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學教授:中國要預防思維美國化 保持主體性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21日發表題為「要預防中國思維的美國化」的文章,作者是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鄭永年。文章認為,中國正在崛起,需要向其他國家學習內政和外交的經驗,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需要建設中國思維的主體性。失去了這個主體性,思維被美國化或者歐洲化,中國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尤其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大國。文章摘要如下。 

資料圖片: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鄭永年。

    近來不斷有歐洲同仁問同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也像美國那樣思維,那樣行為,那麼這個世界會變成怎麼樣?歐洲同仁的擔心主要是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有些方面的行為越來越傾向於(至少在他們看來)美國化。 

    中國國際行為的美國化,一方面表明歐洲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國際政治話語面臨邊緣化的可能。歐洲感到它們的國際政治話語和美國不一樣,但較之美國的國際關係話語,歐洲擔心,他們的話語對中國影響不大。 

    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在歐洲一些國家看來,中美兩大國如果能夠和平相處當然對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如果中美兩大國之間的利益過於重合,那麼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這兩大國就能主導國際局勢,從而使得很多國家的國際利益邊緣化。 

    從歐洲等國家的利益出發來提出這樣的問題,不能說沒有意義。但如果再能深入一步,從中國的利益出發反思這個問題,意義更為深刻。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中國的確需要至少考量(如果不是回答)這個問題。 

    在很大程度上,這涉及到中國要在內部改革和外交方面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的問題,也因此是一個中國要成為什麼樣的大國的問題。

    預防思維美國化

    後發展中國家在崛起過程中,往往盯住一個或者兩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向這些國家學習。這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規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僅在向像美國那樣的大國學習,而且也在向像新加坡那樣的小國學習。中國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應當說是中國全面向國際社會學習的結果。 

    但是,也不可否認的是,中美交往與合作日益加深,思維互相影響是必然的。在冷戰以後,中美關係涉及到中國諸多核心利益,例如臺灣問題、朝鮮半島核危機和中日關係等。因為是重中之重,有關方面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

    在中美關係方面,美國有關方面更是對兩國關係有關的各種項目進行多種形式的直接投資。種種因素促使中國對美國的研究在以往20年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從國別研究來說,美國研究在中國是最為先進的。

    美國的社會科學話語並不具有普遍性。美國的概念和理論是美國經驗的總結和抽像。如果把美國的整套社會科學概念和理論機械地用於中國,不僅很難解釋中國的現實,更難發展中國的社會科學。 

    美國外交思維的功利性 

    思維的美國化在政策領域可能帶來更為消極的後果。

    美國在強大的同時,也建立了美國霸權話語。美國的國際關係理論就是最好的一例。在美國霸權那裡,國與國之間除了無限制的力量競爭之外,別無其他。這種美國思維直接影響到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 

    在整個冷戰時期,美國把最多的資源和最好的人才放在前蘇聯等一些大國的研究上。在外交政策領域,美國很少投入對小國家的研究。

    冷戰結束後,美國把中國視為是潛在的對手和敵人,開始作大量的投入,加強對中國的研究。直到9·11恐怖主義事件以後,美國政府才開始重視「小國」的研究,包括中東和非洲等。

    學習外國經驗把握「揚棄」

    中國也在積極推進「走出去」的政策,中國的利益已經到達非洲、拉丁美洲、中東等各個角落。

    中國不僅要學美國成功的經驗,更要吸取美國不成功甚至失敗的教訓。美國的霸權話語及其指導下的政策已經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負面結果,成為美國走向衰落的主要因素。

    中國正在崛起,需要向其他國家學習內政和外交的經驗,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需要建設中國思維的主體性。失去了這個主體性,思維被美國化或者歐洲化,中國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尤其是一個可持續的大國。

