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恩格斯(1820.11.28-1895.8.5)誕辰 200 周年,也是《自然辯證法》發表95周年。《自然辯證法》是恩格斯在1873年至1886年間陸續寫作的一部未完成的哲學著作,1925年由蘇聯第一次以德、俄文對照本的形式正式出版。儘管已經流轉百年,其所具有的學術價值和思想光芒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失而黯淡。
2020年10月17、24日,由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與《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部和《哲學研究》編輯部協辦的「《自然辯證法》與現代科學技術」學術論壇在北京舉辦。本次論壇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深化恩格斯及其《自然辯證法》的研究,以應對現代科技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一、探索建立《自然辯證法》與現代科技的內在關聯
本次論壇的主旨是:探索建立《自然辯證法》與現代科技的內在關聯。
《自然辯證法通訊》胡志強主編認為,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思想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在歷史和社會的框架下來理解人對自然的認識。這一理論洞見也為以于光遠等為代表的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者所繼承。中國化的自然辯證法研究一直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對人類生活的意義。當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革命性變革,向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哲學問題,而要回答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思想大解放和哲學大解放。
北京師範大學董春雨教授著重論述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有機結合問題,即「兩科」的聯盟,以及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包括《反杜林論》的哲學意義和人文高度。董教授強調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建立在 19 世紀自然科學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的,但同時又超越了當時的自然科學,這充分顯示了哲學的意義和價值,恩格斯在這方面給我們樹立起了一個光輝的典範,其思想的高度和深度是無可否認的。董教授還指出,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的產生和發展,無論從「人」的角度還是「事」的角度,都具有「兩科聯盟」的鮮明特徵。之後,他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分析了當前「兩科聯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應對策略,發人深省。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馮鵬志教授以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進入和傳播為切入點,系統梳理了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的發展階段和演進特徵,指出自然辯證法尤其是其所指向和塑造的馬克思主義科技觀,不僅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了始終在場的重要哲學滋養,而且也必將為21世紀中國更深入地把握科學技術的本質特徵、科技創新的國家方略和科技發展的文明深度提供時代性出場的哲學思維引導。
西安交通大學梁軍教授重點關注了「自然辯證法」的理論範式所提出的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問題。從科學與人文的歷史演化來看,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經歷了「原始的自發的統一」到近代以來的分化過程。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紀念恩格斯的一種路徑是深入拓展「自然辯證法」理論範式的時代價值。梁教授指出,從其本質、內在邏輯和規律來看,信息技術尤其是數據技術給我們開闢了新的想像空間,使得科學與人文具有重新走向統一的可能性。這正是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返古開新之處。此外,從歷時性角度,梁軍教授還回顧和闡釋了《自然辯證法》產生的科技革命背景及其理論範式,論證了科學與人文的歷史演化與對立統一中的底層邏輯。
這次論壇主要邀請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專家學者,也有若干科學技術哲學界的專家學者,他們給論壇帶來了新的視角。
山西大學梅劍華教授首先對比了唯物主義與物理主義之間的關係,分別從邏輯上和歷史上分析了二者的聯繫,並對物理主義的定義和分類做了更加詳細的闡釋。他還探討了邏輯經驗主義對形上學的態度,以及大眾哲學及文化差異所導致的相關問題。他指出對於一個時代的哲學問題,不能用一個簡單的哲學家及其思想代理和概括,因為其思想與大眾所關注的可能相差甚遠。哲學應該是去研究大眾的哲學問題,而不是給大眾留問題。做哲學研究,梅教授強調應該要找到被忽視的一面。
山西大學陳敬坤副教授認為當代泛心論提供了一種新的世界觀,不僅與唯物論和物理主義相容,同時也為意識和經驗提供合理解釋。他分析了泛心論世界觀的主要困難,討論了組合問題的解決路徑,對物理主義和反物理主義、意識與心靈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說,並對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南開大學陶鋒副教授對人工智慧和辯證法展開了自己的發言。他就自然辯證法的延伸——作為工具的人工智慧的規律、自然辯證法的挑戰——作為主體的人工智慧的法則,以及從人工智慧美學來看人工智慧與辯證法三方面進行了分析。陶教授強調人類應該堅持對人工智慧的可控與不可控的辯證思維,需要重視人工智慧的不可控要素,並在發言的最後從審美理性與和諧辯證法的角度提出了解決方案。
