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人的主體性曲解了馬克思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 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手稿原稿

東方早報: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只有短短十一條,一千五百字而已,但恩格斯卻將這份提綱稱作「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黃力之:《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是馬克思1845年春在布魯塞爾寫的筆記,這篇筆記寫在1844-1847年的筆記本中,上有標題為《1.關於費爾巴哈》。馬克思生前沒有發表過。直到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時才把這篇筆記作為附錄首次發表,標題為《馬克思論費爾巴哈》。按恩格斯在該書序言中所說,這是自己在馬克思的一本舊筆記中找到的十一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現在作為本書附錄刊印出來。恩格斯判斷這是匆匆寫成的供以後研究用的筆記,根本沒有打算付印。但在恩格斯看來,這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是非常寶貴的。這就是說,沒有恩格斯去翻查馬克思留下的全部文字材料,而且有這麼一個判斷,那就不太可能在當時發表出來。

我認為,提綱的意義在於,1845年的馬克思在認識論上不僅同唯心主義,而且同舊唯物主義徹底劃清了界限,奠定了「新世界觀」。這個新世界觀的重要之處,不是一般所認為的物質先於意識的唯物主義,而是辯證唯物主義,即對人的主體性的肯定——甚至通過對唯心主義的價值認識來表達。

東方早報:無論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還是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都讚揚了費爾巴哈「真正的人道主義」,在通信中也稱讚他創立了「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馬克思也曾是緊跟費爾巴哈的「學生」。但為什麼在這本書中,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態度從褒獎轉向以批判為主,甚至可以說「劃清界限」?

黃力之:19世紀40年代,費爾巴哈在青年黑格爾派中聲名鵲起,陸續出版了《基督教的本質》、《關於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等著作。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算是小青年,因此恩格斯說:「那時大家都很興奮:我們一時都成為費爾巴哈派了。」在對費爾巴哈的閱讀和接受中,馬克思的確受到影響。說巴黎手稿和《神聖家族》中有著費爾巴哈的影子,這很自然。

為什麼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就發生了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批判呢?其實,思想的發展總是有跡可循的,此時馬克思、包括恩格斯對費爾巴哈的批判其實並非突然。我們可以發掘一下。1842年4月馬克思在致盧格的信中就說過,關於宗教問題,自己和費爾巴哈是有爭論的。在1843年10月的另一封信中,馬克思明確說,費爾巴哈使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在於,「他過多地強調自然而過少地強調政治」,這已經觸及費爾巴哈的根本缺陷。

恩格斯在1888年有一個影響很大的說法:馬克思於1845年在《神聖家族》中開始做「超出費爾巴哈而進一步發展費爾巴哈的觀點的工作」,這就使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理論分手定格於1845年。其實,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已經與費爾巴哈有了很大的不同,而手稿是在馬克思逝世後很久才整理出版的。至少,巴黎手稿中關於人的社會性的結論,就意味著馬克思根本地超越了費爾巴哈。

所謂馬克思思想的轉變,應該理解為他為什麼在此時更關注對社會實行改造的實踐,而不是思想批判。1845年初,馬克思到了布魯塞爾。在離開巴黎時,他已經與出版商籤了協約,要寫一部題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著作,計劃1845年夏天完成。馬克思是不會草率從事的。在布魯塞爾的頭幾個月,他在國家圖書館閱讀法國有關經濟的問題和社會的問題的出版物。恩格斯後來說,當自己4月初移居到布魯塞爾的時候,馬克思已經堅信並實行的是:應該從經濟關係及其發展中來解釋政治及其歷史,而不是相反。在此背景下,馬克思不可能再用費爾巴哈的語言去討論人的問題了,他需要的是實踐精神。

東方早報:初讀者可能不太明白的是,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也是唯物主義者,是否存在一個新的和舊的唯物主義?

黃力之:讓我們先看馬克思是怎麼說的。馬克思第一條可以分為兩個要點:

其一,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

其二,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於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汙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馬克思說的「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就是舊唯物主義,所謂「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意思是說,世界的客觀性是至高無上的,即使是具有認識功能和實踐功能的人,也永遠處在被決定的地位。這樣,從尊重現實的客觀性而言,這是唯物主義,但是,這種唯物主義違背了一個東西,即人的主體性存在。馬克思認為,由於人對世界的改造,可以「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世界。

這一點,《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有一段很有說服力的文字:費爾巴哈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於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並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甚至,櫻桃樹和幾乎所有的果樹一樣,只是在數世紀以前由於商業才移植到我們這個地區。

這樣,新的唯物主義便可以區分於舊唯物主義了。它不僅承認世界的客觀性,而且承認人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匈牙利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契在《社會存在本體論》中就據此去構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他認為,人對世界的改變具有「不可逆轉性」,因而,人的實踐具有本體論意義。事實上,今天人的認識和實踐面對的是人的世界,而不是無人的世界。

東方早報:進一步地說,我們習慣認為唯物主義必然優越於唯心主義,但馬克思在《提綱》中卻說,唯心主義甚至在某些方面要優越於「舊的唯物主義」?

