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和處罰「新聞剽竊」:西方業界和學界的一個爭議性話題

2021-02-20 考新聞

如何在本文中訂閱我們?

1.點開右上角的功能鍵——查看公眾號——關注;

2.點標題下藍字「考新聞」——關注。

如何界定和處罰「新聞剽竊」

來源:清華全球傳播 作者:史安斌、楊瑛

史安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瑛(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刊於《青年記者》2015年1月(上)

2014年11月17日,以培養了包括現任總統奧朗德在內的眾多領袖和精英而享譽世界的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 Po)宣布,對其下屬的巴黎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艾格尼絲•肖沃(Agnès Chauveau)給予暫時停職的處理,原因是她被指控在《世界報》和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上開設的專欄中「剽竊」了別人的文章。

肖沃是法國新聞界的知名記者和專欄作家,在巴黎新聞學院任教的同時還擔任「法國文化電臺」製作人。她擁有歷史系博士學位,在新聞史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像這樣一位在媒體業界和學界都享有極高聲譽的多面手是執掌新聞學院的難得人選。此事一出,立即引發了輿論的熱議。有人為她鳴不平,認為這些文章並不是論文,不應該用學術寫作的標準來要求新聞寫作。也有人為校方叫好,認為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帶動「複製加粘貼一鍵轉發」的風氣愈演愈烈的今天,像肖沃這樣的名師大家更應該率先垂範。

這場風波源於10月下旬,一家名為「定格」(Arrêt sur Image)的新聞網站首先爆料,肖沃在一篇有關數字媒體的專欄文章中不加注釋引用了由該網站首發刊登的另一篇同題材文章,接下來,該網站又對她的另外20篇專欄文章使用軟體進行核查,發現其中有過半文章都存在著直接使用別人的原話但未加註明的問題——儘管其中絕大多數隻「使用」了2-3句話。

此外,肖沃還被發現「自我抄襲」的問題。她在為「法國文化電臺」製作的節目中原封不動地「挪用」了自己發表在「赫芬頓郵報」網站上的內容。基於以上事實,「定格」網站將肖沃稱之為「習慣性的抄襲者」。面對指控,肖沃也為自己做了辯解。她稱自己在寫專欄文章和製作節目時,由於面臨截稿壓力,不可能逐字逐句核查出處。因此,這些「抄襲」行為屬於「無心過失」,不屬於「主觀故意」。

但她所任職的學院對此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新聞學院榮譽院長布魯諾•帕迪諾(Bruno Patino)表示,「在新聞界剽竊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學院不能對此類事件從寬處理」。受此事影響,學院還要求全體師生重新籤署「反剽竊」協議。這項協議的措辭比以往更為嚴格,絕對禁止在新聞作品和論文中不加標註地使用別人的文字或觀點,「哪怕幾個字也不行」。

無獨有偶,享譽世界的美國知名主持人兼專欄作家法裡德•扎卡裡亞(Fareed Zakaria)兩年前也捲入了一場「剽竊」風波。與肖沃一樣,扎卡裡亞也是身兼數職,著述等身,每年在《華盛頓郵報》、《時代》周刊等主流媒體發表上百篇新聞評論和專欄文章,同時主持CNN的一個周播節目《扎卡裡亞全球導航》,與全球政要精英對談。他在2009年出版的《後美國世界:大國崛起的經濟秩序新時代》也名噪一時,被譯成了包括中文在內的二十多種文字。

2012年8月10日,他被網民發現在一篇刊於《時代》周刊的關于禁槍問題的新聞評論中,未加註明使用了其他作者的觀點。為此,他發表了道歉聲明,稱自己由於截稿壓力犯了「可怕的錯誤」,CNN和《時代》也對他做了「暫時停職」處分。但僅僅過了一個月,他回到了CNN主播席,撰寫的新聞評論又在《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上刊登,還繼續在各類峰會慶典上拋頭露面、侃侃而談。媒體在談及這場風波時,也逐漸降低調門,從一開始使用「剽竊」的指控改為「過失」。

