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藍色字」,關注我們哦!!
【內容提要】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全面系統的。他提出了工人階級理論,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有階級基礎;起草了第一個世界性無產階級政黨的綱領和宣言,為科學社會主義奠定政治基礎;闡明了兩大基石論,使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有客觀的判斷標準。他不僅撰寫了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而且闡發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內涵、原則以及未來社會的特徵等。恩格斯在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歷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恩格斯 科學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作者簡介:辛向陽(1965-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100732)。
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恩格斯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恩格斯不僅在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歷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闡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原則等方面也發揮了獨特作用。
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從1516年莫爾發表《烏託邦》,到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歷經332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從1843年到1848年五年的時間內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恩格斯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提出工人階級理論,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有階級基礎
我們知道,空想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空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實現社會理想的階級力量。恩格斯從投身無產階級解放事業開始,就關注工人階級的歷史地位,提出系統科學的工人階級理論。早在1845年,恩格斯就出版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這本書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性,正如恩格斯在這本書的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所說的那樣:「1844年還沒有現代的國際社會主義,從那時起,首先是並且幾乎完全是由於馬克思的功績,社會主義才發展成為科學。我這本書只是體現了它的胚胎發展的一個階段。」這裡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恩格斯特別的謙虛,把自己的作用說得很小,其實客觀上看,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恩格斯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他奠定了重要基礎,即工人階級理論;其次,恩格斯已經提到這本書是這個發展階段的一個體現。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離不開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在這本書中,恩格斯有七個貢獻:(1)闡述了英國工人階級產生的大工業基礎,他研究了最近60年的英國工業史,強調這是人類編年史中的一部無與倫比的歷史,「這種工業變革的最重要的產物是英國無產階級」;(2)把工人階級的狀況看作所有社會運動的基礎,「工人階級的狀況是當代一切社會運動的真正基礎和出發點,因為它是我們目前存在的社會災難最尖銳、最露骨的表現」;(3)了解無產階級的狀況,可以給社會主義提供科學基礎,「為了一方面給社會主義理論,另一方面給那些認為社會主義理論有權存在的見解提供堅實的基礎,為了肅清贊成和反對這種理論的一切空想和幻想,了解無產階級的狀況是十分必要的」;(4)揭露了英國工人階級的現實悲慘命運,這幾百萬無產者,他們昨天掙得的今天就吃光,「誰要是生為工人,那他除了一輩子當無產者,就再沒有別的前途了」;(5)對英國工人階級的歷史地位和覺醒程度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意識到工人階級的歷史地位,「他們用自己的發明和自己的勞動創造了英國的偉業,他們日益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日益迫切地要求分享社會設施的利益」;(6)指出了無產階級必定起來革命,而且這個革命是人類最為宏偉的革命,「這次革命是過去任何一次革命都不能相比的」,來勢之猛就連1789年和1794年革命也不能與之相比,從格拉斯哥到倫敦整個工人階級對富有者產生了極大的憤怒,「這種憤怒要不了多久(這個時刻人們幾乎可以算出來)就必然會爆發為革命,同這一革命比較起來,法國第一次革命和1794年簡直就是兒戲」;(7)工人階級的解放是與全人類的解放相一致的,而這種解放的道路在於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比這種憤怒更進了一步,因為它不僅僅是工人的事業,而且是全人類的事業」。
2.為第一個世界性無產階級政黨起草綱領和宣言,為科學社會主義奠定政治基礎
