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

2021-0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哲學必須回答的重要問題之一。人與自然互為主客體,即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是馬克思所創立的新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認識超越舊哲學的根本點。

馬克思認為,人的完整性、自由性和全面性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形態裡人的發展的願景,關於人與自然的互主體性思想告訴我們,在今天的文明時代,這一願景實現的重要思想前提在於確立對待自然界的科學世界觀,必須將自然界當作主體來理解。馬克思指出:「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聯繫和觀念聯繫的全面性。由此而來的是把他自己的歷史作為過程來理解,把對自然界的認識(這也作為支配自然界的實踐力量而存在著)當作對他自己的現實軀體的認識。」自然不是外在於人類的存在,自然是人類「現實軀體」的一部分,唯有真正認識和尊重自然,才真正表明人完整地把握和全面地尊重自己。完整意義上的真正自由的人,不可能僅將自然視為奴役的對象,因為被奴役者同時是剝奪人類自由的敵人。把人凌駕於自然之上,自然被視作為我所用的手段性、工具性存在,帶來的只是虛幻的自由,塑造出的只是片面的和異化的人性,唯有把自然界視為人類的「現實軀體」,視為人類所有需要的源頭和動力源,自覺地將自然界主體化,承認其目的性,人類才能真正實現其存在的完整性、發展的全面性和自由的現實性。

開掘和深入研究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有助於我們全面完整地理解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體系及其創新,特別是有助於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對資本主義的哲學批判的意蘊。新舊哲學的根本不同在於對世界本質的理解和把握,馬克思哲學超越以往舊哲學的突出表現在於,從長期被哲學家們所忽視的實踐出發來闡釋人類世界的本質,即實踐是人類世界存在和發展的源泉,實踐的水平決定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關係的性質。馬克思克服了人與自然主客二分思維,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共生相成的內在規律。資本的貪婪遮蔽了對這一本真關係的認知,導致了人性的異化和人的自由的喪失。

高度重視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有助於我們理解關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文明表現是全方位的,既要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更需要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而且相對於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等其他文明而言,精神文明更具有決定性意義,因為它賦予其他文明以意義與價值。「真正的人=思維著的人的精神。」人的需要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它具有開放性、豐富性和發展性,而且從發展角度看,愈是具有精神性的需要,愈能證明人性的發展,其滿足的迫切性和意義就愈大。歸根到底,物質性的需要是為精神需求的滿足而服務的。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的論斷,能夠充分把握社會規律、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的內在規律,從而使人與人、人與自然對抗性矛盾得到科學合理而有效的解決,人與人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成為平等友愛的朋友關係。這時,作為社會關係的存在的人便實現了其存在的全面性和自由性。

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同時這一思想也得到了新的發展。把握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能夠為確立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世界提供哲學世界觀和價值信仰基礎。人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不能消極地理解為人類害怕自然的懲罰。人類的文明發展也不是表現在依靠對自然規律的把握使人類更有能力來徵服自然,而是人類基於對自律規律和人與自然內在聯繫認識的深化,更能自覺地意識到自然界亦同人類一樣是具有目的性的主體存在,而且自然是人類自己的另一個自我,融合於自然是人發展自身的必由之路。因此,並不是人「侵犯」了外在的自然界,所以自然界懲罰了我們,而是人損害了人自己,破壞了自己的生命器官,因而損失了自己能夠更好生存發展的能力。總之,反對主客二分並不是一味用外在性思維強調二者是如何統一的,而是要用內在性思維將客體包含於主體之中,將自然納入主體世界之中。

當今中國國策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關係國運的高度,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制定最嚴密和最嚴明的法治,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按照系統工程思維的科學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的修復、保護與建設。只有走生態優化、綠色發展之路,以制度確保生態環境建設的長效化,最重要的是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並納入政績考核,實行責任終身追究制,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摘編自《理論與評論》2020年第3期,原題為《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及其意義研究》)