這兩場風波在西方新聞學界和業界引發了關於如何界定「剽竊」的討論,爭議的焦點在於以下兩點:如何界定「新聞剽竊」——例如,是否應該「凡引(用)必注(明出處)」;如何處罰剽竊者——例如,他們是否有資格重回新聞界。一般而言,學術界對「剽竊」採取「零容忍」的態度。但這個問題在新聞界始終沒有嚴格的標準和原則,尤其是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普及的今天,數位化技術重新界定了「原創新聞」的界限,有關「新聞剽竊」的標準更加模糊不清,處理原則更是難以統一,這在客觀上為剽竊者提供了便利,並且助長了這股不正之風的蔓延。

上述的「肖沃事件」無論從標準和原則來說都是最為嚴厲的,幾乎是與學術界的標準看齊。誠然,這主要還是因為肖沃本人身兼新聞學院的教職和行政職務,也與巴黎政大珍視自身的學術聲譽密切相關。而在扎卡裡亞的案例中,他所體現的「收視率」和「廣告價值」使媒體機構無法做出更為嚴厲的處罰。無論是媒體同行和普通受眾似乎都認定,他的才華可以抵消他的「過失」。

用美國版面編輯協會(American Copy Editors Society)會長特蕾莎•史密汀(Teresa Schmedding)的話說:「很顯然,我們知道抄襲是一件黑白分明的事…但當我們說到剽竊和相關處罰措施時就會變得困難,因為它處於灰色地帶」。《哥倫比亞新聞評論》曾對1995-2005年間25個關於新聞剽竊的案例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印證了史密汀上述的觀點。該報告顯示,美國各家媒體機構對新聞剽竊者的處罰並不一致,重則被開除職務,也有的即便被認定「明顯剽竊」卻安然無恙。一些媒體機構讓剽竊者「停職」,過後又復職。有些剽竊者被解僱後,其他媒體完全知情卻仍然僱傭他們。這與學術界的「零容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馬裡蘭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在1997-2006年有76家報紙存在剽竊情況。其中,43名剽竊者被解僱,佔了56%。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媒體上對公開回應剽竊行為的詞彙選擇很大程度上與最終的處罰措施相關——使用「剽竊」二字的通常被解僱,而使用同義詞「過失」的則得到較輕處罰,而被界定為「習慣性剽竊」,那麼受到的處罰最重。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使用新媒體素材也成為「新聞剽竊」爭議的焦點。一些媒體已經開始執行嚴格的標準。2014年7月,《紐約時報》自曝其網站刊登的一篇文章未經標註,使用了來自「維基百科」的素材。10月,社交新聞網站「嗡嗡餵」(Buzzfeed),解僱了一名大段抄襲「維基百科」的新聞編輯。

在美國新聞界,針對扎卡裡亞的「耙糞運動」在沉默了兩年後再度興起。2014年9月,新聞網站 「政客」(Politico)發文認為,認為扎卡裡亞的剽竊行為不是偶然的。「如果從單個案例來看,那麼只構成違規或過失,並非嚴重的錯誤」,「但放在一起看,它們都指向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因此,作者呼籲對其做進一步調查,明確界定「剽竊」的標準。對於這些指控和呼籲,扎卡裡亞本人和CNN都選擇沉默以對。

11月7日,《新聞周刊》發表了一篇編者按,稱在扎卡裡亞2001-2010年間發表中的七篇專欄文章中,存在「大範圍引用」而「沒有註明出處」的問題。新聞評論網站「石板」(Slate)網站發文,指出他早在199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沒有對引用和信息適當標明出處」。

