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觀及其當代啟示

2020-12-24 求是網

  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持之以恆追求的理想目標,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民業已取得的共識。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並不是很容易地就能夠得到答案,社會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存在著一些模糊的、錯誤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就曾講到過:國內外有些輿論提出中國現在搞的究竟還是不是社會主義的疑問,有人說是「資本社會主義」,還有人乾脆說是「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面對這些疑問,總書記的回答是「這些都是完全錯誤的」,並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

  到底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與科學社會主義有何關聯?應該如何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性?恩格斯所著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被馬克思稱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是搞清楚什麼是馬克思、恩格斯原初意義上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必讀文獻,對於增進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增強社會主義實踐的自覺性,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淵源是什麼,如何評價空想社會主義的空想性?

  社會主義作為一股思潮不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它有前期理論成果的積累,即18世紀啟蒙學者們提出的各種原則和空想社會主義者設想的價值理念。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必須正視作為理論源起的啟蒙理想和空想社會主義。恩格斯把啟蒙理想當成社會主義思想的前身,無疑意在表明啟蒙思想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它與社會主義學說都體現了當時的思想家對美好未來社會的憧憬,兩者不是對立的、非此即彼的思想體系。啟蒙思想家堅信「迷信、非正義、特權和壓迫,必將會為永恆的真理,為永恆的正義,為基於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所取代」,儘管沒有最終實現,但它畢竟使理性、正義、平等、人權、民主這些價值理念深入人心,大大推動了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的進程。社會主義作為社會理想,也需要吸收融合啟蒙的價值理念,如果放棄對這些價值理念的追求,它就不是美好的東西,就不值得我們去奮鬥。

  啟蒙思想雖好,但其實踐卻不如人意。恩格斯沒有批判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的偉大思想,他批判的是這種偉大思想沒能夠真正地改變現實,美好的理想只是作為理想而存在卻沒有真正變成現實。啟蒙理性的王國最終只是成為屬於資產階級一個階級、少數人的民主共和國,永恆正義只體現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平等,人權則僅僅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啟蒙思想的歷史遭遇,其實說明了不要只聽其言,還要觀其行,還要觀其行的結果,不要以為它說得好、寫得好,就以為它真正做到了,不要以為只是喊理性、正義、公平、民主,就以為真是如此了。歸根結底要看實踐,要看它是否成為了現實。科學社會主義要超越啟蒙學說,也必須建立在它確實改變了世界,將理想照進現實。

  科學社會主義還是對空想社會主義的揚棄。空想社會主義不是痴人說夢,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直接思想源泉。科學社會主義不是否定空想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它批評的是空想社會主義純粹主觀的美好想像,不根據現實基礎空談理想價值。恩格斯正確地指出,空想社會主義的空想性體現為,其一它並不想解放某一階級而是異想天開地想立即解放全人類,其二它企圖用理性原則改造社會,力求建立真正理性和永恆正義的非資產階級王國,其三它相信僥倖的、偶然的天才人物的作用。社會主義不是被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而是被認為有待被發現的、解決人類社會所有問題的神奇力量,其中的邏輯假設是,人類只要發現社會主義原則,堅定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就不需要考慮客觀的社會現實,就能夠頓時改變客觀世界。

  如果只是指出空想社會主義的空想性,就不能全面估量它的意義,尤其是就不能看到它作為一種社會理想,激勵了當時的眾多人對不公平社會的抗爭,改善了勞動階級的條件,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對恩格斯來說,重要的不是嘲笑空想社會主義的空想性,而是看到其「突破幻想的外殼而顯露出來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空想社會主義對資產階級社會的批判以及對未來社會的大膽預測,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念提供了重要啟發。

  科學社會主義對待社會歷史進程,要依據現實的基礎,尋求實現理想的進路,不能陷入到空想中,陷入到烏託邦的吶喊中。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其實有這種傾向,像布洛赫、馬爾庫塞等人就主張不能因過於強調現實、強調科學而制約了社會主義的烏託邦追求,為了保持社會主義的魅力,就要彰顯出社會主義的烏託邦性、超現實性。當然,我們更要認識到,社會主義不僅要立足現實,還要高於現實,它是隨社會發展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階段,也是人們矢志追求的理想信念。我們不能沒有社會主義的理想情懷,不能不去思考社會主義的美好願景。只顧低頭立足現實而不仰頭思考社會的長遠理想,沒有一種理想烏託邦的追求,就會使社會主義在現實中沉淪,讓社會主義失去吸引力和凝聚力。讓社會主義的理想重新紮根在人們的心中,成為激勵人們行動的精神力量,可能正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實踐要解決的難題。

