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倫理需要大家一起發聲

2021-02-19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韓揚眉

「科技倫理是一個跨越學科、跨越國界的,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搭建科技倫理平臺,需要大家一起發出聲音,進行頂層設計、共同謀劃。」

近日,在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舉辦的「2019年科技倫理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裴鋼如此表示。

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科技管理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分析了我國科技領域的倫理共性問題,探討符合我國國情的重大科技倫理事件與議題的應對和管理機制,以期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議。

基因編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輔助生殖技術等前沿科技迅猛發展,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不斷突破著人類的倫理底線和價值尺度,近年來,基因編輯嬰兒、器官移植等重大科技倫理事件頻繁發生。

加強科技倫理制度化建設、推動科技倫理規範化全球治理,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呼聲。

「在科技和倫理的問題上,科技必須發展,倫理必須加強。倫理加強、道德規範能更好地推動科技發展。反之,倫理問題頻發則會使整個科技界榮譽受損,甚至『翻不了身』。」中科院院士翟明國告訴《中國科學報》。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於缺乏相應的監管機制和法律規範,我國科技倫理落後於科技發展,使得重大科技倫理事件發生之時,常無應對之策。

中科院院士許智宏以「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引發的倫理問題」為例指出,在嚴守倫理規範的前提下,在實驗室範圍內應用基因編輯技術開展涉及人類的基礎科學研究已被接受。

但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基因編輯,以及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體功能增強目前是不允許的。

與會專家也表示,科學技術研究是一項創新工作,很難做到「事前諸葛亮」,但可以根據技術的優缺點以及發展趨勢,對其發展及應用時可能出現的倫理問題進行規範立法。

歐盟委員會歐洲倫理小組永久成員、荷蘭代爾夫特大學教授傑若恩·霍溫提出,可通過「設計」解決衝突性的倫理道德問題。

「要做負責任的創新,就應有更多倫理設計的考慮。」若恩·霍溫結合歐盟負責任創新體系的實踐指出,科學技術創新首先要解決嚴重問題,需要提前思考所提出的解決方案的後果和備選方案,評估解決方案的道德價值,從最大範圍的利益相關者中尋求幫助,將可能產生的道德倫理問題作為設計要求。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雷瑞鵬對此表示認同。「倫理先行既具科學性,也是必要的,新興技術的應用導向性強、複雜性高,諸多風險不僅是科學判斷,更是價值判斷,倫理設計能促進科學技術更規範發展,強化不同層面監管機制的建設。」

「很多科技倫理問題與技術的不完善有關,科學家需要花更多精力思考如何改進技術,從而降低風險,而非簡單地『拿來主義』。」許智宏指出,應鼓勵對技術本身的探索,但要注意規範不同應用場景中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問題。

研討會上,不少專家還呼籲加強科技倫理教育。

「科技倫理應該『打預防針』,而非事後亡羊補牢。」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東風常發現一些學生在做動物實驗時,不把小白鼠當回事,實驗室變成了屠宰廠。他感到十分痛心,「這樣的年輕人今後做科研時很容易犯科技倫理方面的錯誤,要從中小學時期培養學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這是很重要的防範措施」。

「科技倫理教育通常作為公選課,它能否真正走入人心?受教育的群體也不僅僅限於學生,而應該擴大到廣泛的大眾。」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法律與智慧財產權系副教授劉朝指出了當前教育中的困境。

在劉朝看來,應該將教育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科技倫理規範共同融入「保護」的理念中,為「保護科學家,而非規制科學家」。

如何應對科技倫理問題,學界有爭議也有共識。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科技倫理不只是科技發展問題和科學家個人的責任,需要突破學科界限,需要不同學科領域專家學者,以及政府、媒體和公眾共同參與科技倫理問題的防範與治理。

在許智宏看來,政府應從宏觀層面加強約束,建立明確的懲罰制度,從國家層面成立具有法律職能的權威部門,組織跨部門的倫理委員會;科學家強化教育培訓,了解並確認其個人和專業的道德責任,並運用到實際的科學研究中;同時加強科學家與公眾的溝通對話,以及媒體的科普能力建設。

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樊春良從科技倫理治理體系角度指出,現代科學技術的倫理挑戰不僅涉及從事科技活動的科學家,還涉及科技成果的使用者、相關利益者和社會公眾以及科技活動的管理者;不僅包括倫理問題,還包括法律和社會問題,因此需要管理部門、科學界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治理。