獨立新聞閱評網站「我們的壞媒體」(Our Bad Media)指出了《華盛頓郵報》刊登的扎卡裡亞文章中的幾處問題。該報評論版編輯弗雷德•海亞特(Fred Hiiat)確認了其中5篇文章「信源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海亞特所說的僅僅是「過失」,並未確認扎卡裡亞有「剽竊」行為。這一輪新的「耙糞運動」似乎並未形成共識,一些新聞業界人士為扎卡裡亞辯護說,寫新聞評論不可能像學術文章那樣「凡引必注」。截止目前,他在各家媒體的工作並未受到任何影響。

有鑑於此,關於「新聞剽竊」的界定標準和處罰原則的爭議還會繼續下去,而數字新聞和移動社交網站的廣泛運用會使這場爭論更加複雜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新的媒體技術也會使更多的網民參與到「新聞稽核」的行動中來,上述兩個案例中除了媒體專業人士的監督之外,都有獨立網民的積極參與。雖然對「新聞剽竊」不可能像「學術剽竊」那樣在短時間內形成共識,但界定的標準越來越嚴格,處罰的措施越來越嚴厲,這已經成為任何一家新聞媒體在「眾聲喧譁」的時代保持公信力的重要手段,老牌的《紐約時報》是這樣,新興的「嗡嗡餵」網站也不例外。



本期責編:Troy

考新聞 (ID:kaopress)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社區【考新聞的後院】交流。