1847年6月,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恩格斯受委託為同盟起草了第一個綱領稿,即《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同年10月底到11月,受同盟巴黎區部的委託,恩格斯在《共產主義信條草案》的基礎上寫出了新的綱領草案,即《共產主義原理》,準備提交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討論。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恩格斯一共討論了25個問題,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第一,共產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這就觸及了共產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和理論的本質,就是為這一理論的階級主體即無產階級尋找實現解放的條件、路徑。第二,系統闡明了無產階級這一先進階級的內涵、性質以及產生的歷史過程,闡明了這一階級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大工業的產物。從第二到第十個問題,恩格斯都是在闡述這一問題,他強調無產階級是完全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的階級,是把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給資本家而獲取工資的階級,是工業革命的產物。這一階級是與奴隸、農奴、手工業者以及工場手工業工人不同的。第三,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恩格斯指出,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使社會劃分為資產者和無產者,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以同樣的速度發展起來,同時孕育著一個由無產階級進行的社會革命;大工業使生產在短時間內用不多的費用便能無限地增加起來,很快就超過消費,於是就發生了商業危機,這種危機每5—7年發生一次;商業危機的結果證明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弊端叢生,「通過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來徹底剷除這些弊病的手段已經具備」。第四,廢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共產主義者主要的要求。恩格斯強調:「廢除私有制甚至是工業發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個社會制度的最簡明扼要的概括。」當然,私有制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是不可能被廢除的,只有到大工業時代,私有制真正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這時廢除私有制不僅可能,而且完全必要。當然廢除私有制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不會一蹴而就。廢除私有制需要用革命的方式,也不排除用和平的方式。革命勝利後要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建立民主的國家制度,採取把全部資本、全部農業、全部工業、全部運輸業和全部交換都集中在國家手裡的12條社會革命措施。這一革命應當同時在一切文明國家內發生,單獨一個國家是不能實現這一革命的。第五,廢除私有制,建立共產主義後的社會制度的性質與內涵。對此,恩格斯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繪:「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這就是廢除私有制的主要結果。
迄今為止,我們都在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前進。
在《共產主義原理》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起草了《共產黨宣言》這一划時代的綱領,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轉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4月23日在黨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所言,《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共產黨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偉大著作,「『向全世界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圖』,矗立起一座馬克思主義精神豐碑」。可以說,恩格斯為這塊豐碑的矗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3.闡明了兩大基石論,使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有客觀的判斷標準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需要什麼樣的理論基礎?如何從理論上確定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恩格斯長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1877年恩格斯應威廉·白拉克的請求為其主編的《人民曆書》叢刊撰寫馬克思傳略,6月恩格斯撰寫了《卡爾·馬克思》,1878年予以公開發表。在這篇8000多字的傳略中,恩格斯高度概括了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大發現」。恩格斯說:「在馬克思使自己的名字永垂科學史冊的許多重要發現中,這裡我們只能談兩點。」第一點就是他在整個世界史觀上實現了改革,「這種新的歷史觀,對於社會主義的觀點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馬克思的第二個重要發現,就是徹底弄清了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換句話說,就是揭示了在現代社會內,在現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是怎樣進行的。」恩格斯的結論是:現代科學社會主義就是以這兩個重要事實為依據的。這也就意味著,兩大發現不僅是理論創造,更是客觀實際。可以說,恩格斯在這裡比較清晰地提出了兩大基石的論斷。