二、重新梳理《自然辯證法》的方法論前提
與會專家學者將《自然辯證法》置於恩格斯思想和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語境中研究,重新梳理了《自然辯證法》的方法論前提。
中國人民大學郝立新教授從紀念和緬懷恩格斯的角度出發,從宏觀上闡述了恩格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性,並對於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誤解進行了剖析和正確解讀。郝教授敘述了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過程中的貢獻,闡釋了恩格斯思想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的重要性,以及馬克思逝世之後,恩格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補充和完善、拓展和修正的重大意義。
首都師範大學陳新夏教授以「怎樣理解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為題進行了三個方面的精彩論述。陳教授對於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過程中擔當的角色進行了系統地闡述,指出恩格斯對於馬克思思想的解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並進一步肯定了對恩格斯的獨創性工作,提示我們決不能忽視並且需要認真對待恩格斯的重大貢獻。在發言的結尾,陳教授指出對恩格斯最好的紀念和緬懷,就是去認真解讀恩格斯的寶貴思想。
吉林大學賀來教授著眼於恩格斯50多年學術生涯所凸顯的哲學品格和哲學精神,從宏面層面探討了這對於推進我們今天當代中國哲學發展所具有的示範意義,他提出,恩格斯哲學生涯和哲學探求中所展現的不斷自我超越和自我批判精神,恩格斯通過在與人類文化的不同學科的批判性對話,既充分吸取其思想營養,同時又對其限度進行前提性的批判中,表達和生成自己的哲學思想,從而實現了哲學工作方式和表達方式的重大轉換,恩格斯對自然科學重大成果的高度關注和深入反思,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傳統,這對於深入把握哲學與當代現實生活的關係,推動哲學的當代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當代意義。他強調,今天學習和紀念恩格斯,除了對其著述和文本中的具體問題進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學習和傳承恩格斯這種哲學品格和哲學精神。
關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關係是與會專家學者廣泛涉及的問題。他們批判了「馬恩斷裂論」、「馬恩對立說」等錯誤觀點。
清華大學韓立新教授分享了關於廣松涉的「恩格斯主導說」的相關研究。他指出關於馬克思主義創立和發展過程中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分擔問題」,時至今日仍然存在爭議,並以《德意志意識形態》為例,以文獻學根據、思想證明、理論建構三個方面為依據,詳細闡釋了廣松涉對「恩格斯主導說」的證明思路。雖然韓教授並不認同廣松涉的研究結果,但是對於廣松涉的研究方法及文獻學,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仍然具有相當程度上的啟發。
中國政法大學文兵教授分析了諾曼·萊文的《辯證法的內部對話》對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曲解,認為萊文所謂馬克思恩格斯存在對立是站不住腳的。在萊文看來,他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各自分別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萊文認為,恩格斯只是簡單地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套用到了自然觀上,然後又推及到歷史觀上,這也與事實不符。但從實質上看,萊文是從黑格爾主觀意識方面來曲解恩格斯,同時也曲解了馬克思。文教授高度認同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在對費爾巴哈的批評時提出必須把關於社會歷史的科學同唯物主義的基礎協調起來並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造的觀點,認為這一表述中的協調並非是還原或套用,正是表明了自然觀與歷史觀既存在差異又存在統一的事實,而這一統一就是既辯證又唯物的新的世界觀理論即辯證唯物主義。
與會專家學者高度評價了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的貢獻。
復旦大學吳曉明教授首先討論了恩格斯一生的理論事業,肯定了恩格斯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偉大貢獻,強調了恩格斯無可爭議的唯物史觀創始人及卓越的闡述者和推進者的地位。唯物史觀既是共產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現實基礎,也對我們今天社會和哲學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吳教授進而辨析了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基本性質,針對自然史和人類史的不可分割、彼此制約的關係,突出了歷史科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
華東師範大學陳立新教授著重強調了恩格斯對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貢獻,他指出我們今天評價恩格斯的歷史貢獻,絕不能脫離時代處境來空泛地談,而應該把恩格斯放到整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來公正地評價,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和無可否認的。他深刻點明了要克服用所謂的真實歷史細節閹割和掩蓋歷史的歷史觀。
青年恩格斯思想及恩格斯和《資本論》的關係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密切關注。
