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是如何生活的?知識分子:我們有經濟來源

2020-12-14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春秋戰國是歷史上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

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世」,學術上的碰撞,不僅解放了思想,也為後世留下了豐厚的物質果實,更是奠定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基礎。

正如葛劍雄先生在《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一書中指出:中國傳統社會的集中主要的思想體系幾乎都在那個時期形成了雛形或者具備了基本體系,哲學思想方面的成就更令人瞠目結舌,不少精髓的論點,即使到二十世紀的今天也沒有失去光彩。

不過諸子百家雖相互爭鋒,又闢猶水火,但更相融共生,不能孤立存在。

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

那麼為何春秋戰國能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呢,其實是與作為這一時期學術思想文化主體的知識分子不可分割,正是因為知識分子所獲得的社會解放才促發了這一學術「盛世」。

這種解放是空前的,不僅僅是知識分子從奴隸制的統治秩序中掙脫出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靈和個性獲得了解放,導致了知識分子作為一個較為獨立、完整的社會群體和階層脫穎而出,進而登上了歷史舞臺。

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是如何保障自身生活的呢?當我們帶著這個疑惑穿越兩千餘年的歲月看向那群足以「扭轉乾坤」的知識分子時,似乎聽見了他們清晰的回答:我們有經濟來源。

本篇筆者就從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隊伍的形成說起,聊聊他們所具備的特徵,進而說說他們的經濟來源。

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隊伍的形成。

任何國家知識分子之所在,最初必完全在統治階級裡。——《中國社會史論》

奴隸制社會,知識和物質一樣是被統治階級所壟斷,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平民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力,如果用四個字概括的話,即「學在官府」,這也是我國奴隸制度的重要特點,具體表現為:惟官有書,而民無書;惟官有器,而民無器;惟官有學,而民無學

這也就是說在奴隸社會中最初的知識分子其實是統治階級中的一員,不過他們卻是依附於上層貴族並為他們服務,在周朝,宗法制、分封制和禮制制度構成了等級統治的核心,每個處在其中的人,都被牢牢固定在其中,無法掙脫,知識分子也不例外。

維繫奴隸制度的宗法制

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的權威不斷被挑釁,王權也逐漸旁落,代之而起的是被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而在有些諸侯國的內部卿大夫也不斷掌權,這就導致了奴隸制的崩潰,正如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的言論: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

而伴隨著奴隸制的解體,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也就是說天子喪失了自己的職守,官守的學術也散落到蠻夷所處之地,這就意味著奴隸制時代的教育體系已經全面癱瘓,進而導致了私學的興起。

說起私學,就不得不說孔子,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使得私學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大大加快,「學在官府」的格局也被打破,正如《中華文明史》一書中指出:私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體系,基本上擺脫了國家政府部門獨立出來,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政教合一」的傳統。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和知識分子

這也就是說,隨著私學的發展,知識分子的隊伍也在迅速壯大,當然這個群體又和奴隸制下的知識分子不同,他們可以在社會上自由流動,而且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從事的職業和生活方式,這也造就了他們具備了與眾不同的特徵,我們對此接著論述。

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的特徵。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孟子·梁惠王上》

春秋戰國時期,新型知識分子作為階級結構中一直異軍突起的力量,是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的,正如上述《孟子》中所論,則是說知識分子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這隻有知識分子才能做到。

《論語》

而他們本身所具備的特徵也有很多,首先是文韜武略,他們的「才能」是他們從事一切活動的前提,此外最突出的特徵則是志道、為政、善辯。

先說志道。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裡仁》

什麼是「道」,通俗點說就是夏商周三代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所包含的面很廣,而志道,則是說繼續傳承這種優秀文化傳統,如上述孔子所說,意思是知識分子有志於學習和施行聖人的道理,但如果認為自己吃的不好穿得不好是一種恥辱,那麼是不值得與他們談論道的,當然如果單純為了富貴而助紂為虐效忠統治者,這更是不可取的。

比如說孔子的弟子冉求,在擔任季氏宰一職時,「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出自《論語·先進》)」,即幫助季氏進行賦稅改革,趁機聚斂財富,就受到了孔子的嚴厲批評,孔子怒而斥之:非吾徒也,在孔子看來冉求其實已經忘了志道的「初心」,違背了知識分子內心應該秉承的道。

再說為政。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儒家一直提倡的是「學而優則仕」,而這個「仕」指的則是為政,當然知識分子對於此表現的也很積極,想想也是,畢竟不是所有的知識分子都可以為了道,而忘卻自身的「需求」。

