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楠:建構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中的理論形態與誤讀範式

2021-03-01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公眾號致力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理論與當代中國學術研究動態跟蹤與傳播,設有著名學者觀點、馬列經典解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欄目。

文章來源:《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作者簡介:金德楠,河北承德人,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肯定人作為道德主體具有的能動性與實踐性特質,明確了生產勞動與物質利益對道德的支配性作用,完成了對意識形態化的「道德論說」的理論批判,為道德建構主義預留了理論空間。同時,它描述了一套以現實的人為建構主體、以道德生產和道德建設為建構程序、以「真正人的道德」為建構目標的嚴整體系,展現出道德建構主義的鮮明底色。由於對建構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中的理論形態的誤解誤讀,出現了單純強調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的道德解構效用、無視其道德建構意義,抑或反之的現象,助漲了「倫理社會主義」思潮與「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義」思潮,使之成為了人們科學認知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的兩大理論誤區。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道德建構主義;倫理社會主義;反道德主義;

德建構主義是一種承認道德主體對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具有能動性構成作用的道德論分析範式。它否認存在一種先驗客觀、獨立自存的道德秩序,主張人們的道德原則與善良意志並非全然被動地受到外部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觀念的決定與支配,而是道德主體通過一種嚴整的建構邏輯建構起來的。具體而言,它「認可道德事實的客觀存在,並不意味著一定承認道德事實是一種獨立於全體人類之外的客觀實在,而是意味著在全體人類之間,存在著一些道德陳述、道德判斷或道德事實,它們是客觀的,獨立於你、我、他單個主體的主觀意志與偏好,為人類共同體所普遍認可」[1]。質言之,道德建構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道德現象,既不是通過人的感性直觀發現的先驗理念,也不是脫離人而獨立存在的某種實體的價值屬性,而是社會的歷史的,是經過人的認知過程建構的產物。

一、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內含建構主義思想主張

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充分肯認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的能動性和實踐性,明確了生產勞動與物質利益是道德理念與道德行為的支配性因素,解構了傳統的意識形態化的道德論說,從而為道德建構主義提供了邏輯前提、基本向路與價值規範。

1.否認存在脫離於人的先驗的道德秩序,肯定人的能動性與實踐性。道德建構主義得以可能的條件在於,作為道德主體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能動性特質。恩格斯對此指出:「如果不談所謂自由意志、人的責任能力、必然和自由的關係等問題,就不能很好地議論道德和法的問題。」[2]119馬克思恩格斯對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的能動性的科學闡釋,產生於他們對中世紀神性道德論以及近代抽象人性道德論的批判中。神性道德論把道德視為「神的命令」,人的道德只是被動地對這種先驗的神性道德的心靈感知。宗教解放運動雖然強調人對道德的支配意義,改變了神對道德的主宰地位,但是它卻使當時的主流道德論說陷入了資產階級道德形上學的理論誤區。譬如,謝林曾提出,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一種永恆道德,「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識的世界一樣……有其恆久的原則和單純的要素』,道德的原則……是完全不受時間和現實變化影響的」[2]90。對此,恩格斯認為,人們的道德根植於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係中,「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他竟在舊的階級社會中要求在社會革命的前夜把一種永恆的、不以時間和現實變化為轉移的道德強加給未來的無階級社會」[2]99- 100。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否認存在一種先驗客觀、獨立自存的永恆道德秩序,相反,他們認為人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行為並非被動地源於某種先驗的道德理念,而是以人的能動性為基礎的人類主動行為的產物。

