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順:究竟該如何界定「知識分子」?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訪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李德順教授

對「知識分子」的政治社會學傳統界定的局限

記者:時下,「知識分子」成了一個很值得玩味的概念,有的人以「知識分子」自居,有的人卻別出心裁地自稱「知道分子」。那麼,在我國的社會環境中,究竟該怎麼界定「知識分子」呢?

李德順:對於「知識分子」,歷來有各種不同的理解與對待方式。迄今我們看到的最典型的界定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政治社會學的界定。如《辭海》1989年版對知識分子的界定是:「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教師、醫生、編輯、記者等。在社會出現剩餘產品和階級劃分的基礎上產生,……知識分子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而分屬不同的階級。」這種界定有幾個理論上的問題:

第一,它對概念內涵的表述,除了「一定文化科學知識」和「腦力勞動者」外,並沒有其他特殊的規定。就是說,凡是「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都應該屬於「知識分子」。但是,在接下來的外延表述中,卻又做了特殊的限定,小心地略去了像有相當學歷的官員、職業政治家、管理者、企業家和商人等。他們算不算「腦力勞動者」?算不算「知識分子」?如果就這個問題追問下去,我們就會從下一點得到啟示。

第二,這種界定的最終落腳點,顯然在於確定知識分子的「政治對象」性質。它是從社會管理者的角度,來說明「知識分子」是一個怎樣的對象群體。正因為如此,它才不需要把這些管理者本身包括在內;而且在以階級和階級鬥爭為經緯的思維框架內,這種劃分也必然最終歸結為關於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問題。顯然,這種界定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和實踐可操作性。

但這樣一來,概念的外延與內涵之間不對應就顯得很突出,關於知識分子的理解也就更複雜了。例如,對於「一定科學文化知識」應該掌握何種標準?我國上世紀五十年代,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便可被稱之為「知識分子」;到了九十年代,一般人們心中的「知識分子」至少要有大專以上學歷。顯然,如果不這樣「水漲船高」,那麼在教育不斷普及提高的情況下,「知識分子」將因其隊伍不斷擴大,或因其概念泛化,而逐漸失去特殊意義。但是,如果「水漲船高」僅僅為了保持「知識分子」永遠只佔少數,那麼這種人為保持的根據和意義何在?再如,劃分的標準究竟是根據學歷還是根據職業,也必然出現矛盾。多年來,我國大批有一定學歷的人長年從事(科技、文藝等之外的)非專業技術職業,有的甚至在工廠農村成了直接的體力勞動者,但他們仍然被以各種方式單獨看待,繼續被稱作「知識分子」、甚至「知識分子幹部」等。這時「知識分子」概念雖然只剩下學歷出身的含義,但在心理和政策上,卻往往帶有某種特殊的政治歧視意味。

凡此種種都說明,這種界定方式的科學可靠性有待於檢驗和反思。

對「知識分子」的文化社會學界定的不足

記者:近年來,一些媒體把「知識分子」稱為「社會的良心」,還有媒體評選出「公共知識分子」。但從您剛才所講的界定中,顯然看不出這一種涵義來。那麼,這種界定又是怎樣的一種來歷呢?

李德順:這就是我說的第二種界定方式,其涵義屬於文化社會學的界定。它主要是來自西方、特別是歐洲的一種理解方式。《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指出:「『知識分子』一詞最早是指十九世紀俄國中產階級的一個階層。這樣一些人受現代教育及西方思潮的影響,對國家的落後狀況、沙皇的專制獨裁產生不滿,並在法律界、醫務界、教育界、工程技術界建立了自己的核心,也包括了一些官僚、地主和軍官。」「西方人常常稱知識分子為『社會的良心』,認為他們是人類基本價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維護者。知識分子一方面根據這些基本價值來批判社會上一切不合理的現象。另一方面則努力推動這些價值的充分實現。……這種涵義的『知識分子』首先也必須是以某種知識技能為專業的人,……但是如果他的全部興趣始終限於職業範圍之內,那麼他仍然沒有具備『知識分子』的充分條件。根據西方學術界的一般理解,所謂『知識分子』除了獻身專業工作以外,同時還必須深切地關懷著國家、社會乃至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又必須是超越個人(包括個人所屬的小團體)的私利之上的。」

這種界定把知識分子理解為社會的「良知分子」,突破了「學歷加職業」的外在模式,而著眼於一部分人在文化和道德方面的特殊功能。它強調了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理性階層和道義「良知」的積極作用。這種理解方式有些像我國過去的「社會賢達」和「革命知識分子」,以及時下流行的「社會精英」、「文化精英」等概念。這種界定雖然涵義很清晰,特徵很明顯,但它和我們要討論的概念已經不是一回事了。因為它就像是對「勞模」下定義而不是對「勞動者」下定義一樣,用一個比較特殊的概念取代了一個比較一般的概念。

關於「知識分子」概念的界定,還是應該回到對「知識生產」的理解上來

記者:那麼依你看,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實事求是地理解「知識分子」呢?

