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哲學必須回答的重要問題之一。人與自然互為主客體,即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是馬克思所創立的新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認識超越舊哲學的根本點。
馬克思認為,人的完整性、自由性和全面性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形態裡人的發展的願景,關於人與自然的互主體性思想告訴我們,在今天的文明時代,這一願景實現的重要思想前提在於確立對待自然界的科學世界觀,必須將自然界當作主體來理解。馬克思指出:「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聯繫和觀念聯繫的全面性。由此而來的是把他自己的歷史作為過程來理解,把對自然界的認識(這也作為支配自然界的實踐力量而存在著)當作對他自己的現實軀體的認識。」自然不是外在於人類的存在,自然是人類「現實軀體」的一部分,唯有真正認識和尊重自然,才真正表明人完整地把握和全面地尊重自己。完整意義上的真正自由的人,不可能僅將自然視為奴役的對象,因為被奴役者同時是剝奪人類自由的敵人。把人凌駕於自然之上,自然被視作為我所用的手段性、工具性存在,帶來的只是虛幻的自由,塑造出的只是片面的和異化的人性,唯有把自然界視為人類的「現實軀體」,視為人類所有需要的源頭和動力源,自覺地將自然界主體化,承認其目的性,人類才能真正實現其存在的完整性、發展的全面性和自由的現實性。
開掘和深入研究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有助於我們全面完整地理解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體系及其創新,特別是有助於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對資本主義的哲學批判的意蘊。新舊哲學的根本不同在於對世界本質的理解和把握,馬克思哲學超越以往舊哲學的突出表現在於,從長期被哲學家們所忽視的實踐出發來闡釋人類世界的本質,即實踐是人類世界存在和發展的源泉,實踐的水平決定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關係的性質。馬克思克服了人與自然主客二分思維,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共生相成的內在規律。資本的貪婪遮蔽了對這一本真關係的認知,導致了人性的異化和人的自由的喪失。
高度重視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有助於我們理解關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文明表現是全方位的,既要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更需要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而且相對於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等其他文明而言,精神文明更具有決定性意義,因為它賦予其他文明以意義與價值。「真正的人=思維著的人的精神。」人的需要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它具有開放性、豐富性和發展性,而且從發展角度看,愈是具有精神性的需要,愈能證明人性的發展,其滿足的迫切性和意義就愈大。歸根到底,物質性的需要是為精神需求的滿足而服務的。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的論斷,能夠充分把握社會規律、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的內在規律,從而使人與人、人與自然對抗性矛盾得到科學合理而有效的解決,人與人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成為平等友愛的朋友關係。這時,作為社會關係的存在的人便實現了其存在的全面性和自由性。
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同時這一思想也得到了新的發展。把握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能夠為確立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世界提供哲學世界觀和價值信仰基礎。人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不能消極地理解為人類害怕自然的懲罰。人類的文明發展也不是表現在依靠對自然規律的把握使人類更有能力來徵服自然,而是人類基於對自律規律和人與自然內在聯繫認識的深化,更能自覺地意識到自然界亦同人類一樣是具有目的性的主體存在,而且自然是人類自己的另一個自我,融合於自然是人發展自身的必由之路。因此,並不是人「侵犯」了外在的自然界,所以自然界懲罰了我們,而是人損害了人自己,破壞了自己的生命器官,因而損失了自己能夠更好生存發展的能力。總之,反對主客二分並不是一味用外在性思維強調二者是如何統一的,而是要用內在性思維將客體包含於主體之中,將自然納入主體世界之中。
當今中國國策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關係國運的高度,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制定最嚴密和最嚴明的法治,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按照系統工程思維的科學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的修復、保護與建設。只有走生態優化、綠色發展之路,以制度確保生態環境建設的長效化,最重要的是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並納入政績考核,實行責任終身追究制,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摘編自《理論與評論》2020年第3期,原題為《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及其意義研究》)
(作者系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