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對人的能動性的肯認,直接指向對人的實踐性的倡揚。人們的道德觀念作為一種意識形式,並不囿於認識論領域,而是產生於「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中。當然人的實踐活動並非孤立的單個人的活動,而是在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社會關係中的實踐活動。正是這種存在於社會關係中的實踐活動生成了人的「類特性」與社會性,而恰恰是這種現實的「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的客觀事實,使普遍性的道德觀念成為一種可能。質言之,人們的任何道德品質都是人類自身具有社會性質的實踐活動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對人的能動性與實踐性的肯認,使它突破了傳統道德理論單純停留在認識論領域探討道德建構的理論局限性,不僅揚棄了客觀唯心主義道德理論訴諸人類社會歷史之外的某種先驗的道德原則來闡釋道德現象的理論範式,而且形成了從現實中人的實踐活動以及由此衍生的社會關係出發探討道德建構的科學範式。正是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對「人」之於道德的主體性地位以及人的能動性與實踐性的科學分析,為它內含的道德建構主義思想提供了邏輯前提。

2.批駁道德是主體的理性或意志的產物,明確道德建構的支配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反對把道德視為主體理性或主觀意志的產物。這一立場蘊含於他們對康德「義務論倫理學」的批判與反思中。在康德看來,只有在人的義務行動之後起支配作用的行為準則,才具有道德價值。這種具有道德價值的行為準則,不是源於外在的規定,而是來自於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的「自我設定」,即人類「理性的主體性結構」。質言之,康德把利益、經驗等與人的道德理念、道德實踐相關的一切因素都排除在道德論證過程之外,使道德上的「應當」完全獨立於現實而成為人的主觀意志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對此批判性地

指出:「康德只談『善良意志』,哪怕這個善良意志毫無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這個善良意志的實現以及它與個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間的協調都推到彼岸世界……康德把這種理論的表達與它所表達的利益割裂開來,並把法國資產階級意志的有物質動機的規定變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為的意志、人類意志的純粹自我規定,從而把這種意志變成純粹思想上的概念規定和道德假設。」[3]211- 212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內含的建構主義,不同於康德乃至後來從康德出發被德國主觀唯心主義道德理論廣泛採用的以「道德乃人類先天所固有」為主旨的「理性建構論」,相反,它主張道德建構發生在後天經驗的、社會的領域。

生產勞動與物質利益存在於特定的生產方式之中,是道德理念與道德行為的直接支配性因素。生產勞動是人腦勞動和人手勞動相結合的人類社會特有的創造性勞動。它不僅是一種思想的勞動而且是一種感性的勞動,人類的物質需求要通過人類的感性勞動生產出來,同樣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要靠人類的精神勞動生產出來。正是這種生產勞動生成了人類自身的智力、體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成了人類道德意識、道德選擇與道德實踐的支配性原則。質言之,道德並不是獨立自存的主觀意志的運動,相反,它依附於生產勞動,是生產勞動的產物。馬克思對生產勞動的理論分析,再現了道德現象的生成過程,正是生產勞動及其衍生的物質利益,共同構成了道德理念與道德行為的支配性因素。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則,那就必須使人們的私人利益符合於人類的利益。」[4]這種以生產勞動與物質利益為視角分析道德現象的理論原則,使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超越了把道德視為主體理性或意志的產物的道德論說,為它內含的道德建構主義指明了以生產勞動與物質利益為主的建構向路。

3.解構傳統道德論說的意識形態特質,創設道德重構的價值規範。意識形態概念,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基督教神學道德觀、康德與黑格爾的理性主義道德觀、費爾巴哈人本唯物主義道德觀等傳統道德論說的理論切入點。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中,意識形態作為一個信仰和態度系統,是掩蓋階級剝削關係、歪曲社會現實的虛假意識形式。那些傳統的「道德說教」,或是把道德視為宗教神學觀念的產物,或是創製「關於正義、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女神的現代神話」[5],不可避免陷入意識形態化誤區。進一步說,階級社會中道德具有意識形態特質,「統治階級為了反對被壓迫階級的個人,把它們(法律和道德的觀念—— 引者注)提出來作為生活準則,一則是作為對自己統治的粉飾或意識,一則是作為這種統治的道德手段」[3]492。當然,恩格斯在這裡指稱的道德並非階級社會中的一切道德形式,也不包含那些反映人類福祉和以改善人類生存條件為價值訴求的道德形態,而是特指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化的道德,其本質上是統治階級的道德。因為,這種道德形態把統治階級的利益描述成社會的共同利益,常常要求人們違背自身真正的階級利益而行動,事實上淪為了為維護特定剝削關係作道義辯護的意識形態工具。