黃力之:當然可以把馬克思說的「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視為對唯心主義的一種表揚,這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列寧也說過,唯心主義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不也具有審美的價值嗎?

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代表人物主要有兩位,即康德和黑格爾,習慣上我們把康德視為主觀唯心主義,而黑格爾則是客觀唯心主義,可以說,他們都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的方面。

我們知道,康德的哲學是主體性哲學,他寫了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他以德國人出色的抽象思辨能力論證了人的主體性結構:認識能力、倫理能力和審美能力,回答了四個問題:1.我能認識什麼?2.我應當做什麼?3.我能希望什麼?4.人是什麼?正是憑藉這些主體性,人對世界進行了偉大的改造,用馬克思的話來說,這個世界已經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世界了。

關於主觀唯心主義的貢獻,馬克思在評價義大利18世紀思想家維柯時說,人類史同自然史的區別在於,人類史是我們自己創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工藝學會揭示出人對自然的能動關係,人的生活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和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

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與康德不同,他信奉的是「絕對理念」的辯證運動,他不深入人的主體性結構,但他實際上論證了人的偉大實踐功能,這在馬克思的巴黎手稿中就予以肯定了。馬克思說黑格爾的《現象學》的偉大之處在於,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成果。人的五官感覺是「世界歷史」的產物。這樣的唯心主義當然要優越於「舊的唯物主義」了。

東方早報:馬克思在書中將人的本質看作「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者由此聲稱馬克思對人性的認識很冷酷,無視人性的光輝,將人簡化為被動受客觀環境左右的「物質材料」。

黃力之:的確,由於馬克思在提綱中將人的本質看作「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在後來便成為了攻擊馬克思主義忽視人的主體性的口實。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看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有多大正確性,另一方面看後馬克思時代是否存在忽視人的主體性的問題。

前一方面,馬克思在提綱中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之說,可以追溯到巴黎手稿,馬克思以比較多的篇幅論述了人的社會性問題,他認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說來才是人與人聯繫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就是說,只有在社會中,人才是人。這裡,社會與文明是同等的概念,人既創造了文明,也為文明所規定。這有什麼錯誤呢? 個體的實際存在總是以群體的社會性存在為前提的。單個的個體欲以「人」的方式而生存——不是去成為樹林裡的動物,那他只能生活在社會中——他既為別人而存在、別人也為他而存在,這時候,自然界對人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就是說,他才能去進行人的生產和生活。《魯濱遜漂流記》中,主人公由於遇險,漂流到一個未開發的島上,以純個體的方式生活多年,但實際上,魯濱遜之所以能夠堅持多年,能夠以「人」的方式去進行生產與生活,就在於他本質上依然是一個社會人,而不是一個與社會無關的人。一方面,他得到了擱淺的船上的大量物品——這是社會的生產品,另一方面,魯濱遜本人已是社會人,他得到了社會的教育,他具有社會給以的經驗與技能。因此,沒有社會存在,就沒有魯濱遜的個體生存奇蹟。

後一方面,我們應該承認後馬克思時代的確存在忽視人的主體性的問題。李澤厚就說, 「從黑格爾到現代某些馬克思主義理論,有一種對歷史必然性的不恰當的、近乎宿命的強調,忽視了個體、自我的自由選擇並隨之而來的各種偶然性的巨大歷史現實和後果。」蘇聯模式就有這個弊端的存在。但我認為,這不是馬克思的錯。這恰恰是曲解馬克思文本的後果,包括這個提綱,如果人們深入理解馬克思對唯心主義的表揚,就可以避免錯誤了。

東方早報:《提綱》中最著名的一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據說這也刻在了馬克思的墓碑之上。對於這一論斷,有人解讀為馬克思主張哲學走出精神世界去改造政治世界,認為這是他從思想家轉變為革命家的一個信號。

黃力之:在提綱中,馬克思關於實踐的重要性的論述有四段文字:其一,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其二,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其三,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其四,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關於這論述的意義,我在前面的背景介紹中說過,此時的馬克思的確處在一種強烈的實踐衝動中,他發現關於社會與人的所有觀念、思想,如果不能付諸實踐,現實地解決問題,「神馬都是浮雲」。他在同時期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並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人的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將此解讀為馬克思主張哲學走出精神世界去改造政治世界,認為這是馬克思從思想家轉變為革命家的一個信號,這是對的。事實上,馬克思後來的思想就是這樣發展的。

