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定義問題 觸發因子 結構化定義
今天我本來是準備了關於華為變革的話題,但是因為沒準備充分,就換個話題了;
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都無法逃避的一個東西是問題,我可以借用昨天那篇文章裡提到關於故事的句式,這個世界是由問題組成的。問題才是你對世界的視角;
在你認為,問題是怎麼定義的?
先說下我自己,我平常是怎麼定義一個問題的,對於一個問題的出現,我第一個考慮的是他的目的是什麼?或換一種說法,也可以通過5why的方法追溯它的原因,它為什麼發生?然後用結構化的方法,把它的原因或者目的拆解成幾個獨立的部分,直到儘可能地覆蓋所有相關因素,再在這個因素下面繼續拆解,儘可能地拆解到合適的模塊;最終找出最為重要和關鍵性的模塊,對它進行界定,這個就是我要定義的問題;
這可能是一套還漏洞百出的方法,我還在迭代它;
我之前有講過問題的產生是在目標和預期不一致的時候,不知道這個是不是別人對問題的定義也是這樣的,或者這種定義只是存在於商業工作中。很多名人對問題也非常的重視,他們也會發展出一套跟別人不一樣的視角來看問題。
所以,他們對問題的界定,和我們對問題的界定不是一個層次的,比如一個生物學家的角度看一個新生兒和一個社會學家的視角是不一樣的,同時,你自己對業務的問題看法,跟你老闆的老闆對問題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可能是他們站得更高,也可能是他看得更深透,也可能是因為他掌握的信息比我們要多,所以,視角更加多維,全面和深刻;
其次,看到問題,並把它描述出來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因為描述問題的方式,決定了你考慮的選擇和你評估這些選擇的方式,因而促成了你的決策。因為你陳述問題的層次不同,最後導出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比如今晚我是準備要講華為的變革管理這個話題,因為準備不充分,所以,我就換了一個話題。初看我是這麼描述我沒發華為變革這篇問題的問題的,但如果再深挖下去,是不是因為今晚準備得不充分而不能寫呢,也未必。今晚準備得不充分是一個問題,但也可能是我時間的分配方式出現了問題,假如我在一些零碎的時間上,可以用來思考,或者翻一下目錄,做一些翻書前的預習,是不是可以減輕今晚的準備難度了呢;
如果我再深挖下去,把時間拉得更長,不是今晚的準備,也不是今天早上開始就分配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而是把這個時間提前到半年或者一年以前,那這個就不是準備充分和時間的分配問題了,而是我的知識結構或者我的信息量問題了,如果我的知識結構是能夠覆蓋華為變革這一話題,那麼,今晚的關於華為的變革的文章就不存在著沒發出去這樣的問題了;
所以,時間維度不一樣,也是對問題的不一樣的界定;當然不止是時間這方面,還有重要性、顯著性、情緒等各方面的平衡關係需要整合;
定義問題,最怕的是思考的懶惰,對於問題輕而易舉的放過,用顯而易見、最直觀或者最通常的方式來描述問題,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也不見得是最好的;要想取得不一樣的答案,那就要創造性的定義問題。我所見過最具創造性地定義問題的人是毛澤東,別人口中認為的問題,在他那裡幾乎都要被重新定義一遍,而且,他對事情發展階段的定義無人出其右,這種洞察力估計只有他才有吧。比如戰爭相持階段,反攻階段等等;
那麼定義問題的最佳決策是什麼呢?
首先問題要寫下來,雖然我也不是經常這樣做,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寫下來之後,就可以自問,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假設是什麼?觸發的情景是什麼?觸發因子和問題之間是什麼聯繫?
觸發因子是問題背後的啟動力量;
回答了這些問題之後,你就可以試著去定義他了,然後不斷地質疑問題陳述中的限制條件,找出問題的關鍵要素,了解有哪些其他決策與當前的決策相互影響。因為問題是相互聯繫的,尤其是處於同一個系統裡。
如果是按照按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結構化定義方法,還要確定足夠的可操作的定義範圍,在具體的識別問題的過程中,有必要跟相關人探討,保持開放的態度,這些能夠給你最後的決策少點煩惱,而多點機會,因為他能給你提供一些新穎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如果這個問題被你定義了之後,請堅持你的視角。幾乎一個問題在一個專業的人的腦裡,跟非專業的人的算法是不一樣的,而且對問題的界定,已經經過了自己的深度追問和調研之後,啟發法會參與其中,可能比自己的理性總結還要有創造性;
請保持好奇心,擁有好奇心就能定義一個好問題,好的答案來自於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