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有一個倫理環境的建設,這個環境包括適宜的價值觀、倫理指導原則、政策體系、法律法規、公眾教育和科學傳播等。

「借鑑國外的經驗,面對科技倫理問題,要從國家層面建立科學家、社會公眾和政策制定者之間的緊密聯繫。」樊春良說。

翟明國表示,除了科學家個人提高責任感,還需要規範約束,制定不同部門、機構共同協商的規範,並最終上升到法律層次。

科技倫理是全球共同的話題,中國必須要參與到國際倫理法規的制定和遵守中。「這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過程,但是非常必要。」翟明國說。

《中國科學報》 (2019-04-25 第1版 要聞)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相關焦點

  •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怎麼發聲?《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建議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24日,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和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聯合發布的《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了建議。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然而,科技倫理原則和規範如何設立,如何讓相關人員深刻領會並化為行動,違背倫理如何懲戒等,需要一個達成共識和教育推廣的長期過程。這是新時代提出的一項重要使命,我們這一代人的選擇將決定子孫後代的命運。二是經濟及國際競爭的挑戰:前沿科技應用常與經濟甚至國力的競爭相關聯,且存在贏者通吃的可能性,導致囚徒困境;即如果大家不能同時遵守倫理規約,則很可能出現守規者輸。當然,最後輸掉的會是整個人類,但短期爭勝也是人類發展至今出現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
  • 發展科技倫理:從原則到行動
    因此,我們需要企業提供易於理解並說明清晰的產品知識和技術信息。只要有足夠透明且解釋清晰的知識,普通民眾在科技倫理問題上自己就能作出決定。行為可問責。科技活動可能造成的後果需要被納入一個清晰的問責體系之中。如果這個問責體系不能建立,我們就既不能對科技活動進行反向的倫理規制,也無法妥善處理科技活動產生的各種後果。
  •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科技倫理最早起源於人類的生活,在今天有了更多更新的內容,因此迫切需要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以應對今天科技創新所帶來的諸多挑戰,需要更多、更細的科技倫理來規範科研行為和科研成果的使用。科技倫理需要有預見性和探索性不過,提出和遵循科技倫理不僅是有益於所有人,也有利於生態和環境,否則就會讓所有人都陷入災難和失敗,甚至有可能毀滅人類社會。霍金生前就多次談論人工智慧可能毀滅人類。
  • 科技倫理與科幻敘事
    科技成果與民眾生活之關聯空前強化,在為民眾帶來便利的同時,其負面效應亦日趨凸顯。這時,伴隨科技而生的科技倫理將起到倫理引導與價值規約作用。但科技倫理學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具有局限性。理論方面,由於人類認知的有限性,受限於科技進步的科技倫理很難及時預見新倫理問題並對其展開合理化闡釋;實踐方面,在科學技術已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時,公眾往往囿於某項新技術的即時好處,忽視其可能帶來的不可逆後果。
  • 如何治理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科技倫理研究者需要結合高新科技發展現狀,既重視科技倫理治理的基礎理論研究,又重視其應用研究,加快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加強科技倫理研究隊伍建設。我國科技倫理研究屬於倫理學研究的一個應用分支,目前研究人員偏少且力量較為分散。一些研究人員只能對科技倫理進行事後評價,難以為科技倫理治理提供有效方案。
  •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24日分享了一項新近的調研成果。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 守好科技倫理底線(學術隨筆)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釋放出巨大生產力,極大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科技發展也衍生出複雜多樣的倫理風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
  • 劉大椿、段偉文:科技時代倫理問題的新向度
    不同層面的科技倫理問題現代科技的發展已使科技成為人類社會及其環境中的一種無所不在的因素, 科技倫理所涉及的層面也因此得到不斷拓展:科技共同體內的倫理問題、科技社會中人際倫理問題、科技時代文化際倫理問題、科技背景下人與自然的倫理關係, 展現了科技倫理的新向度。科技共同體作為科技行為的主體, 其行為對整個社會和環境具有直接和深遠的影響。
  • 人工智慧引發倫理問題,科技巨頭成立倫理委員會
    本文屬於本次Emtech Digital人工智慧峰會獨家精選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承擔著越來越多(來自人類)的決策任務,這也引發了許多關於社會公平、倫理道德的新問題。俗話說:權利越大,責任越大。人工智慧技術正變得越來越強大,那些最早開發和部署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企業現在也開始公開討論其創造的智能機器給倫理道德帶來的挑戰。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EmTech峰會上,微軟研究院的常務董事埃裡克·霍維茨(Eric Horvitz)說:「我們正處於人工智慧的轉折點,人工智慧理應受到人類道德的約束和保護。」
  • 從人的全面發展看科技的倫理禁區
