擁護周禮的國家把他們當成了異族來看待。所以,看似杞國是魯國的附庸,其實並沒有太受到魯國的保護,這才使得莒國敢去欺負他們,並搶走了牟婁之地。
幸好名義上杞國還是依附於魯國的,又有邾國這樣友好的盟友。因此,莒國搶了牟婁、佔了便宜以後也就此打住,沒再進一步徵伐杞國。而魯國雖沒幫助杞國討回公道,但也要表明一下態度,遂在《春秋》中記上一筆,算是對莒國表達了不滿。
這便是因為史書中記載的一句話,而開啟的首篇「杞國史話」。通過咱們的探尋,了解到杞國由於被「老對手」宋國所滅,被迫分成了前後兩段。也由於他們一直處於被欺負的狀態,所以國力一直不強,淪為了不被史官重視的蕞爾小國。再加上他們被迫流亡的經歷,難免有大批資料遺失,也是造成杞國史料稀少,且謀娶公之前國君代次明顯有缺失的原因之一。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莒國伐杞、杞國小微、資料稀少、左傳記載、史話開篇、曾被宋滅國、投奔邾國、附魯立新國、不被保護、丟失牟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