之後,恩格斯在很多文章中都在闡發這一論斷。1880年1—3月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文中,恩格斯指出,為了使社會主義變成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現實的基礎,一是唯物史觀揭示的現實基礎,一是剩餘價值理論揭示的現實基礎。第一個事實是唯物史觀揭示的:「以往的全部歷史,除原始狀態外,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這些互相鬥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係的產物;因而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由法的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念形式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築,歸根到底都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第二個事實是剩餘價值理論揭示的:「這已經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而完成了。已經證明,無償勞動的佔有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通過這種生產方式對工人進行的剝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資本家按照勞動力作為商品在商品市場上所具有的全部價值來購買他的工人的勞動力,他從這種勞動力榨取的價值仍然比他對這種勞動力的支付要多;這種剩餘價值歸根到底構成了有產階級手中日益增加的資本量由以積累起來的價值量。」「這兩個偉大的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餘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都應當歸功於馬克思。由於這兩個發現,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現在首先要做的是對這門科學的一切細節和聯繫作進一步的探討。」兩大發現論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闡釋。
恩格斯不僅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大基石,關鍵是他為每一塊基石的奠定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恩格斯和馬克思在1844年合寫的《神聖家族》、1845年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論著中,充分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對唯物史觀的貢獻是多方面的:第一,使用了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概念,並對歷史唯物主義作了簡明扼要的概括,「因此,我在英語中如果也像在其他許多語言中那樣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達一種關於歷史過程的觀點,我希望英國的體面人物不至於過分感到吃驚。這種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鬥爭」。第二,歷史運動同自然過程一樣,最終要服從客觀規律。在恩格斯看來,不管歷史過程多麼複雜,人的意志在其中起著何等作用,歸根到底還是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規律支配的。第三,經濟因素不是社會發展的唯一決定因素。恩格斯認為,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對歷史過程也發生影響並且在很多情況下決定這一鬥爭的形式,包括國家、意識形態等在內的上層建築具有相對獨立性並對經濟發展起著反作用,一定情況下是決定性的反作用。第四,歷史運動是辯證的,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相互作用本質上是經濟運動作為必然性的東西通過無窮無盡的偶然事件表現出來,是在許許多多單個意志的相互衝突中實現的。1890年9月22—23日,恩格斯就唯物史觀的問題給約·布洛赫寫了回信。恩格斯說:「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裡面的。」恩格斯對合力論的概括既準確,又生動。
恩格斯不僅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對於第二塊基石的奠定也發揮出了巨大作用。第一,恩格斯在1844年發表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觀點,包括資本主義生產的矛盾特別是資本與勞動的對立,資本主義競爭造成人們今日所處的相互奴役的狀況,使商業喪失了最後一點道德痕跡,都企圖不勞而獲、損人利己、算計別人的倒黴等。這部著作對馬克思的影響很大,馬克思對這部著作作了詳細摘錄,給予高度評價,稱之為「批判經濟學的天才大綱」,說這篇著作「已經表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某些一般原則」。第二,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開創與發展中都有很多自己的貢獻。在《資本論》創作過程中,恩格斯有很多原創性貢獻。比如,恩格斯把貨幣流通與資本在貨幣形態上的流通加以區別,使對資本的認識加深了。1851年3月31日,馬克思請恩格斯回答一個問題:商人、工廠主怎樣計算他們認為自己消耗掉的那一部分利潤。4月3日,恩格斯作了明確回答,馬克思對恩格斯的回答非常滿意。《資本論》第1卷於1867年出版後,恩格斯作了大量的宣傳工作,親自撰寫述評介紹這一著作,而且對詆毀這一著作的觀點進行了堅決批駁。在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整理、編輯並於1885年出版《資本論》第2卷,之後,又用近十年的時間整理、加工、編輯《資本論》第3卷手稿,於1894年出版。
二、恩格斯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生命力的理論是豐富多彩的
恩格斯為共產主義奮鬥了半個多世紀。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恩格斯從很多角度闡明了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科學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思想。
1.闡明了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指出資本主義將因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而滅亡
