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文提交第十五屆全國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並做大會發言。文章已於近日發表於《理論探索》2020年第5期,發表時題為《馬克主義批判理論及其巨大影響》。這裡推送的是原文,若有引用請以刊物正式發表版為準。
內容摘要 不論從理論的內容還是理論的特徵來看,馬克思主義都可以在本質的意義上被看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批判理論。文章從研究對象、實踐性、歷史性和批判性幾個方面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批判理論的基本特徵。馬克思主義作為批判理論的主體內容是資本現代性批判。以資本現代性批判為基本視角,文章在社會歷史存在論的意義上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基本內涵。文章認為,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對當代社會歷史的影響主要包括了四個方面:構成社會歷史現實、倒逼資本主義的自我改革、影響當代國外左翼思潮和塑造當代世界觀。通過闡釋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理論特徵、理論內涵和歷史影響,文章充分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在塑造當代人類社會和時代精神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和強大生命力。
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精神領袖霍克海默看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奠定了思想基礎。法蘭克福的社會批判理論是在馬克思批判理論的基礎之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霍克海默這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對馬克思理論的定位,並不只是形式的規定,而是從理論根據和內在實質的方面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性質。然而,法蘭克福學派雖然命名了社會批判理論,並且強調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對於批判理論的奠基性,但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闡釋卻從盧卡奇化的韋伯理性主義批判出發,誤識並且一定程度上遠離了馬克思批判理論的基礎,批判理論總體上走向了理性主義和主體主義批判的道路。在今天看來,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判性,將馬克思主義的整個理論體系理解為一種開放的批判理論,並以此為視角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性質、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不僅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質,而且能夠更加深刻地揭示馬克思主義對當代社會歷史的重大影響。堅持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理論內核,發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判和自我批判的開放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保持生機和活力的必然要求。
一、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基本特徵大體來說,批判這個概念是通過康德哲學成為基本的理論範式和精神原則的。一方面,對康德來說,現代作為啟蒙時代,也就是在各個方面公開利用自己理性的時代,意味著未經理性的審查拒絕一切事物的正當性和合理性。理性的批判精神是啟蒙精神的基本內涵。批判意味著理性的反思,只有經歷理性的反思才能確立事物的合理性和正當性。這一基本觀念為啟蒙確立了根本的形式原則和精神氣質。另一方面,這種批判精神並不意味著理性成了絕對的根據,相反,理性本身要接受自己的批判和反省。理性通過自我審視把握自身的使用條件和使用範圍,避免自身使用上的僭越,這才意味著理性的真正成熟。為理性的批判澄清前提和劃定界限,這就是康德批判哲學的基本任務和基本意義。被提升到哲學高度的批判精神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否定、拒絕或者質疑,而是深入內部把握事物內在根據和限度的方法。霍克海默稱批判為追根溯源的努力,區分現象與本質的努力,考察事物基礎的努力。康德的批判哲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擺脫獨斷論的同時擺脫了抽象的懷疑論,在現代批判精神的塑造方面發揮了極其獨特的作用,可以說是啟蒙理性擺脫絕對主義走向成熟的標誌。
我們知道,馬克思的許多著作都冠以批判之名,甚至對具有鮮明科學性特徵的《資本論》也加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副標題。在馬克思思想中,批判充分地體現了康德批判哲學意義上的批判性,也就是一種理性的劃界意識,內在的辯證態度,而不是外在的抽象否定。馬克思的批判理論深入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剖析其運作機制,從而深刻揭示了資本時代的歷史進步意義及其限度。這種理論運作通過分析、解剖、梳理、對照、選擇、過濾等多種方式,揭示現代資本主義得以確立的現實根據、歷史條件、運行機制和未來趨勢,從而把握其歷史性。這種順著對象自身的紋理深入剖析對象的理論運作,十分類似於德希達所謂的解構。在德希達看來,「『解構』並不是一個否定性的貶義詞,解構就是把現成的、既定的結構解開,就是質疑、分析和批判,所以它和歷史上的批判傳統一脈相承。」[1]3因此德希達曾經將他的解構看成是馬克思批判精神的繼承者。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的任務就是分析、解剖、質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此一生產方式與人類文明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在這個根本的意義上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既不是簡單的道德評價,也不是純粹實證意義上的科學描述,而是理論批判。如果說康德哲學是一種對批判精神和批判原則的形式論證的話,馬克思的批判理論則是這種批判精神結出的豐碩成果,它不是就理性本身的運用作出限定,而是以一種理性的批判精神解剖現代社會歷史的存在基礎。
