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順:價值思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李德順:價值思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

2020年05月11日 16:52 來源:《湖北大學學報》 作者:李德順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作者:李德順,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人文學院名譽院長

  原載:《湖北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我國當代的價值哲學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實質性的反思階段。我認為,我們需要從思維方式的變革中尋找自己的理論方位和價值導向。而問題的焦點和實質,在於如何理解價值研究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以便從新的高度構建當代價值和價值觀念體系。

  一、價值「關係說」是對傳統思維的超越

  在中外價值哲學的研究和應用中,曾經有兩種理論及其思維方式佔據了主導地位:

  一種是以「觀念(旨趣、目的)說」為核心的價值主觀論。主觀論認為,價值歸根到底是某種精神的存在和產物,價值只發生和存在於人的主觀旨趣和意念等等之中。如洛採和文德爾班主張「價值即目的」 。通俗地表達這種主觀主義的價值論,其經典句式就是:「因為被喜愛,所以是好的」;

  另一種是以「實體-屬性說」為代表的價值客體論。客體論強調「許多不同事物本身就是善的或者惡的」 ,特別否認價值與人的身心之間有任何聯繫 。其經典句式是:「本身是好(不好)的,所以被喜愛(厭惡)」。客體論又分 「實體說」(認為價值是某種獨立的實體或要素)和「屬性說」(強調價值是事物本身的某種固有屬性)兩種。其中「屬性說」似乎更有說服力,所以至今仍廣有影響。例如關於某些事物具有「內在價值」說法的流行,就多半來自這種傳統的思維習慣。

  價值主觀論與客體論之間的相互批判,既揭露了彼此理論上的失誤和弱點,指出其與人類實踐和歷史的相悖之處;也同時暴露出,兩種理論各自也都有不可克服的弱點,不足以深刻地說明人類實踐和歷史。爭論的結果,是引導出了一種新的思維取向:「關係說」。在西方價值研究界,這就是20世紀後期達到的「情境說」。「情境說」認為「價值是一個關係的概念,就像婚姻」 。「關係說」代表了一種人本主義的思路。其通俗句式可說是:「好壞因人(主體)而易」。

  我國傳統哲學一向以關於(倫理政治等)價值問題的思考為主題和主線。早在先秦時期就形成了關於價值本質的兩種思路:類似「屬性說」的儒家學說與類似「關係說」的道家學說。孔子的「天地之性人為貴」 ,把「貴賤」歸結為「天地之性」;其後的儒家則爭論人的本性之善惡,無論認為人性「本善」、「本惡」還是「兼有善惡」,都是把「善惡」說成人(存在者)的固有屬性,將事物的價值與事物的存在直接聯繫在一起。而道家卻認為「天道無親」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在老莊那裡,長短貴賤並非指萬物的天然本性之質,而是人以自己的特定尺度,對於某種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的辨識、判斷與選擇。總之,看上去儒道兩家的觀點與西方有相似之處:儒家偏向於價值客體論和絕對主義,道家偏向於價值主觀論和相對主義。當然,這還僅僅是一種自發的、樸素的直覺,並未被自覺地理解和把握。但無可置疑的是,它們為當代中國的價值學說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資源。

  在中外傳統思維中,各種價值學說存在著共同的局限性,主要表現是未能將「價值」與「價值物」、「主觀客觀」與「主體客體」、「價值」與「價值觀念」區分開來。當它們看到價值與人的身心之間有聯繫時,就把價值當成了主觀意識的表現;當它們力圖排除主觀主義的時候,則要全盤否定價值與人的聯繫,把價值說成是客體自身的現象。這些都是源於「實體思維」的影響,未能從「關係」的角度把握價值現象;而其更深層的背景,則在於傳統思維中對主體—人的理解,始終是主觀化的,即把人僅僅當成意識或觀念的載體。正因為如此,即使在達到了「關係說」的情況下,這種關係說也並不完整和徹底,因為它只是把關係理解為一種帶有精神或性理色彩的「情境」,而不是把它進一步理解為主客體相互關係的現實形態和歷史進程----人的社會實踐。