李德順:理解知識分子的關鍵,在於深入揭示這一社會群體及其社會功能產生和存在的根本基礎。這就是「知識」本身的社會性質和社會功能。知識分子的本質恰恰在於「知識」(即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理性),在於其創造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知識分子只是作為知識的主要社會承載者,才有其特殊的存在基礎。否則他們只是一些同所有人一樣的現實的、社會的個人,有和其他人一樣的民族和階級歸屬、一樣的生活和情感,一樣的個性和弱點。一般說來,是知識本身的狀況、現實社會對知識的需要和依賴情況,決定了知識在社會生活實際中所佔的地位和應發揮的作用,進而決定了各個時期知識分子的地位和命運。一個社會如果缺少對知識,包括知識的存在方式、知識產生和發展的特殊規律、知識的社會功能的正確認識,就是說離開了對知識的充分理解和尊重,那麼無論把知識分子當作「政治人」 、「道德人」 ,還是「經濟人」,無論是把知識分子看作楷模精英還是看作簡單工具,都不可能真正了解知識分子的本來面目,至多只能是對某些現象的膚淺描述。

記者:作為長期研究價值論的學者,您本人是怎麼界定「知識分子」的?

李德順:我認為,關於知識分子概念的界定,還是應該回到對「知識生產」的理解上來。不妨這樣說:「知識分子是掌握並運用人類已有的精神文化成果從事精神生產的人」。這個簡單定義包含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對「知識」概念的廣義解釋。在這裡用「精神文化成果」來表述「知識」,意味著不再把知識僅僅等同於對外部對象的認識,如自然科學的成果;而且把人類關於自身生活的精神成果,如道德、藝術、哲學等人文科學的成果和文化精神本身也包括在內。

其次是用「精神生產」取代「腦力勞動」。僅僅用腦並不是知識分子的特殊標誌,致力於(廣義)知識的發展、積累和傳播,即從事精神生產活動,才是其本質。這種理解一方面有助於把知識分子與同樣進行腦力勞動、但僅限於應用知識成果從事實際事務的人區別開來;另一方面也可以把那些雖無一定學歷和專業身份,但卻為社會提供著精神產品,從而推進精神文化發展的人,計入知識分子行列。

最後,這個定義把對知識分子社會地位和作用的理解,落腳於對「精神生產」的性質和意義的理解。如果人們重視當代人類社會發展現實的啟示,那麼就會知道,對「精神生產」的重要意義,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高。精神文化生產,包括科學技術、思想理論、文學藝術、倫理道德、社會心理等各個方面的生產和再生產。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在當代顯得尤為重要,但只重視這一方面是不夠的。一個民族要走向現代化,實現文化心理的現代化是更深層次的要求。這種文化心理狀態表現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

當今世界各國的發展騰飛,無不同時依賴發達的科學技術與奮進和民族精神。轉型期的中國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也急需為價值失落中的人們找到有力的精神支撐。所以我的結論是:知識分子憑藉知識而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正應該在這些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貢獻。(記者 李慶英 原題:關於「知識分子」概念的界定)

李德順現任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人文學院院長,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法人代表,《中國社會科學》等多家雜誌編委。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重點是哲學原理改革和發展研究、價值論和價值觀念研究、當代文化研究。