脫離物質生活和物質關係,單純基於意識形態視角還無法完全解構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化的道德論說。從對道德的意識形態批判語境到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分析語境的跨越,使馬克思恩格斯發現了物質生產方式對傳統道德論說的意識形態特質的決定作用,從而將道德重構的價值規範設定為無產階級的利益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亦即人類的解放利益。恩格斯曾指出:「社會直到現在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它或者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辯護,或者當被壓迫階級變得足夠強大時,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他們的未來利益。」[2]99換言之,馬克思恩格斯對傳統道德論說的理論批判,蘊含著為無產階級新道德創設價值規範的理論訴求,他們批判的不是道德本身,而是階級社會中脫離現實生活世界的意識形態化的道德,即「道德意識形態,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但實質上只是回應某個特定階級利益的虛假的道德觀念」[6];他們追求的不是解構意識形態化的道德,而是建構一種反映無產階級乃至全人類利益、標識人的解放的共產主義道德。正是這種對傳統道德論說的解構與未來社會道德理想的追訴,為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內含的道德建構主義預設了價值目標。

二、建構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中的邏輯外現

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中,存在著一套以現實的從事生產活動的人為邏輯起點、以道德生產與道德再生產為邏輯環節、以實現人的道德自由為邏輯落腳點的系統性建構邏輯。它使得建構主義成為了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的內在特質。

1.邏輯起點:作為建構主體的「現實的從事生產活動的人」。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反對把超時代、超社會意義的抽象的「人」作為道德建構的邏輯起點,力主從現實生活、現實社會關係與具體的歷史時代出發分析「人的本質」,把作為建構主體的「現實的從事生產活動的人」視為道德建構的邏輯起點。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許多道德理論家雖然看到了道德生成發展進程中人的主體性地位,但他們往往從抽象的人、人的主觀意志或類本質出發分析道德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有如,黑格爾的「抽象的公民」概念,把人視做市民社會中的利己主義「私人」,指摘這裡的「私人」不是現實的存在,而是處於精神發展低級階段的「具體的觀念」;又如,費爾巴哈把宗教視為人民的虛幻幸福,認為人「只有在自己的宗教之中,才感到自由、幸福」[7],等等。這種對人的本質的抽象思辨不可避免地使其道德論說成為一種「重複的道德說教」。相反,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從事生產活動的人出發分析道德建構,為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內含的道德建構主義找到了科學的邏輯起點。

道德建構主義根植於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對個體現實性的肯認,亦即每一個人都是感性的、具體的,而不是同一的、抽象的,具有根據物質利益、主體意志進行道德選擇的能力。正是由絕大多數個體的道德選擇才形成了社會普遍的道德觀念,當然,這種道德選擇並不能脫離物質生產而成為絕對自由的道德選擇。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這裡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 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 所制約。」[8]524- 525需要指出的是,既然任何一種道德觀念的主體都是現實的感性的人,那麼,馬克思恩格斯倡導的「真正人的道德」的建構主體就理所當然地設定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者。質言之,把「現實的從事生產活動的人視為道德建構主體」的理論原則,使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找到了建構理想道德形態的物質力量—— 工人階級。

2.邏輯環節:作為建構程序的「道德生產與道德再生產」。道德生產與道德再生產作為道德建構的基本程序,是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內含的道德建構的邏輯環節。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社會關係、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人們的道德觀念與道德選擇,不僅是個體情感和態度的一種表達,而且是物質生產關係基礎上的社會普遍性道德的生產與再生產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像、思維、精神交往在這裡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8]524換言之,馬克思恩格斯反對脫離現實的經濟關係、政治制度和其他社會歷史條件,把道德現象獨立出來而成為一個特殊的專門知識領域,相反,他們主張把道德現象置於物質生產以及由物質生產衍生的社會關係的視域之中分析道德的生產、演變和發展。可見,發展物質生產,進而完善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是馬克思恩格斯道德建構理論所倡導的最為基本的道德建構程序。

