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結束之後,到了春秋戰國,一般認為,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一個過度,還有一種「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結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開端」的說法,這兩種觀點基本一致。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學校教育為貴族開放,形成「惟官有書,而民無書」、「惟官有學,而民無學」的局面。到了春秋時期,官學衰微,文化下移,私學興起,可謂 「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四夷分別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教育不再是貴族的專屬,也為平民開放。到了戰國時期,養士之風讓私學更加發達,以至於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奇觀。
西漢學者劉歆作《諸子略》將當時的學派分為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家,並分別指出其學術淵源及主要特點。十家中小說家屬於藝文,除去不算,稱為九流,簡稱「九流十家」。在眾多流派中,儒家和墨家勢力最大較為顯赫,被成為「顯學」,之後的「百家爭鳴」發源於儒墨之爭。
儒家作為顯學之一,其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今天,並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代表人物主要有孔丘﹑孟軻﹑荀況等。孔子的言論被弟子們整理在《論語》裡,孔子曾經提出「性相近,習相遠」、「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既有先天距定論的成分在裡面,又注意到了後天環境對人發展的影響。孟子被稱為「亞聖」,主張人性本善,提出的「盈科而後進」啟發後人教育教學要做到循序漸進。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偽」,其思想成為法家的啟蒙,還主張教育要通過「聞見」「知」「行」的方式進行,體現了其重視直觀經驗。
墨翟,中國春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子的人性素絲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體現了環境對人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屬於內發論。墨子的「三表法」偶爾也為考點。
道家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老子》(又名《道德經》)、《莊子》等。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啟迪後人遵循自然法則,對兒童的教育也要如此。
除儒、墨、道三家以外,還有其他各家,尤其是法家,對中國的文化也有較大的影響。
以上就是對春秋戰國時期教育概況的詳細講解,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學科知識」即可查看13大學科知識點解讀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獲取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