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自然觀的社會歷史向度

2021-0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自然」與「歷史」是一對範疇,盧卡奇、施密特、萊文等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正是通過把馬克思哲學理解為歷史辯證法,把恩格斯哲學理解為自然辯證法,從而製造了所謂「馬恩對立論」。其實,恩格斯對自然的關注始於他對西方工業革命社會影響的觀察,他研究自然辯證法的目的是要通過可靠的自然科學知識揭示自然界的辯證特徵,進而把自然史與人類史統一起來。恩格斯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解」「提升」與「影響」多重關係的揭示表明,他和馬克思一樣,始終把自然放到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之中進行考察,其自然觀具有顯著的社會歷史向度。

恩格斯生活於德國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大發展時期,工業革命帶來的不只是生產方式的巨大發展和物質財富的迅速積累,還導致了人口的集中和眾多大城市的出現、資源浪費、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採及其引起的環境破壞問題。恩格斯敏銳地關注到這一系列變化,在早期寫成的《伍珀河谷來信》(1839)、《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3)、《英國狀況·十八世紀》(1844)、《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等著作中,以其親身經歷揭示了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自然環境破壞和無產階級貧困化問題。他看到資本家將使用紅色染料產生的廢棄汙水排入河中導致「狹窄的河流泛著紅色波浪」,看到在工廠制度下工人生活環境惡劣、疾病蔓延,開始思考科學技術發展同自然演化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關係問題。面對工業革命帶來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對立與衝突,他提出以「兩個和解」實現社會的徹底轉變。

所謂「兩個和解」,指「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自身的和解」。一方面,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無法完全脫離自然界而單獨存在,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的目的成了單純追求剩餘價值,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產生尖銳的矛盾,為了人類的永續發展必須謀求人和自然的和解。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利益至上,人與人之間為了追求物質利益不擇手段,人與人的和解意味著人與人的關係從矛盾復歸於和諧。「兩個和解」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而消滅私有制從而瓦解一切私人利益是恩格斯對這一條件的歸納概括。

從1873年到1883年的十年(包括寫作《反杜林論》的兩年)是恩格斯學習自然科學知識、探索自然發展規律的「脫毛期」。恩格斯之所以要集中多年時間研究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有著批判與建構的雙重意圖。

在批判層面上,恩格斯主要針對的是歐根·杜林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曲解以及畢希納的庸俗唯物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杜林在1865年出版的《自然辯證法。科學和哲學的新的邏輯基礎》一書中,把自己的辯證法稱為「自然辯證法」,反對黑格爾的「非自然」辯證法,並在1867年馬克思的《資本論》出版後不久陸續發表了《馬克思〈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貶低凱裡的功績的人和國民經濟學的危機》等,曲解與貶低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思想。馬克思本人早在1868年就表達過集中精力批判杜林的想法,但苦於始終沒有時間,只能一拖再拖。畢希納於1872年出版了《人及其過去、現在和將來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一書的第二版,馬克思對書中的庸俗唯物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傾向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指出其問題的根源在於不懂黑格爾的辯證法。為從根本上澄清杜林和畢希納的錯誤思想並消除它們的社會影響,恩格斯感到有必要「把自覺的辯證法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拯救出來並運用於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並主動承擔起把辯證法應用於自然觀的工作。但他也意識到,「要確立辯證的同時又是唯物的自然觀,需要具備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而他當時對於自然科學僅處在「零星的、時停時續的、片段的研究」的水平。恩格斯在1873年5月30日寫給馬克思的信裡,詳細列出了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這是恩格斯系統研究自然科學的開端。

在建構層面上,恩格斯試圖通過學習和研究自然科學,從自然界中找出並闡釋辯證法的規律,在對「辯證方法和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比較連貫的闡述」中達到拯救黑格爾的辯證法、闡述辯證自然觀、統一自然史和人類史的目的。他在《反杜林論》中明確了自然界和人類歷史之於原則的先在性,「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於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適合於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闡述了這種新自然觀的辯證性:「一切僵硬的東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東西消散了,一切被當作永恆存在的特殊的東西變成了轉瞬即逝的東西,整個自然界被證明是在永恆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著。」《自然辯證法》在考察「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時,以寫實的方式從生成性上闡述了人與自然的分化過程,創造性地提出了「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歷史唯物主義命題,不僅揭示出人與自然的雙向聯繫,還在對人類生成發展問題的考察中明確了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原則。

在恩格斯那裡,揭示出自然界的辯證發展只是階段性目標,他的自然觀最終要著眼於把自然界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聯結起來,形成關於自然與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觀,以進一步探討他在早期就關注的社會制度或社會組織的變革。《自然辯證法》「導言」中提出的「兩大提升」和《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中的作用》中提出的「兩種影響」,與他早期提出的「兩大和解」相互映襯,是恩格斯自然觀最終目標的集中表現。