(作者系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精彩回顧:論人與自然互主體性的復歸
    為什麼說自然也具有主體性和目的性以及由此所決定的利益需要滿足?確立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有何重要的現實意義?承認自然的主體性和目的性會不會重新陷入自然中心主義?基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這一理念,人類又應當確立怎樣對待自然的科學態度和實踐路徑?這些問題的深入研究對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變革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討論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的前提在於明確主體性問題的論域。
  •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
    馬克思從實踐哲學的立場重新理解主體性,對近代認識哲學範式的主客二元對立進行批判考察,解構抽象認知思維遮蔽下的形上學的主體性,還原主體性真實、具體、全面的特徵,為主體性觀念注入時代氣息和發展動力,也為主體性研究開啟了全新的視域。當下,準確揭示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邏輯建構,全面理解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內涵意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有著巨大的理論意義和時代價值。
  • 忽視人的主體性曲解了馬克思
    其實,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已經與費爾巴哈有了很大的不同,而手稿是在馬克思逝世後很久才整理出版的。至少,巴黎手稿中關於人的社會性的結論,就意味著馬克思根本地超越了費爾巴哈。所謂馬克思思想的轉變,應該理解為他為什麼在此時更關注對社會實行改造的實踐,而不是思想批判。1845年初,馬克思到了布魯塞爾。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關鍵詞: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作重要講話,這為我們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馬克思哲學的真理性和時代性提供了科學指南。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馬克思的思想博大而精深,從特定視角對其展開概括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 馬克思人本思想對舊人本主義的超越
    費爾巴哈哲學無論對自然界還是對人的理解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對對象、現實和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而馬克思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立足於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 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思想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馬克思在談到資本主義社會時,不止一次地用「現代社會」或「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表述,馬克思本身就是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下對資本進行批判的,對資本的批判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例如,他在《資本論》的序言中說道,「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 主體性問題的國內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與以往不同,李澤厚對於康德哲學的研究依照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正因此,《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一書通篇都高揚人的主體性,並在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極大影響。對於該書,黃枬森先生強調指出用實踐的觀點來剖析康德哲學是該書最讓人印象深刻之處。
  • 論馬克思恩格斯正義思想的深刻內涵
    在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正義的論述中,正義、平等和公平三個概念往往是同時使用的。其實,平等、公平和正義這三個概念是有區別的,平等更具體,正義更抽象,公平介乎於兩者之間,在範疇上平等和公平包含於正義。但是,三者在本質意蘊上具有一致性,「平等是正義的表現」。因此,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關於平等和公平的思想也是關於正義的思想。
  • 深入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價值
    原標題:深入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價值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黃承梁研究員著作完成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重大專項成果——《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概論》,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黨的十九大以後較早系統學習和研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專門性著作。
  • 構建當代哲學主體性
    一些哲學家和思想家認為,人類正在經歷的現代化及作為其精神表徵的現代性存在深刻危機。從哲學視域考察,這種危機主要根源於主體性自身的危機。因此,拯救現代性危機,從哲學上說就意味著重塑主體性。構建合理的主體性,是當代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
  • 基於「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政治教育研究
    一、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交往理論本質上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境遇發生了深刻變化,馬克思交往理論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從馬克思交往理論的視角來研究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挖掘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將有助於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與實踐的進一步發展。
  • 理解馬克思 | 人的異化、勞動異化及自我異化
    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也意識到,無論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還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都是以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為前提的,因而只有通過共產主義揚棄私有財產,上述矛盾和衝突才能得到根本上的解決。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共產主義根本上就可以定義為對自我異化的揚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不懂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根本就不可能理解他的共產主義學說。
  • 【京師哲學】沈湘平|馬克思思想視域中的歷史主義
    [ 摘 要] 馬克思認為他所知道的唯一的一門科學就是歷史科學。馬克思的歷史科學在本質上是關於存在的歷史性的科學, 德 國歷史研究傳統中的歷史主義對之產生了深刻影響。馬克思之後 的思想家們對馬克思的思想是否是一種歷史主義有著不同甚至是 對立的指認。
  • 德國古典哲學與馬克思的交往思想
    費希特交往思想的現實主義傾向表現在他深刻地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承認和交往必須以共同體中彼此財產的承認為基礎,否則就是空洞的和虛妄的,不能建構起穩定有序的法權—倫理共同體。艾倫·伍德在其新著《費希特的倫理思想》中著重闡發了費希特的交往思想,指出了交往在未來理性社會的建構中將起到的重要作用。
  • 理解馬克思| 人的異化、勞動異化及自我異化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4頁)他還進一步告誡我們:「全部社會生活都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同上,第56頁)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實踐的視角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局性的;不僅包括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的考察,也包括對思想觀念、理論學說的考察。
  • 新時代人民主體性的層次性分析
    [4]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民主體性的論述是對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繼承,是中國共產黨關於人民主體性思想的繼承與創新發展,也是對西方哲學史中關於人的主體性思想的合理借鑑,具有多層意義。  「在以往的哲學文獻中,『主體性』的提法並不多見,但與該概念近似的概念卻不少。例如『自由』這個概念,當它意味著人的主體狀態時,其實就是指人的主體性,自由的人即具有主體性的人」。
  • 南哲思享丨張亮: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思想史方法及其限度——與西方...
    其次,哲學史和文學史的理解主體具有更強的主體性,他們不像未成年人那樣猶如一潭清澈的池水,簡單地反映、接受文本的倒影,而是像成分不同的酸液,要把文本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清洗,然後建構出自己認同的思想世界來。
  •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
    在市民社會的考察進程中,馬克思正義觀從革命的人本主義經過對正義理解的深化,最終轉向了歷史唯物主義,並以此為基礎展開了對正義的客觀分析、科學說明和實踐推動,形成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相統一的正義思想。當然,這樣的認識並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隨著對市民社會的認識逐漸加深而漸次完成的,從這個角度看,理解馬克思的正義思想,市民社會是一個關鍵的範疇。正是由於馬克思把需要、勞動階級、財產所有權等市民社會的核心議題作為其正義思想的現實基礎,才得以進入政治經濟學領域思考正義問題,並最終轉向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義思想範式。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文化領導權思想無疑是對馬克思理論事業的一種特別深刻的理解,因為它啟示了最關鍵的問題:馬克思新哲學在什麼意義上是一種「改變世界」的哲學?葛蘭西認為,馬克思實踐哲學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獨創的、完整的哲學,「它的獨創性不僅表現在對先前哲學的超越上,而且首先表現在它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使理解哲學的整個方式從頭至尾煥然一新」。
  • 人與自然界的思想價值: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百科》的改造吸收
    馬克思用人的實踐把握《自然哲學》的概念運動,選擇其中重要節點,闡明人的自然存在與自然界社會性之間的辯證關係,不但為唯物史觀奠定基礎,而且為《資本論》進一步說明生產方式的自然基礎提供了辯證法依據。  關鍵詞:主觀自然界/人的自然史/人與自然的物質轉換/達爾文進化論  標題注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3ZD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