相關焦點

  • 該如何界定?
    該如何界定?」對於應屆生身份是很多企事業單位的招聘公告中會涉及的,那麼到底什麼是應屆生身份,又該如何進行界定?大家一起來看看!什麼是應屆畢業生?應屆畢業生主要包含四種情況:1.即將畢業生的,即進入該教育層次的最後一學年,但是畢業證還沒領取到;2.已經拿出畢業證的,但是沒有超過擇業期限的,否則只能算往屆生;3.高校應屆畢業生,指在該年度順利畢業生的;4.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是指全日制統招該年度順利畢業的。
  • 李德順:價值思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
    李德順:價值思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 2020年05月11日 16:52 來源:《湖北大學學報》 作者:李德順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和疑惑,為此,求是網特邀中國政法大學李德順教授為大家答疑解惑。
    李德順  導語: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並在多個場合強調了傳統文化的獨特作用和重要性。但是社會各界對「傳統」和「傳統文化」仍有不少誤解和疑惑,為此,求是網特邀中國政法大學李德順教授為大家答疑解惑。
  • 波斯納:什麼是公共知識分子?
    [19]那麼,如何闡釋公共知識分子這一術語的最新含義呢?(羅素·雅各比[RussellJacoby]在1987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最先提出公共知識分子這一概念。)因此,也許公共知識分子就是名流知識分子(a celebrityintellecual)。然而,本人更偏好的定義,是在「知識分子」前面加上「公共的」這一修飾詞,我旨在強調,不論這些知識分子的作品如何具有跨學科的意義以及政治上的影響,倘若不能與超出一小部分專業讀者以外更多的社會公眾交流溝通,就不屬於本人使用這一術語層面上的公共知識分子。
  • 重溫陳道明《中國式離婚》,婚姻中到底該如何界定「精神出軌」?
    其實想想,這種情感的界線如何劃分,旁人如何看待,尤其是自己的另一半,如何去甄別,想必情感專家也很難有標準答案。出軌的劃分,有人說精神和身體,身體出軌卻也無所非議,可是精神出軌呢,如何界定?應該每個人的標準都不統一吧!稍有不慎,便會可能導致一方覺得委屈至極,而另一方則會歇斯底裡,甚至惱恨抓狂。如果兩個人不及時溝通,接觸誤會,惡性循環下去,恐怕矛盾會愈演愈深,甚至最終分道揚鑣。
  • 中共為何將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定為工人階級
    1949年3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指出,從現在起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在城市鬥爭中必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工人階級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力量;必須爭取知識分子,團結廣大的革命知識分子。在這個歷史轉折關頭,如何正確認識和解決知識分子和工人階級的關係,就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亟待黨的領導人給予明確的回答。
  • 單德興:薩義德與知識分子
    簡言之,一方面知識分子本著自己的見解及良知,堅定立場,擔任眾人喉舌,作為公理正義及弱勢者/受迫害者的代表,即使面對權威與險阻,也要向大眾及有權勢者表明立場及見解;另一方面,知識分子的一言一行也往往代表/再現了自己的人格、關懷、學識與見地。因此,該系列演講題目本身便曖昧多義,並涉及下列重要議題:知識分子的定義如何?作用如何?角色如何?他們在何時、何地、為誰、為何、如何來代表/再現?
  •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社會學轉向:概念、成果與分析框架
    因此,當概念的考察被放置在比較的脈絡下,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釐清比較的雙方究竟是如何認識知識分子的。在西方學界對「知識分子」概念的考辨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卡爾·曼海姆(Karl Mennheim)有關歐洲和英格魯撒克遜知識分子模式的研究(Kettler,1984:15)。
  • 殷海光:知識分子的責任
    文 | 殷海光怎樣才算是知識分子照《時代周刊》(Times)的時代論文所說,得到博士學位的人早已不足看作是知識分子。一個人不對流行的意見、現有的風俗習慣,和大家在無意之間認定的價值發生懷疑並且提出批評,那麼這個人即令讀書很多,也不過是一個活書櫃而已。一個「人云亦云」的讀書人,至少在心靈方面沒有活。如果依照上列《時代周刊》所舉兩個條件來界定知識分子,那麼不僅中國的知識分子很少,即令在西方世界也是寥寥可數。
  • 【書海泛舟】蔡娜 | 對薩義德筆下知識分子「批判性」的進一步解讀——《知識分子論》讀書報告
    關鍵詞:知識分子;批判性;權威;去中心化;現實在對知識分子進行定義的時候,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開篇就提出了一個與知識分子群體界定密切相關的問題: 知識分子究竟為數眾多,還是一小群極少數的精英? [1]對於這一問題,他首先援引了兩個反差比較大的觀點,即葛蘭西和班達有關知識分子的探討。葛蘭將知識分子分為傳統知識分子和有機知識分子兩個類型。
  • 王小波:我不知道現在什麼樣的人才算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良心