恩格斯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這一理論的集中闡發與批判杜林有一定關係。柏林大學講師杜林在1871年、1873年和1875年相繼出版了《國民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批判史》《國民經濟學和社會經濟學講義》《哲學講義》等著作,宣傳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思想。從1877年1月開始,德國社會民主黨機關報《前進報》連續刊載了恩格斯一系列批判性文章,1878年集印成書,名為《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所實行的變革》(即《反杜林論》)。恩格斯在關於社會主義理論的部分中探討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問題。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中世紀,商品生產處於剛剛形成的過程中,它本身就包含著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萌芽;資本主義革命推動生產資料不斷社會化,但社會產品卻被個別資本家所佔有;這兩者的矛盾「就是產生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現代社會就在這一切矛盾中運動,而大工業把它們明顯地暴露出來」。「賦予新的生產方式以資本主義性質的這一矛盾,已經包含著現代的一切衝突的萌芽。新的生產方式越是在一切有決定意義的生產部門和一切在經濟上起決定作用的國家裡佔統治地位……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佔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鮮明地表現出來。」社會化大生產和資本主義佔有的不相容性使集中在資本家手中的生產資料與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的生產者徹底分離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對立程度在加深,「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佔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不僅如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商品生產規律越來越公開、越來越有力地發揮著作用。這一規律決定了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佔了統治地位,並且越來越走向極端。同時,我們看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用來加劇生產無政府狀態的主要工具不是別的,就是其對立面:單個企業生產的日益增強的組織性。所以,恩格斯說:「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佔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這些觀點是極其具有說服力的。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與生俱來的,是基因性的矛盾,是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只要資本主義存在一天,這一矛盾就會表現一天。這一基本矛盾可以改變存在的形式,但改變不了其本質。
2.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為它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真正繼承者、革命的實踐者
恩格斯始終認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生命力有一個重要的源泉,那就是德國古典哲學。1870年7月1日,他在為《德國農民戰爭》第二版序言寫的補充中提出,德國工人階級有一種理論感,這一理論感來自德國古典哲學,這一理論感是科學社會主義生命力之源。恩格斯指出:德國工人「屬於歐洲最有理論修養的民族,他們保持了德國那些所謂『有教養的人』幾乎完全喪失了的理論感。如果不是先有德國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那麼德國科學社會主義,即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唯一科學的社會主義,就決不可能創立。如果工人沒有理論感,那麼這個科學社會主義就決不可能像現在這樣深入他們的血肉」。這裡告訴我們兩點:第一,科學社會主義這一推翻資產階級政權的科學理論是有深厚學術基礎的,它是得到德國古典哲學滋養而生長出來的參天大樹;第二,很多德國工人有很高的理論素養,這使他們能夠很好地接受科學社會主義,從而使這一理論之樹在茁壯成長的同時開花結果。例如,誕生於1828年的狄慈根是德國工人哲學家,中學二年級後便輟學在家勞動和自學,著有《人腦活動的本質》《一個社會主義者在認識論領域中的漫遊》《哲學的成就》等。他獨立地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若干原理,反對當時的庸俗唯物主義,捍衛和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受到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讚揚。
恩格斯的這一思想不是心血來潮的產物,而是十分連貫的。他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中進一步明確指出,科學社會主義本質上就是德國的產物,而且也只能產生在古典哲學還生機勃勃地保存著自覺的辯證法的國家,即在德國。他自豪地指出:「我們德國社會主義者卻以我們不僅繼承了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而且繼承了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而感到驕傲。」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對自然、宇宙天體和宇宙發展、人類社會、歷史、時代具有的辯證思想,正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基礎。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講到了康德和黑格爾,說康德把牛頓關於太陽系在第一推動後的永恆存在變成了歷史過程,黑格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包括人類本身的發展過程。費希特有很多重要著作,其中之一就是1806年出版的《現時代的根本特點》。在這部著作中,費希特把人類發展的進程劃分為五個相互銜接的時代:「理性作為盲目本能佔統治地位的時代;這種本能變成外在專斷權威的時期;這種權威的統治與理性本身的統治一起被毀滅的時期;理性及其規律被清晰的意識把握的時期;最後,通過完善的技藝,按照理性的那些規律,類族的一切關係得到調整和安排的時期。」人類是在更高階段向自身原始狀態的復歸,這就是他在歷史哲學中體現的「正題-反題-合題」的邏輯。《現時代的根本特點》中譯本譯者序言中說:「恩格斯在其《反杜林論》裡評論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時,認為盧梭關於『原始平等——不平等——高級平等』的過程的詳細描述是辯證的,這個過程的核心是否定之否定;現在,關於費希特的人類歷史的邏輯,我們也可以作同樣的評價。」「我們應該看到,馬克思創立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把全部社會發展都視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所促成的發展,它的邏輯是『原始公有制——私有制——高級公有制』這樣的否定之否定,這顯然也是對費希特歷史哲學的批判式的繼承」。這一評價有其合理的一面。