南京大學劉懷玉教授從青年恩格斯哲學思想的歷史作用與當代效應方面展開自己的發言。劉教授分析了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指出恩格斯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是完全獨立於馬克思之外、甚至在馬克思之前通過完全不同的道路發現的,並分別歸納馬克思與恩格斯轉變之路的思想歷程。另一方面,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開闢了眾多的現代社會科學新學科新領域新視野,是一部貨真價實的百科全書式著作。在發言最後,劉教授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要關注城市社會問題,要用馬克思主義目光研究城市問題,闡釋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對當代城市和社會的共鳴感,點明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非城市化的傾向。
吉林大學白剛教授從青年恩格斯的早期著作《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出發,對恩格斯與《資本論》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解讀。白教授指出恩格斯的術語的革命,為《資本論》批判提供了主要的「經濟學範疇」。恩格斯否定「基督教經濟學」,開啟了《資本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揭示,確立了《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捕捉到了《資本論》關注的「軸心」——資本與勞動的關係,最終提出了《資本論》的根本任務——消滅私有制。恩格斯的《大綱》為馬克思開啟了一個不同於黑格爾哲學的經濟學的「新世界」,《大綱》就是《資本論》的經濟學「底本」。
中國政法大學吳照玉講師以「青年恩格斯對市民社會的批判及其局限性——以《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為考察對象」為題展開發言。她分別從恩格斯對市民社會考察的線索、《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對市民社會的分析所蘊含的人本主義和恩格斯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在何種程度上受到了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的影響等三個方面進行了考察。
南京大學唐正東教授對恩格斯在《神聖家族》中的思想建構及其學術貢獻方面發表了精彩的演說。他論述了當代國外一些專家對於恩格斯在《神聖家族》中的學術貢獻進行弱化是錯誤的,重新解讀了恩格斯《神聖家族》所作的章節的哲學意義,否認恩格斯僅僅是一位現實的中立的調研者,對恩格斯敏銳的批判者和發現者的身份進行界定和強調,並指出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思想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和發展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北京大學聶錦芳教授闡釋了他對恩格斯的資本批判及其當代價值的理解。他指出,馬克思主義是與資本批判和對人的解放之路的探究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恩格斯在七十五年的生命歷程中,親身感受了資本時代的「疾苦和病症」,悉心清理了資本形成的歷史過程和現實運動,並通過整理《資本論》手稿完成了對資本邏輯和結構的體系化建構,更藉助工人運動有效地探索了超越資本的實踐方式。恩格斯去世後,資本世界發生的很多變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其展開的一系列工作所產生的後續效應。而20世紀後期以來「消費社會」、「數字資本主義」的來臨,不過是資本所帶動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趨勢的最新體現。只要資本仍然是塑造世界的重要力量和方式,無產階級就不會消失,但革命之路依然艱難而漫長。在此意義上,恩格斯的資本批判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與會專家學者還抱著與時俱進態度對恩格斯著述和文本中的具體問題進行了討論。
北京師範大學沈湘平教授重思了恩格斯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論斷,提出了「哲學基本問題」新的解讀。他強調「哲學的基本問題」必須同時具有貫穿性、全局性、不可避免性,並且分別從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和價值論的層面上提出了世界從何而來、人能否把握世界、人如何改變世界以及人如何評價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四大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張文喜教授重點分析了恩格斯歷史合力論的基本精神,認為恩格斯歷史合力論深刻描述了現代人類的困境,並且指出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並非是在歷史認識論的意義上闡發義理的,而是從根基上即歷史存在論的方面加以考察。張教授批判阿爾都塞的斷裂論以及馬克思與恩格斯對立理論,給出了正確理解歷史合力論的方法,最終突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及他們想要爭取的就是可稱作利益或欲望的權利這一結論。
首都師範大學黃志軍副教授指出,在思想史的意義上,從恩格斯到伯恩斯坦,再到盧卡奇,辯證法的思想內涵和實踐指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一深刻的變化根源於當時社會實踐狀況的更迭,反映在時代的思想表徵中,則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話語的流轉與變更。恩格斯辯證法的科學規律話語是為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提供科學證明,伯恩斯坦辯證法的革命策略話語試圖為當時的社會主義實踐尋求理論基礎,盧卡奇辯證法的社會歷史話語則是試圖回到黑格爾辯證法重新喚起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性或總體性的認識。這三種話語的根本分歧是對黑格爾辯證法的不同闡釋,其根源是他們對現實社會生活實踐的不同體驗與理解,這對當代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來說是一種歷史參照,也是一種現實啟示。