    我到現在還不確切知道什麼人算是知識分子,什麼人不算。插隊的時候,軍代表就說過我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我們國家總以受過某種程度的教育為尺度來界定知識分子,外國人卻不是這樣想的。我在美國留學時,和老美交流過,他們認為工程師、牙醫之類的人,只能算是專業人員,不算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應該是在大學或者研究部門供職,不坐班也不掙大錢的那些人。照這個標準,中國還算有些知識分子。《紐約時報》有一次對知識分子下了個定義,我不敢引述,因為那個標準說到了要「批判社會」,照此中國就沒有或是幾乎沒有知識分子。
  • 獨家 李德順、王金霞:「人民」這個傢伙到底是誰?
    因此法治與民主不可分離。對這一歷史啟示的領悟,正在形成一個共識。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把「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確立為不可動搖的原則,應該說是一個裡程碑式的標誌。但是,關於如何理解「人民」和「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意義,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正視。
  • 虛開發票如何界定善意與惡意?
    本次孟老師給大家分享的課題是虛開發票如何界定「善意」與「惡意」的問題對於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行為已經被列入中國刑法第205條,又叫「虛開專用發票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惡意」虛開發票。那「善意」和「惡意」到底如何界定呢?「善意」這個詞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在我們學經濟法時,會經常強調,「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而我們通常把這句話理解成不知道。那是不是說,當稅局稽查時確定我們的發票為虛開發票時,我們只要回答不知道就可以把該發票定義成「善意」取得呢?
  • 2020年國考招警:應屆生的身份如何界定
    2020年國考招警:應屆生的身份如何界定 2020年國考招警考試即將來臨,很多小夥伴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了呢,為幫助各位同學備考,山東中公教育小編整理了一些同學比較關心的問題:2020年國考招警:應屆生的身份如何界定,
  • 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是如何生活的?知識分子:我們有經濟來源
    這種解放是空前的,不僅僅是知識分子從奴隸制的統治秩序中掙脫出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靈和個性獲得了解放,導致了知識分子作為一個較為獨立、完整的社會群體和階層脫穎而出,進而登上了歷史舞臺。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是如何保障自身生活的呢?
  • 如何分析和界定社區問題?
    作為社會工作者,幾乎每開展一次活動每開一個個案都要寫一份計劃書,而計劃書中需要思考的第一部分是如何界定問題與需求分析,特別是在家綜評估的時候,每次評估專家都會問,你少寶街裡的家庭有什麼需求?如何界定這些問題?目標和成效是什麼等問題。那麼,作為社區社會工作者,如何進行問題界定與需求分析?
  • 「科室共建」與「科室承包」如何界定|律師說法
    不少醫療創業者就產生困惑:科室承包與科室共建究竟區別在哪裡?如何界定其邊界?如何才能避免一不小心陷入雷區?界定的邊界在哪裡?在與醫療機構開展合作的過程中如何才能避免陷入「科室承包」的雷區呢?我們首先要了解科室承包的定義,其出現在《衛生部關於對非法採供血液和單採血漿、非法行醫專項整治工作中有關法律適用問題的批覆》中,「科室承包」概念界定為:醫療機構將科室或房屋承包、出租給非本醫療機構人員或者其他機構並以本醫療機構名義開展診療活動。
  • 楊超越憑特殊人才落戶上海,低學歷引質疑,特殊人才該如何界定?
    而根據網友對此議論的重點可以發現,話題多數是圍繞其「特殊人才」身份的界定問題?很多人質疑低學歷的楊超越不可能成為上海市需引進的特殊人才,但是關於這一消息,官方目前已正式做出回應稱:消息屬實,楊超越符合上海市引進人才標準,將以特殊人才引入。整件事情起源於上海臨港新片區11月24日公示的第5批特殊人才引進名單,而楊超越的名字就出現在了名單之中。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知識分子 戰略...
    作為知識分子的重要群體,專家學者對「戰略知識分子」問題更有深切感受,因此態度也更加鮮明。  針對該選項未表明態度的受調查者的理由有「第一次聽到關於戰略知識分子這個詞,感覺很新鮮,不好過多評判」,「戰略與戰術問題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很難截然分開」等。
  • 報紙發行量如何界定?
    報紙發行量應如何界定?昨晚,中國報業協會報業經濟研究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長宋建武教授接受了都市快報記者的專訪,就此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他的發言。  對發行量的界定  中國報業協會在1999年的時候,曾經就關於報紙的發行量如何統計,是有過一個業內共識的,講的是,按照平均在一段時間內(一般情況下是一年),平均每期的發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