  二、社會主義何以能從空想變成科學,今天如何看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學說,要想真正改變世界,必須從空想走向科學,必須轉化成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作出科學的解釋。社會主義從空想走向科學的轉變,依靠的是唯物辯證法、唯物史觀、剩餘價值學說的創立。在其中,起著最根本性作用的是唯物辯證法。在恩格斯看來,思維方式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如果沒有思維方式的轉變,就不會形成科學的歷史觀,更不會生成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只有以辯證法為基礎,才能對人類社會歷史做出科學解釋。人類社會發展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每一個歷史階段的到來都有其必然性,這每一個階段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社會主義不是人們主觀想像出來的理想社會,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它不可能是對原來社會形態的全盤否定,而是有所揚有所棄的發展形態。

  唯物史觀在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上得以建構的,以唯物的辯證思維方式來看待歷史就構成唯物史觀,它揭示的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這種歷史觀是唯物的,就體現在它把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分配方式看作為社會制度的基礎,看作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根本推動力,認為要把握人類社會的發展,應該從這個基礎中去分析,而不是依靠一種所謂的永恆真理與普遍正義的認識。光靠一種理想的吶喊與呼籲,是不能夠真正認識社會、改變世界發展的進程的。如果要科學地分析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就不能沉浸在對永恆真理等理念的空想中,就必須考察經濟基礎,考察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交換關係的狀況。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總和經濟結構是基礎,這些經濟關係的演變決定了不同階級的歷史出場,並給除原始社會之外不同形態的社會留下了階級鬥爭的共同景象,也生成了維繫這種經濟結構穩定運行的政治法律設施以及與之相應的各種意識層面的上層建築。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政治法律設施與社會觀念意識形式),正是分析特定階段的社會狀況以及分析社會形態演變的根本要素。

  唯物史觀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揭示,剩餘價值學說則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資本主義階段特殊規律的揭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要求客觀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機理。社會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反題出現的,是診治資本主義無法解決的病症而取而代之的階段,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後果的層面,無法揭示這種生產方式的秘密,根本不能明白無誤地揭示出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就很難變成科學的理論,也就很難動員起新興的無產階級力量來改變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創立的剩餘價值學說解決了這兩個方面的問題,資產階級佔有工人的一部分無償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形式,也是對工人進行剝削的基本形式。通過這種形式,資產階級所佔有的資本量不斷增加,工人階級擁有的財富不斷減少,雖然這種生產方式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增加,但它必然生成無法解決的矛盾和對抗,因此它有存在的必然性和滅亡的必然性。

  唯物辯證法、唯物史觀、剩餘價值的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科學的理論,就在於它擺脫了對美好社會的主觀想像,不再致力於設想理想的社會體系,它立足於客觀的歷史經濟過程來考察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經濟狀況,並力圖從這種經濟狀況中找到解決階級鬥爭的方式和手段。這正是社會主義科學化的本意。

  深刻理解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注意幾個方面:其一,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並不代表社會主義實踐就是科學的,不會走彎路、走錯路。馬克思、恩格斯只是實現了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化,不可能明確道明科學的社會主義實踐道路。社會主義需要在經典理論的啟發下大膽地進行實踐探索,需要進一步豐富社會主義理論,而不是完全遵循經典社會主義理論而陷入到教條主義中。其二,社會主義的科學性也不完全等於社會主義出現的必然性。過於強調社會主義的必然性,認為幹任何事情都是通往社會主義的必然之舉,也是教條主義的表現。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只能讓我們充滿希望,它還需要代表先進階級的主觀力量的切實奮鬥,空談社會主義的必然性,無助於社會主義的真正實現。其三,要把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進程中去看待,不能脫離普遍歷史發展階段、世界歷史經濟進程來高談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未來趨勢,處理好中國社會主義與世界資本秩序的關係,正視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當代中國的客觀存在,不能武斷否定它,也不能盲目發展它,而是應最大程度地避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的問題,使其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

  三、社會主義社會為什麼必然會到來,如何看社會主義社會的必然性?