「兩大提升」即人的「物種提升」和人的「社會提升」。恩格斯在談到人類歷史的演進時提出,人類的歷史發展需要「一個有計劃地從事生產和分配的自覺的社會生產組織」,以保證「在社會方面把人從其餘的動物中提升出來,正像生產一般曾經在物種方面把人從其餘的動物中提升出來」。人的第一次提升是指在勞動基礎上從猿進化到人的過程。人從物種關係中提升出來,使人擺脫了自然界對人的絕對支配,成為自然界真正意義上的主人。人的第二次提升是指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從社會關係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和諧,人成為社會的主人。「兩種影響」即人類的生產活動「在自然方面的較遠的影響」以及「在社會方面的較遠的影響」。恩格斯在闡述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時提出,「動物僅僅利用外部世界」,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在他看來,人類在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估計我們的生產行為在自然方面的較遠的影響」,尤其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增強了人類預判自己的行為對自然產生後果的能力,而人類如果「想學會預見這些行動在社會方面的較遠的影響」就更加困難。人類在對歷史的研究和現實的階級鬥爭中逐漸意識到,只有對現今的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才能學會認清進而控制、調節人類的活動對社會的影響。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考察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關係時,或者批判恩格斯將辯證法強加到自然身上,割裂自然辯證法與歷史辯證法的聯繫,或者提出馬克思否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甚至把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看作一種唯心主義的形上學觀點,從而製造出「馬恩對立論」。辯證分析西方馬克思主義對待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錯誤態度,需要我們把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放到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從整體上考察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術關係史。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環境危機的出現,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理論貢獻在西方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正在把這一理念變成現實。