值得玩味的是提綱的第八條,即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馬克思在這裡實際上揭示了一種歷史現象,代表不同利益的思想家集團會永遠進行各種問題的爭論,在通常情況下,誰也不能說服誰——這不是理論或者學術功力的問題,而是利益問題。列寧就說過,為了利益,甚至幾何公理也會被推翻。那麼,最後如何解決呢?那就是實踐,即一切問題都能在實踐中得到合理的解決。何謂「實踐」?革命就是最大的實踐。在革命面前,關於統治的合法性思想還有意義嗎?

相關焦點

  •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
    【摘要】馬克思主體性思想既是對當下中國社會出現的主體性不足問題的有力回應,也是建設和諧社會、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訴求。馬克思從實踐入手,通過對形上學主體性的批判,將其主體性哲學建構在對人類現實命運和生存境遇的深層關照基礎上,從歷史生成、社會交往實踐以及主體價值追求三個向度賦予主體性全新的思想內涵。
  • 深刻理解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哲學必須回答的重要問題之一。人與自然互為主客體,即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是馬克思所創立的新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認識超越舊哲學的根本點。馬克思認為,人的完整性、自由性和全面性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形態裡人的發展的願景,關於人與自然的互主體性思想告訴我們,在今天的文明時代,這一願景實現的重要思想前提在於確立對待自然界的科學世界觀,必須將自然界當作主體來理解。馬克思指出:「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聯繫和觀念聯繫的全面性。
  • 主體性問題的國內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另有學者揭示傳統的「主體—客體」認知模式的固有缺陷,指出在認識論系統中不能忽視「主體—主體」關係,應當在社會關係網絡的大視角出發構建廣義認識論。⑨並有學者強調指出不能將認識論問題與本體論問題混為一談,特別是不可把「主體—客體關係問題」簡單等同於「哲學基本問題即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問題」。⑩  第三,從價值論視角研究主體性問題。有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論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
  • 精彩回顧:論人與自然互主體性的復歸
    當然,人雖然是類存在或社會性存在,但個人與社會群體畢竟相對分離,特別是在私有制制度下,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和目的、以他人為手段的人性異化現象。有學者認為,主體與客體的內在統一、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個體主體性與類主體性的統一是馬克思新型主體性的內涵。主體性概念是不是就只是被限定在人與人的關係界域內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並不是與自然分離或對立的存在,人是怎樣的存在,人怎樣才能存在?
  • 基於「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政治教育研究
    馬克思交往理論的獨特魅力就在於:馬克思通過對人類勞動、交往實踐的科學考察,第一次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質——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關係不是先驗的存在,它是生成的,是在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與精神生產活動中通過彼此的交往而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交往是社會關係生成的重要途徑,社會關係也可以說是一種交往關係。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交往是人的本質的內在要求,人交往所以人在。
  • 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思想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通過揭示資本和勞動的本質關係,表明只有實現共產主義,揚棄私有財產,消除異化勞動,人們才能擺脫資本的剝削與壓迫,工人的勞動才能成為真正自由的勞動。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批判回答了現代性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主體性困境問題。
  • 構建當代哲學主體性
    因此,從哲學上審視,現代化的底蘊就是人的主體性的確立,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人的主體性的確立過程。   現代哲學的主體本位特徵   與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導致傳統社會的現代化轉型相適應,近代以來哲學的認識重心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集中表現在由自然向人、由實體或本體向主體的遷移。
  • 新時代人民主體性的層次性分析
    舊唯物主義或者忽視人的主體性,或者像費爾巴哈那樣只把主體性理解為欲望、感受和需要,未能從人的對象性活動,從主體的實踐中去理解。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在克服舊哲學的片面中建立起來的,是從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認識和實踐、必然和自由的關係中來理解人的主體性,從而實現對人的主體性的全面的、具體的理解。
  • 論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對觀眾主體性的忽視和誤讀