  科學社會主義堅信,社會主義作為替代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必然會到來,這是由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無法解決的矛盾所決定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證明,生產力的發展是不可阻擋的,它總能夠衝破原有的適合其發展但之後又因滯後而制約其發展的生產方式,促進新的生產方式的生成。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必然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衝突,最終埋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會在完成促進生產力最高程度的發展之後,被全新的生產方式、社會形態即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社會主義社會所代替。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社會化生產和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生產的社會化,是社會的進步。但問題是,社會化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不是歸大家共同佔有,而是被少數人大量佔有。這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矛盾之所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不可能實現社會之人對財富的共享,它會使富者更富,窮者更窮,會使兩極分化加劇。要想真正解決這個矛盾,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摧毀這種生產方式本身。

  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兩個方面的對立,一個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社會的生產,私人的佔有,必然促使生產資料越來越往少數人手裡集中,形成資產階級。而個體小生產者所從事的個體生產,無法抵擋住大工業的進攻,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生產資料和產品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他們只能受僱於資本家,變成終身的僱傭勞動者。社會結構於是分化為兩個對立的階級,一個是擁有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一個是沒有生產資料、從事僱傭勞動的無產階級。

  另一個對立是,個別工廠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每一單個的生產企業,通過日益加強的組織化的方式,來進行大規模的商品生產。但高度組織化的企業,同樣不能支配自己的產品,反而只能更加加劇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程度。企業要想生存,就必須與其他的企業進行競爭,想盡一切辦法賣出自己的商品。整個社會因此變成殘酷競爭的場所,變成了優勝劣汰的戰場。擺脫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是走出社會困境的必然選擇。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天生的矛盾,產生了消滅其自身的因素。葬送資本主義的因子,就隱藏在其內部。讓生產力不再歸屬於資本,而是真正地歸屬於社會。使生產力的發展,服務於社會中的所有人,而不僅僅是擁有資本的少數人。這正是社會主義的事業。

  如何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必然性?首先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必然到來,不代表馬上就會到來。不是說必然實現,就是馬上實現。必然到來,必然出現,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操之過急,只會增加自己頭腦中的困惑。還要認識到,社會主義是歷史的產物,社會主義必然到來,是客觀歷史進程推進的結果。不能人為地宣稱,進入到發達的社會主義,或者說跑步就能進入共產主義。這樣做,不會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必然實現的信心,反倒會讓人們產生對社會主義必然到來的質疑。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的必然性,也不能只籠統地得到一個結論,即資本主義因其內在矛盾無法解決,必然會被社會主義所代替。我們還要正視,當代中國因引入資本運行、發展市場經濟帶來經濟社會發展可能會出現的代價。要解決各種各樣的難題,找到解決衝突的方式和工具,如何操控資本,如何化解矛盾,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需要思考的問題。

  四、如何描繪未來理想社會的圖景,人類社會將走向何方?

  必然到來的未來理想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恩格斯這樣來描繪:第一,有計劃生產的實現。就生產的目的而言,有計劃的生產不再以「資」為本,而是以「社」為本,以社會中的人為本,不是為了追求更豐厚的利潤,不再受資本邏輯的幕後操控,而是為了滿足社會總體,以及每個社會成員的需要而進行。就生產的過程而言,它不是無序的、無計劃的、無政府狀態的生產,不是由個別人來任意進行的生產,而是有計劃的、通過社會來調節的生產。就生產的結果而言,真正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社會佔有,終於實現了。生產資料是公共的、社會的,個人勞動力是社會的勞動力,勞動產品是社會的產品,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一切都由社會成員共同佔有。

  第二,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有計劃的社會生產必然帶來的是生產力的充分發展,因為它不僅會消除資本主義無政府生產方式導致的對生產力和產品的有形的浪費和破壞,而且還會消除少數的統治階級及其政治代表的窮奢極欲的揮霍,從而節省出大量的生產資料和產品。這種生產力的充分發展,保證了全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富足的物質生活,也保證了他們體力的發展和智力的普遍提升。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是有條件的,它必須在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下實現,必須服務於全社會成員的要求。生產力的充分發展也是有限度的,不是無止境地發展,而以能夠保證人的自由和發展為標準。

  第三,階級和國家的消亡。這方面最容易讓人困惑。真會出現沒有階級的、沒有國家的社會嗎?恩格斯的這個論斷到底何意呢?階級是客觀產生的,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產生的,階級的消亡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現實基礎。如果這個社會理順了生產關係,保證了人的訴求得到合理滿足,人與人之間共享社會財富,不再有極端的兩極分化,不再有剝削與被剝削,怎麼可能會有階級對立呢?與之同時,作為特殊階級利益代表的國家,也就變得不再可能。恩格斯所說的國家消亡,其實是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作為剝削階級的組織,作為某個階級的國家的消亡。在階級不存在的情況下,國家就從某個階級的代表,變成整個社會的代表。國家的消亡,因此不是無政府主義的翻版,說的是具有階級屬性的國家的消亡,迎來的是代表整個社會利益的「新國家」或者說「新機構」。這個「新國家」或者說「新機構」的中心任務,不再是保證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的統治,而是對事物進行管理,對生產過程進行領導,以保證社會中的所有人都能夠共享財富。