對於古代相當多的知識分子來說,為政可以說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力,這點在後世的封建社會中,依然適用,而春秋時期的孔子也不能免俗,他積極奔走於列國,也是為了能夠找到重用自己的國君,並且把自己的思想主張用在治國之中。

孔子石像

說到這,就有人會有疑惑了,認為志道和為政是互相矛盾的,但為何孔子會一面提倡志道而又一面尋求為政的機會呢,這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大時代背景已經發生了變化,政權體系的完善與不斷擴大,向知識分子開放了大門。

這群滿腹經綸的知識分子也在積極在志道和為政之間找到平衡點,而他們心中所堅持的道義也慢慢開始世俗化,不過並非所有的知識分子都以入仕為終極目的,這也取決於他們內心的追求。

《禮記·儒行》有云: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這就是對不求入仕的知識分子最恰當的描述。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知識分子想要入仕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會營銷自己那麼就相對容易些,所以需要他們「善辯」。

後說善辯。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是諸子百家中的辯論高手,當公都子質問孟子為何喜歡辯論時,孟子卻回答說,並不是自己喜歡辯論,而是不得已為之,也就是說孟子已經意識到了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善辯是一種能力,而荀子則更清晰地提出了「君子必辯」的主張。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的好辯之風,伴隨著國君禮賢下士而愈演愈烈,這也就導致了這種風氣自然而然地會進入政治領域,於是形成了兩類涇渭分明的知識分子,一類是為君主排憂解難的天下之士,另一類則是謀求功名利祿的遊士,而善辯也成為了知識分子獨有的特徵。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知識分子都善辯,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就不善辯,當然並不是他不屑於辯,而是他「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不過他卻「善著書」,不過也正因為此,韓非才得以「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為後世留下了無數無價的文學瑰寶。

那麼這群具有如此鮮明特徵的知識分子是如何生活的呢,他們又有哪些經濟來源呢,我們繼續來論述。

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的經濟來源。

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墨子·尚賢上》

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作為知識的載體,他們所具備的「才能」也是那個時代所需要的,正如上述《墨子》中的言論,則是說有才能的人可以被舉薦為官,而入仕為官求祿則是知識分子的主要經濟來源。

《孟子·盡心上》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就是在不得志的時候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然天下人都獲得好處,而這裡的得志,其實也就是入仕,當然當官就有俸祿,而且這個俸祿一般都是穩固和豐厚的。

春秋戰國時期為官的知識分子

對於如何從政,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張,他們在為政思想上的不同見解,也是諸子百家思想爭鬥激烈的一大誘因,這也很好理解,比如說,一個高薪職位想要招聘一人,但是應聘者很多,為了脫穎而出,這些人自然會使出渾身解數,更有甚者還不惜詆毀其他人,畢竟獲得了職位,也就保障了生活。

知識分子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入仕為官,所以有些知識分子為了找到經濟來源,還會自願躋身權貴的門下,比如說戰國四公子所豢養的門客,則是這類知識分子的代表,而他們一般也都是趨炎附勢之人,才能也有高下之別,所以得到的待遇也有高低之別。

既然說到知識分子的為官求祿,那就需要格外說明一點,即並不是所有的知識分子為官都是為了求祿,還有一些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才華,進而提出了「邦無道,富且貴,恥也(出自《論語·泰伯》)」的思想主張,這類人無疑是備受尊敬的,因為他們堅持自己心中的「道義」。

《論語》

入仕求祿對知識分子是一條通向好生活的康莊大道,但這條路卻異常兇險,稍微一個疏忽,那麼就有可能人仰馬翻,甚至會丟了性命,所以也有些知識分子寧願過著清貧的日子也不願入仕,那麼他們的經濟來源是什麼呢,有以下幾種:

王侯公族的饋贈。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謝去,於是送以安車駕駟,束帛加璧,黃金槽鎰,終身不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知識分子出身於士階層,所以他們與政治自始至終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那些不願意做官的知識分子,他們也並不能完全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所以他們會以「師、友」的身份出現在政界,為統治者出謀劃策。

而為了感謝這些知識分子的幫助或者表示對知識分子的重視,統治者們往往會饋贈給他們財物,而這也是知識分子經濟來源中的一個。

孟子

就像上述《史記》中提到的淳于髡則終身沒有做官,惠王原本打算封給淳于髡卿相官位,但他卻推辭不受,在他離去時,惠王贈給他一輛四匹馬駕的精緻車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鎰黃金。

靠著田地自給自足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 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莊子·雜篇》

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一貧如洗,大部分還是有一定數目的田產的,而他們靠著自己的田地,做到自給自足還是沒有問題的,比如上述《莊子》中提到的顏回,他就不願意入仕,而且靠著田地,也做到了自給自足。

