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怎麼發聲?《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建議

2020-12-27 澎湃新聞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9月24日分享了一項新近的調研成果。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24日,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和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聯合發布的《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了建議。

《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現場

倡議書指出,科普工作應理性面對科學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公正對待不同的科技觀點。全面客觀地傳播科技信息,使公眾不僅了解到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推廣成本和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利益衝突。

「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高質量發展,既需要探索求真的強大原動力,也需要恪守科技倫理底線,確保科技向善。」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程東紅在發言時指出,科普倫理是時代對科普工作者的召喚,也是未來科普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是我國首份《科普倫理倡議書》。它面向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分別從「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等四個方面發出倡議。

科技倫理人們並不陌生,科普倫理卻少有人提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認為,科普倫理可以看作科技倫理的延伸,它同樣是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工作者要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傳遞給公眾。」

李正風指出,從政策概念來看,科普,其實就是讓公眾接受與運用科學知識、理解科學的活動。不過,科普工作中出現的一項新挑戰是,我們常常面對的並非「成熟的科學」,而是「行動中的科學」。有時,實驗尚未完成,數據沒有發表;有時,即使研究成果已經發表,也有可能在日後被推翻。科學成果本身就具有爭議性,對於科學成果可能產生的影響,學界也並無定論。

科研中的倫理問題及其爭議延伸到傳播普及階段,如何看待不確定性和可能的風險,如何理性看待科研過程中的爭論?《科普倫理倡議書》對這些問題,予以了關注。「倡議書的發布,是我們科普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李正風強調。

程東紅透露,起初,他們計劃起草發布的是《科普倫理宣言》,但考慮到「宣言」需要有更加堅實深入的研究作為支撐,需要包容科普工作細分領域更加廣泛的多樣性,而目前的認識和能力尚不足以擔當起草「宣言」的基礎,但提出科普倫理這個問題卻非常迫切,因此最終商定把目前對科普倫理問題的認識和考慮以「倡議書」的形式發布。

程東紅希望,各領域的科普工作者能夠積極響應關於科普倫理的倡議,認真思考各自領域的特徵和科普實踐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本領域的科普倫理準則。她期待,在更加成熟的時機,這些細則能夠成為國家科技倫理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形成整個科普界共同的倫理規範,推動中國科普事業向更高質量發展。

程東紅在發言

附:科普倫理倡議書

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

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簡稱「科普」)是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主要手段。科普工作者是我國科技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及公眾需求的變化,與科普工作相關的各類倫理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良好的科普實踐需要遵循正確的倫理規範。科普工作者應主動提升倫理意識,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為此,我們發出如下倡議:

一、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

科普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到農村、企業、學校、社區等基層一線去,廣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科普工作要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推動科技事業健康發展,以促進國家強盛、社會繁榮、人民幸福,實現可持續發展。

科普工作要以社會和公眾利益為出發點,致力於提升全民的科學素質,使人民更自信地生活和更充分地參與社會活動。

二、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

科普工作既要考慮內容傳播的廣度,又要兼顧公眾群體多樣性。平等對待不同人群,反對偏見與歧視。確保不同年齡、性別、地域、教育程度的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獲得必要且適宜的科普服務。要在良好科普效果、廣泛社會影響、較高科技文化水準等方面尋求恰當的平衡。尊重公眾的數據隱私權益。在出現社會爭議時及時做出誠懇回應。

科普工作應避免對公眾在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傷害或威脅。科普內容應尊重生命尊嚴,如確有必要呈現人類或動物的展示,要確保其傳播方式合乎社會公序良俗。

三、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

科普工作要保障所傳播信息的真實性,不歪曲信源原意,避免失實和誤導;要保障所傳播科技信息的可追溯性,確保準確可靠的專業來源;要保障所傳播信息的時效性,緊跟科技發展趨勢。理性面對科學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公正對待不同的科技觀點。全面客觀地傳播科技信息,使公眾不僅了解到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推廣成本和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利益衝突。

支持和鼓勵科普原創,尊重智慧財產權,強化科普作品和產品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四、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

要增進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普工作者在科普倫理實踐中的合作和交流,主動借鑑科普倫理先進理念,豐富中國科普倫理內涵。

科學與藝術一樣,是人類共通的語言。我們重視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以求美美與共。要在學習借鑑國際同行寶貴經驗的同時,積極開展交流合作,通過科普增進文明互鑑。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普工作者與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讓全社會感受到科普的溫度和力量。科普工作在獲得前所未有關注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與倫理相關的問題。這需要廣大科普工作者共同研究,努力解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為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科普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位同仁、各界朋友,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強化科普倫理意識,開展負責任的科普,進一步加強我國科普工作的倫理規範與人文關懷,積極推進關於科普倫理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貢獻力量!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

