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學派的代表
轉自中國經濟新聞網 2014-05-21 10:05:03
程恩富簡介
程恩富,1950年7月6日出生於上海,獲復旦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首批學部委員、學部主席團成員兼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科院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擔任全球學術團體——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會長、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會長和全國經濟規律研究會會長;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家和教育部的社科基金與社科獎的評委、國務院學位辦學科評議組成員;俄羅斯彼得堡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10多所高校的榮譽或客座教授;主編五份重要學術期刊在中國和英國出版。
主要從事中外馬克思主義及其經濟學、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理論、外國經濟理論、文化經濟學等的教學和研究。具有系統獨特的經濟學理論、方法和政策主張,被學術界公認為「海派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生產力研究》、《經濟經緯》)、「我國第四代經濟學人的代表之一」(《當代經濟研究》)、「創新馬克思主義學派領軍人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批判與創新》)以及「改革以來新一代的中青年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
本報記者 李成剛
自1983年在《復旦學報》發表第一篇論文開始,程恩富教授沿著馬克思的理論道路不斷前進,繼而創立了中國經濟學學派——海派經濟學,即「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學派」。
程恩富自言其學術探索的歷程:學成執教復旦園,育人轉教上財大,研究高登社科院。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程恩富的學術貢獻,主要在於創新現代政治經濟學、創立了海派經濟學學派和首創大文化經濟學。他倡導和秉持「世情為鑑,國情為據,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的學術精神,即以馬克思經濟學的方法和理論為基點,科學綜合古今中外的合理經濟思想,構建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揭示當代中國經濟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的經濟學範式。
在理論探索中,程恩富先後提出「重建中國經濟學論」、「後馬克思經濟學綜合方法論」、「社會主義三階段論」、「新的活勞動價值論」、「新經濟人論」、「公平效率交互同向論」、「一府兩系的國資管理論」、「三控型企業集團論」、「大文化經濟學論」、「智慧財產權優勢論」、「當代經濟基本矛盾論」、「經濟全球化利弊不確定論」等,形成了系統獨特的經濟學方法、理論和政策主張。
2014年5月,在赴越南、寮國主持「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年會之前,程恩富教授接受了《中國經濟時報》的專訪。
政治經濟學的治學之路
1950年,程恩富出生在上海一個鐵路工人家庭。「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學讀書時,我就對政治理論課程特別感興趣,喜歡思考諸如唯物論、唯心論、實踐論、矛盾論等問題。」程恩富說。當時,父親程九如經常將單位發的《黨的工作》刊物帶回家,程恩富時常翻閱,很喜愛上面的文章。
1963年3月,中蘇珍寶島衝突,程恩富毅然去了黑龍江嫩江縣的七星泡國營農場七分場。在農場,他一邊進行體力勞動,一邊組織上海知青成立業餘讀書小組,學習《共產黨員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列主義著作。1972年,他偶然在大學畢業的知青連連長家裡看到一本《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借來後便如饑似渴地閱讀。那時,程恩富已經從下地「啃地球」的生產連調至分場場部擔任青年工作的專職幹事。這些閱讀的機會,為他進入復旦大學經濟系讀政治經濟學專業打下了基礎。而北大荒的三年,也為程恩富後來做人、做事、做學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考入復旦大學經濟系,程恩富師從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張 華和洪遠朋教授,並於復旦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在復旦的學習加工作的17年,是程恩富的學術積累時期,這個階段為他以後的研究打牢了學術基礎。
1989年10月,程恩富從復旦大學調到上海財經大學工作,他的很多研究成果就出自這一時期。在上海財經大學的十幾年裡,程恩富出版的著作有十幾本,主編的與合著的有十幾本,文章也發表了300多篇左右。並在這一時期,程恩富發起創立海派經濟學,「海派經濟學從地域上說,是上海學者從上海發起的,但學派是向國內外開放的,不受地域限制;從內容上說就是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學派,具體含義是什麼呢?就是要重建中國經濟學。這項工作我在上海財大的時候開始的,在經濟學方法論、經濟學基本假設和原理以及在經濟政策這三個方面,按照學派的要求系統地進行了深入研究。」