  第四,自由王國的最終到來。人類社會將迎來新的飛躍,將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在必然王國,人還沒有脫離動物界,個人不得不為生存而鬥爭,受生活條件的支配和控制。人與人之間的結合,人卻無法控制,它與人相對立,支配著人。人們無法弄懂客觀存在的規律,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自己的歷史,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在自由王國,人才最終脫離動物界,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社會是真正屬於人的社會,那時人完全掌握了作為異己力量的自然,理解了生產力的本性、性質,理解了它的活動、方向和作用,按照生產力的社會本性去行動,掌握了自然規律以及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人們不再受自然力的支配,不再受自己生產的產品支配,不再受人與人生產關係的支配。人自由了,這個自由是人與自然、與社會的真正融合,是人對歷史、對未來的完全掌控。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真正主人,第一次成為社會結合的主人,第一次完全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是人類社會奮鬥的終極目標。

  顯然,恩格斯這裡所講的未來理想社會實際上已經是共產主義社會了。正確理解其未來性,就要把它看成「未來」,而不是當成「現在」。既然是未來的奮鬥目標,就不是馬上能夠進入操作的具體手段。如果霸王硬上弓,偏要強行推出,照抄照搬地應用,必然會帶來重大問題。當然,我們也不能只看到「現在」,看不到「未來」。沒有未來的眼光,只看到現在,對未來充滿懷疑,於社會無益!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的未來性,這個問題的最大價值在於如何從「現在」通往「未來」?該如何為未來的社會主義理想社會而奮鬥?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能不重視生產力的發展,因為社會主義建立在生產力充分發展的基礎之上。但我們要謹記,如果不能及時調整現行的生產關係,不改革現行的制度體制,生產力就不會得到充分發展。搞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追求大多數人利益的實現,要善於捕捉並利用自然與社會發展的規律,保證整個社會生產的有序和良善運行。