    論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對觀眾主體性的忽視和誤讀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視娛樂節目在中國遍地開花,成為中國電視領域中最活躍的節目形式。在中國本土,傳統的道德訓誡因素使人們堅持著對「玩物喪志」的斥責,長期對以「聲色」為外在形態的「娛樂」存在偏見與牴觸;另外,現代中國很長一段時間的極端一元化意識對多元開放的文化形態的抵制也是人們對「娛樂」存在誤解和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長期的對「娛樂」的誤解使人在文藝領域的自由自主欲望漸趨抑制,於是「對肉體快感的由貶低到遺忘,以及由此而來的對生命狂歡的意義的忽視」成為了評價藝術的「最大遺憾」。
  • 宮源海教授提出主體性文化六大特點
    原標題:宮源海教授提出主體性文化六大特點   光明網北京1月20日電(李瑞英)山東理工大學宮源海教授日前在學術界闡述主體性文化與社會主義道德誠信關係時指出,主體性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內容、核心與主幹,它決定世界觀及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能動性因素。
  • 馬克思人本思想對舊人本主義的超越
    費爾巴哈哲學無論對自然界還是對人的理解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對對象、現實和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而馬克思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立足於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 主體性價值論的建構及其超越
    主體性價值論從實踐主體的角度解答了價值與事實、價值評價與理性認知的關係,為建設性地看待主體間性做出了努力,從而發揮了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但是如果片面地堅持和強化主體性,它也會走向自己的反面。事實上,人的實踐活動在促進人的主體性提升的同時,也在揚棄著主體性,使之回歸於人的生活世界和大自然。
  • 主體性和主體間性≈「我」與「我們」
    這就是它們之中都有一個從強調個我意識到強調他我意識、從強調人的主體性和個體性到強調人的主體間性和集團性、從強調經驗主體到強調先驗主體再到強調主體間性的演變歷程。不僅如此,即使在人類後來的發展中,人類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也始終構成了作為主體的人的生成過程中的一對基本矛盾,不僅規定和制約著人的生成程度,而且也規定和制約著社會的生成程度。在前現代社會,儘管人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也都有其自身的特殊內容,但是,從總體上看,則屬於突出和強調「人的群體性與人的合群性」的時期。
  • 正確認識人的主體性
    但人們起初並未意識到自己是什麼主體,因而也想不到這種主體所具有的主體性。況且在漫長的歷史行程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的主體身份還不是一種確定性和普遍性的事實。在無情的自然力面前,在人對人的剝削、統治乃至殺戮面前,更多的人感受到的不是主體性,而是客體性。然而,人的主體意識和主體性觀念畢竟在這種矛盾的感受中艱難曲折地發展起來,並隨著近代以來社會的進步逐漸成為主導的思想潮流。
  • 馬克思如何看待勞動的價值
    一、馬克思勞動觀的主要內容(一)勞動創造人和人類社會馬克思認為勞動過程是人滿足自己生存和生活需求,使自己獲得主體性的過程。馬克思以無產階級的視角,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人類社會」做了深刻地闡釋。首先,勞動創造了人。
  • 發展學生主體性
    0:23:09  四川新聞網-德陽日報訊  李洪秋  我是長期從事農村中小學校德育教育的教師,過去很長的時間裡,學校教育常常把一段時期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甚至惟一的內容,未能充分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很少強調把人培養成改造社會的主體。
  • 金德楠:建構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中的理論形態與誤讀範式
    正是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對「人」之於道德的主體性地位以及人的能動性與實踐性的科學分析,為它內含的道德建構主義思想提供了邏輯前提。2.批駁道德是主體的理性或意志的產物,明確道德建構的支配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反對把道德視為主體理性或主觀意志的產物。這一立場蘊含於他們對康德「義務論倫理學」的批判與反思中。在康德看來,只有在人的義務行動之後起支配作用的行為準則,才具有道德價值。
  • 郭震旦 | 根植本土:當代中國史學主體性的崛起
    在這些學者看來,全球化背景之下,雖然不能過分突出自我認同,過分強調區別「他者」,但現在學術界的大問題並不是民族主義,而是在西方強勢話語下,許多人被西方思潮牽著走,越來越喪失了本土觀察的眼光和角度,被「化」過了頭。對國際學術界進行回應,與西方學術對話,已成為中國學術界不可迴避的責任。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如何對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實現一種總體性的解讀,是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重要任務。受制於當代學術分工體制,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往往受到所謂學科門類的局限,這種人為性的劃分無疑是外在的。為了澄清籠罩在現代性思想上的迷霧,康德將主體性確立為現代性的原則,黑格爾將理性確立為現代性的原則,都試圖實現哲學的現實化。黑格爾通過強調主體的活動,把歷史性引入哲學的視野。但即便是在黑格爾那裡,作為歷史過程真正主體的並不是現實的人,而是絕對精神的抽象存在,哲學的現實化仍然沒有實現。馬克思對現實的個人的發現也經歷了一個過程。
  • 馬克思與技術批判
    可以說,生產—技術在馬克思那裡,不僅具有一般社會理論的含義,更有審美意蘊。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人的類本質出發,把人的類本質設定為一種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生產勞動是人的類本質的確證,只是異化才造成了勞動成為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消除異化就是向人的類本質的復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