2020年9月24日

(原題為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 面對爭議性話題,科學家該如何發聲?
    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 科學教育程度越高,在爭議性話題上的觀點越偏激?
    不少研究表明,人們在科學話題上的立場跟他們是否具有相關科學知識其實並無多大關係,反而是一些與科學知識無關的因素,如宗教信仰、政治取向、文化環境,在影響人們對科學爭議的看法。我們想看看這個模式——個人的教育程度與其觀點的極化程度存在相關性——在其他爭議性科學話題上是否依然成立,」凱特林·德拉蒙德對《知識分子》說。德拉蒙德和其導師的分析數據來自2006-2010年間的綜合社會調查(General Social Survey)。這是一個兩年一度的全國性抽樣調查,也是美國現有唯一一個隨機抽樣且包含個人訪談的社會調查。
  • 科技倫理需要大家一起發聲
    「倫理先行既具科學性,也是必要的,新興技術的應用導向性強、複雜性高,諸多風險不僅是科學判斷,更是價值判斷,倫理設計能促進科學技術更規範發展,強化不同層面監管機制的建設。」「很多科技倫理問題與技術的不完善有關,科學家需要花更多精力思考如何改進技術,從而降低風險,而非簡單地『拿來主義』。」許智宏指出,應鼓勵對技術本身的探索,但要注意規範不同應用場景中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問題。
  • 瘋狂實驗史:科普還是倫理疑難?
    所謂瘋狂實驗,是指以人或動物為對象,採取有悖常理甚至有違科學和社會倫理的實驗方式來採集測量數據,並最終得出測試結論。《瘋狂實驗史》的瑞士版本曾被評為最佳科學圖書,被公認為最有趣且質量很高的科普讀本。另一方面,如果對科學實驗和創新給予過分限制,那麼很多學科的進展就會受限。包括藥學等學科的實驗證明,任何替代的動物或者基於計算機的模擬實驗,都不能替代人,很多以動物為測試對象並通過檢查的藥物在上市後,在許多患者身上才表現出嚴重的排異等異常反應,如果之前在尊重被試知情權的情況下,允許以人為實驗對象,將很大程度上避免這類問題。
  • 中國倫理學會發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議書》
    本報訊(記者李晉榮)在9月20日第十二個「公民道德宣傳日」到來之際,中國倫理學會發布倡議書,呼籲全國倫理學人協力合作,做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推動者和踐行者。    倡議書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 以科普點燃孩子們的科學精神
    青少年科普應走出單純普及知識的老路傳統觀念認為科普是傳播科學知識,但是隨著近年來科普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公眾需求的不斷提升,人們開始意識到科普要從單純傳播知識躍升到傳播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理性的層面上。也就是說,科普不僅要傳播知識,還要傳播以系統的科學知識為基礎的科學方法、態度、理性等等。
  • 梅根舉動標誌著和王室的決裂,將與「大人物」參與更多爭議性話題
    在本周這位前王室成員首次以自己「梅根汗·馬克爾」而非「蘇塞克斯公爵夫人」的身份公開發表了演講,一位王室專家指出,這一舉動標誌著梅根和王室過去的決裂並且在未來梅根將參與到更多有爭議性的話題之中。本周,梅根汗·馬克爾與希拉蕊·柯林頓和米歇爾·歐巴馬一同參與了2020年女性領導峰會,梅根通過自己的演講贏得了眾多的喝彩。
  • 《戰地5》再爆爭議性話題
    而今年EA的《戰地5》和《聖歌》這兩個遊戲也是各種爭議性話題頻出,比如女兵,歷史準確性,《聖歌》對《龍騰世紀》《質量效應》的影響。今天《戰地5》又有爭議性話題爆出,這次卻是遊戲的審查制度——髒話過濾系統。審查制度只要合理,可理解便沒有什麼,不過《戰地5》的審查制度卻是為了服務公司而設。
  • 【媒介社會】爭議性科學議題中敘事對第三人效果的影響
    研究證實了科普信息傳播中第三人效應的存在,但未發現敘事在改進說服效果方面的實質性作用。此外,研究發現,基於不同敘事程度的文本內容的閱讀,也不影響人們在對信息影響評估時的第三人效應的強弱。本研究還對研究結果及其對爭議性科學傳播實踐的啟示做了討論。
  • 藥學院召開科學倫理道德研討會