從上海財經大學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後,程恩富開始以馬克思經濟學為主,思考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問題。「我是以社科院為主聯合其他大學,在馬克思經濟學的現代化方面重點抓了三個薄弱環節,這在國內還很少有人做。」程恩富介紹,這三個環節一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的數量分析;二是把國外的馬克思經濟學的很多創新觀點要引進中國,納入我們創新的範圍之內;三是用現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來引領應用經濟學的創新。正是在這一段研究中,程恩富建立了「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的學術處理方法論和思想原則。
評述中國七大社會理論思潮
程恩富將我國社會思想和價值取向概括為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左派、復古主義、折中馬克思主義、傳統馬克思主義和創新馬克思主義七大社會思潮。「這裡的社會思潮是一個中性概念,知識界的馬克思主義也算其中的一種思潮。」程恩富認為,這七大思潮均有自己不同的政治立場、思想觀點和社會主張,相互之間的爭論也日趨激烈。基於此,他提出,創新馬克思主義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要求出發,提出了健全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會制度等思路。創新馬克思主義學派能否在學界成為主流,將決定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的方向和命運。
程恩富對這七大理論思潮進行了深入評析。
一、 新自由主義思潮
新自由主義思潮,也稱新保守主義思潮。它屬於反映私有跨國公司利益的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思潮,核心思想可簡要概括為非調控化、私有化、自由化和福利個人化。例如以香港大學張五常教授為代表的學者,主張全盤私有化,私有化程度越深越好,反對公有制,主張私有「產權神化」理論。認為只要一搞私有制、私有化,效率就會上去,把私有製作為西方產權理論的唯一因素。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看來,私有化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產權只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而在我們看來,產權是不是首要因素,還要與別的因素進行比較之後才能確定」。
二、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
民主社會主義,在指導思想上,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大革命時期、凱恩斯主義時期等思想大雜燴。在政治層面,主張資產階級多黨制。在經濟制度上,主張私有制佔主體。
民主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能相提並論,有本質區別。有人極力主張西方的民主社會主義,很有代表性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謝韜教授,在2007年第2期《炎黃春秋》發表了《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
三、 新左派思潮
新左派或者叫新左翼思潮,學術界經常有文章討論新左派與自由派之間的區別。新左派理論上不是很成熟,有些觀點相對片面,但新左派總的來說有進步性,是新馬派的學術同盟軍。代表人物之一是清華大學的崔之元教授,曾發表過《自由社會主義與中國的未來: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宣言》。現在他的觀點有重要變化,也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管理系副教授韓德強也是新左派的代表人物,他創辦了這一思潮的代表性網站——烏有之鄉。
四、 復古主義思潮
復古主義,就是主張用儒釋道等傳統思想治國。蔣慶先生在《政治儒學》一書中提出要用儒家思想來作為治國的一個總的思想。還有北京大學一位教授直接提出馬克思主義也是西方來的,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整個西學都不能作為中國的總體思想,中國的指導思想應該從國學裡面產生,從以儒學為代表的思想產生。
五、 傳統馬克思主義思潮
毛澤東旗幟網是傳統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代表性網站,基調是代表傳統馬克思主義思潮,堅持馬克思主義原理,堅決批判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代表性人物有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李成瑞,他是馬克思主義統計學家。中央黨校政治經濟學教授陳文通也主張這一思潮,不贊成適當吸收西方學術的某些合理成分,對創新馬克思主義的某些理論持反對意見。
六、 折中馬克思主義思潮
研究西方經濟學,沒有看出西方經濟學的問題所在,但折中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思潮往往以創新馬克思主義面目出現。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原主任王東京教授提倡用西方經濟學駕馭中國改革開放;黨建部主任王長江教授在中央黨校主管主辦的《學習時報》第534期發表了「黨有自身利益是一種客觀存在」;哲學部原副主任董德剛教授,在黨的十七大召開之前,2001年10月8日,在《北京日報》發表《當代中國的十大觀念變革》一文中,提出社會主義要從制度轉向觀念。文章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什麼說不清楚,還要繼續探討。
七、 創新馬克思主義思潮
「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隊伍裡面,實際上有三種思潮。其中之一是創新馬克思主義思潮。以中國社科院劉國光教授和方克立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衛興華和我本人等一批老中青學者為代表。提倡實質性地繼承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如果思潮是中性的話,那麼就屬於創新馬克思主義思潮,簡稱新馬派。」程恩富說。
