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現場)
1820年11月28日晚9時,革命導師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後的2020年11月28日晚7時,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以下簡稱「文新學院」)在江安校區舉辦了「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讀書會」。四川大學講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陳力丹作為導讀者,與文新學院師生共讀恩格斯的新聞學文章《瑞士報刊》,以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在交流與思考中深入學習恩格斯的新聞思想。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操慧教授、文學與新聞學院朱至剛教授分別任讀書會線下和線上主持人,線上線下共120名師生參加了讀書會。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操慧教授主持讀書會)
在讀書會現場,7位文新學院的學子發表了關於《瑞士報刊》的閱讀心得,從不同角度闡釋了自己的見解。
博士生第五淳,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宏觀論「精神交往」的視角,反思我國當下的信息傳播,認為發達的媒介技術並不意味著高質量的精神交往,我們應藉助漢字的表意性與空間性特徵來更好地發揮視聽媒介對精神交往質量提升的作用。碩士生董源則從恩格斯從政治角度對瑞士報刊的分析,指出,我國媒體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
基於對《瑞士報刊》的細讀,本科生冷思言和姚尚遠,分別對文章的文本結構和方法論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恩格斯強調媒體環境對記者的正向激勵作用,這是在他對瑞士各州報紙貧乏,故步自封的批評中隱含的,反向推出了對於理想媒體環境的要求;恩格斯對報刊的觀察,從基礎條件到整體環境再到具體列舉,以政治分析和社會環境的視角切入,由淺入深地抓取事物的內外矛盾和問題的本質,這樣的思路是值得研究者學習的。
碩士生李彪認為,《瑞士報刊》一文將「歷時的過程」建立在原材料基礎上,這是貫穿於馬恩哲學之「辯證思維」的「反身」實踐。碩士生劉哲認為,我們應該關注恩格斯評價報刊的科學評判方式,並以此鏡鑑我國當下的新聞業實踐。碩士生李定澱發現,恩格斯的文章中9次用「故步自封」來批評瑞士報刊,這是他在強調報刊要站得高,保持進步、批判、獨立的思想,以遠見卓識的眼光看問題。
同學發言後,張玉川副教授說:我們在閱讀時,應該了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產生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思想。例如,恩格斯《瑞士報刊》中的「固步自封」一詞可能並不僅指報紙思想中的問題,這種論述的產生或許與當時瑞士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
(張玉川副教授)
陳力丹教授對同學們的發言做了點評。他肯定了兩位本科生對《瑞士報刊》文本結構和方法論的把握,同時也指出了同學發言中的不足。陳力丹教授說,恩格斯1842年以來在英國、比利時、法國觀察和參與過大都市報刊的工作,他具有較為宏大的眼光,應結合當時瑞士較為閉塞的歷史環境、地理位置,來理解他對伯爾尼報紙「固步自封」「粗暴無禮」的批評,不應僅解讀字面意思。他還表示,若要深刻理解恩格斯的新聞思想,還需從原典出發,充分理解文章寫作的背景。例如閱讀《瑞士報刊》一文時,可以配合閱讀麥肯齊的《瑞士史》和克利姆的《恩格斯文獻傳記》等書,以此來理解恩格斯的文章與思想內涵。
(陳力丹教授線上點評)
隨後,陳力丹教授對《瑞士報刊》一文進行了進一步講解。他介紹,恩格斯因為《新萊茵報》出版地科隆戒嚴,他有被捕危險而流亡。他從法國巴黎徒步至瑞士伯爾尼政治避難。這篇文章是他離開伯爾尼返回科隆之前寫的最後一篇文章,積累了觀察和參與瑞士報刊工作兩個月的經驗和資料。在這段時間裡,他筆耕不輟,寫了大小33篇新聞,參加了瑞士工人運動,做了大量宣傳《新萊茵報》的工作。
接著,他對《瑞士報刊》蘊含的新聞思想進行了詳細解讀,並將其歸納為「記者發揮自己才能的環境條件」「黨派與黨的報刊」「報刊和政府」「報刊的民族特點和階級或黨派的屬性」和「辦報人的觀點和報刊的觀點」五個方面。陳力丹教授認為,恩格斯在《瑞士報刊》中以報刊黨派屬性為縱線、以報刊民族特點為橫線來研究報刊狀況的方法值得借鑑。他說:恩格斯的報導完全從事實出發,取譬精警,評價恰如其分。讀著這篇通訊,能夠明顯感覺到作者的無產階級立場,也必須承認他的報導是客觀的,因而這篇報導寫法也值得我們學習。陳力丹教授說,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恩格斯批評瑞士報刊狹隘性得出反向的結論,媒體不應僅追求眼前利益,而應胸懷世界、放眼世界,唯有在長遠的目光下才能做好眼前的工作。
最後,陳力丹教授列舉了一段恩格斯旁聽瑞士議會發言後關於議員杜福爾將軍發言的文字,描繪得栩栩如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此,他鼓勵同學們寫好新聞。
同學們表示,通過與陳力丹教授一起閱讀恩格斯的《瑞士報刊》,不僅對寫作背景和恩格斯的新聞思想有了深入了解,還收穫了頗多思維上的啟示。今後的學習中要注重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原典著作,努力開闊眼界、體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