    本站訊(通訊員 劉源)2019年1月7日,藥學院召開了兩場科學倫理道德研討會,會議由藥學院院長Jay Siegel主持,藥學院全體中外教師、博士後、研究生參與了研討會。JaySiegel院長從藥物的發展引出討論議題,講述了人類從迷信治療到藥物治療的過程,討論了在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工程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身體機能、自身認同感以及社會角色之間的相互聯繫,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副教授進行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新生兒誕生,促使此次研討會邀請了科學及法律領域兩位專家
  • 熱銷全網 | 一本涵蓋牙體牙髓病學領域爭議性話題的教科書
    這是一本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精彩絕倫、美不勝收的經典之作,它會讓你如獲至寶,如沐春風,沉浸於牙髓病學的科學與藝術之美!這是一本涵蓋牙體牙髓病學領域爭議性話題的教科書,既入木三分,鞭辟入裡,又深入淺出,清晰易懂!這是一本基于堅實生物學基礎的牙髓病臨床診療指南,它會為你展示大師們的診療策略和高超技藝,引領你進入現代牙髓病學的殿堂!這本書將消除臨床實踐與生物學之間的鴻溝,讓讀者能夠看到患者身上已發生的情況,理解正在發生的過程,並能預見將要發生的狀況。
  • 馬上就評|張文宏就「喝粥」無奈再發聲,話題討論不能攪成一鍋粥
    「網紅」張文紅醫生又發聲了,不過這次發聲顯然有些無奈,事情的起因是他「早餐不能喝粥」的說法引發了熱議。本來張文宏是在疫情期間在飲食方面給出科學建議,沒想到有人竟認為他這是崇洋媚外。「崇洋媚外」這頂帽子可真不算輕,無奈之下張文宏不得不對此做出回應。為什麼早餐不要喝粥而要吃雞蛋牛奶呢?張文宏說,針對病毒的抗體藥靠什麼?全部是蛋白質。
  • 申論應用文:「倡議書」怎麼寫?
    申論應用文:「倡議書」怎麼寫?由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申論應用,申論素材累積,申論寫作指導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理工類課程要注重科學倫理和工程倫理教育
    其中,又按照學科專業特點,分別提出文史哲類、經管法類、教育學類、理工類、農學類、醫學類、藝術類7大類專業課程的具體建設目標,使各個專業教學院系、各位專業課教師都能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幹出自己的「特色」。高等職業學校根據高職專業分類和課程設置情況,分類推進。
  • 科研要講倫理道德
    科研要講倫理道德 發表時間:2011-08-25   來源:解放日報應該說,這些另類食品的研製生產都還是有些 「科技含量」的,問題是這些食品「新品種」在光鮮的外表下面,卻暗藏著損害民眾健康和影響公共安全的極大隱患,面對這樣一些食品 「科研成果」,人們固然要批評某些商家,也會想起一些無視科學倫理道德的「科研人員」。   科學技術發展,從一開始就要求以先進的科技產品造福於社會和人們的生活,這也是每一個科技工作者必須遵守的倫理道德的底線。
  • 科普講解:讓科學「聲」入人心
    ,來自國防科大的在讀博士杜特抓緊最後的一點時間,在舞臺上來回踱著步,低聲複習著自己在決賽中將要面對的10個隨機命題看圖講解。在決賽的隨機命題之前,半決賽已經有34組選手進行了自主命題講解,內容既包括高大上的北鬥、天問、核技術等,又有接地氣的健康、安全、環境、氣象、地質等知識,講解員們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詮釋了那些原本看上去嚴肅高深的科學話題,讓科學「聲」入人心。
  • 梅根:以後儘量少碰爭議性話題。她是在向英王室示好嗎?
    梅根退出王室以後,沒少就社會敏感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比如,梅根在美國大選方面就非常積極,呼籲大家投票。 再比如,之前她和哈裡還說,英國應該認識到過去的殖民錯誤。
  • CAA 科普:涉獵廣泛的科學巨擘·潛心科普的學術通才
    戴森以切身經歷回憶了他的恩師和摯友特勒與費曼等聰明絕頂的一代豪傑,書中科學家的逸聞趣事和對人心的深刻體察比比皆是,彰顯了作者的懷疑精神。本書出自卓越的科學家兼文筆生動的作家之手,展現出對科學史的深刻洞察,以及當代名家探討科學、倫理與信仰的新視角。對我國學者而言,竊以為這本榮獲第九屆文津圖書獎的新書不僅令我們洞燭世界,定會使讀者眼界大開。
  • 六年級上,習作《學寫倡議書》:明確倡議書的格式,掌握怎麼寫
    六年級上,習作《學寫倡議書》:明確倡議書的格式,掌握怎麼寫一、學習目標學會用正確格式寫一份倡議書,知道什麼是倡議書,明確倡議書的格式,掌握怎麼寫倡議書。發現生活中浪費資源、汙染環境的現象,通過交流掌握倡議書具體內容的寫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