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昊青、鄭祥福:馬克思道德理論範式決疑|馬克思主義與倫理學

2021-03-01 倫理與公共性

馬克思道德理論範式的證成,也就意味著馬克思道德理論的證成。儘管馬克思沒有專門的倫理學著作,但這並不意味著馬克思沒有自己的道德理論。從馬克思理論的實質及其理論旨趣或主旨來看,事實上它也確實是一個具有規範內涵的理論。因為整個馬克思理論都是在探索他中學時期就確立的實現「人類的幸福和完善」這一價值目標的現實可能性與具體的實現途徑和方法。一方面,他的理論為這一目標探索奠定了現實可能性的基礎,即歷史必然性,從而使這一價值目標成為符合歷史必然規律的科學理想。另一方面,馬克思理論探索了實現那一價值目標的具體途徑與方法,即根本途徑與方法是發展生產力,在歷史條件具備的前提下主要途徑和方法是階級鬥爭與暴力革命。如果將整個馬克思理論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為「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道德理想提供現實理據和實現途徑與方法。當然,馬克思道德理論不能化約為一句話,他有涉及道德領域諸方面的豐富內容,並正伴隨著理論界的不斷深入研究而被發掘出來。馬克思道德理論的基本框架經過國內外百餘年來的探索已基本弄清,缺的只是合理、合法與科學的辯護。這也是導致持續不斷的關於「馬克思到底有沒有道德理論」爭論的「病根」之所在。當然,說馬克思道德理論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弄清楚,並不等於所有內容都弄準確了,相反,其中尚有諸多瑕疵乃至謬誤亟待澄清,這是值得認真對待的工作。但在這裡無法展開,只能暫時先澄清兩個主要褊狹,因為這兩個褊狹影響普遍而巨大,甚至直接影響到馬克思道德理論範式及其道德理論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首先要澄清的問題是:人們對「社會存在決定道德意識」的簡單化解釋。對「社會存在決定道德意識」的簡單化解釋的突出表現是將之簡單化約為「經濟決定論」和「生產力決定論」。這種化約理解,儘管沒有根本性錯誤,但卻將「社會存在決定道德意識」的豐富內涵化約掉了,同時也使得這種化約後的馬克思道德理論喪失了諸多重要功能而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的諸多道德現象。例如,化約後的馬克思道德理論無法圓滿地解釋道德的歷史繼承性、民族性、個體差異性,以及在同樣經濟基礎或生產力發展水平之上卻存在著巨大道德反差等等現象,並會使其失去社會批判功能。倘若人們能夠詳細而準確地理解「社會存在」的內涵,則以上弊端皆可以避免。毫無疑問,「社會存在」的內涵至少包含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文化諸形態等等。由此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道德作為一種被「社會存在」決定的意識形態,雖然從總體上看,最終和根本的決定力量確實是生產力或「經濟基礎」,但「最終」和「根本」並不等於「唯一」,社會制度和文化諸形態對道德的影響不僅不能被簡單地「化約」掉,而且無論從理論還是經驗看,其影響既直接也有力。更何況最終源自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決不可能像機械作用那麼簡單而整齊劃一,而人的意識也不可能完全被動地被決定,否則社會和人豈不都成了機器?這恰恰是被馬克思嚴厲批判過的機械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這些事實充分說明,絕不能簡單地將「社會存在決定道德意識」化約為「經濟決定論」和「生產力決定論」等諸如此類的「單一因素決定論」和機械決定論,道德現象背後有著複雜而豐富的多種影響因素,絕不是「單一因素決定論」和機械決定論能夠解釋得了的。而且「單一因素決定論」還面臨著將馬克思道德理論扭曲和消解的危險。因為將馬克思道德理論化約為「經濟決定論」和「生產力決定論」的做法,不僅會使馬克思道德理論喪失內容的豐富性與解釋功能的全面性、實踐功能的個體性,乃至於喪失了作為道德理論的聲譽,還會令人們習慣性地將道德問題方便地歸咎於生產力或經濟基礎,從而將道德改善的希望完全推給生產力或經濟發展。其現實危害在於,不僅將改善道德狀況的責任推卸掉了,而且還將馬克思道德理論強制性地理解為道德宿命論。全面而正確地理解「社會存在決定道德意識」的內涵,不僅可以全面恢復和增強馬克思道德理論的解釋功能與實踐功能,使之更具合理性與科學性,而且還能夠使馬克思道德理論煥發出其他道德理論無法比擬的社會批判功能。因為,既然是「社會存在決定道德意識」,那麼,一定社會的道德狀況就成為了反映這一「社會存在」狀態的「症狀」。這就意味著一定社會普遍發生的道德問題儘管與個人的道德認識和意識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卻應歸咎於一定時期的「社會存在」狀況——人是什麼樣的,取決於人的現實生活條件,取決他們生活其間的社會關係,「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係,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係的產物」。這種強大的社會批判功能是現代西方那些將道德來源訴諸人性、生理組織、宗教信仰或社會之外的其他因素的道德理論所不具備的,因為道德來源決定了道德批判的指向與對象。也許,羅爾斯正是從馬克思這裡受到啟示,才將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各種社會衝突和道德問題歸結為一個問題:社會制度缺乏正義,而不是歸咎於個人道德素質;相反,他認為正義的制度能夠內生出穩定自身的力量,即人的正義感,並由此展開了其一生的事業:社會制度正義研究。羅爾斯在向學生推薦馬克思時說:「我選擇馬克思,是因為他現在還沒有得到認真的對待,而了解他的思想很有意義。……我試圖儘可能系統地表述他的思想。我不知道這是否達到了效果,但我試圖這樣做。」