三、深化闡釋《自然辯證法》的辯證法內涵
本次論壇在深化闡釋《自然辯證法》的辯證法內涵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南開大學王南湜教授發表了關於「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精彩演說,他犀利地指出當今學術界許多的理論研究對恩格斯實質理解並沒有把握到,人們忽略《自然辯證法》只是一部手稿而非一部完整著作,以及忽略了恩格斯和馬克思科學家和哲學家的雙重身份,以至於不能很好地把握和研究《自然辯證法》。其次,他強調不能把手稿純粹當作一部著作來理解,而要從整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中來理解其深刻的內涵。最後,他系統地闡釋了「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一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進行更加深刻的剖析和理解。
南京大學胡大平教授從恩格斯的科學家身份展開討論,他首先強調了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之一對身後世界影響至關重要的意義,批判了第二國際以來對恩格斯的曲解,指出我們在恩格斯誕辰二百周年之際,更應該著重思考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的獨特意義。如果離開對恩格斯思想正確的理解和思考,就不能公正的評價恩格斯的歷史貢獻。
武漢大學汪信硯教授以「恩格斯的自然觀與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為題闡述了他關於恩格斯自然觀的本質特徵、基本內容及其重要意義的獨到見解。他認為,恩格斯的自然觀不能歸結為其在《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等著作中所闡述的自然辯證法理論,而主要表現為其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所闡述的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論,即以實踐觀點為基石、以自然辯證法理論為方法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它對人與自然的分化過程、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與自然的矛盾及其協調途徑作了深刻闡發。他指出,恩格斯的自然觀特別是他關於必須通過正確地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來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論述,對於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北京師範大學張曙光教授以《自然、神性與人文》為題,闡述了他關於承認自然界優先地位及自然性的觀點。張教授首先指出我們必須要承認自然界的獨立性和優先地位,當然這一認識和信念是在人類的活動即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關係中得出的,但不能由此就認為自然界及其自然性只是社會歷史範疇,因為人類社會歷史只是人與大自然的一部分所實現的「本質的統一」,儘管這個進程可以不斷展開,但永遠不可完結,人類也永遠生存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張教授還從歷史的角度解讀了自然、神性和人文的關係,指出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上古時代的人類都認為大自然是充滿神性和靈性的。而到了近代,隨著現代化在西方和非西方的次第展開,自然的神聖性逐漸被消解,人類的主體性、人類社會及文化的作用顯著提高,這樣就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和緊張。反觀中國思想史,尤其是道教學說推崇天地萬物的自然性,即它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人之道效法天之道。莊子還提出「天」不僅是「在天之天」,而且是「在人之天」,荀子也有相關論述。最後,張教授突出強調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應當有自知之明,從根本上順應自然。人類固然需要利用和發展科技的力量,但科技不過是人類利用各種自然物質形態本身的性質,使在自然狀態下不能結合的自然物質結合起來。人類應該真正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謙遜的姿態。
北京大學楊學功教授從《自然辯證法》在科學上的價值,《自然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的定位,以及《自然辯證法》的哲學意義等三個角度,論述了《自然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史上的地位。他指出,無論是根據愛因斯坦和列奧·阿龍斯的評價,還是根據當代物理學和科學史的客觀事實,《自然辯證法》這部手稿在科學上都沒有什麼價值。但這不意味著否定《自然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史上的地位。事實上,在理論分工的意義上,恩格斯開拓了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和自然觀研究的新領域,這是馬克思沒有從事或較少從事的「幾個專門的領域」之一,是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的獨特貢獻。而《自然辯證法》的哲學意義則集中體現為恩格斯所闡述的哲學自然觀,它既不是實證意義上的自然科學,也不是黑格爾式的思辨自然哲學,而是實踐唯物主義或歷史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它強調從人的感性實踐活動出發來考察自然界,強調自然史和人類史的相互制約,同時又承認自然界相對於人類活動的客觀實在性和優先地位。恩格斯所闡述的自然觀與馬克思的自然觀不是互相對立的,而是互補的,只要恰當地闡述和正確地理解,它仍然具有無可爭議的當代價值。
