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邂逅社工
作者|小金
關鍵詞|服務群體的甄別、問題界定
編者按
眾所皆知,社會工作是一門協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的專業,所針對的問題包括社區層面的問題(例如少寶街道共享單車亂擺亂停問題)和個人層面遇到的問題(例如少寶街的父母在管教子女遇到的困難)。作為社會工作者,幾乎每開展一次活動每開一個個案都要寫一份計劃書,而計劃書中需要思考的第一部分是如何界定問題與需求分析,特別是在家綜評估的時候,每次評估專家都會問,你少寶街裡的家庭有什麼需求?如何界定這些問題?目標和成效是什麼等問題。
那麼,作為社區社會工作者,如何進行問題界定與需求分析?
筆者先從自己最擅長的寫計劃書的方法講起。
1、 從有關理論指出問題可導致的長遠性後果
雖然我們社會社會工作者喜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來界定社區的問題,但是一些學者也認為社區問卷調查的形式不足以研究一些較為複雜的問題(例如個人的態度和取向的問題),但是畢竟作為一個評估工具,一般人都認為問卷調查的形式可靠和客觀,其結果也深受評估專家的喜愛。但是如果通過搜集問卷得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例如少寶街的家庭親子關係疏遠問題,一般人未必覺得疏遠是個問題,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借用一些理論,分析不處理這些問題,日後可能會導致長遠性的後果,那麼對我們界定和分析問題就更會有說服力了。
例如我舉個例子,根據埃裡克森人生八大階理論,嬰兒期兒童有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基本衝突,而在0到2歲的嬰兒哭鬧時父母沒及時出現,日後孩子可能會出現不自信問題,對孩子有不良的發展。(如圖)
運用理論結合實際社區觀察,界定出主要的問題所在。當然,純理論的界定問題是不可取的,因為太虛了。因此,以理論結合資料分析(資料可以是社區派發問卷、焦點小組、社工觀察、現有資料分析比較等),是比較理想的界定問題的做法吧。
當然,不同的理論會產出不同的介入點,通過相關文獻和書籍可以得出,心理學的理論主要對人的思想、行為、情緒、生命歷程等有較多的分析,而社會學主要重點是分析社會結構、文化規範對個人的影響。例如貧窮是結構制度在歷史演變中製造的,是結構行問題,這就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因此,在問題界定的時候社會工作者要結合個人和社會問題進行分析,進而能夠做出更好的解釋。
2、 界定需求對象群體的甄別
在社區收集相關資料和數據後,我們要考慮多少人遇到該問題,問題的嚴重情況怎樣?哪類別的人有較大的問題。以少寶街長者大配餐為例,我們以什麼標準決定多少人需要這服務,我們可以說轄區內所有人需要服務?還是較少獨居的老人需要?或是患有身心疾病的老人需要?對於社區中問題界定的群體,在有限的人力物力的前提下,可以嘗試甄別不同類別中最後能接受服務的居民重點服務。
3、問題界定中的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可以是填問卷(線上線下結合)、面談和等,問卷的設計可以是開放性或結構式的問卷,或者兩者結合,怎麼根據問題設計問卷,筆者不做詳細描述,可加微信與筆者討論;
資料的收集也可以由社區領袖、重要負責人提供資料,例如了解學生問題,找德育主任等;
焦點小組和文獻回顧對於社區問題的界定也有不少的幫助。焦點小組可以在平常的服務中積累組員;文獻回顧可以在知網上搜尋相關資料等。
在論述社會工作方法時,程序邏輯框架模式非常重要,問題界定與需求分析只是程序邏輯模式的開端,有機會與各位一同分享如何運用程序邏輯設計和執行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