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發展

2020-12-09 湘湘帶你看社會

【編者按】

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紀念日。恩格斯的名字是與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位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馬克思一起為批判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進步人類爭取解放的鬥爭,提供了最強大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

今天,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球化時代更為複雜難解的困境和難題,我們更需要深切緬懷恩格斯,充分認識恩格斯為創立和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作出的獨特貢獻,傳承他的革命遺志、光大他的偉大思想,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張秀琴

今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為紀念這一偉大導師,我們有必要以經典文獻為依據,重申恩格斯在歷史唯物主義創立與發展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貢獻,以期正面回應近年來國際學界對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思想貢獻地位等爭論問題。我們知道,恩格斯和馬克思共同創立了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即「歷史唯物主義」,實際上,恩格斯還是經典作家中最早使用「歷史唯物主義」一詞來概括他們所創立新理論體系的人。

恩格斯首次明確使用「歷史唯物主義」概念

●除了命名並在「歷史唯物主義」之名下捍衛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恩格斯還為新歷史觀提供了經典文獻出處和依據。所有這些工作,都是為了重塑「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的辯證法原則

如今,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一般依據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和馬克思本人所撰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經典論述,即以建築和照相機比喻所呈現的唯物史觀公式,來界定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新歷史觀」,也即馬克思所表述的「新唯物主義」或「實踐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這種「新歷史觀」,馬克思本人雖然用過不少術語進行概括,但卻並沒有以專門的固定名稱來予以命名,直到19世紀90年代,才由恩格斯首先冠以「歷史唯物主義」之名(在1890年8月5日致施米特的一封信中,恩格斯首次明確使用了「歷史唯物主義」一詞),他在信中說,許多年輕的德國人只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套語來把自己的相當貧乏的歷史知識儘快構成體系。

恩格斯不僅首次明確使用了「歷史唯物主義」概念,而且還直接以「歷史唯物主義」為題公開發表文章,即1892年的《論歷史唯物主義》。儘管《論歷史唯物主義》表面上只是恩格斯自己翻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的德文譯本,但恩格斯在翻譯過程中做了很多改動和補充,可以說從標題、概念表述、行文段落都有所不同,因而前者可以被視為一個具有獨立研究價值的文本,通過追蹤這一文本,也可以讓我們更好理解恩格斯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貢獻。此外,恩格斯所做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堅決反對把「歷史唯物主義」說成是「經濟唯物主義」或「技術經濟歷史觀」,批判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錯誤思潮對包含著「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肆意歪曲,澄清自己和馬克思所共同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初衷和核心要義,維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光輝。

可見,恩格斯在給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提供命名之初,就已開啟他捍衛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科學性的任務——以「歷史唯物主義」之名。為此,他自己明確指出了除《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外的貫徹「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的代表性經典著作,恩格斯在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和《資本論》就是「運用這個理論的十分出色的例子」,他又指出自己的《反杜林論》和《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對歷史唯物主義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為詳盡的闡述」。在致施穆伊洛夫的信中,恩格斯還說:「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在我看來,您在我的《費爾巴哈》中就可以找到足夠的東西——馬克思的附錄其實就是它的起源!其次,在《宣言》(1892年柏林新版)的序言和《揭露共產黨人案件》的序言中也可以找到。」這就對他自己和馬克思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代表性文獻進行了明確。

綜上可見,除了命名並在「歷史唯物主義」之名下捍衛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其歷史觀方面,恩格斯還為新歷史觀提供了經典文獻出處和依據。而所有這些工作,都是為了重塑「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的辯證法原則,反對當時十分流行的將「歷史唯物主義」教條化、公式化、套路化的機械主義做法(其中典型的也是影響最持久的做法就是將「歷史唯物主義」下降為「經濟唯物主義」)。為做到這一點,恩格斯特別強調要將辯證法引入「歷史唯物主義」,在他看來,正是因為缺少「辯證法」、缺少在「相互作用」中把握世界,才會導致將「歷史唯物主義」機械化的錯誤。

恩格斯明確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裡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惟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在他看來,「歷史唯物主義」在強調經濟的最終決定作用的同時,還要給予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整個社會上層建築,特別是其能動性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的話,就會導致把原因和結果非辯證地看作僵硬對立的兩極,完全忘記了相互作用。

恩格斯在1893年寫給梅林的信中,承認梅林在論述「歷史唯物主義」時所犯的錯誤,自己和馬克思過去也同樣犯過,即一直對這種「相互作用」強調得不夠並因此被我們大家過分地忽略了。在1894年寫給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恩格斯對「相互作用」在「歷史唯物主義」中的重要性再次進行強調。他說:「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影響並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並不是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而其餘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這是在歸根到底不斷為自己開闢道路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互相作用。」這樣,恩格斯就以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系列通信,為「歷史唯物主義」內在所包含的辯證法原則提供了「相互作用論」的闡述範式。