道德建設是道德再生產的主要形式。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道德體系,並不會自然地必然地成為人們的道德準則,也不會在人的頭腦中直接替換那些不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道德觀念。事實上,道德在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道德領域的反映和具體化,提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道德要求只是道德建設的起點,將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道德要求轉化為人的內在道德品質,才是道德建設的核心環節。任何一個社會的主流道德形態既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也有其相對獨立性,它不僅是在物質生產的特定歷史環境中被建構出來的,而且是傳統觀念習慣、文化風俗與社會輿論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說,先進的道德理念並不是由經濟必然性所能直接衍生出來的,它要轉化為人的現實的道德素質還要符合道德自身的發展規律。因此,一個社會道德體系的建構,不僅要從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而且還要以歷史的視角從勞動、制度、日常生活與科學技術等多重維度來實現道德的進步。

3.邏輯落腳點:作為建構目標的「道德自由與真正人的道德」。實現人的道德自由,是馬克思恩格斯道德建構主義理論的邏輯落腳點。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的道德自由,不是單個人的道德自由,而是一切人的道德自由,但一切人的道德自由必須把現實的人作為出發點才能夠得以實現。他們對「現實的人」的道德自由的理論闡釋,不僅在於他們對傳統道德說教的意識形態虛假性的理論批判,而且在於他們立足於社會上層建築與社會經濟結構來言說道德的分析視角。質言之,人的道德自由,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不是一切歷史時代共有的道德自由,也不是孤立的個體的道德選擇自由,而是打破了傳統道德論說的精神桎梏,在共產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切人的道德選擇與道德實踐的自由。正如馬克思所言,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9]。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所要建構的道德自由是一個解放的社會和道德人的統一,亦即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聯合體」與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統一。

建構一種「真正人的道德」,是實現人的道德自由的重要標識和基本保障。馬克思從實現人的道德自由的高度描述了一種理想的道德形態。這種理想的道德形態不是以「個別人」的利益,而是以全人類的整體利益為基礎;也不是停留在個人道德或人際關係領域的道德,而是以實現人的解放和發展為價值訴求的道德。正如恩格斯所言,這種理想的道德是一種「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對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2]100。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是從外在的、社會學的觀點而不是從內在的、評價性的觀點來思考人類理想的道德,他們要建構的道德形態不是個人主義或者利己主義的道德,而是同社會緊密相連的整體性的道德—— 集體主義道德。這種集體主義道德,直接指向實現人的全面個性的共同體的建構和以每一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標識的社會的實現。

三、走出倫理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義的理論誤區

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一方面立足於歷史唯物主義分析道德現象,實現了對傳統道德論說的意識形態特質的解蔽;另一方面描述了一個必然性的道德理想,並驗證了實現這個道德理想的完整建構邏輯。歷史唯物主義與道德建構主義作為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的兩大基本邏輯,使之實現了解構傳統道德說教與建構真正人的道德的統一。正是對這種解構性與建構性的認知偏差,助漲了「倫理社會主義」思潮與「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義」思潮,使它們成為了人們科學認知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的重大理論遮蔽。

1.倫理社會主義思潮及其理論誤區。倫理社會主義思潮,認為社會主義不是產生於社會物質條件的發展,而是產生於道德理想的建構,為此,它反對按照社會發展的科學規律來論證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主張通過道德批判與道德建構的方式來給人類社會帶來根本性的改變。具體而言,倫理社會主義主張把馬克思主義視為一種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進行道義譴責的價值體系,主張將社會主義建立在道德根基之上,堅持以「善」的社會主義取代「惡」的資本主義。這種從「善與惡」「好與壞」的價值判斷出發把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建立在道德考量之上的「泛倫理化」的理論範式,固守社會主義即是踐行與建構某些永恆的倫理原則的基本立場,從而衍生出「倫理社會主義」思潮。有如卡爾·福爾倫德所言:「社會主義不可能建立在一種客觀的、在規範層面上具有中立性的社會科學之上,也不可能僅僅建立在政治實踐之上,而是必須奠基於一套特定的社會主義價值和一種馬克思主義的道德理論。」[10]29可見,倫理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種過度強調道德理想的可建構性而忽視傳統道德論說的意識形態特質,所導致的試圖以道德因素來取代經濟因素,並使道德因素成為社會變革的基礎性動因的唯心主義道德觀的理論產物。