其次要澄清的問題是:將「生產力標準」定為馬克思道德判斷的最終標準所存在的褊狹。「生產力標準」作為馬克思道德判斷的最終標準,似乎已經無可置疑了。但這並非真的是不可質疑的絕對真理。試想,假若「生產力標準」是最終標準,那麼,生產力就成了最終價值,亦即最高價值了。倘若此,我們又將人的價值置於何處?將「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一終極追求置於何處?更何況,有許多道德問題本與生產力無關。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將與以「生產力標準」作為最終的判斷標準發生無法相容的根本衝突。由此看來,將「生產力標準」定為道德判斷的最終標準是存在問題的。那麼,將「生產力標準」當做馬克思道德判斷最終標準的認識偏差從何而來呢?若從理論內在邏輯上分析,這種認識偏差只可能來源於兩個原因:一是由於將「社會存在決定道德意識」化約為「生產力決定論」而導致的;二是因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終極追求需要通過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夠實現,因此將「生產力標準」定為道德判斷的最終標準。除了這兩個原因,似乎找不出更符合邏輯、更有說服力的原因了。但稍加分析便可看出,這兩個原因或理由根本不能證成將生產力定為最終標準的結論。第一個原因或理由前面已經做過分析,是由本身存在問題的「化約論」導致的片面結論。第二個原因或理由則根本無法合乎邏輯地推出將生產力定為最終標準的結論,因為它已經指明生產力只是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一終極目標的手段。也就是說,生產力之所以有價值還只是因為它是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手段,亦即「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反而是判斷生產力價值的標準。這豈不是說,「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才是馬克思道德判斷的最終、最高標準!至此,所有的問題就豁然解開了,真正的最終標準只能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一最終標準得以矯正或確立,既能夠解釋人們對馬克思理論及其實踐中所產生的諸多疑問,又能很好地維護馬克思理論的統一性、合理性、規範性與科學性。而且,這一最終標準意味著,凡是在具體歷史條件下有利於促進或維護「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都能夠得到馬克思道德理論的肯定,反之則應被否定。當然,這一最終標準的矯正或確立,並不意味著「生產力標準」就沒用或無足輕重了,其實兩者是辯證統一的。同時,正如我們不能簡單發將「社會存在決定道德意識」化約為「經濟決定論」或「生產力決定論」一樣,也不能簡單地對待馬克思的道德判斷標準,否則就會將馬克思道德理論當成單純的「社會倫理學」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這兩條標準邏輯融貫地演繹成能夠適用於各種具體道德情境的若干具體判斷標準,由此形成一個和諧融貫的判斷標準體系。如此,才能真正發揮馬克思道德理論的實踐功能。

綜上所述,馬克思不僅有自己的道德理論範式,而且從某種程度上看,還是彌補或醫治現代西方道德理論範式缺陷與「病症」的良方。因而,在一定意義上看,它是比現代西方範式更具科學性、合理性、社會批判性乃至當代性的道德理論範式。由此亦可撥開籠罩在馬克思道德態度上的「矛盾」迷霧,即馬克思為何既對現代西方的各種道德理論與說教進行無情的嘲諷、挖苦與不屑,又對資本主義制度和各色論敵進行猛烈的道德批判,而且還滿懷崇高道德熱忱地將一生都奉獻給了為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迷霧」之源,皆因馬克思道德理論範式與現代西方道德理論範式的根本不同所致,亦即馬克思拒斥的是西方現代道德理論範式下的各種道德理論與說教,而並非拒斥道德本身。馬克思更不是個「非道德論者」,相反,馬克思有自己的道德理論與道德立場,只不過與西方現代道德理論範式相異罷了。

相關焦點

  • 金德楠:建構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中的理論形態與誤讀範式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道德建構主義;倫理社會主義;反道德主義;道德建構主義是一種承認道德主體對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具有能動性構成作用的道德論分析範式。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對人的能動性與實踐性的肯認,使它突破了傳統道德理論單純停留在認識論領域探討道德建構的理論局限性,不僅揚棄了客觀唯心主義道德理論訴諸人類社會歷史之外的某種先驗的道德原則來闡釋道德現象的理論範式,而且形成了從現實中人的實踐活動以及由此衍生的社會關係出發探討道德建構的科學範式。