恩格斯晚年引起的學術論爭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陸續出版,將進一步推動和加深我們對相關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建構話語的理解和研究,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提供更豐富的經典文獻依據和更廣闊的國際對話視野

當然,恩格斯晚年在書信和著述中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命名和相關理論闡釋,也引起了20世紀以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傳播和理解上的諸多學術論爭。由此所延伸出來的話題包括:體系或命名問題——是否可以把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命名為「歷史唯物主義」;恩格斯創始人的身份問題——廣泛存在於第二國際的機械唯物主義傾向是否應歸咎於恩格斯,以及延伸出來的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共同創始人的合法性身份問題,也即馬克思—恩格斯學術思想關係問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具體應用問題,特別是社會形態發展(社會形態過渡)問題和與這一社會發展理論密切相關的意識形態問題。

從更為廣泛的意義上而言,以上話題構成了整個20世紀乃至21世紀前二十年的國際馬克思主義學界持續的共同話題,它們在國內外相關學界的過去和今天,幾乎都是難以迴避的熱點話題和學術難題。固然,這些話題之間並不孤立,舉例來說,由盧卡奇等人所開創的「傳統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中的人本主義一派,大多喜歡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理解為「歷史唯物主義」,並擅長追溯馬克思思想的黑格爾之源,將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理解為「歷史的」,即辯證生成的,而非「經濟的」或「機械的」,這就與第二國際理論家對「歷史唯物主義」之名的理解不同,一些第二國際理論家將「歷史唯物主義」篡改成為「經濟唯物主義」「經濟決定論」,這些都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原來的方向和意圖。

當然從另一方面看,正是在這樣的體系框架下的爭論,才有了進一步關於社會形態過渡和意識形態能動性等社會發展問題的當代關注,從而引起了學術界著名的「布倫納之爭」及二戰後文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興盛,以及21世紀以來德語世界的「新馬克思閱讀派」和法語世界生命政治議題的展開。而隨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陸續出版所提供的相關背景資料愈發全面,會進一步推動和加深我們對相關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建構話語的理解和研究,並因此推動國際學界達成進一步共識,從而為科學評價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貢獻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乃至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原則提供更加有力的辯護和捍衛,也因此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提供更豐富的經典文獻依據和更廣闊的國際對話視野。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創新中心副主任,教授)