誠然,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進行了強烈的道義譴責,也描述了一種可建構的道德理想。雖然這種道德理想含有對資本主義的否定性質,是凝聚革命力量的精神號召和階級鬥爭的推動力量,但是,它並不決定工人運動的主要方式,也不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相反,它依附於社會的生產關係,是社會物質條件的產物,正如考茨基所言,「只有唯物主義歷史觀才徹底否定道德理想是確定社會發展方向的因素,並且教導我們說,我們的社會目的是純粹從對既定物質基礎的認識推導出來的」[11]。質言之,倫理社會主義過度強調道德理想的作用,強調道德手段對社會變革的意義,使之忽視了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首先,道德的譴責是軟弱無力的,道德革命難以改變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衝突,也絕不是推翻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有效方式,更無法實現人的解放。其次,在道德上討論社會主義,極易使科學社會主義呈現出道德主義的傾向,「虛假的道德詞藻由於缺乏真正的道德意識所不可缺少的嚴格意義的物質關懷與評價……其最終結果是完全貶低了道德判斷命令價值」[12]。最後,過度強調道德理想的可建構性,可能導致人們把馬克思主義置於一種純粹的道德視野而使之喪失經濟學根基,使社會主義淪為一種純粹的關於道德建構的學說。

2.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義思潮及其思想遮蔽。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義思潮是一種或無視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的道義批判,從而拒斥為社會主義謀求道德基礎;或單純強調歷史唯物主義對傳統道德論說的解構作用,從而忽視馬克思主義對「真正人的道德」的建構訴求的理論思潮。它有時將馬克思主義視為無關於任何道德訴求的「純粹科學」,將它等同於一種社會學知識體系,甚至認為馬克思主義和社會學是同一個東西[10]38;有時忽略道德在工人階級運動中的作用,全然無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道德問題,甚至從馬克思恩格斯批判虛假的道德信念出發,把他們視為反道德主義者,從而斷言馬克思主義反對全部道德。質言之,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義思潮把道德原則視為獨立於個體而存在的價值理念,視為與歷史唯物主義截然對立的全然主觀的意識形態,因此,道德不具有客觀規定性,人們無法通過「道德」對任何客觀實在進行科學、理性地描述與分析,更不可能實現有目的的道德建構。

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時常詰責道德,也曾指出「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任何道德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3]275,甚至提出「對任何一種道德,無論是禁欲主義道德或者享樂道德,宣判死刑」[3]490。但是,他們批判的「道德」只是傳統的意識形態化的道德論說,而不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價值理念的「真正人的道德」。質言之,馬克思恩格斯所反對的是「道德說教」,是一切意識形態化了的道德體系以及單純依靠道德批判而不是工人階級革命實踐的社會變革方式。雖然,馬克思恩格斯也從未像一些「純粹的」道德理論家那樣,通過對某些道德範疇的系統論述和邏輯推演而開闢出一套專門的或獨立的道德學說體系,但是,他們立足於歷史唯物主義分析道德現象,解構了傳統道德說教的意識形態特質,描繪出一個基於現實的人、通過道德生產和再生產達到的以人的道德自由為標識、以真正人的道德為基礎的理想的道德形態。因此,以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絲毫道德的成分」且具有「反道德的成分」[13]為中心的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義思潮,是毫無道理的,它陷入了單純強調馬克思主義道德批判,只見其對傳統道德說教的解構效應而無視其對新道德的建構訴求的理論誤區。