    然而,在幫助人類獲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種種科技的異化現象也隨之凸顯。科學技術是否需要倫理禁區?人類在從事科學技術活動中應遵守怎樣的道德底線?又該如何控制和評價科技實踐和科學後果?諸如此類的問題已構成當代科技高速發展時代的人文主題。從人的全面發展看科技的倫理禁區旨在克服科技異化,實現科學技術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目的。
  • 專家學者聚焦疫情期間科技報導的倫理問題與出路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賽 通訊員 馬浩雯 林星妤)12月6日,2020年中國科技傳播論壇暨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十五次學術年會之「疫情報導的科技素養與倫理反思」分論壇在京舉辦,該論壇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主辦,中國科技新聞學會數字傳播倫理專業委員會、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傳媒大學
  • 從基因編輯嬰兒到瘧原蟲治癌,浙大教授發聲:警惕「倫理陷阱」
    關於此事的最新消息是,2月14日,瘧原蟲免疫療法臨床研究項目組在中科藍華生物科技管網上發布消息: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晚期癌症臨床研究招募志願者名額已滿。而在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剛剛公布的一份創新領軍團隊項目中,「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晚期癌症的臨床研究及其產業化」名列其中。
  • 面對爭議性話題,科學家該如何發聲?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24日,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和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聯合發布的《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了建議。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拿智能革命和基因工程問題來說,作為人文學科的哲學,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既需要對科學技術本身有了解,又需要有某種超越性,在宏觀層面給出方向性的判斷和引導,這是其不可迴避的任務。」 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之「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講座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大椿說。
  • 中國科協發布《科技期刊出版倫理規範》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9月27日消息,為切實規範辦刊行為,發揮科技期刊對科研成果的認證把關作用,中國科協組織編寫了《科技期刊出版倫理規範》,在第十五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正式發布。該書共分8個章節,34萬字,深入闡述了出版倫理學和學術誠信的內涵和外延,從作者、審稿專家、期刊編輯等期刊出版的不同參與者角度系統總結和歸納了科技論文寫作與投稿、同行評議、編輯與出版者的倫理道德規範,從期刊的著作權管理、期刊對學術不端的認定和處理、防範學術不端的技術手段等方面提供可操作的準則與規範性指導。
  • 馬化騰談科技倫理:科技像一個工具 好壞看人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今年向兩會提交七份書面建議,涉及產業網際網路、基礎科學研究、科技倫理、粵港澳大灣區、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就業、生態環保等熱點問題。馬化騰認為,發揮科技倫理在科技創新中的調節、引導和規範作用,才能促使科技活動朝著更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
  • 科技改變生活,方得公益助殘,用AI讓愛發聲!
    9月23日下午,科技助殘,AI賦能,「讓愛發聲」公益項目在杭州市黨群服務中心啟動,此次公益項目邀請到了浙江衛視新聞中心資深主持人付琳老師主持,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秘書長高婭女士、杭州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秘書長朱雯豔女士、杭州市聾人協會主席胡曉峰先生、臨安區殘疾人聯會副理事長王長剛先生、AI同心薈會長張峰先生,以及聽障人士代表和嘉賓蒞臨活動現場!
  • 重構商業倫理需要長期努力
    不過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蘇勇看來,不僅僅只是用商業倫理的缺失來認識上述行為。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就不只是商業倫理的問題,而是觸及了法律的底線。  「從整個社會來講,商業倫理的重構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努力,逐漸逼近目標。」蘇勇說。
  • 倫理與道德的困局
    在中國,智慧財產權意識薄弱,抄襲和剽竊,屢見不鮮,而維權是極其浪費時間的事,作為「公眾人物」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一言一行都有關注和影響力。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我不想說,因為我有很多渠道發聲,但是我都沒有去做。古語講「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絜其名。」放在現代,可以理解為分手後最見人品,君子絕交,不出惡語,小人絕交,互相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