馬克思將理性的批判精神指向了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希望「通過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從世界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馬克思說:「我們的任務不是構想未來並使它適合於任何時候,我們便會明確地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我指的就是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所謂無情,就是說,這種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出的結論,也不怕同現有各種勢力發生衝突。」[2]64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自覺地將他們的歷史唯物主義稱為 「真正批判的世界觀」。列寧也將歷史唯物主義稱為「批判的唯物主義」,「只有這種批判才是科學的批判,這種批判就是把政治、法律、社會和習俗等等方面的事實拿來同經濟、生產關係體系,以及在一切對抗性社會關係基礎上必然形成的各個階級的利益加以對照。」[3]17-18在嚴格的意義上把握馬克思理論的批判特徵和批判理論的內涵,是科學地理解和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要求。就像德希達曾經指出的那樣:「要想繼續從馬克思主義的精神中汲取靈感,就必須忠實於總是在原則上構成馬克思主義而且首要地是構成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激進的批判的東西,那就是一種隨時準備進行自我批判的步驟。這種批判在原則上顯然是自願接受它自身的變革、價值重估和自我再闡釋的。這樣一種『自覺自愿的』批判必然是根深蒂固的,它內在於一種還不是批判性的土壤中,即使不是,或者說還不是前批判性的。這後一種精神不只是一種風格,儘管它也是一種風格。它是不應摒棄的一種啟蒙精神的繼承者。」[4]124-125
在霍克海默看來,以《方法論》為基礎形成的傳統理論範式強調的是理論體系的邏輯自洽性和符合於對象的有效性。[5]180-183傳統理論僅僅著眼於事實,將理論看成是對對象的描述和呈現,「對於理論的理解沒有弄清科學真正的社會功能;它不談理論在人類生活中意味著什麼,而只談理論在它由於歷史原因而產生於其中的孤立領域中意味著什麼。」[5]189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傳統理論只是將理論看成對現實的直觀。「由於事實是社會勞動中產生出來的,所以,對具有批判思想的人來說,事實不是外在的東西,不像學者或其他跟狹隘的學者一樣思考的專門人材所認為的那樣。」[5]200在批判理論看來,理論對社會矛盾的批判和揭示成為了促進變革的力量。[5]205從霍克海默對批判理論的規定出發,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領會馬克思主義作為批判理論的基本特徵。
首先,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對象是社會歷史,是由人類實踐建構起來的超越物性世界的存在空間和存在過程。馬克思曾經明確地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揭露具有非神聖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於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6]4馬克思主義理論並不一般地研究自然世界或內在的心靈世界。被馬克思主義提升為根本理論對象的社會歷史,作為獨特的存在領域具有對象化的客觀實在性,是由人類實踐展開的超越實存的開放的可能性過程。這一過程既立足於自然的物性邏輯同時又超越了這種物性的邏輯,是事實性與價值性在實踐中相統一的意義生成空間。把握和揭示社會歷史發展的特殊邏輯,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任務。馬克思主義既不同於傳統的形上學本體論,也不同於形上學本體論終結之後產生的自然科學理論或者精神文化哲學。它要批判地揭示的是社會歷史存在的特殊邏輯。
其次,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是實踐性的,是在社會歷史之中並且作為社會歷史的構成要素促進變革的能動因素。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高度肯定亦師亦友的費爾巴哈,說他達到了一個哲學家和思想家可能達到的足夠高度,但同時又批判性地指出,費爾巴哈畢竟只是一個哲學家和理論家:「費爾巴哈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全部推論無非是要證明:人們是互相需要的,而且過去一直是互相需要的。他希望確立對這一事實的理解,也就是說,和其他的理論家一樣,他只是希望確立對現存的事實的正確理解,然而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任務卻在於推翻這種現存的東西。不過,我們完全承認,費爾巴哈在力圖理解這一事實的時候,達到了理論家一般所能達到的地步,他還是一位理論家和哲學家。」[7]176這個話的意思是說,費爾巴哈缺乏真正的實踐性,只是將感性理解為感性直觀,而不是感性的實踐活動。[7]155在馬克思主義這裡,批判理論作為社會歷史的反思性和構成性的力量,在對現實肯定的理解中包含了對現實否定的理解,理論本身因此是實踐的和批判的,它不僅以實踐為基礎並且以變革現實的實踐為根本的指向。
再次,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本身是歷史性的,理論不再被看成揭示對象並與對象符合的絕對真理,而是一種實踐過程中的歷史性認識。理論解除了自我神化,那種非歷史和非情境化的抽象真理概念終結了。批判理論不再將自身看成是超歷史的、超社會的絕對真理,而是一種實踐過程中的批判性的對象性關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總是強調運用這種歷史的眼觀看待事物,反對各種固步自封、教條僵化的態度。馬克思就曾經說過,「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麼,應該馬上做些什麼,這當然完全取決於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境。」[8] 643馬克思主義不僅以這種歷史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以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恩格斯曾經明確地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8]742正是用這種批判的、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身,馬克思主義本身才能不斷與時俱進,充滿生機勃勃。
最後,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貫穿著一種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作為批判理論,不把自己看成絕對真理,堅持在實踐中通過自我批判實現理論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使理論在與時代同步的同時引領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從而保持理論自身的現實性和力量。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將自我批判提升為根本原則,從而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實現自我發展。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是一種向歷史和未來開放的理論,反對本本主義,反對教條主義,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充滿生命活力的根本保障。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充分體現了這種自我批判的理性精神,不斷在自我批判中實現自我更新,仍然是當代世界最具生命力的思想體系之一。