  我國當代的價值哲學正是將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與中國傳統的文化資源相結合,既採用了「關係說」的視角,又把它進一步提升到「實踐說」的高度。實踐唯物主義認為,實踐即人的對象性感性活動,是人類特有的、本質的存在方式;作為現實的主客體關係運動,實踐是一切價值關係的基礎,是價值現象的根據。顯然,實踐唯物主義本身是一種更現實、更徹底的關係說。價值「實踐說」認為,價值作為主客體相互關係的一種質態(也可以說是客觀的「情境」),實質上就是通過實踐而形成的世界(包括人自身)對於人的意義。所以「實踐說」是「關係說」中的一個高端形態,可統稱為「關係-實踐說」,或仍簡稱為「關係說」。

  在時間順序上,「關係-實踐說」是價值研究的一種最新近的理論形態;從內容上看,它代表著一種根本思維方式的變革,即從實體思維走向關係(實踐)思維;同時又意味著,價值思考要真正圍繞著「人是人的根本」而展開。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了理論上的一次歷史性超越。

相關焦點

  • 主體性價值論的建構及其超越
    主體性價值論的建構及其超越 ——價值哲學的問題意識及學術進展 2020年07月13日 12:21 來源:《社會科學輯刊》 作者:張曙光 字號 內容摘要:
  • 主體性問題的國內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隨著理論研討的逐步深入以及社會問題研究的不斷展開,主體性問題在理論上的重要性及其現實意義受到學界的普遍重視。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關鍵期,一些重要的現實問題引發學界的理論反思,主體性問題研究的重要性也更為凸顯。因而,對過去三十年來主體性問題研究狀況作總體性回顧,並從中揭示出該問題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是非常必要的。
  • 李德順:究竟該如何界定「知識分子」?
    正因為如此,它才不需要把這些管理者本身包括在內;而且在以階級和階級鬥爭為經緯的思維框架內,這種劃分也必然最終歸結為關於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問題。顯然,這種界定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和實踐可操作性。 但這樣一來,概念的外延與內涵之間不對應就顯得很突出,關於知識分子的理解也就更複雜了。例如,對於「一定科學文化知識」應該掌握何種標準?
  • 高遠東 魯迅「相互主體性」意識的當代意義
    在1994年的《未完成的現代性》和1997年寫的《立人於東亞》中,也都把「相互主體性」思想作為魯迅思想的核心價值來理解。但直到2002年通過解讀1908年魯迅留日期間寫的未竟論文《破惡聲論》,才發現「相互主體性」意識在魯迅思想之基礎性、支柱性和結構性意義,也得到如代田智明[2]等學者的開發和呼應。那麼,魯迅之「相互主體性」意識為什麼如此重要呢?
  • 藝術價值的「主體性」
    面對當今社會文化的缺失,道德思想的貧瘠,美學意義的淪喪,學者們依然在努力為這個社會療傷,以期重拾失去已久的生命意義。李澤厚的影響早在80年代就已經蜚聲國內外,其《美的歷程》、《批判哲學的批判》等著作,影響了那個時代的整個中國有識之士。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李澤厚提出了中西融合的「主體性實踐哲學」概念。所謂「主體性實踐哲學」,是指人涉及事物,並作出其自動、自覺、自為能力的價值判斷。
  • 構建當代哲學主體性
    更有甚者,不僅價值及其增值成為人們的需要,而且需要與欲望的界限也被消融,欲望直接成為需要,一些現代人因此面臨欲望惡性膨脹與有限滿足帶來的人格分裂。   現代性危機實質是主體性自身的危機。現代性危機,歸根結底是一些現代人需要發生質變和欲望無節制膨脹,愈漸淪落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客體,而沒有成為其主體。也就是說,現代性危機是主體自身變異的結果,是主體性自身的危機。
  • ...和疑惑,為此,求是網特邀中國政法大學李德順教授為大家答疑解惑。
    李德順  導語: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並在多個場合強調了傳統文化的獨特作用和重要性。但是社會各界對「傳統」和「傳統文化」仍有不少誤解和疑惑,為此,求是網特邀中國政法大學李德順教授為大家答疑解惑。
  •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
    馬克思從實踐哲學的立場重新理解主體性,對近代認識哲學範式的主客二元對立進行批判考察,解構抽象認知思維遮蔽下的形上學的主體性,還原主體性真實、具體、全面的特徵,為主體性觀念注入時代氣息和發展動力,也為主體性研究開啟了全新的視域。當下,準確揭示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邏輯建構,全面理解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內涵意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有著巨大的理論意義和時代價值。
  • 主體性視域下的自然觀審視
    主體性與自然觀的協同共生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基於實體主體性的實在自然觀,它只具有象徵意義,不具有生產能力;二是基於認知主體性的理性自然觀,它是否定性和破壞性的,使主體從自然深處得以顯現;三是基於生命主體性的情感自然觀,其不具有被反思的特徵,只是一種言語意義上的情境性的感知狀態;四是基於實踐主體性的生態自然觀,它表達了基於自然環境和社會場景下的系統結構化思維,傳遞著過程性的有機綜合與生成;五是基於後現代主體間性的審美自然觀
  • 主體性的哲學界定