至於這群知識分子是否自己耕種,則有不同的說法,如果家裡的田產比較多的知識分子還是會僱傭勞動者的,比如孟子認為勞力才會去田間耕種,但如果家裡田產不多,那就需要自己動手了,比如《禮記·少儀》中所記載:問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耕矣。

招收弟子收取學費。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尤其是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得以傳播,是需要招收弟子的,就類似現在的開辦學校,他們的一個重要職業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出自《孟子·盡心上》)」,當然這些弟子還是有孝敬老師的義務的。

而弟子孝敬老師,又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就是繳納學費,《論語·述而》有雲,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自願拿著幹肉為禮來去見孔子的人,孔子從來都會給予他們教誨,顯然這裡的「幹肉」就是「學費」了。

孔子傳授弟子知識

其二是為老師的日常起居服務,比如說孔子的弟子子思就為孔子掌管家財,而孔子後來周遊列國時,他的弟子充當的角色就是僕從,雖然這些並不是直接的錢財,但是也保障了基本的生活,所以這也是知識分子經濟來源中的一種。

結束語:

綜上所述,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子的經濟來源還是有不少渠道的,不過無論他們是貧窮還是富貴,心中都有自己堅持的「道義」,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自覺意識和濃鬱的人文關懷精神,也為後世的知識分子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不過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一些知識分子,為了謀取私利而忘記了心中所秉承的大道,不過這部分人畢竟只是知識分子群體中的小部分,他們是掩蓋不了那些高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士子的光芒的。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論語》、《孟子》、《荀子》、《史記》、《莊子》、《禮記》、《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社會史論》、《中華文明史》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易中天:春秋戰國,就是我們輝煌的時代
    東周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封國間的爭霸持續了五百多年,混亂而殘酷,但不可否認,這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春秋戰國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改革,都對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且持久的影響。思想領域的空前活躍催生出各種學派,它們猶如一盞盞明燈,指引著中華文明的前行方向。
  • 龔雲:延安時期黨與知識分子的關係
    因當時大後方環境還比較好,去前方也容易,文化人中有留在延安工作的,有去前方工作的,也有在延安住一段時期仍回大後方的。當時我們黨忙於抗戰,對文化人的工作一般是招待及幫助其上前方。第二個階段,從邊區文協大會到文藝座談會前(1942年5月)。在邊區文藝大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並把它作為團結進步文化人的總目標。
  • 中國問題‖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分子問題
    [8]今天我們在處理政府與知識分子關係時,必須堅持公僕的服務意識不動搖。具體說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一)禮賢下士尊重知識就要尊重知識的載體。見賢思齊,現在許多國家都有先賢寺,這是尊重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在我們中國,先賢寺、先賢縣尤其多。上海有奉賢縣(現已改稱奉賢區),是敬奉來過這裡的孔子弟子言偃的;江西有進賢縣,縣裡有棲賢山,是敬奉居住於此的唐代先賢戴叔倫的。
  • 百家爭鳴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鬥豔的學術局面。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代,王權衰落,諸侯爭霸,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各國開放政權以延攬人才,打破了本來的貴族政治體制,使得原本幾乎沒有資格參與政治的庶民可以發表自己的政見並參與政治決策,又因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難,社會發生劇變。這一時期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等,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思想。個人利害與國家之間的利害交互運用,相互影響,標新立異。各種學說、思想紛紛出現。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知識分子 戰略...
    我們把他們稱之為戰略知識分子。他們是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是精英中的精英。真理往往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人數甚少,但作用甚大。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老子、孟子,及其「以天下為己任」的古代士大夫都是戰略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
  • 關乎社會轉型時期知識分子精神史的探討
    這或許是我對知識分子的第一印象,從那以後,我覺得多學知識一定能讓自己變得更有氣質。 讀錢理群著的《滄桑歲月》,又勾起了我對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崇敬。其實,之前我有一個誤區,以為讀了大學就算是知識分子了,其實不然,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主要以創造、積累、傳播、管理及應用科學文化知識為職業的腦力勞動者,大多分布在科學研究、教育、工程技術、文化藝術、醫療衛生等領域。
  • 許倬雲:在今天,我們只有專家,沒有知識分子
    從春秋開始一直到秦漢,這些游離的知識分子,我們稱他們為「士」。我扭曲解釋說,這類型知識分子能提出一個理想境界——理想的社會、理想的生活或理想的人生態度,盼大家往那個方向走,並且用這些理想來針砭、批判、矯正眼前所見不合理的地方。假如沒有長遠的理想目標,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得很好,也許就糊糊塗塗過了一輩子。當有一個理想境界懸在那裡時, 我們才知道距離理想境界還有多遠。