二、馬克思資本現代性批判的理論性質馬克思主義不僅是形式地確立和展現了批判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則,正確地揭示了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辯證關係,從而能夠深刻地把握理論自身的批判特徵,而且在實體性的意義上形成了具體的批判理論,這就是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基礎的現代性批判理論。這一批判理論形成了資本現代性概念,資本被理解為現代的本質範疇,為人們把握現代性的基本狀況和歷史限度奠定了不可超越的基礎。不論將馬克思的批判理論理解為革命的發生學還是現代資本主義的病理學,資本現代性批判都是馬克思整個理論的根本主題。從學科建制的角度來看,現代性批判是超越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古典哲學批判和政治思想批判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總問題;[9]302現代作為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時代」[10]107-108,是從人類總體歷史中依據特定的原則區分出來的特定歷史階段和社會形態。馬克思對現代的把握從屬於他的整個歷史架構,並且是這一架構得以深化和展開的根本理論基地。在馬克思看來,正確地把握現代是正確地理解過去和未來的思想基石。[10]453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資本現代性批判就是馬克思批判理論的實體性內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面貌和對現實歷史的介入,都奠定在資本現代性批判的基礎之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首先就是要深入地理解馬克思資本現代性批判的基本性質,這是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區別於其他現代性批判理論的關鍵。
首先,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是在形上學批判中呈現出來的社會歷史存在論。我們說現代啟蒙意味著一種理性的批判精神,康德哲學是體現批判精神的批判哲學。那麼,馬克思理論作為批判理論的特殊性在哪裡呢?馬克思主義通過對形上學唯心主義的批判,將思想的觸角從抽象的天空拉回大地,但並不是回到了抽象的自在自然本身,而是回到人的生存實踐,回到了社會歷史存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明確地指出,社會存在就是人們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通過社會存在概念,馬克思主義不僅在本體的意義上批判了思辨唯心主義,而且批判了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在超越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抽象對立的意義上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社會歷史存在作為實踐基礎上的統一性領域,成為理論的基本對象,立足於實踐的生存世界成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用武之地。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批判的歷史科學乃是一種社會歷史存在論,其根本的理論主旨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11]3從哲學世界觀的角度來看,近代唯物主義的物質原則只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出發點,是馬克思主義用實踐的能動性去批判和克服的抽象原則。通過實踐概念,通過社會性和歷史性的方法論原則,才能抵達真正的現實,才能展開超越實證科學意義上的批判理論空間。現實性這個概念才不至於被等同於抽象的實體性、實在性、自在性、客觀性等。在這樣的思想實驗中,現代這個範疇才真正成為一個社會歷史存在範疇。對於現代生存狀況的理論把握才成為社會歷史存在論的本質任務。這種理論把握才不是對事實和現狀的單純描述,而是批判,是對以實踐為基礎的現代辯證歷史運動的揭示。
其次,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是在揭示現代政治解放局限性中形成的人類解放理論。現代概念是在與古代和未來的總體敘事框架中呈現出來的,它在與古代和未來的雙重差異得到自我確證。這是一種辯證的現代概念,既意味著與古代對比的時代進步,也意味著與未來對比的歷史局限性。也可以反過來說,古代概念是在現代解放的成就中得到表現,而未來是在現代解放之歷史局限性中被建構的。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作為社會歷史存在論就是去揭示這種社會歷史存在的辯證邏輯。在馬克思那裡,這種辯證邏輯在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的區分中率先得到了揭示。對於馬克思來說,現代解放的實質乃是以權利概念為核心的政治解放。也就是說,現代意味著人確立了以個體權利為核心的主體性原則,在觀念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的制度設置方面都以這種權利概念為根據。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民主等只是這種權利概念的具體展開。在馬克思看來,這種以權利為核心的解放實際上只是形式的、部分的解放。一方面,這種解放主要集中在政治國家和思想觀念的層面,沒有全面地體現代生活的全部領域,尤其是沒有體現在物質經濟生活的領域,物質生活領域中的束縛、衝突、壓迫和剝削等等仍然存在,甚至更加隱蔽和殘酷;另一方面,這種解放不是以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真正的自由聯合為基礎的,而是建立在分離和對抗的基礎之上;因此第三方面,這種解放的最終結果是社會中部分人的解放,也就是確立起了有產者的新的統治形式。馬克思曾經指出,即便是有產者在現代解放中也只是獲得了自我實現和自我鞏固的外衣。在這種對現代解放局限性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認為未來的解放是人類的總體解放,未來社會的基本原則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它建立在現代解放成果的基礎之上,是對現代政治解放的批判性的揚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就是這樣一種事關人類解放的未來理論。