  (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相關焦點

  • 馬克思恩格斯對"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分析批判及其當代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分析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的理論支柱,揭示其德國「哲學」前提;同時還剖析其小資產階級的階級實質,進而指出其癥結及本質所在。馬克思、恩格斯分析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的理論進路對於當今國內外關於什麼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相關討論有著重要的理論啟示與現實價值。
  • 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時代觀國家觀社會主義觀
    主辦方供圖   《馬克思列寧主義源頭活水論——時代觀、國家觀、社會主義觀》由北京大學王東教授和劉軍教授合著。開幕式上,王東教授介紹了新書的寫作過程和主要觀點。這部三卷本著作,是作者長期研究的成果結晶。開創21世紀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形態,關鍵在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時代新特徵、中國新國情創造性地結合起來。
  • 馬克思恩格斯的中國觀及其當代意義
    原標題:馬克思恩格斯的中國觀及其當代意義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學說來到中國將近120年,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也將近100年。那麼,馬克思恩格斯究竟是怎樣看待中國的,中國在他們心目中究竟是什麼樣子?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的中國觀問題。
  • 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恩格斯深入分析自由與必然之間的辯證關係,科學闡明作為一種觀念和權利表現的公平的基本性質和特點,進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哲學價值論的思想寶庫。首先,注重考察法的現象的價值評價。在恩格斯看來,法的現象的價值評價是政治價值評價與倫理價值評價的有機統一。一方面,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通過法律這一國家意志的形式,反映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體現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要求。
  • 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 2017年03月11日 10:12 來源:《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作者:鄒廣文 字號 內容摘要: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作者:
  •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的核心要義可以歸納為「四論四統一」的架構體系,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對立統一的革命動力論,量變與質變辯證統一的革命進程論,無產階級品質獨特性與階級基礎廣泛性相統一的革命主體論,革命目標確定性與具體策略靈活性相統一的宗旨策略論。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對當前中國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啟示。
  • 【深度報導】「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自然辯證法》與現代科學...
    梁教授指出,從其本質、內在邏輯和規律來看,信息技術尤其是數據技術給我們開闢了新的想像空間,使得科學與人文具有重新走向統一的可能性。這正是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返古開新之處。此外,從歷時性角度,梁軍教授還回顧和闡釋了《自然辯證法》產生的科技革命背景及其理論範式,論證了科學與人文的歷史演化與對立統一中的底層邏輯。
  • 這一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科學認識成果,至今為何仍顯示出強大的...
    這一科學思想體系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層次深入開展研究;它不是純粹的書齋學問,而是直接面向實踐的科學理論,需要我們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多下功夫;它也不是那種僵死的教條和封閉的體系,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生長著的活的理論,需要我們繼續做出新的探索。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應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 恩格斯思想的時代價值
    科學評價恩格斯及其思想科學研究與評價恩格斯及其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原中央編譯局常務副局長顧錦屏認為,今天我們對恩格斯最好的紀念,就是全面、系統地闡述恩格斯的生平事業和理論創新。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磊認為,學習恩格斯及其思想,就要學習恩格斯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忠誠,加深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學理研究,從而更好地捍衛馬克思主義,保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鋒芒,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仰海峰表示,恩格斯作為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在馬克思主義的創立、革命實踐、理論創新,以及對馬克思思想的捍衛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 第三屆「馬克思主義與法治中國」全國學術研討會暨「恩格斯思想...
    中國人民大學的張新教授以「論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重大貢獻」為題,認為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基礎,我們要採取「揚棄」的科學態度,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南京大學的胡大平教授以「作為科學家的恩格斯對法學建設的意義」為題,認為恩格斯相較於馬克思,表現出更強的科學自覺意識,認為歷史唯物主義要從到科學的維度和歷史的過程來理解。
  • 汪亭友:恩格斯晚年確實主張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嗎?
    聯繫上下文完整理解「93字」論述不難得出:恩格斯反對脫離工人階級解放而抽象地談論全人類的解放;恩格斯堅決反對鼓吹所謂超階級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觀;恩格斯晚年並沒有放棄無產階級革命原則,放棄共產主義理想;把它看成恩格斯在晚年主張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的「文獻事實」更是荒謬。最近,辛子陵提出要記住恩格斯的一段「93字」論述,揚言「沒讀過或沒讀懂這93個字,就是沒弄通馬克思主義」。
  • 恩格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貢獻
    他不僅撰寫了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而且闡發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內涵、原則以及未來社會的特徵等。恩格斯在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歷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本書中,恩格斯有七個貢獻:(1)闡述了英國工人階級產生的大工業基礎,他研究了最近60年的英國工業史,強調這是人類編年史中的一部無與倫比的歷史,「這種工業變革的最重要的產物是英國無產階級」;(2)把工人階級的狀況看作所有社會運動的基礎,「工人階級的狀況是當代一切社會運動的真正基礎和出發點,因為它是我們目前存在的社會災難最尖銳、最露骨的表現」;(3)了解無產階級的狀況,可以給社會主義提供科學基礎,「
  • 恩格斯晚年對資本主義新認識的啟示
    深入研究恩格斯晚年對資本主義的新認識,區分發展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和現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吸取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理解的片面性的教訓,從而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情況,對於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時代價值。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貢獻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貢獻啟示我們,既要用哲學方式把握經濟和歷史問題,對經濟活動和歷史給出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法、價值觀和人學的理解與闡釋,又要通過分析研究經濟和歷史問題從而使哲學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走向歷史的深處。   2.鮮明呈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性   恩格斯是和馬克思一起推動構建新世界觀的,所以,他對馬克思的新世界觀是有深刻理解的。
  • 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及其貢獻
    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發展所作的宏偉建樹,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他卓越的理論活動和傑出貢獻,已載入史冊,是任何人也難以否定的。李卜克內西曾說:「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他與馬克思有如一個巨人與另一個巨人,是不能分開的。」
  • 南哲思享丨張亮: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思想史方法及其限度——與西方...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學術界必須儘快克服「學徒」心態,基於自身足以和西方學界平等對話的科學研究成果,批判繼承這些方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方法體系,不負世界馬克思主義學術界的期待,將中國建成21世紀國際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研究的新中心。過猶不及:文獻考訂方法及其「神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南哲思享|張亮: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參見張一兵,特別是第一至第四章)他對政治經濟學的理解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第一,政治經濟學不是脫離現實的想像,而是關於現實的實證科學研究,它的形成與發展「是同社會的現實運動聯繫在一起的,或者僅僅是這種運動在理論上的表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2頁),只有通過並超越政治經濟學,才可能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獲得更高水平的科學認識;第二,「市民社會」或資產階級社會是政治經濟學的
  • 論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及其當代意義
    【摘要】馬克思主義就是運用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時代問題所形成的科學思想體系。在當代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時,必須堅持以下正確的做法:一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變成國人所接受並運用於中國當代實際的理論;二是深入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將其變成一種當代中國人內在的、本己的能力。
  • 恩格斯的資本批判及其特徵
    原標題:恩格斯的資本批判及其特徵 馬克思主義是與資本批判和對人的解放之路的探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恩格斯與馬克思共同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正如德國伍珀塔爾恩格斯博物館的展覽解說詞所指出的——「一個不屬於勞工階層的人卻想方設法要改變勞工階層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