南開大學孔明安教授從精神分析的視野對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意義進行了新解讀。他指出,我們首先需要對辯證法概念進行重新理解,辯證法是對立雙方的相互依賴和相互對立,而非單方面的一方戰勝另一方,因此必須消除國內對辯證法的嚴重誤解;就此而論,恩格斯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是非常熟悉的。不僅如此,恩格斯將辯證法運用於人與自然的分析,指出了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須尊重自然。而現代精神分析理論有關人與自然之間「創傷裂痕」關係的觀點進一步佐證了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論點,即人與自然之間始終存在著張力,二者之間只能保持某種脆弱的「平衡」;任何試圖一勞永逸地解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觀點都是痴人說夢。只要人類存在一天,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就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從多種多樣視角來探討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思想是這次論壇的鮮明特色。
北京師範大學魯克儉教授以「作為自然哲學的《自然辯證法》:兼論恩格斯自然哲學與謝林、黑格爾自然哲學的關係」為題進行了主題發言。魯教授分別從自然辯證法即自然哲學、馬克思論自然史、自然史是否等於博物學、自然史是否人化自然、大歷史觀(人類紀)、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然哲學(物活論)、恩格斯自然哲學更接近謝林自然哲學而非黑格爾自然哲學等七個方面展開討論,最終得出馬克思與恩格斯在歷史(社會)和自然領域都不存在根本差異,二者的思想是大同小異的。其次,魯教授提出教科書關於辯證法與形上學的對立論是對恩格斯自然觀的誤讀,因為恩格斯所強調的新自然觀是引入時間之矢的發展觀(自然史),不是簡單的位移運動,而是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可逆發展。
中山大學馬天俊教授以「自然辯證法與自然科學辯證法」為題,探討了十九世紀以來自然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差異,特別是思辨性的概念批評與實際自然科學研究的不同。他以「恩格斯——肖萊馬——脂肪烴」為例,指出肖萊馬研究脂肪烴這一具體自然對象,既要做實驗,也要做數理計算,這是典型的現代科學研究。恩格斯也會談脂肪烴、自然和化學,強調「三大規律」,但他既不下實驗室,也不做真正的數學推算,其真理性訴諸一般理智,沒有實驗或數理的確證程序,沒有自然科學上的實質意義,這是哲學性的反思。因此《自然辯證法》的自然辯證法,以及混雜其間的概念批評——近乎科學哲學意義上的自然科學辯證法,屬於某種自然哲學思考。這對實際的自然科學與其說有「指導」作用,不如說有「參考」價值。
中山大學徐長福教授通過闡釋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對一般辯證法的規律、來路、證明方法及學習途徑的論述,分析了經驗命題與範疇命題在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命題中的不同構成作用,揭示了辯證法規律所具有的不為經驗事實所證偽的絕對性,以及這種性質與其唯物主義基礎的內在矛盾。
中山大學榮偉傑博士以他的出版的專著為底本,考察了恩格斯的發展觀,力圖檢查它在邏輯論證上是否合理,以及在理論論證上是否自洽,最終得出不論是恩格斯對黑格爾的批判,還是他的發展觀本身,都需要重新解讀。
中國人民大學張秀琴教授以早期《自然辯證法》傳入中國的譯本為主題,分享了近代學者杜畏之《自然辯證法》中譯本的相關情況。張教授系統地介紹了杜畏之的人物生平及其生活年代的社會現狀,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解讀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傳播的必然性,以及蘇聯對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研究在國內的傳播為中國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做了前期的掃盲工作。除了對杜畏之譯本出版過程的解讀,張教授還對這個譯本譯文進行了考證,解讀了哲學諸多術語的翻譯變遷,增加了本次論壇的趣味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楊洪源副研究員從恩格斯《反杜林論》中的自然辯證法思想出發,強調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必須注重思想前提,即對唯心史觀的批判。其次,對辯證法的批判必須具有普遍性的視角,也不能矮化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證對象,而應該認真對待諸如杜林等人的思想及作品。要想解讀恩格斯的思想,則必須先讀懂恩格斯批判對象的著作,從思想中感受思想的超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盧斌典博士詳細論述了恩格斯寫作《自然辯證法》的歷史和理論背景,對自然辯證法的定義、自然辯證法與「歷史科學」、「歷史辯證法」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探討,反駁了國外馬克思主義者對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思想的誤解,解讀了自然辯證法的科學內涵,強調了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可磨滅的貢獻。
《自然辯證法通訊》編輯部李斌主任對本次論壇進行總結性發言。李斌從科學和人文融合的角度,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自然辯證法的合作有助於推動對新科技革命的理解。科學的跨越發展,需要哲學的啟發和激勵。哲學與科學的相互促進,有助於創造開放活躍的思想環境,推進新理論、新思想和新方法的產生。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程廣雲教授簡單總結了參會專家學者的發言,強調了恩格斯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闡釋了時至今日仍然對科學與人文結合具有指導意義的自然辯證法思想,並從為什麼要紀念恩格斯、紀念恩格斯何種思想和怎樣紀念恩格斯三個方面重新闡明了舉辦本次學術論壇的動因和意義。哲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合,不僅有助於推動對新科技革命的理解,而且對自然科學的跨越發展也有相當程度上的啟發和激勵。
(轉載自然辯證法通訊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