第三,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是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方式展開的批判的歷史科學。在馬克思看來,國民經濟學是非批判的,因為它建立在肯定私有財產的前提之上,對於私有財產採取了非批判的肯定立場,好像它是人類永恆的現實。可以說,現代政治哲學在這個意義上也是非批判的,它通過肯定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來保障人的權利,私有財產被看成個人權利的定在。馬克思批判黑格爾因為肯定私有財產的前提,因此只是將勞動看成是人的自由本質的實現,而沒有看成是人的本質的非實現。由於揭示現代解放主要停留於抽象的政治權利和思想自由的層面,馬克思要求新的解放要深入到社會的廣泛領域,深入到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市民社會生活之中。在馬克思看來,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才能實現對現代市民社會的解剖,才能揭示整個現代文明的社會存在論基礎,打破現代資本主義私有,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能克服現代解放的局限性,才能實現人類的整體解放。所以,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基礎和核心是政治經濟學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並不是一種描述現代市民社會狀況的實證科學,不論從其理論的出發點還是最後的宗旨來看,政治經濟學批判是現代性批判的基礎存在論[13]118,既是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病理學,也是共產主義社會誕生的革命發生學。國民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才是現代市民社會的實證科學,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對這種非批判的國民經濟學的揚棄,它是批判的歷史科學的基礎。離開政治經濟學批判,討論馬克思理論的批判性,就是離開了批判理論的存在論基礎。同樣的,離開批判的歷史科學視域,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就可能被看成一種非批判的、描述性的實證科學。這同樣會誤解馬克思主義批判理的基本性質。
最後,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是以改變社會現實為根本宗旨的革命理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曾經明確地指出,革命應該在政治經濟學運動中找到自己理論和實踐的基礎。馬克思說:「不難看到,整個革命運動必然在私有財產的運動中,即在經濟的運動中,為自己既找到經驗的基礎,也找到理論的基礎。」[11]298就像列寧指出過的那樣,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實踐,馬克思將理論的探索看成是變革社會歷史的內在條件,理論的探索與革命的宗旨緊密聯繫在一起。資本批判揭示出來的經濟危機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事實上的不合理性,而經濟剝削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價值上的非正義性。這就從雙重的意義上闡釋了革命的正當性和必要性。[12]172所以,馬克思的批判理論不僅是一種理論的批判,而且是一種指向實踐的理論。正是這種批判的實踐性,使得馬克思主義在一種完整而全面的意義上是一種批判理論,使得馬克思有理由批判整天喊著震撼世界的詞句的青年黑格爾派,[7]145說他們是只從事話語批判的唯心主義者。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理由認為,當今國外許多左翼只是理論的激進主義,因為他們只是將批判看成是一種激進的話語操作和思想遊戲,而不是實踐批判的內在因素。
總之,馬克思的批判理論是一種以實踐為基礎和本質特徵的社會歷史存在論。一方面,這意味著馬克思不是從觀念的意識形態特徵來把握現代,將現代命名為理性時代、主體時代、啟蒙時代等等,而是將現代命名為資本時代,資本被看成現代的本質範疇,現代性批判乃是通過《資本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展開的社會歷史存在論批判;另一方面,馬克思的批判理論不只是一種思想領域內部的革命,而是批判地參與了現實歷史的構成,成為當代歷史內在的推動要素。我們今天仍然生活在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社會歷史後果之中。
三、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歷史影響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特性,馬克思將解釋世界的理論看成改變世界的實踐之內在構成部分,感性實踐才是理論的最終基礎和最後指向。對馬克思主義來說,對現實的實踐批判才是理論工作的價值所在。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儘管它已經在人類思想史的內部實現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馬克思已經因為此種變革成為人類思想史的偉大英雄,但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就參與了變革社會歷史的革命運動,因此成為當今人類現實的構成因素。馬克思首先是一個批判現實的革命家,其次才是批判現實的理論家。馬克思主義對現實的理論批判是通過現實的實踐批判得到鞏固和展開的。正是馬克思主義影響社會歷史進程的實踐性,使得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至今仍然在世界歷史的層面上具有重大影響。我們今天仍然生活在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社會歷史效應之中。按照德希達的說法,我們今天仍然是馬克思理論遺產的繼承人。
首先,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通過革命的實踐造就了當代歷史的基本狀況。馬克思揭示了現代解放的歷史局限性,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闡釋了現代人類生活的異化狀況,因此希望通過總體革命的方式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但是,從19世紀下半期開始,資本主義進入到了以電氣化為基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進入到了相對穩定的時期,革命沒有像馬克思預計的那樣到來。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開始向合法化的議會鬥爭方向發展。由於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階段,帝國主義之間的鬥爭引發了戰爭,落後的俄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之下爆發了革命,世界歷史進入到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俄國革命、中國革命和亞非拉國家反對殖民主義的民族民主革命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本身也得到了普及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各種社會革命運動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影響了二十世紀歷史的發展趨勢,決定了二十世紀的世界的基本面貌。可以說,沒有哪一種思想體系在當代世界產生著如此巨大的影響,直接地改變了人類歷史的根本進程。尤其是對於非資本主義的落後國家而言,馬克思主義的引進通過革命的激進形式推動了這些民族國家的自由獨立和和現代化過程。馬克思主義因素的介入,使這些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獲得了獨特方式,不同於西方的現代化過程。在中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三大任務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內在的理論基礎和精神支柱。我們今天仍然生活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影響之中。沒有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和批判精神的指引,就沒有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仍然是我們實踐的理論指引。