  • 春秋戰國時期的轉型和文化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間的數百年,是中國歷史上社會變化動蕩最為劇烈的時期之一。因為那個時期是從我們所認識的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明顯的社會轉型期,社會出現了動蕩不安、諸侯混戰的局面。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戰國七雄」,即齊國、楚國、燕國、韓國、魏國、趙國、秦國。經過西周時期經濟的不斷增長,各地區新興的地主階級已經不滿足於舊的政治體制,而是迫切要求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以維護他們既得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 擔當起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
    我們要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把握創新特點,遵循創新規律,積極投身創新發展實踐,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不斷增加知識積累,不斷強化創新意識,不斷提升創新能力,不斷攀登創新高峰。在尊重個人創造的同時注重發揮集體攻關的優勢,開展戰略性創新攻關,努力追求原始創新,善於進行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搶佔國際創新制高點。
  • 班達:我們時代的知識分子都是背叛者
    他們理應在關乎民族國家、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上發出自己理性而清醒的聲音,他們區別於速食時代的各路媒體「精彩紛呈」的新聞爆料,對自己專業領域和公共領域有深入而廣泛的了解。然而,在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知識分子的形象漸漸模糊和扭曲,民眾對知識分子的期待也漸趨多元。那麼知識分子應該是怎樣?
  • 李德順:究竟該如何界定「知識分子」?
    那麼,在我國的社會環境中,究竟該怎麼界定「知識分子」呢?李德順:對於「知識分子」,歷來有各種不同的理解與對待方式。迄今我們看到的最典型的界定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政治社會學的界定。如《辭海》1989年版對知識分子的界定是:「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教師、醫生、編輯、記者等。
  • 中共為何將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定為工人階級
    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是關於社會主義時期知識分子階級屬性的正確表述。「凡有專門技能或專門知識的知識分子,受僱於國家的、合作社的或私人的機關、企業、學校等,從事腦力勞動,取得高額工資以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來源的人,例如工程師、教授、專家等,稱為高級職員,其階級成份與一般職員同。」 [2]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新中國成立前後對知識分子工人階級屬性的這些界定,完全是從經濟地位出發的,當時還沒有也不可能將其他方面統一進來。
  • 知識分子決不能墮落為夜壺
    語言具有任意性,它會被使用者影響,既而改變語言的本來面目。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履身是時,望蒹葭蒼蒼,秋水伊人何在,城隅桑林,靜女正踟躕,關關雎鳩,更有君子好逑——好男兒,夫復何求?大爭之世,天下正問鼎重,慶忌未死,天下又如何?
  • 為什麼美國人討厭知識分子
    與之類似卻意義不同的是「聰明」(intelligence),它是指「掌握、操控、重新安排和調整事務」的能力,幫助我們「立刻掌握狀況並作出評估」,它是動物即可擁有的能力,而智識則是唯獨人類才有。 所謂知識分子則是擁有「智識」的人。但作者認為這與我們大眾腦海中傳統觀點所認為的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就是知識分子的觀念不同。
  • 春秋戰國時期教育概況
    西周結束之後,到了春秋戰國,一般認為,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一個過度,還有一種「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結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開端」的說法,這兩種觀點基本一致。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學校教育為貴族開放,形成「惟官有書,而民無書」、「惟官有學,而民無學」的局面。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有關知識分子的定義
    擴充該比喻以使斯諾的定義保持活性,還可將知識分子理解成決意與現存政治、經濟、社會秩序對抗的人,德國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就把知識分子定義為「從來不對現狀滿意的人」,那也是愛德華·薩義德滿意的表述。與之相反,德國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認定知識分子是社會上的「超脫之人」,等於排除了「勒代特」。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又怎麼走向滅亡的?
    但是中山國卻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國力鼎盛時期有戰車九千乘,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中山國可以說是除齊、楚、燕、韓、趙、魏、秦國的戰國七雄外的「第八雄」。中山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狄鮮虞部落人(也稱白狄)效仿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一個國家。中山國之前是中山,公元前432年被建立傀儡政權,後脫離控制,建國於公元前414年,因城裡有山而得國名。
  • 知識分子與國家:對立、依附與融合
    (薩依德,1993/2004:163)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知識分子融入權力圈,科塞指出「一旦套上追逐權力的重軛,知識分子就失去了他最本質的特徵,只能發揮輔助性的作用」( Coser, 1965: 185)。比如,在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不少青年知識分子和以往投身於政治運動以圖改變經濟和政治結構的知識分子們紛紛進入權力層,希望以他們的專業知識,通過政府權威來謀求社會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