創新馬克思主義要在「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這三大知識體系的基礎上,以「世情為鑑,國情為據,黨情為要」,進行理論、制度和政策的「綜合創新」。
以經濟學為例。中國經濟學現代化的「綜合創新」,為的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現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這需要確立自主創新的志氣。應當結合實踐,從簡單引進和模仿外國經濟學的自在方式,實現向理論創新的自覺或自為方式的轉變。這意味著,要實現兩個超越:既在具體化的意義上超越馬列經典經濟學,又在科學範式的意義上超越當代西方經濟學;要體現兩種實踐:既體現東西方市場經濟實踐,又體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要顯現兩種創新:既要有經濟學的某些常規發展,又要有其範式的革命。它將是一種科學反映經濟現代性的 「後現代經濟學」,同時也將是一種「後馬克思經濟學新綜合」,也就是在唯物史觀指導下,以世界眼光,堅持「馬學」這個根本,在當代國外經濟學繼續分化和局部綜合的基礎上,去實現全面系統的科學大綜合。其中包括分析和借鑑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西方激進經濟理論、凱恩斯左翼經濟理論、克魯格曼國際經濟理論、發展經濟學、比較經濟學以及「中心—外圍」等發展中國家經濟理論;積極汲取當代哲學、倫理學、美學、心理學、法學、政治學、系統學、場態學、生物學、數學等多學科的可用方法。
海派經濟學的創新貢獻
海派經濟學,就是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學派。海派經濟學之稱源自海派經濟論壇的成立,作為海派經濟論壇的主席,程恩富在這一學術流派的形成和創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程恩富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崇富就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問題進行了講解。講解結束後,政治局委員們和兩位學者又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討論,主要討論了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狀況,信仰危機和社會矛盾等問題。在開會前,中央軍委的一位副主席還遞紙條給程恩富,問他「什麼是海派經濟學」。
事實上,回答了這個問題,也等同於概括了程恩富學術研究的基本內容和成果。
1995年11月,由上海最大的經濟學術團體——上海市經濟學會所屬社會主義經濟分會、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系等單位發起和組織,成立海派經濟論壇。成立伊始,論壇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其理論建構的基點,力求科學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結合起來是海派經濟學的學術追求。同時,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態度上不搞教條主義,倡導在科學的超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超越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重建合乎中國國情的中國經濟學,形成獨特的海派風格。
海派經濟論壇討論的主題分為三類:一是理論經濟學的重要問題,如重建中國經濟學、經濟人與拜物教理論、產權和制度經濟理論、公平與效率理論、勞動價值論等;二是中國改革與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如國有企業改革、股份制與混合經濟、新型工業化道路、科學改革觀、科學開放觀及其政策、保險開放戰略等;三是世界經濟的重要問題,如經濟全球化、世界工廠與智慧財產權優勢戰略、世界高科技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等。
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學派是與引入中國的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之間的競爭中產生和發展的。「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學派堅持經典馬克思經濟學範式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價值觀念,努力尋找馬克思經濟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積極探索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道路問題。」
在如何正確處理堅持馬克思經濟學分析範式、價值觀念和範式革新之間的關係上,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派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主義運動實踐的發展,馬克思經濟學也需要不斷地創新和發展,這種創新和發展甚至涉及到範式的革新,這種範式的革新主要包括分析方法的精細化和模型化;樹立 「資源和需要雙約束假設」、觀念;確立新經濟人假設前提(如程恩富所提出的「利已和利他經濟人假設」的新經濟人論);抽象出市場運行方式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明確「以市場調節為基礎、國家調節為主導」的雙重調節和運行機制等等。