    在本體論思維中,是沒有主體的位置的,世界或存在的主宰和終極依據是「神」(上帝,或具有神性本質的第一推動力、理念、絕對精神等),而人只不過是神的創造物和無數存在者之一。但是,在發生了認識論轉折以後,人卻取代神,成為世界和存在的中心。人及其意識,即「主體」,從世界中分離出來,成為世界即由實在事物組成的客體的對立面。認識論把一切存在納入主客體分裂和對立的框架,並以此來解釋所有現象。
  • 英國大學教授:中國要預防思維美國化 保持主體性
    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21日發表題為「要預防中國思維的美國化」的文章,作者是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鄭永年。文章認為,中國正在崛起,需要向其他國家學習內政和外交的經驗,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需要建設中國思維的主體性。
  • 學前教育課程組織及其價值
    不過,該觀點較多地強調了廣泛意義上的「物」,雖然提及「教學力量的專業知識」,但並未強調組織中變化性大而使課程活動真正「實施」的「人」,即學習者和教育者作為有主體意識和能動性的完整人的價值。因此說,斯基爾貝克等人所指的「課程組織」依然較多地或偏重地停留在真正的「課程活動」之外。?
  • 試論在遊戲中貫徹幼兒主體性原則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試論在遊戲中貫徹幼兒主體性原則   【內容提要】   遊戲是幼兒的主體性活動,由於幼兒的主體自我意識比較差,活動的目標意識不很強
  • 精彩回顧:論人與自然互主體性的復歸
    如果用整體觀和系統思維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不難發現,人與自然是互為主客體、互為目的與手段的統一性的關係,二者是「命運共同體」的關係,而不是一般的「生命共同體」的關係。什麼是人與自然互主體性?為什麼說自然也具有主體性和目的性以及由此所決定的利益需要滿足?確立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有何重要的現實意義?承認自然的主體性和目的性會不會重新陷入自然中心主義?
  • 深刻理解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
    開掘和深入研究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有助於我們全面完整地理解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體系及其創新,特別是有助於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對資本主義的哲學批判的意蘊。馬克思克服了人與自然主客二分思維,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共生相成的內在規律。資本的貪婪遮蔽了對這一本真關係的認知,導致了人性的異化和人的自由的喪失。高度重視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有助於我們理解關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
  • 堅持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主體性原則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主體性原則。實踐證明,堅持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這個主體性原則,對於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或者說,人民是國家的最高權力主體。但是,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人民當家作主的這種政治主體地位,並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抽象的,而是要通過一定的社會關係才能具體體現出來。
  • 中國法治主體性的文化向度
    中國提出並一直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世界公認的國際法準則。中國一直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這正是中國傳統的「天下」思想在國際法治領域的繼承和發展。正因為「天下」是一套在國家之上的價值體系,所以它又是一套以遵循人類共同的「善」為標準的世界制度和法治秩序。它有比主權之上更高層次的立場和目標。
  • 正確認識人的主體性
    現代人的主體性,是自相矛盾、常常陷入困惑甚至陷入困境的主體性。一般意義上的或總體意義上的主體性沒有衰落,衰落的是片面的、狹隘的、走極端的、不成熟的主體性。經過現代主體對自己的主體性內在的辯證的否定,會發展為全面的、開放的、不走極端的、成熟的主體性。主體性問題由來已久。自從活動著的人作為主體同活動的對象即客體分化開採之日起,就有了人的某種主體性。
  • 盧卡奇的物化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盧卡奇(1992)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中指出商品經濟遵循著合理化的原則,一個機械化的體系一旦被建立和拓展開來,這一專門化和理性化的生產體系和社會機制就會將勞動者整合到其中,使其變成抽象的符號,單純地重複機械的動作,逐漸使人失去了主體性和能動性。人的原子化,即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冷漠。
  • 福柯的「話語與權力」及其傳播學意義
    福柯的「話語與權力」及其傳播學意義 2019年10月12日 09:17 來源:《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年第9期 作者:朱振明 字號 內容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