【來源:方志四川】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亦稱「唯物史觀」。關於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剩餘價值學說並稱為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期創立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親身參加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總結實踐經驗,繼承人類思想優秀成果,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聖家族》《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唯心史觀,表達了他們逐步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 何為「歷史唯物主義」?
    眾所周知,馬克思並沒有發明和使用「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概念,恩格斯晚年才使用「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概念,並以之指稱馬克思所創立的唯物主義歷史觀。[1](P698、852注釋364)[2](P692、698、700)此前,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最多的是「唯物主義歷史觀」或「唯物史觀」概念。
  • 重解歷史唯物主義:路徑與意義
    比如,馬克思在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也創立了批判性的社會理論傳統並因此成為經典社會理論家,需要研究的是,歷史唯物主義同批判性的社會理論傳統究竟是什麼關係?再如,就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科學的追求而言,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是一種史學理論,而面對今日史學濃厚的後現代與相對主義氛圍,就非常有必要引入歷史唯物主義。
  • 沈江平:經濟決定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判
    這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建構過程的順序正好相反,導致他們曲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意義,也就無法理解馬克思的辯證法與以往辯證法的不同。馬克思恩格斯是從顛覆歷史唯心主義出發來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而創立出科學的歷史觀。
  • 經濟決定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判
    理論上,當時西方學界實證主義大行其道,伯恩施坦、考茨基、拉法格等第二國際理論家深受實證主義的影響,將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和發展擱置一旁,把它曲解為「經濟決定論」。他們用「唯一」代替了恩格斯所言的「歸根到底」,把經濟因素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唯一決定要素,機械化、絕對化地對待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的關係,缺乏辯證思維,忽視乃至否棄非經濟因素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 歷史唯物主義是實踐人本主義
    【摘要】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首次系統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然而關於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主義還是人本主義的爭論在國內外學界仍長期存在。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研究對象、基本原則和現實目的等方面進行考究,歷史唯物主義既不是純粹的科學主義,也不是純粹的人本主義,而是實踐人本主義。
  • 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城市哲學總問題
    列斐伏爾認為,恩格斯在1845年強調工業化積累與城市化進程之間的關係,並且與馬克思一同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恩格斯深入到城市社會歷史實際,通過對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壯大與城市工人階級的誕生及其生存現狀的考察,先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進行了尖銳的批判。
  • 歷史唯物主義不是針對歷史的
    唯物史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簡稱,雖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有學者開始探究唯物史觀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區別,其實兩者只是表達方式不同,是同一種理論的兩個不同的表述,實質上是統一的,區別只是表面上的,中學教師可以等同視之。歷史唯物主義以整個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是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發展的客觀過程和一般規律。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 歷史唯物主義的未來性向度
    摘要:歷史唯物主義創立之前,未來性曾遭遇歷史凍結和直觀消解的哲學命運,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開闢了一條新的拯救未來性之路。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新的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的哲學視界具有三重邏輯展開:其一,歷史性展開,即走向歷史的深處,回溯考察人類歷史的發生、演進和變革的過程,由此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切論斷和原理皆以歷史性為基準。
  • 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及其貢獻
    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發展所作的宏偉建樹,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他卓越的理論活動和傑出貢獻,已載入史冊,是任何人也難以否定的。李卜克內西曾說:「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他與馬克思有如一個巨人與另一個巨人,是不能分開的。」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貢獻
    在他們看來,現實的個人就是有生命的個人;有生命的個人就是具有肉體組織需要的個人;與動物不同,要滿足個人肉體組織的需要,人就必須從事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在物質生活資料生產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發現物質生產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又從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運動中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進而創立唯物史觀,實現了哲學變革。
  • 恩格斯自然觀的社會歷史向度
    恩格斯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解」「提升」與「影響」多重關係的揭示表明,他和馬克思一樣,始終把自然放到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之中進行考察,其自然觀具有顯著的社會歷史向度。畢希納於1872年出版了《人及其過去、現在和將來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一書的第二版,馬克思對書中的庸俗唯物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傾向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指出其問題的根源在於不懂黑格爾的辯證法。為從根本上澄清杜林和畢希納的錯誤思想並消除它們的社會影響,恩格斯感到有必要「把自覺的辯證法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拯救出來並運用於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並主動承擔起把辯證法應用於自然觀的工作。
  • 恩格斯晚年重申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性質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要廓清昔日唯物史觀造成的思想混亂,就要把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運用到社會歷史中去,揭開社會歷史發展的最一般規律,即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本,社會歷史發展的緣由在於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
  • 馬克思對唯物主義歷史觀要點「扼要的闡述」
    馬克思主義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19世紀四五十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自己的新世界觀時,針對著佔據統治地位的唯心史觀,著重強調了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19世紀八九十年代,針對著把唯物史觀歪曲為經濟是唯一決定因素的「經濟唯物主義」,恩格斯著重論述了上層建築的相對獨立性和能動的反作用,闡明了在經濟歸根到底起決定作用的基礎上各種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歷史辯證法,豐富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 《序言》中還沒有提出「社會基本矛盾」的概念。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體系,不是一種僵化的、封閉的學說。這決定了,我們只有學習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才能從認識上有效遏制歷史虛無主義。  否定革命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慣用手法和重要表現,他們攻擊革命使人發狂,把革命看作是情緒化的產物、一種破壞力量。歷史唯物主義關於革命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1)革命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不是人的主觀意志的產物。恩格斯早就指出:「把革命的發生歸咎於少數煽動者的惡意那種迷信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 何毅亭:紀念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誕辰200周年
    他通過研究德國古典哲學、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完成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最終以豐富的實踐閱歷和理論天賦,和馬克思一起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恩格斯不愧為一位義薄雲天的偉大戰友。他曾被「千年思想家」馬克思視為「第二個我」,卻始終自謙為「第二小提琴手」,認為自己和馬克思共同創立的學說用馬克思的名字命名理所當然。
  • 發掘恩格斯思想的時代價值
    8月1日,由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的「新時代背景下恩格斯研究暨紀念恩格斯誕辰二百周年」學術研討會在線上舉行,來自10餘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等400餘人參加會議。與會學者認為,如何擷取恩格斯傳世著作中的思想精華,學習其實踐活動中的革命精神,進而實現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和文獻研究的創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在新時代必須重視的課題。
  • 致敬恩格斯的偉大探索與奉獻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深入研討和交流,聚焦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創立發展過程中的偉大探索與奉獻。回顧歷史 啟發現實與會學者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指引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走向解放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旗幟。
  • 社會調查科學方法體系的創立
    為了剖析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歷史性影響、給社會主義理論「提供堅實基礎」,恩格斯用21個月的時間,對英國工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進行了全面考察,並於1845年回國後完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在這本著作中,恩格斯初步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並將其與社會科學調查方法相結合,構建起了一套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田野調查和文獻採集為主要研究方法的科學方法體系。
  • 川觀思想|今天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紀念日,我們該怎樣緬懷他?
    ①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發展張秀琴今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為紀念這一偉大導師,我們有必要以經典文獻為依據,重申恩格斯在歷史唯物主義創立與發展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貢獻,以期正面回應近年來國際學界對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思想貢獻地位等爭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