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學派一方面堅持經典馬克思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則注意吸收新的科學分析方法,以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為總體分析框架,採用綜合分析方法論來分析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程恩富主編的《經濟學方法論——馬克思、西方主流與多學科視角》一書)。
以程恩富為代表的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學派提出並論證了一系列方法、假設、原理和政策。概括為五個理論假設或原理。
第一,「新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假設」。依據馬克思關於活勞動創造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商品價值,以及純粹為商品價值形態轉換服務的流通不創造價值的科學精神,認為凡是直接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物質商品和精神商品,以及直接為勞動力商品的生產和再生產服務的勞動,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實體的內部管理勞動和科技勞動,都屬於創造價值的勞動或生產勞動。
第二,「利己利他經濟人假設」。包含三個基本命題:1.經濟活動中的人有利己和利他兩種傾向或性質。2.經濟活動中的人具有理性與非理性兩種狀態。3.良好的制度會使經濟活動中的人在增進集體利益或社會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實現合理的個人利益最大化。至於社會上利己和利他哪種行為特徵突出或佔主導地位,那就取決於社會制度和各種環境。因為人的利己與利他是一種社會網絡中的互動行為,具有交互性的內在機理,總是與特定的社會整體大環境和群體小環境相關聯。
第三,「資源和需求雙約束假設」。從辯證思維和假定的一致性或對稱性來分析,儘管西方經濟學家對資源與需求相互關係的描述有相當的道理,但仍然存在明顯的邏輯缺陷。這是因為,當假定資源有限時,暗含著以一定的時點和條件為前提,而假定需求或需要無限時,並沒有以一定的時點和條件為前提。把兩個前提不一致或不對稱的事物和概念放在一起,假定為它們之間惟一的一對矛盾,這顯然過於簡單化和絕對化,缺乏完整的邏輯性和辨證性。從資源利用方面看,資源在一定條件下或在某個時點上是有限的,但又是無限的,因為包含資源在內的整個宇宙本身是無限的,科技發展也是無限的。從需求欲望方面看,需求在一定條件下或在某個時點上也是有限的,而且在商品經濟中實際的需求,還是指有貨幣支付能力的需求,並非指人們脫離現實生產力和貨幣狀況的空想性需要。合理需要本身也是有約束和限制的。因此,作這樣的假設可能更全面和科學,即假定資源和需求都是有約束的,簡稱「資源和需求雙約束假設」。
第四,「公平與效率交促同向變動假設」。經濟學意義上的公平,是指有關經濟活動的制度、權利、機會和結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經濟公平具有客觀性、歷史性和相對性。經濟學意義上的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對於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範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經濟效率涉及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力和經濟關係各個方面。它包括宏觀經濟效率和微觀經濟效率兩大效率問題。經濟公平與經濟效率是交互促進並發生同方向變動的,即越是公平,越有效率;越是不公平,越是無效率。這與最近中央強調的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和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是一致的。
第五,「公有制高績效假設」。從馬克思經濟學中概括出來的 「公有制高績效」假設,是指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成員共同所有的公有制體系能達到社會績效最大化。從鄧小平經濟理論中概括出來的「公有制高績效」假設,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能達到社會績效最大化。但其中均存在多種複雜的前提條件,如不存在嚴重的社會腐敗,委託代理雙方權責是合理的,國企承擔額外社會義務需另行核算,政府的管理、政策和操作沒出現大失誤,選聘的經營者有較高素質,等等。只有大體同時具備這些前提條件,社會主義公有制與計劃經濟或市場經濟的結合才能呈現高績效。倘若過去或現實生活中搞好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前提條件缺失而導致某些低績效現象,這並不能證明計劃經濟或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公有制經濟必然低績效。
綜上,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學派理論的創新主要包括:一是新的活勞動創造價值論,二是利己利他經濟人論,三是資源和需求雙約束論,四是公平與效率交互促進同向變動論,五是公有制高績效論,六是基礎與主導雙重調節論。
目前,程恩富主編的《海派經濟學》(季刊,前兩年已被選入CSSCI)和《管理學刊》,主編的《世界政治經濟學評論》和《國際批判思想》兩份英文國際期刊(均由英國出版),以及擔任會長的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均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海派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創新原則,在國內外影響日漸擴大。
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中國經濟時報 編輯:馬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