恩格斯在寫於1886年年初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再次強調了德國古典哲學對於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性。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在好些方面是黑格爾哲學和我們的觀點之間的中間環節,但對他的關注不夠。費爾巴哈直截了當地使唯物主義重新登上王座,強調自然界是不依賴於人和哲學而存在的,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長的基礎,從而炸開了黑格爾體系的外殼,費爾巴哈的新觀點深深影響了馬克思恩格斯。但是,費爾巴哈在社會領域沒有前進,在歷史領域仍然是唯心主義者。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繼承、對其歷史唯心主義的超越,恰恰是馬克思主義的生長點。德國古典哲學包含的革命思想是符合工人階級利益的,所以,當德國資產階級醉心於交易所,對德國古典哲學失去興趣的時候,工人階級的理論感在增強。恩格斯指出:「德國人的理論興趣,只是在工人階級中還沒有衰退,繼續存在著。在這裡,它是根除不了的。在這裡,對職位、牟利,對上司的恩典,沒有任何考慮。」他的結論很明確:「德國的工人運動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者。」
3.德國有著豐厚的共產主義的思想土壤,使共產主義能夠不斷地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
科學社會主義不是憑空產生的,不是懸浮於空中的幽靈,它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在德國歷史上有很久遠的共產主義觀念的歷史,這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豐厚的思想土壤。恩格斯在寫於1894年6—7月的《論原始基督教歷史》一文中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說:「在宗教狂熱的背後,每次都隱藏有實實在在的現世利益。這在光榮不朽的揚·傑士卡所領導的波希米亞塔博爾派的組織中表現得最清楚;但是這種特徵貫串於整個中世紀,在德國農民戰爭之後逐漸消失,到1830年以後又再現於工人共產主義者身上。」塔博爾派是15世紀上半葉向德國封建主和天主教會進行鬥爭的波希米亞胡斯派民族解放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中革命的、民主的一翼。塔博爾派之名得自1420年建成並成為他們的政治中心的城市塔博爾。該派建立有自己的軍隊,基本群眾是農民和城市平民,主張消滅封建所有制和封建特權,沒收天主教會財產,在消費方面實行平均共產主義原則,建立一個沒有「國王的國家」。塔博爾派於1437年遭到失敗。但火種並沒有熄滅,因為德國農民的生活狀況太貧窮了。只要有一點點火星,就會燃起大火。
1476年,漢斯·貝姆提出,每個諸侯,甚至連皇帝在內,都要像窮人一樣靠勞動為生的時代正在到來。英國19世紀著名的宗教改革史學家林賽說,漢斯·貝姆的主張是宗教社會主義,這一思想在當時產生了極大影響。之後,便是閔採爾的革命共產主義。恩格斯對於閔採爾是給予高度評價的。他在1850年夏秋寫的《德國農民戰爭》中把閔採爾的思想看作超越時代的思想。閔採爾的政治綱領是要求立即在地上建立「千年天國」,這是閔採爾革命學說的目標和中心。恩格斯指出:「閔採爾所了解的天國不是別的,只不過是沒有階級差別,沒有私有財產,沒有高高在上和社會成員作對的國家政權的一種社會而已。」
閔採爾尖銳地揭露了剝削和財產不平等的罪惡,指出諸侯、貴族不但強佔土地、房屋和工具,而且「隨意霸佔水中的魚、空中的鳥、田野中的植物……破壞、搶劫窮苦的農民、工匠和整個世界」。閔採爾反對私有制的言論相當鮮明。他主張,財產應共同分配,「政權應當交給普通人民」。閔採爾的觀點中最激進之處是,他主張把宗教改革同社會變革結合起來,用「大震蕩」(「大打擊」)的暴力方法,敲碎現實社會「這個破盆爛罐」。1525年3月17日,米爾豪森的城市平民、礦工和農民推翻了城市貴族的統治,建立了起義群眾自己的革命政權——「永久市政會」。這個政權的實際領導人是閔採爾及其助手普法伊弗。起義隊伍奪取了修道院、領主的莊園,宣布人們普遍的平等,所有領主的土地和財產交由農民平均分配,財產公有,舊官廳應統統廢除,人們被迫同領主訂的所有契約均作廢。1525年5月16日,閔採爾率領的部隊與前來圍攻的諸侯部隊在弗蘭肯豪森進行決戰,最終戰敗。閔採爾因受重傷被俘,不久被處死。恩格斯對閔採爾的評價是:閔採爾的宗教哲學接近無神論,「他的政治綱領也接近於共產主義」。
無論是塔博爾派,還是漢斯·貝姆和閔採爾,其播散的共產主義幽靈始終在15世紀之後的德國大地上遊蕩著。直到1848年,這個幽靈終於現身歐洲。
恩格斯在推動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實踐進程中,特別強調要把科學社會主義當作科學來看待、來研究。恩格斯說:「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作科學看待,就是說,要求人們去研究它。」恩格斯也是這樣做的,他不僅撰寫了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而且闡發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內涵、原則以及未來社會的特徵等。
1.未來社會生產資料要實行社會所有制,由社會佔有生產資料,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使用
實行生產資料社會公有制,這是恩格斯一貫的思想,這是他強調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從19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在半個世紀中,對此他一直是堅定不移的。早在1847年的《共產主義原理》中,恩格斯就提出,最終廢除私有制後,社會將按照實有資源和整個社會需要而制定的計劃來管理對一切生產力和交換手段的支配權以及對產品的交換和分配權,整個社會共同地和有計劃地來經營工業。40年後的1887年,恩格斯在《美國工人運動》一文中,把實現生產資料社會所有製作為所有無產階級公認的綱領。他說:「美國無產階級的綱領在最終目的上,歸根到底一定會完全符合經過60年的分歧和爭論才成為戰鬥的歐洲無產階級廣大群眾公認的綱領。這個綱領將宣布,最終目標是工人階級奪取政權,使整個社會直接佔有一切生產資料——土地、鐵路、礦山、機器等等,讓它們供全體成員共同使用,並為了全體成員的利益而共同使用。」在恩格斯看來,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組織生產,這是未來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具有根本性的區別之一。