相關焦點

  •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意識形態兩種理論解釋比較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有關意識形態的「照相機比喻」可謂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於意識形態理論的經典描述。所不同的是,恩格斯的確是做到了馬克思沒有做的工作,那就是使馬克思德語版意識形態的模糊性從此有了清晰的定義。在1893年7月14日給梅林的信中,恩格斯講道:「意識形態是由所謂的思想家通過意識、但是以虛假的意識完成的過程。
  • 唯物史觀理論演進的研究範式
    通過對唯物史觀縱深的研究,恩格斯關於馬克思「兩大天才發現」的說法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馬克思不斷演進的唯物史觀的新發展——人類學研究的價值。從唯物史觀創立的全過程來看,馬克思晚年的研究價值有可能被低估了。我們的研究表明,唯物史觀並不是通常認為的「唯物史觀經典表述」意蘊上的鐵板一塊,即《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中的「唯物史觀經典表述」 以後的唯物史觀理論依然是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
  • 馮昊青、鄭祥福:馬克思道德理論範式決疑|馬克思主義與倫理學
    馬克思道德理論範式的證成,也就意味著馬克思道德理論的證成。儘管馬克思沒有專門的倫理學著作,但這並不意味著馬克思沒有自己的道德理論。從馬克思理論的實質及其理論旨趣或主旨來看,事實上它也確實是一個具有規範內涵的理論。因為整個馬克思理論都是在探索他中學時期就確立的實現「人類的幸福和完善」這一價值目標的現實可能性與具體的實現途徑和方法。
  • 恩格斯對馬克思《資本論》的理論貢獻
    內容提要:《資本論》是馬克思耗費畢生精力完成的宏偉巨著,恩格斯對《資本論》的理論貢獻使其與馬克思的名字不可分離地連在一起。唯物辯證法是《資本論》分析資本和僱傭勞動關係的根本方法,恩格斯不僅在馬克思創立唯物辯證法過程中,與馬克思共同完成了唯物辯證法在經濟學領域的運用,而且在馬克思逝世後對唯物辯證法作出了系統化和完善化的研究。
  • 「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沿論壇」第39期 「MEGA²中的馬克思恩格斯關係問題」順利舉行
    在《悲劇性騙局:馬克思反對恩格斯》中,N.萊文在承認馬恩一致性的基礎上,從哲學素養、哲學基礎、哲學理論、經濟理論、社會發展理論、共產主義理論等六個方面,區分了兩種不同的體系,即馬克思主義與恩格斯主義的根本對立,認為馬克思主張自然主義的人道主義、否定的實踐;恩格斯則是以社會主義生產率名目出現的機械唯物主義者、社會實證主義者,推崇工具理性與清教職業倫理的道德規範。
  • 建構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問題意識
    在這個意義上,儘管馬克思沒有建構一種規範的政治哲學體系,也沒有純粹的政治哲學專門論著,但他對人類解放的訴求以及深刻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引發了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社會革命,形成一種超越既往的新政治哲學形態。以具有一定規範性的思路把握馬克思思想的實體性內容,呈現面向未來的生成著的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總體理路,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 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公益觀
    但令人擔憂的是,公益理論落後於實踐發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公益的失語,使得目前的中國公益理論界紛爭不斷,在關於公益發展的理論探討中難以達成共識。為此有必要在革命導師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公益思想進行梳理與分析,以找到我國公益發展指導思想的根本源頭。
  • 張雷聲:恩格斯在批判錯誤思潮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恩格斯是馬克思的親密戰友,是志同道合的夥伴,他甘當「第二提琴手」為世人塑造起了一座精神的豐碑。恩格斯一生在取得豐碩研究成果的同時,也為馬克思從事理論研究提供了物質的和精神的支持,對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作出了理論和編輯方面的貢獻。特別是在與各種錯誤思潮的鬥爭中,恩格斯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闡釋者、捍衛者和發展者。
  • 南哲思享|張亮: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首先,馬克思直面現實,發現了無產階級的歷史解放這個「時代的迫切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03頁)。發現真正的問題是理論創新的前提。問題越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的價值就越高,影響也就越廣泛、越深遠。一般說來,重大的問題往往存在於人類社會新舊發展階段、歷史時代、社會形態的轉折時期。在這種轉折時期,答案已經開始孕育,而問題也將被提出。
  • 「五種社會形態」是馬克思親述的理論嗎?|讀嘉
    但是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除了知道馬克思是一位有著美觀絡腮鬍的偉大革命導師,是否真正追問過馬克思本人是如何論述「五種社會形態」理論的呢?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我們教科書上的原理呢?更深入地追問,「五種社會形態」真是馬克思本人親述的理論嗎?這在引發我們驚訝的同時,恐怕還需要回到思想史的發展脈絡中去,抽絲剝繭地還原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屬於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心理學中學習理論部分的知識點,在考試當中這部分知識點是備考的重點和難點,需要結合例子理解記憶,出題形式多樣,以選擇題、簡答題和論述題為主。在學習這部分知識點的時候需要重點把握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學生觀、學習觀、教學觀。接下來對這幾個重要知識點進行剖析。