  • 萬俊人:馬克思及其社會倫理批判 | 馬克思主義與倫理學
    我個人的解讀體會是,由於資本主義社會代表著西方現代社會的歷史演進全過程,而西方現代性乃是現代世界或現代社會五百餘年的基調和主色,因此,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把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理論視為一種較早成熟的代表性西方現代性批判理論。事實上,作為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之早期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所繼承和發揮的,正是馬克思的這種社會批判理論傳統。
  • 倫理學理論發展30年
    理論演進的階段與範式 中國倫理學理論的30年,大致經歷了反思性啟蒙、世俗化、社會化三個發展階段。1978年到1990年前後,是以反思「文革」為內容的倫理學理論反思性啟蒙階段。「文革」結束後,人們首先從反思的立場上發現了人的權利和價值。
  • ...新時期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學術界的理論旅行——以薩特為例
    具體來說,在改革開放初期,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起到了配合解放思想、呼喚人性、弘揚人道主義的作用;到了90年代,學者們開始在主體性轉向和異化批判的範式下研究這一理論;世紀之交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的討論,最有影響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存論轉向」,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成為這一轉向的理論資源;新世紀以來,對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變得多元與精專,並展現出與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合流的趨勢。
  • 唯物史觀理論演進的研究範式
    與《形態》的「唯物史觀經典表述」相對應的研究範式是哲學批判範式,與「剩餘價值學說」相對應的唯物史觀研究範式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範式。為此,許多學者也把《<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中的唯物史觀表述視為「唯物史觀經典表述」。然而,縱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史,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研究並不只是使用了上述這兩種研究範式,而是還包括第三種研究範式,即人類學研究範式。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範式的前提和核心
    (一)解釋範式 解釋範式是比較常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範式,在學術表達上,常用「回到馬克思」「以西解馬」「回到原生態」等來展現自己的意見。另外,方法論範式非常重視對中國理論和文化的運用、創新和發展,對中國具體實際的具體內涵、範疇認識還不全面,很容易讓人誤解為中國具體實際就只是中國理論、中國文化,壓縮了中國具體實際的空間格局。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從本質上說,這種變革顯現出當代哲學的一種專業化、實踐化的傾向,即哲學已經不再堅持原有的元理論模式,相反,現在很多哲學研究已經越來越現實、具體化了,那種曾經無限風光的形上學式的研究已經越來越少,相反,新一代哲學家還會把哲學研究落實到一些具體的案例中去。從19世紀末的生命哲學到20世紀後半葉及至當下的生命倫理學的這一發展進程,反映的恰恰是哲學研究在當下的範式轉換和正在發生的現代哲學的轉型。
  • 張曉萌|馬克思主義正義理論的三重向度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繼承了西方哲學傳統,更重要的是完成了對其批判與超越,從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高度揭示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表達了對人自身全面而自由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追求。歷史唯物主義的敘事話語在承載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為探討馬克思的正義理論留下了理論難題,即馬克思從未試圖探討正義的規範性原則.也沒有嘗試建構系統的正義學說。如此,馬克思主義是否存在正義理論?