相關焦點

  • 賀雪峰|本土化與主體性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兼與謝宇教授...
    謝宇教授主張的關鍵在於,中國究竟是應當建立一個依附於西方主要是美國的社會學,還是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學。表面上看,謝宇教授反對的是社會學本土化主張,實質上反對的是建立中國社會科學的主體性,認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與美國社會學不同的中國社會學,也沒有必要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學。筆者顯然並不贊同。的確,社會科學是西方舶來品,中國是從西方學來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的。
  • 本土化與主體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
    作者: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賀雪峰  內容提要:謝宇教授認為,「社會學本土化是個偽問題」。然而,依據其劃分的議題本土化、應用本土化、範式本土化來分析,無論哪個層面的本土化,都是當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面臨的重要挑戰,而不是偽問題。本土化討論的核心在於社會科學的主體性。究竟是建立依附於美國的社會科學還是建立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是當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必須回答的緊迫問題。
  • 本土化與主體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
    作者: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賀雪峰內容提要:謝宇教授認為,「社會學本土化是個偽問題」。然而,依據其劃分的議題本土化、應用本土化、範式本土化來分析,無論哪個層面的本土化,都是當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面臨的重要挑戰,而不是偽問題。本土化討論的核心在於社會科學的主體性。
  • 吉大校友郭湛教授:從主體性哲學到公共性哲學
    郭湛,1945年10月出生,黑龍江海倫人,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8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1981年留校任教,1984年起為在職博士研究生,198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2年起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在中國人民大學,郭湛先後參與了蕭前教授等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李秀林等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編寫或修訂工作。
  • 宗教中國化:構建中國宗教文化主體性
    除本土宗教道教外,歷史上不同時期,中華民族接受了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宗教,將這些宗教的教規教義、禮儀制度、宗教道德等文化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與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哲學、倫理道德等交流互鑑,發展出獨具特色的「中國宗教文化」,建構起中國宗教文化的主體性。  其中,佛教紮根中原文化,發展出漢傳佛教文化,成為漢族等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 宮源海教授提出主體性文化六大特點
    原標題:宮源海教授提出主體性文化六大特點   光明網北京1月20日電(李瑞英)山東理工大學宮源海教授日前在學術界闡述主體性文化與社會主義道德誠信關係時指出,主體性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內容、核心與主幹,它決定世界觀及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能動性因素。
  • 李德順:價值思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
    李德順:價值思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 2020年05月11日 16:52 來源:《湖北大學學報》 作者:李德順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人民日報:建設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新時代中國哲學
    「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習近平同志的這一重要論斷,既指明了新時代中國哲學強起來的根本標誌,也指出了新時代中國哲學強起來的根本任務。這個根本標誌和根本任務,就是建設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新時代中國哲學。
  • 郭震旦 | 根植本土:當代中國史學主體性的崛起
    在主體性推動下,中國史學即將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新的範式正在孕育之中,這必將激發中國史學所蘊藏著的無限潛能,為中國史學開拓出一個新的發展路徑。作者/ 郭震旦,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原載/《文史哲》2019年第4期,第142-154頁實現主體性是一國史學臻於成熟的標誌,它意味著一國史學對於本民族及世界歷史有自己獨立的認知和表達系統。
  • 美國能輕鬆贏下蘇聯,對中國卻無可奈何?英國教授理性說出真相