恩格斯強調的公有制是全社會的公有制,是全體人民的所有制,不是一部分人的公共佔有,更不是名為國有、實則私有的所有制。這種公有制是大生產的產物,是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唯一出路。這種設想不同於空想社會主義在抽象意義上談論的公有制,這是現實的公有制,是從歷史事實中得出來的經濟制度。1886年1月,英國費邊社領導人愛德華·皮斯請求恩格斯為該社準備出版的小冊子《什麼是社會主義?》寫一篇文章,簡要地敘述一下社會主義者在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基本設想。恩格斯回答說:「無論如何應當聲明,我所在的黨並沒有任何一勞永逸的現成方案。我們對未來非資本主義社會區別於現代社會的特徵的看法,是從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不結合這些事實和過程去加以闡明,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大生產的要求,不是哪個人意志的產物。在這一基礎上,對社會生產進行有計劃的調節,充分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這是人類社會一種新的制度,是從來沒有過的一種制度。恩格斯在為馬克思的《僱傭勞動與資本》1891年單行本寫的導言中就闡發了這一點:「一個新的社會制度是可能實現的,在這個制度之下,當代的階級差別將消失;而且在這個制度之下——也許在經過一個短暫的,有些艱苦的,但無論如何在道義上很有益的過渡時期以後——,通過有計劃地利用和進一步發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
2.未來社會實行按勞分配製度,同時這一制度還會不斷發展和改變
分配製度是恩格斯很重視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涉及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問題,而且事關當時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發展問題。1890年夏天,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柏林人民論壇報》專門組織過一次關於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分配方式是什麼的辯論。6月14日、28日和7月5日、12日以《每個人的全部勞動產品歸自己》為總標題分別刊登了紐文胡斯、恩斯特、費舍和署名「一個工人」的文章,闡述了各自的未來社會分配觀。他們都試圖把分配方式設計得詳細具體和美妙,甚至想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問題。有的提出按照勞動量分配,按照每一個人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統計出一個數字出來;有的提出按照個人的需要量分配。
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肯定了這次辯論的積極意義及特點,但同時也指出:「奇怪的是誰也沒有想到,分配方式本質上畢竟要取決於有多少產品可供分配,而這當然隨著生產和社會組織的進步而改變,從而分配方式也應當改變。但是,在所有參加辯論的人看來,『社會主義社會』並不是不斷改變、不斷進步的東西,而是穩定的、一成不變的東西,所以它應當也有個一成不變的分配方式。而合理的想法只能是:(1)設法發現將來由以開始的分配方式,(2)盡力找出進一步的發展將循以進行的總趨向。可是,在整個辯論中,我沒有發現一句話是關於這方面內容的。」
恩格斯在這裡闡述了十分重要的思想:第一,社會主義社會是不斷進步、不斷改變的,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不斷變化自身形態的;第二,社會主義的分配製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主義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所有制的發展而變化,隨著可供分配的產品的數量多少而變化;第三,社會主義由以開始的分配製度就是按勞分配,這是與公有制相適應的分配製度;第四,按勞分配製度自身是要發展完善的,同時還能夠包容其他分配製度並對其加以改造。我們現在實行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方式完全符合恩格斯對於未來社會分配方式的構想,也證明了恩格斯的思想是完全正確的、科學的。
3.合乎自然規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之間實現真正的一致性
2019年12月,筆者帶領一個代表團到訪恩格斯的家鄉,恩格斯故居博物館前負責人、伍珀塔爾歷史中心博物館館長艾伯哈特·伊爾納博士與我們進行了座談。座談快結束時筆者問了伊爾納博士一個有趣的問題:「假如恩格斯今天還活著,他該對我們說些什麼呢?」伊爾納博士的回答十分乾脆,他說:「假若恩格斯今天還活著,他一定會說,我是一個綠黨人士。為什麼會這樣回答呢?因為恩格斯特別喜歡大自然,經常到森林中去爬山、郊遊。」
恩格斯在自然觀上有很多重要思想。第一,人是從自然界這個母體脫胎出來,又依賴於母體的乳汁(空氣、水、陽光、土地、山川、海洋及其他各種物質條件,像礦山等)養育成長、安身立命、發展壯大。自然界是一切人的生存發展的基礎,任何人都離不開自然界這個衣食父母。人類是自然之子,作為自然之子,必須同自然親密相處,否則人類將無法生存。他說,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那種關於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第二,恩格斯對大自然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他有很多這方面的論述。1848年10月5日—11月9日,恩格斯一路從巴黎步行到伯爾尼,並且寫下了感受。在《巴黎到伯爾尼》的記述中,有很多引人入勝的描述:在這些大塊的青色的圓巨石之間長滿了翠綠的灌木和小樹,同遍布山谷的草地和對面滿山坡的葡萄樹相輝映,看起來非常協調;綠油油的草地,收割後長滿了非常繁茂的紫苜蓿的肥沃的田野,以及周圍的一排排白楊樹,散布在河谷的底部,使人產生一種非常舒適的感覺,「我懷著異常滿意的心情,把目光從鋪滿了繁茂的綠草的廣闊的河谷轉向長滿了同樣繁茂的葡萄樹的群山,轉向淹沒在果樹叢中的無數村落和城市」。第三,私有制特別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對於自然界是一種掠奪,是一種極大的損害。