  • 李義天:馬克思的平等概念:質疑與重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平等;社會主義平等;共產主義平等;隨著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倫理學研究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研究也步入新的階段,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這一方面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研究越是向前推進,其科學性和實證性的理論品質便越是得到突出和強調。
  •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道德觀鮮明的辯證批判性特質,不但對整個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而且對指導我們科學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道德問題、理性定位社會主義道德的功能與作用、正確選擇社會主義道德發展的前進方向具有鮮活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道德觀;辯證批判性;利益;道德  鮮明的階級性、科學的批判性和強烈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區別於其他道德理論的顯著特徵。
  •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意識形態兩種理論解釋比較
    意識形態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在最早被法國哲學家德·特拉西在19世紀初所提出時,就具有了強烈的政治色彩;意識形態作為一個名詞,在被馬克思運用時通常也攜裹著貶義的性質。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形成過程可以說就是一個批判的過程,當然也是一個繼承的過程;但批判必然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觀點建立的前提和基礎。
  • 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羅國傑教授對中國倫理學的貢獻
    其獨著、合著和主編的主要著作有:《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倫理學》、《倫理學教程》、《西方倫理思想史》(兩卷本)、《中國倫理思想史》(兩卷本)、《中國傳統道德》(五卷本)、《中國革命道德》、《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11卷本)、《人生的理論與實踐》等等。   2015年3月9日,羅國傑教授永遠地告別了我們。
  • 「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沿論壇」第39期 「MEGA²中的馬克思恩格斯關係問題」順利舉行
    在《悲劇性騙局:馬克思反對恩格斯》中,N.萊文在承認馬恩一致性的基礎上,從哲學素養、哲學基礎、哲學理論、經濟理論、社會發展理論、共產主義理論等六個方面,區分了兩種不同的體系,即馬克思主義與恩格斯主義的根本對立,認為馬克思主張自然主義的人道主義、否定的實踐;恩格斯則是以社會主義生產率名目出現的機械唯物主義者、社會實證主義者,推崇工具理性與清教職業倫理的道德規範。
  • 《生態倫理學導論》書評,以道德理論為基礎來解釋諸多自然謬論
    《生態倫理學導論》書評,以道德理論為基礎來解釋諸多自然謬論《生態倫理學導論》英文書名:Ecologic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作者:Patrick Curry近年潮流興環保,我一直對這個議題很有興趣。剛好大學開辨環境道德哲學的課,很可惜上課時間不適合,我沒有機會修讀。
  •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餘玉花:馬克思的觀點給我很大啟示
    【編者按】2020年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突出貢獻獎」揭曉,9位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期在高校公共政治課教育教學一線工作,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尚健在的本市老專家獲此殊榮。
  • 作為批判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及其歷史影響
    霍克海默這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對馬克思理論的定位,並不只是形式的規定,而是從理論根據和內在實質的方面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性質。然而,法蘭克福學派雖然命名了社會批判理論,並且強調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對於批判理論的奠基性,但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闡釋卻從盧卡奇化的韋伯理性主義批判出發,誤識並且一定程度上遠離了馬克思批判理論的基礎,批判理論總體上走向了理性主義和主體主義批判的道路。
  • 「事實—價值」的辯證法與馬克思的正義論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圍繞馬克思正義論展開的學術爭鳴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學界的熱點景觀,其爭論焦點在於,馬克思是將「正義」理解為與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相一致的事實判斷,還是從規範意義上做出的應當與否的價值判斷。
  • 南哲思享|劉懷玉、王賽:改革開放新時期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具體來說,在改革開放初期,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起到了配合解放思想、呼喚人性、弘揚人道主義的作用;到了90年代,學者們開始在主體性轉向和異化批判的範式下研究這一理論;世紀之交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的討論,最有影響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存論轉向」,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成為這一轉向的理論資源;新世紀以來,對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變得多元與精專,並展現出與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合流的趨勢。
  • 程恩富: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學派的代表
    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程恩富的學術貢獻,主要在於創新現代政治經濟學、創立了海派經濟學學派和首創大文化經濟學。他倡導和秉持「世情為鑑,國情為據,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的學術精神,即以馬克思經濟學的方法和理論為基點,科學綜合古今中外的合理經濟思想,構建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揭示當代中國經濟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的經濟學範式。
  • 公民政治倫理:政治倫理不可或缺的部分——讀《政治倫理學——歷史...
    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倫理而言,將具體研究這些目標、關係、行為、制度的倫理內涵、倫理意義及在馬克思主義視域內,其所應遵循的倫理規範與倫理法則。  《政治倫理學——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一書,是作者高惠珠與當年選修此門課程的研究生們共同探索、研究、合作的產物。此書是在「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面向當代中國實際,吸收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同行研究成果,認真總結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