其次,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資本主義批判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自我改良。我們說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是一種革命理論,目的在於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實現人類文明的總體性變遷。這種革命按照馬克思的構想,應該首先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少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率先發生的一種全球化的總體性事件。20世紀的革命卻首先發生在落後的東方國家。個別更發達的西方國家即便發生了革命,也很快就失敗了。相對落後的國家的革命無一例外地結合本國的社會歷史現實,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和地域化,以便完成本國面臨的歷史任務。儘管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些國家的革命並不具備超越資本主義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所需要的歷史客觀條件,而是面臨著一個長期的現代化和社會發展過程。那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爆發革命是否就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無效呢?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在何種意義上影響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就這個問題而言,可以明確指出是,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也深刻地影響了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進程,只不過它不是以革命的方式,而通過一種反思性的方式倒逼了資本主義的自我調整,因此是作為批判的對立面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自我完善過程。
這裡的反思性是指吉登斯反思性的現代性(reflexive modernity)意義上的反思性。也就是說,對現實歷史的批判性認識自覺地參與了社會歷史的構成,成為後期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因素。在這一過程中,對於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預見反而成為這一預見沒有實現的因素。因為這種預見科學地分析了現實的各種因素和客觀條件,現實可能通過一定程度上改變這些因素,從而延緩或者阻止預見趨勢的實現。我們知道,馬克思革命理論提出的時代是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導致的經濟危機和對工人階級的殘酷剝削構成了革命發生的現實因素。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批判揭示了資本主義事實上的不合理性,而對資本主義剝削的批判揭示了資本主義生存體系價值上的非正義性。這就意味著,資產階級要維繫自己的統治就需要通過資產階級國家介入,調節社會經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延緩或者儘量減輕經濟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過資產階級國家的介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法律制度,改善工作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勞資之間的矛盾,以實現社會的相對穩定。從20世紀20、30年代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工人勞動權利的保護、建立自由的工會組織等,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危機。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指引下的國際工人運動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由於資本主義這種主動或被動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哈貝馬斯認為資本主義的危機概念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崩潰和毀滅,而是一個可以治癒和延緩病狀的病理學概念。哈貝馬斯甚至因此認為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有組織的晚期資本主義階段。[13]30、47可以說,正是由於回應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理論批判和實踐批判,資本主義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我調整,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成了當代資本主義自我理解和自我成長的因素之一。在革命的社會主義受惠於馬克思批判理論的同時,改良的資本主義客觀上也成了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和實踐遺產的受惠者。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因素已經滲透到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現實之中。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徹底地過時了,更不意味著資本主義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本身的固有矛盾而成為人類歷史的終結。恰恰相反,我們看到了當代資本主義仍然不斷地陷入到越來越嚴重的全方位的危機之中。
