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1日 16:52 來源:《湖北大學學報》 作者:李德順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作者:李德順,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人文學院名譽院長
原載:《湖北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我國當代的價值哲學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實質性的反思階段。我認為,我們需要從思維方式的變革中尋找自己的理論方位和價值導向。而問題的焦點和實質,在於如何理解價值研究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以便從新的高度構建當代價值和價值觀念體系。
一、價值「關係說」是對傳統思維的超越
在中外價值哲學的研究和應用中,曾經有兩種理論及其思維方式佔據了主導地位:
一種是以「觀念(旨趣、目的)說」為核心的價值主觀論。主觀論認為,價值歸根到底是某種精神的存在和產物,價值只發生和存在於人的主觀旨趣和意念等等之中。如洛採和文德爾班主張「價值即目的」 。通俗地表達這種主觀主義的價值論,其經典句式就是:「因為被喜愛,所以是好的」;
另一種是以「實體-屬性說」為代表的價值客體論。客體論強調「許多不同事物本身就是善的或者惡的」 ,特別否認價值與人的身心之間有任何聯繫 。其經典句式是:「本身是好(不好)的,所以被喜愛(厭惡)」。客體論又分 「實體說」(認為價值是某種獨立的實體或要素)和「屬性說」(強調價值是事物本身的某種固有屬性)兩種。其中「屬性說」似乎更有說服力,所以至今仍廣有影響。例如關於某些事物具有「內在價值」說法的流行,就多半來自這種傳統的思維習慣。
價值主觀論與客體論之間的相互批判,既揭露了彼此理論上的失誤和弱點,指出其與人類實踐和歷史的相悖之處;也同時暴露出,兩種理論各自也都有不可克服的弱點,不足以深刻地說明人類實踐和歷史。爭論的結果,是引導出了一種新的思維取向:「關係說」。在西方價值研究界,這就是20世紀後期達到的「情境說」。「情境說」認為「價值是一個關係的概念,就像婚姻」 。「關係說」代表了一種人本主義的思路。其通俗句式可說是:「好壞因人(主體)而易」。
我國傳統哲學一向以關於(倫理政治等)價值問題的思考為主題和主線。早在先秦時期就形成了關於價值本質的兩種思路:類似「屬性說」的儒家學說與類似「關係說」的道家學說。孔子的「天地之性人為貴」 ,把「貴賤」歸結為「天地之性」;其後的儒家則爭論人的本性之善惡,無論認為人性「本善」、「本惡」還是「兼有善惡」,都是把「善惡」說成人(存在者)的固有屬性,將事物的價值與事物的存在直接聯繫在一起。而道家卻認為「天道無親」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在老莊那裡,長短貴賤並非指萬物的天然本性之質,而是人以自己的特定尺度,對於某種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的辨識、判斷與選擇。總之,看上去儒道兩家的觀點與西方有相似之處:儒家偏向於價值客體論和絕對主義,道家偏向於價值主觀論和相對主義。當然,這還僅僅是一種自發的、樸素的直覺,並未被自覺地理解和把握。但無可置疑的是,它們為當代中國的價值學說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資源。
在中外傳統思維中,各種價值學說存在著共同的局限性,主要表現是未能將「價值」與「價值物」、「主觀客觀」與「主體客體」、「價值」與「價值觀念」區分開來。當它們看到價值與人的身心之間有聯繫時,就把價值當成了主觀意識的表現;當它們力圖排除主觀主義的時候,則要全盤否定價值與人的聯繫,把價值說成是客體自身的現象。這些都是源於「實體思維」的影響,未能從「關係」的角度把握價值現象;而其更深層的背景,則在於傳統思維中對主體—人的理解,始終是主觀化的,即把人僅僅當成意識或觀念的載體。正因為如此,即使在達到了「關係說」的情況下,這種關係說也並不完整和徹底,因為它只是把關係理解為一種帶有精神或性理色彩的「情境」,而不是把它進一步理解為主客體相互關係的現實形態和歷史進程----人的社會實踐。
我國當代的價值哲學正是將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與中國傳統的文化資源相結合,既採用了「關係說」的視角,又把它進一步提升到「實踐說」的高度。實踐唯物主義認為,實踐即人的對象性感性活動,是人類特有的、本質的存在方式;作為現實的主客體關係運動,實踐是一切價值關係的基礎,是價值現象的根據。顯然,實踐唯物主義本身是一種更現實、更徹底的關係說。價值「實踐說」認為,價值作為主客體相互關係的一種質態(也可以說是客觀的「情境」),實質上就是通過實踐而形成的世界(包括人自身)對於人的意義。所以「實踐說」是「關係說」中的一個高端形態,可統稱為「關係-實踐說」,或仍簡稱為「關係說」。
在時間順序上,「關係-實踐說」是價值研究的一種最新近的理論形態;從內容上看,它代表著一種根本思維方式的變革,即從實體思維走向關係(實踐)思維;同時又意味著,價值思考要真正圍繞著「人是人的根本」而展開。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了理論上的一次歷史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