相關焦點

  • 如何界定論文的抄襲與剽竊
    2001年10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46條刪除了原「著作權法」第46條中的「抄襲」二字,將「剽竊、抄襲他人作品的」改為「剽竊他人作品的」,其法律後果是「……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 面對爭議性話題,科學家該如何發聲?
    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怎麼發聲?《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建議
    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 如何界定「四假」和「新聞敲詐」、怎樣向有關部門舉報?
    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歡迎廣大市民群眾踴躍舉報我們將依法依規嚴肅查處進一步清朗示範區的輿論環境凝聚追趕超越的強大正能量相關連結如何界定「四假」和「新聞敲詐」、怎樣向有關部門舉報、處罰方式有哪些?假新聞即違背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沒有事實依據,憑空捏造、混淆視聽的各類虛假新聞報導。2、什麼是「新聞敲詐」?
  •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 梅根舉動標誌著和王室的決裂,將與「大人物」參與更多爭議性話題
    在本周這位前王室成員首次以自己「梅根汗·馬克爾」而非「蘇塞克斯公爵夫人」的身份公開發表了演講,一位王室專家指出,這一舉動標誌著梅根和王室過去的決裂並且在未來梅根將參與到更多有爭議性的話題之中。本周,梅根汗·馬克爾與希拉蕊·柯林頓和米歇爾·歐巴馬一同參與了2020年女性領導峰會,梅根通過自己的演講贏得了眾多的喝彩。
  • 篡改、偽造和剽竊是損害科研的「罪魁禍首」
    邱仁宗說,「鑑於此,我們應更加清晰地界定和判定科研不端行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世界衛生組織前副總幹事、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終身教授胡慶澧,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前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曹南燕等與會專家認為, 應將科研不端行為定義為「在項目建議、研究審查或報告研究成果時,進行篡改、偽造或剽竊(即FFP)」。
  • 學術剽竊和法律內外的對策
    通過這篇文章,我希望能夠增進三方面的認識:第一,剽竊有哪些危害?第二,什麼是引用和釋義的基本規則?第三,有哪些基本的剽竊類型?第四,學術誠信、版權法、民事訴訟和學界自律的關係如何?    1.剽竊有哪些危害?
  • 期刊學術不端行為如何界定?
    最近某位明星學術不端的新聞登上熱搜,其在直播間自爆更改過考生身份,從而掀起了軒然大波。近年來,剽竊、偽造、篡改等類型的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從翟天臨論文作假到湖南大學碩士生畢業論文抄襲,再到107篇論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被撤稿,如何才能遏制學術不端行為?什麼才是最準確的學術不端認定標準?
  • 《戰地5》再爆爭議性話題
    而今年EA的《戰地5》和《聖歌》這兩個遊戲也是各種爭議性話題頻出,比如女兵,歷史準確性,《聖歌》對《龍騰世紀》《質量效應》的影響。今天《戰地5》又有爭議性話題爆出,這次卻是遊戲的審查制度——髒話過濾系統。審查制度只要合理,可理解便沒有什麼,不過《戰地5》的審查制度卻是為了服務公司而設。
  • 晚報·文化圈|抄襲剽竊者豈可成「導師」?
    ■156名影視從業者聯名抵制有抄襲劣跡的於正、郭敬明 ■島城作家、編劇連諫以及青島籍作家餘耕表態支持12月21日晚,編劇餘飛、宋方金等人在微博上發布了111位編劇、導演、製片人、作家的聯名信,點名有抄襲劣跡的郭敬明、於正屢屢以導師、嘉賓的身份出現在各種節目中,進行話題炒作
  • 國家正式出臺學術不端行為界定
    如何界定學術不端行為?其實,此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2019年5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才正式發布我國首個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以下簡稱《標準》),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
  • 國家正式出臺學術不端行為界定!
    如何界定學術不端行為?其實,此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2019年5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才正式發布我國首個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以下簡稱《標準》),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
  • 迪麗熱巴有意和較有爭議性的藝人拉近關係,目的在於獲取熱度話題
    2.近來圈內又流傳著一些和胡一天有關的黑料,雖然這些黑料還未得到完全的證實,但通過一些蛛絲馬跡可以看出,胡一天很難與其撇清關係。不得不說,如今的胡一天是真害怕一夜再次回到解放前,因此聽到風聲的他私下裡已經開始行動了,就怕晚一步。3.迪麗熱巴如今會有意和圈內幾位較為有爭議性的藝人拉近關係,其目的在於獲取熱度和話題。
  • 如何界定麵包車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如何界定麵包車 2020-11-27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界定一個問題?
    關鍵詞:定義問題 觸發因子 結構化定義今天我本來是準備了關於華為變革的話題,但是因為沒準備充分,就換個話題了;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都無法逃避的一個東西是問題,我可以借用昨天那篇文章裡提到關於故事的句式
  • 如何分析和界定社區問題?
    作為社會工作者,幾乎每開展一次活動每開一個個案都要寫一份計劃書,而計劃書中需要思考的第一部分是如何界定問題與需求分析,特別是在家綜評估的時候,每次評估專家都會問,你少寶街裡的家庭有什麼需求?如何界定這些問題?目標和成效是什麼等問題。那麼,作為社區社會工作者,如何進行問題界定與需求分析?
  • 梅根:以後儘量少碰爭議性話題。她是在向英王室示好嗎?
    梅根退出王室以後,沒少就社會敏感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比如,梅根在美國大選方面就非常積極,呼籲大家投票。 再比如,之前她和哈裡還說,英國應該認識到過去的殖民錯誤。
  • 推敲治安法條款:如何界定「拉客招嫖」?
    然而與普通公民生活同樣休戚相關的《治安管理處罰法》在今年8月28日通過前一直都沒有向公眾公開,而幾乎同時期制定中的《物權法》公布其草案並得到了公眾的熱烈參與。  《治安管理處罰法》相對於其前身《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諸多進步之處。但新鮮出爐的法律也有許多爭議性條款。如何在現實中執行好,是值得關注的。
  • 科學教育程度越高,在爭議性話題上的觀點越偏激?
    最近,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博士生凱特林·德拉蒙德(Caitlin Drummond)和她的導師巴魯克·費施霍夫(Baruch Fischhoff)教授撰文指出,在一些受個人宗教信仰和政治取向影響較大的科學話題上,科學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所持觀點反而更加極端化。德拉蒙德與費施霍夫並不是首次做出這一發現的人。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丹·卡亨(Dan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