    美國能輕鬆贏下蘇聯,對中國卻無可奈何?英國教授理性說出真相眾所周知,美國與蘇聯僵持幾十年之後,美國計勝一籌贏了蘇聯。而美國一直想要對中國進行封鎖和遏制卻撈不到任何好處。那麼,為什麼美國能輕鬆贏下蘇聯,卻對中國卻無可奈何?
  • 學術的主體性與話語權:華語電影爭論的觀察
    2015年6月在復旦大學參加一個中英雙語的中國文學和比較文學國際會議,筆者才聽說在中國大陸學界有關「華語電影」的爭論已經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繼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魯曉鵬和北京大學的李道新之後,北京和上海的學者陸續介入。
  •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與中國合作是正確出路
    作為一個有幸在英國、歐洲(其他國家)、美國以及中國工作和生活過的世界公民,我感到非常充實和滿足。在過去60年裡,我對形形色色的人、企業、學習和個人發展有了諸多了解,對此我充滿感激。我見證了美國成長為一個偉大的國家,在技術、科學發現以及發展中發揮領導作用。我的祖國英國和其他很多國家一樣,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樣,我也很欽佩現代中國在過去30年的成長與發展。自40多年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也成為了技術領域的領導者,其日益繁榮讓公民受益良多。超過7.5億中國人擺脫貧困,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 網際網路要傳播中國文化根本精神:人的獨立性和主體性
    2016年5月14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共同主辦的中國文化網絡傳播首屆高峰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學術委員會委員樓宇烈先生在論壇中發表題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演講。
  • 英倫遊學記之五|在劍橋:美國教授與中國房企的青春對話
    觀點地產網 劍橋大學一直是英國學術重鎮之一,它培養了包括理學、工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等等眾多領域的學者教授,形成了享譽國際學術界的「劍橋學派」。一位中國的訪問學者曾形容,求真、創新的科學探索精神是劍橋大學學術創造的動力源。
  • 「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成功舉辦
    一系列理論、學術、教學、傳播成果在本次論壇期間集中展示,論壇以「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為主題,「第三極文化」的理論建樹引起與會中外學者熱烈討論,當下世界疫情和文明交流對話,以及當代語境下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中成為研討論題。論壇以線下線上互動方式舉行,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斯洛維尼亞等國和中國專家學者200餘人全球連線和現場參會。
  • 藝術價值的「主體性」
    我想,主體性的實踐差異,主要表述的是個體具有歷史意義的超越判斷。  在沒有「行標」制度下「官要」如何提高素養  ●在如今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們似乎忘卻了人文與藝術的主體意義,以及對其判斷的「主體性實踐哲學」作用。顯然,李澤厚的理論對今天中國的文化發展仍然有著深遠的意義。
  • 智坊之聲 | 主體性闕如與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的發展邏輯
    然而,如果深入推敲「本土化」的含義就會發現,它與「本土」之間有巨大差別。「本土」強調了產生於本地、本國事物的主體性,而「本土化」則指的是產生於具有主體性特徵的國家或地區的事物來到一個新的國家或地區,並適應後者脈絡和處境的過程。不難發現,「本土化」的含義首先肯定了社會工作原產地的主體性,而當其在新的國家或地區發展時,這種主體性是難以保證的。
  •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
    馬克思從實踐哲學的立場重新理解主體性,對近代認識哲學範式的主客二元對立進行批判考察,解構抽象認知思維遮蔽下的形上學的主體性,還原主體性真實、具體、全面的特徵,為主體性觀念注入時代氣息和發展動力,也為主體性研究開啟了全新的視域。當下,準確揭示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邏輯建構,全面理解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內涵意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有著巨大的理論意義和時代價值。
  • 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倪軍:中國大學聘師標準必須嚴格
    美國有許多學生到中國實習,他們對中國大學優越的硬體設施非常羨慕。 但是,國內大學的軟性服務普遍不如美國大學。倪軍教授舉例說,密西根大學有24個圖書館,開放時間都很長,有半數的圖書館24小時開放,每周開放7天。哪怕在聖誕節和新年,都有個別圖書館保持開放。辦圖書館就是為廣大師生提供服務和方便,使師生能隨時獲取信息。在美國,評估一所大學圖書館的好壞,關鍵就是看師生的利用率。
  •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要保持戰略定力做好中國自己...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於線上舉行。研討會通過線上直播,同時在線觀看人數近125萬人次。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主要成員劉鳳良主持,聚焦「近昔與未來:美國總統競選期間與其後的美國對華態勢」,經濟學界及中美關係學界知名專家時殷弘、王逸舟、胡偉星、朱鋒、陳定定等人聯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