(本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馬克思主義『勞動精神』概念的三維審視」(L18BLW03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特輯丨唐正東:工業革命的社會歷史意義與恩格斯...
    【摘要】恩格斯在《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中通過對英國工業革命之社會歷史意義的解讀,從生產力與社會關係的對應性(工業革命產生了無產階級等各種新的階級)及對立性(資本家通過對各種工業力量的壟斷而實現了對無產階級的奴役)的角度,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現代生意經世界向自由的自主聯合階段過渡的內在動力等問題作出較為深刻的解讀。
  • 【深度報導】「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自然辯證法》與現代科學...
    但從實質上看,萊文是從黑格爾主觀意識方面來曲解恩格斯,同時也曲解了馬克思。文教授高度認同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在對費爾巴哈的批評時提出必須把關於社會歷史的科學同唯物主義的基礎協調起來並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造的觀點,認為這一表述中的協調並非是還原或套用,正是表明了自然觀與歷史觀既存在差異又存在統一的事實,而這一統一就是既辯證又唯物的新的世界觀理論即辯證唯物主義。
  • ...丨唐正東:工業革命的社會歷史意義與恩格斯對唯物史觀的初步思考
    【摘要】恩格斯在《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中通過對英國工業革命之社會歷史意義的解讀,從生產力與社會關係的對應性(工業革命產生了無產階級等各種新的階級)及對立性(資本家通過對各種工業力量的壟斷而實現了對無產階級的奴役)的角度,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現代生意經世界向自由的自主聯合階段過渡的內在動力等問題作出較為深刻的解讀。
  • 恩格斯:「第二小提琴手」的偉大
    恩格斯和馬克思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兩人共同創立的,儘管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出身和個人經歷不同,但出於共同的價值追求和政治信仰,以及對「人如何擺脫『抽象』統治」這一「歷史之問」的關注,兩人進行了長達40年的共同合作,以為無產階級解放鍛造理論武器為目標,對人類歷史規律特別是資本主義發展規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在馬克思主義視閾中,社會革命是「人們在改造社會中對社會進行的重大而根本的變革,是階級鬥爭的必然產物和最高表現,是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由低級向高級根本轉變的質的飛躍」,是「用新的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腐朽的落後的社會制度」,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①的實踐活動。
  • 主體性視域下的自然觀審視
    主體性與自然觀的協同共生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基於實體主體性的實在自然觀,它只具有象徵意義,不具有生產能力;二是基於認知主體性的理性自然觀,它是否定性和破壞性的,使主體從自然深處得以顯現;三是基於生命主體性的情感自然觀,其不具有被反思的特徵,只是一種言語意義上的情境性的感知狀態;四是基於實踐主體性的生態自然觀,它表達了基於自然環境和社會場景下的系統結構化思維,傳遞著過程性的有機綜合與生成;五是基於後現代主體間性的審美自然觀
  • 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發展
    我們知道,恩格斯和馬克思共同創立了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即「歷史唯物主義」,實際上,恩格斯還是經典作家中最早使用「歷史唯物主義」一詞來概括他們所創立新理論體系的人。恩格斯首次明確使用「歷史唯物主義」概念●除了命名並在「歷史唯物主義」之名下捍衛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恩格斯還為新歷史觀提供了經典文獻出處和依據。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貢獻
    恩格斯在1843年至1844年撰寫了一組三篇研究英國狀況的文章,這些文章不是從抽象的概念和人性出發,而是從社會經濟發展的事實出發,評析英國社會狀況,分析18世紀英國革命的起因、過程和結果,指出科學是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動力。
  • 致敬恩格斯的偉大探索與奉獻
    12月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偉大的探索與奉獻——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方軍,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張異賓在會議開幕式上致辭。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當代體現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本質特性。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形成,既有德國古典哲學的淵源,也有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自然科學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不僅成為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緊扣時代呈現出開放性、包容性,呈現出系統自然觀、生態自然觀的嶄新形態。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貢獻
    之後,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第一次全面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的變革,既把辯證法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拯救出來並運用於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又運用辯證法在歷史領域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變革性及創新性。
  • 薦讀|今天我們應該向恩格斯學習什麼
    今年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從他逝世到現在也已經125年了。125年來,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但我們仍然處在由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
  • 南京大學舉辦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歷史文獻展-中國社會科學網
    「偉大的事業 真理的力量——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歷史文獻展」開展 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廣祿 通訊員黃瑋傑) 12月4日,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的「偉大的事業 真理的力量——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歷史文獻展」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開展。
  • 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及其貢獻
    2020 年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馬克思的親密戰友恩格斯誕辰200周年。恩格斯雖以「第二小提琴手」謙遜地定位了其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但我們不應忘記他一生所作出的居功至偉、不可磨滅的理論貢獻。
  • 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力迅速發展,與此相適應,在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領域,它將促成世界性的文化交流與文明進步:「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
  • 南哲思享|唐正東:青年恩格斯對英國工人運動的社會歷史性解讀及其...
    這一嶄新的解讀視角為恩格斯從社會歷史觀的角度深刻地解讀英國工人階級的貧困現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支撐,由此也開啟了他在這一問題的解讀上較為快速地向唯物史觀方向發展的歷程。(同上,第503頁)而針對根治這種社會禍害的辦法,恩格斯強調了必須從歷史發展過程的角度來找到答案。在他看來,我們必須把歷史的內容交還給歷史,從人類進步的角度來把握歷史的內涵與意義。在接下來的《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一文中,恩格斯又把這種在工人貧困問題上的社會歷史性解讀思路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在這裡首先明確地指出了英國的社會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英國工人階級的貧困才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 ...唐正東:青年恩格斯對英國工人運動的社會歷史性解讀及其理論意義
    這一嶄新的解讀視角為恩格斯從社會歷史觀的角度深刻地解讀英國工人階級的貧困現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支撐,由此也開啟了他在這一問題的解讀上較為快速地向唯物史觀方向發展的歷程。(同上,第503頁)而針對根治這種社會禍害的辦法,恩格斯強調了必須從歷史發展過程的角度來找到答案。在他看來,我們必須把歷史的內容交還給歷史,從人類進步的角度來把握歷史的內涵與意義。在接下來的《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一文中,恩格斯又把這種在工人貧困問題上的社會歷史性解讀思路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在這裡首先明確地指出了英國的社會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英國工人階級的貧困才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 恩格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貢獻
    這種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鬥爭」。第二,歷史運動同自然過程一樣,最終要服從客觀規律。在恩格斯看來,不管歷史過程多麼複雜,人的意志在其中起著何等作用,歸根到底還是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規律支配的。第三,經濟因素不是社會發展的唯一決定因素。
  • 馬克思主義人化自然觀視野中的生態危機問題
    這一狀況就總體而言包括互相關聯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自然科學技術進步的條件下工業革命所帶來的人與自然關係的革命性變化;另一方面則是構成這一關係的社會形式的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激化。對於新自然觀的建立而言,前一個方面是更為直接的基礎,正是在這一新的人類實踐基礎上,馬克思深刻認識到必須重新規定對自然的理解。
  • 恩格斯對馬克思《資本論》的理論貢獻
    《反杜林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系統論述唯物辯證法的著作,《自然辯證法》是站在科學發展前沿,總結辯證的唯物的自然觀,闡發唯物辯證法理論的一部重要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則系統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恩格斯在這三部著作中對唯物辯證法作了完整準確、系統的闡述。首先,關於唯物辯證法內涵的系統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