  •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由此可知,社會革命不是一次兩次的具體革命行動,而是為實現社會形態根本變革、社會制度根本替代而進行的一系列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的集合。按照這一定義,人類社會已經發生了多次社會革命。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英國的革命是社會革命,因此比任何其他一種革命都更廣泛,更有深遠影響。」
  • 馬克思恩格斯「太平洋時代」 思想的理論邏輯與現實意義
    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太平洋時代」思想是否是其歷史理論合乎邏輯的結果,或者說這一思想能否被視為馬克思歷史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重要意義在於,如果能深入剖析其科學性,即知其所以然,則能更好地指導和把握當下的歷史進程。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發展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追溯和思考馬克思、恩格斯當初得出這一洞見的深層邏輯,必然會對未來道路的探索帶來一定啟示。
  • 教育心理學理論流派之建構主義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教育心理學中很多教育理論流派有太多的不理解,這也造成了學生學習的障礙。其實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把每種理論都要分清楚,弄明白,知道每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他們的核心內容。
  • 概念辨析|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在皮亞傑的上述理論的基礎上,科爾伯格在認知結構的性質與認知結構的發展條件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斯騰伯格和卡茨等人則強調了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並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的主動性作了認真的探索;維果斯基創立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則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
  • 張曉萌|馬克思主義正義理論的三重向度
    歷史唯物主義的敘事話語在承載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為探討馬克思的正義理論留下了理論難題,即馬克思從未試圖探討正義的規範性原則.也沒有嘗試建構系統的正義學說。如此,馬克思主義是否存在正義理論?在何種意義上構成其合理性?對這些問題的回應與解讀引發了學術界的廣泛爭議。
  • 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發展
    所有這些工作,都是為了重塑「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的辯證法原則如今,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一般依據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和馬克思本人所撰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經典論述,即以建築和照相機比喻所呈現的唯物史觀公式,來界定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新歷史觀」,也即馬克思所表述的「新唯物主義」或「實踐的唯物主義」歷史觀。
  • 教師招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考點解析
    1、建構主義的思想淵源與理論取向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即向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另一方向發展。在皮亞傑和早期布魯納的思想中己經具有建構的思想。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思想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此外,杜威的經驗性學習理論也對當代建構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
  • 【心理學理論研究步入新階段建構】「多元一體」理論心理學範式
    在當代世界心理學研究前沿,理論心理學的探索已經成為心理學、哲學、邏輯學、語言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共同研究領域。有學者表示,其學科發展目標是促進心理學向類似物理學中的理論物理學與實驗物理學、經濟學中的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那樣的形態邁進。理論心理學是心理學理論研究的新階段和新形態,圍繞該學科的相關研究,記者採訪了有關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