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恩格斯指出,英國資產階級工業革命對空氣造成了極大的汙染,還汙染了河水。資產階級為了利潤,可以對自然進行不計代價的破壞。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就指出:「西班牙的種植場主曾在古巴焚燒山坡上的森林,以為木灰作為肥料足夠最能贏利的咖啡樹利用一個世代之久,至於後來熱帶的傾盆大雨竟衝毀毫無保護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巖石,這同他們又有什麼相干呢?」第四,未來社會必須充分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並且要回饋自然,使自然有修復的時間。「在今天的生產方式中,對自然界和社會,主要只注意到最初的最顯著的結果,然後人們又感到驚奇的是:為達到上述結果而採取的行為所產生的比較遠的影響,卻完全是另外回事,在大多數情形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代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主義生產就可以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防止出現這種為了眼前利益損害自然而被自然報復的局面,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建立在正確理解、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基礎之上的,可以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造成的較遠的自然後果。
4.無產階級進行鬥爭的最高形式就是徹底的社會革命,這個革命由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以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
恩格斯十分強調生產的社會化。他說:「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這種可能性現在第一次出現了,但它確實是出現了。」「一旦社會佔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這是一種更高形態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不會自動到來,必須經過無產階級革命。「完成這一解放世界的事業,是現代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深入考察這一事業的歷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的性質本身,從而使負有使命完成這一事業的今天受壓迫的階級認識到自己的行動的條件和性質,這就是無產階級運動的理論表現即科學社會主義的任務。」科學社會主義作為無產階級運動的理論表現,要研究無產階級革命的性質、條件、規律以及方式。
無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它是代表大工業發展方向的階級反對阻礙大工業發展的階級的革命。早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恩格斯就指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是會引起山崩地裂的革命。他說:「我堅定地認為:現在已經個別地、間接地進行的窮人反對富人的戰爭,將在英國成為普遍的、全面的和直接的戰爭。要想和平解決已經太晚了……不久的將來,一個小小的推動力就足以引起山崩地裂。」這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革命。恩格斯和馬克思共同起草的《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這個運動解決的基本問題就是所有制問題。這是徹底重構社會制度基礎的革命。恩格斯在1888年說,資本主義由於其內在矛盾開始走進死胡同,「一句話,社會走進了死胡同,除了徹底重新塑造構成這個社會的基礎的經濟結構以外,沒有別的出路」。這是難度最高的革命,是從來沒有過的革命。
無產階級革命有自己的歷史發展規律,一般是從相對不發達國家開始的。理論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堅持的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才能進行無產階級革命,落後國家是不具備這樣的歷史條件的。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從來都沒有束縛自己,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相對不發達的國家有可能先於發達國家進入社會主義。而相對不發達國家是變化的,19世紀40年代是法國、德國,革命可以從法國開始,英國人完成。到了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已經成為較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德國還是相對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恩格斯認為革命可以由「德國人開火,法國人完成」。19世紀70年代末以後,恩格斯認為德國也已經開始進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俄國等。所以,1879年3月,恩格斯指出:「德國工人必將進行由他很好地準備了的革命。在俄國發出信號的時候,他們會準備就緒的。」
無產階級革命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恩格斯特別強調,工人階級一旦取得統治權,就必須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是什麼樣子?恩格斯說:「請看巴黎公社,這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第一,無產階級國家政權不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它代表的是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第二,防止社會公僕變成社會主人,方法是:把行政、司法和國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職位交由普選出的人擔任;所有公職人員,不論職位高低,都只付給跟工人同樣的工資。第三,民主共和國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無產階級只能採取單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國的形式。