再次,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影響了當代眾多左翼思潮。批判理論是一種革命的理論,並且確實通過20世紀各國革命運動影響了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但是在20世紀的後半期,通過1968年學生運動的失敗,以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為標誌,革命運動進入了低潮。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概括,時代的主題由戰爭與革命轉向了和平與發展。理論界和思想界的基本敘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革命不再是意識形態話語的中心。在這樣時代背景下,在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影響力一定程度上走向了低谷;另一方面,它的影響方式也發生了轉變,它不再表現為呼籲激進變革的革命理論,而是轉變為各種分散形態的左翼思潮。這些左翼思潮一方面繼續馬克思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的基本立場,將這種批判的立場貫穿到了身份、環保、女權、反核等各個方面,實現馬克思主義與當今現實主題的結合;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同程度上反思馬克思主義的革命主張,反思現實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消極現象,認同了現代的自由、民主、人權等等基本原則。在這些左翼思潮中,我們仍然可以清晰看到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影響,同時也看到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反思。這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今時代的獨特存在方式。如果說革命時代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發揮作用的基本方式是指引革命實踐的話,今天左翼思想的基本方式則是對資本主義的病理學批判。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在蘇東劇變之後,以及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對馬克思主義的辯護和理論運用中。他們肯定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仍然有效,基本上是在這種意義上為馬克思辯護,並且利用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資源來理解現實危機,而不是在超越資本主義的革命意義上闡釋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這一點至今仍然是國外左翼思潮的基調,也是當代社會面臨的基本狀況。
最後,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影響還體現在對當代人類精神的塑造中。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一些基本思想原則和思維方式已經成了當代人類的精神遺產,現實地改變著當代人的思想狀況。一、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提供了後形上學的世界觀。批判理論的基礎不是一般的唯物主義,而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在肯定世界物質性的基礎之上,強調人類的生存實踐對物質世界的改變及其超越性。因此實踐性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從實踐觀點出發,馬克思主義不再討論形上學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問題,而是在生存的實踐中把握現實存在和觀念意識的發展,強調我們要歷史地看問題,批判非歷史的教條主義和絕對主義;二、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奠定了現代性批判的存在論基礎。馬克思不像近代的思想家那樣從一種觀念論的角度命名現代,將現代理解為理性的時代、自由的時代、主體的時代等等,而是以資本命名現代。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就是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批判為基礎的社會歷史存在論批判。這一批判為我們揭示現代人類異化的生存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奠定了不可超越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以對資本命名和資本批判塑造了現代人的歷史意識和時代意識;三、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闡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概念。現代解放是以天賦人權思想為基礎實現的政治解放。在這種以抽象的同一性權利為基礎實現的解放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和剝削掩蓋在了形式公正的制度下面。通過對現代解放局限性的批判,馬克思主義揭示了未來人類解放的基本性質。新的解放不再是一個階級取代另一個階級的統治地位的倒轉,而是統治結構和統治關係的根本瓦解,因此本質上是真正的人類立場,或者說是真正的人民立場,是以被統治人民的解放為實質和代表的人類解放;四、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激發了主體性的擔當意識和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不是在火熱現實面前冷靜的旁觀者,不是對現實無批判的實證主義描述,而抱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追求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推動人類歷史的進步。這樣一種歷史擔當意識在當今這個物質主義、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雖然不斷地遭遇巨大挑戰甚至詆毀,但它仍然代表著一種高尚的情懷,仍然能夠激起善良正直的人們為人類的進步事業勇往直前的信念和勇氣,仍然是一份人類歷史上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 陸 揚.德希達的幽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楊耕.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4] 德希達.馬克思的幽靈[M].何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 霍克海默.批判理論[M].李小兵.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羅騫.《現代性的存在論批判——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及其當代意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 羅騫.面對存在與超越實存——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闡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3] 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M].劉北成、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