無產階級革命的方式是暴力革命與和平方式。馬克思主義認為,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一般需要通過暴力革命來完成。19世紀80年代末,恩格斯還曾提到,「無產階級不通過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奪取自己的政治統治,即通往新社會的唯一大門」。但恩格斯從來不排除非暴力發展的可能性,他在《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中說,「可以設想,在人民代議機關把一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裡、只要取得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就能夠按照憲法隨意辦事的國家裡,舊社會有可能和平長入新社會,比如在法國和美國那樣的民主共和國,在英國那樣的君主國」。有的學者據此得出結論說,恩格斯晚年的思想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轉變,甚至說是放棄了暴力革命。這是違背恩格斯思想的。恩格斯始終把暴力革命與和平方式作為兩種方式,而不是用和平方式取代暴力革命方式。1891年,恩格斯指出:「在德國連一個公開要求共和國的黨綱都不能提出的事實,證明了以為在這個國家可以用舒舒服服和平的方法建立共和國,不僅建立共和國,而且還可以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這是多麼大的幻想。」他在去世前幾個月寫的《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書導言》中還明確指出:「這是不是說,巷戰在將來就不會再起什麼作用了呢?決不是。」
無產階級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政黨來領導。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離不開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恩格斯說:「各地的經驗都證明,要使工人擺脫舊政黨的這種支配,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每一個國家裡建立一個無產階級的政黨,這個政黨要有它自己的政策,這種政策顯然與其他政黨的政策不同,因為它必須表現出工人階級解放的條件。」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培養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從人民群眾中成長起來的人民領袖。1890年9月,恩格斯在給《薩克森工人報》編輯部的答覆時說,應該使黨的領導人不僅有理論,而且應該有實踐的歷練,並且把自己當作普通一兵。他說,「但願他們能懂得:他們那種本來還需要徹底的、批判性的自我修正的『學院式教育』,並沒有授予他們有資格在黨內擔任相應職位的軍官證書;在我們黨內,每個人都應該從普通一兵做起;要在黨內擔任負責的職務,僅僅有寫作才能或理論知識,甚至二者全都具備,都是不夠的,要擔任領導職務還需要熟悉黨的鬥爭條件,掌握這種鬥爭的方式,具備久經考驗的耿耿忠心和堅強性格,最後還必須自願地把自己列入戰士的行列中」。沒有這樣的領袖集團,無產階級政黨是不可能真正領導無產階級前進的。
5.通過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向無階級、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過渡
人類要走向共產主義,這是恩格斯十分強調的。共產主義是什麼樣子?恩格斯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年代都進行過闡述。
共產主義是階級消失、國家消亡的社會。恩格斯說:「階級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們從前不可避免地產生一樣。隨著階級的消失,國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合體的基礎上按新方式來組織生產的社會,將把全部國家機器放到它應該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陳列館去,同紡車和青銅斧陳列在一起。」
共產主義能夠造就各種各樣的專門人才,並為人們才智的發揮提供最好的條件。1893年12月,恩格斯為國際社會主義者大學生代表大會寫了一封賀信,恩格斯在信中說:「過去的資產階級革命向大學要求的僅僅是律師,作為培養政治家的最好的原料;而工人階級的解放,除此之外還需要醫生、工程師、化學家、農藝師及其他專門人才,因為問題在於不僅要掌管政治機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會生產,而在這裡需要的決不是響亮的詞句,而是紮實的知識。」共產主義社會是最能夠培養人才的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兩性關係真正平等的社會。恩格斯說:「我們現在關於資本主義生產行將消滅以後的兩性關係的秩序所能推想的,主要是否定性質的,大都限於將要消失的東西。但是,取而代之的將是什麼呢?這要在新的一代成長起來的時候才能確定:這一代男子一生中將永遠不會用金錢或其他社會權力手段去買得婦女的獻身;而這一代婦女除了真正的愛情以外,也永遠不會再出於其他某種考慮而委身於男子,或者由於擔心經濟後果而拒絕委身於她所愛的男子。」在這裡,男女之間的感情完全擺脫了經濟地位、社會關係以及其他任何非感情性的因素。
儘管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我們經常稱恩格斯為「第二小提琴手」,但實際上恩格斯在很多方面都是巨匠,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大師。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文章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年第10期。
★ 備註:請在匯款留言欄註明刊名、訂期、數量,並寫明收件人姓名、詳細地址、郵編、聯繫方式,或者可以致電我們進行信息登記。聯繫方式
訂閱熱線:010-59366555
郵箱:qikanzhengding@ssap.cn
銀行匯款
戶 名: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開戶行:工行北京北太平莊支行
帳 號:0200010019200365434
郵局匯款
收款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期刊運營中心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北三環中路甲29號院3號樓華龍大廈A座1403室期刊運營中心
郵 編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