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默在1937年發表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一文,其目的在於勘定與傳統理論的界線,把批判理論和傳統理論嚴格地區別開來,並在這一區別的過程中,確立批判理論的基本原則。《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一文第一次明確地為社會批判理論制定了詳盡的理論綱領,較為深刻地闡述了「批判理論」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觀。從而第一次在其思想的旗幟上寫上了「批判」的記號。我們可以把霍克海默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看作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宣言」,它最為清楚、全面、系統地說明了什麼是社會批判理論,確定了社會批判理論的對象、性質、特徵、方法和批判主體,並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批判理論的方法和原則,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和確立了理論發展的方向。我們首先從霍克海默為什麼要使用「批判理論」這一概念開始談起。在這裡,他第一次使用了「批判理論」這一概念,以取代早些時候他所使用的「唯物主義」的概念。
他使用「批判理論」這一概念,首先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學說與馬克思主義的繼承性,他曾多次表示,批判理論的真正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徵就是其理論的「批判性」,馬克思把他許多重要著作的標題和副標題定為「批判」,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資本論》、《神聖家族》等,這種由康德發起的德國古典哲學中的批判運動,經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到馬克思,具有其內在的必然性,但就其批判的對象而言,經歷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費希特的「批判自我」-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馬克思的對「現實社會生活歷史運動的批判」。霍克海默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在於其理論中蘊含著對現實社會運動的辯證的批判,而批判理論正是要重新發揮出被第二國際的「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掩蓋掉了的這種「批判性」。
他說:「在這裡,我並不是從對純粹理性作唯心主義批判的意義上來使用這個術語的,而是從對政治經濟學作辯證批判的意義上來使用這個術語的。這個術語表述的是辯證的社會理論的本質特徵。」所以,我們可以說,批判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代名詞,霍克海默有時也自稱是「批判的馬克思主義」。其次,霍克海默使用「批判理論」這一術語,是為了表明他的理論學說與「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區別。起初,霍克海默用「唯物主義」一詞作為自己理論的標籤,後來,他認為「唯物主義」這一概念過於含混不清,不能反映出他自己的激進的政治立場和他自己的理論的本質特徵,而且被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用爛了,所以,他把自己的理論學說稱作「批判理論」。對此,阿多爾諾曾經說過:「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論』一詞並非要使唯物主義成為可接受的,而是用它來使人們從理論上意識到它與唯物主義的區別。」
再次,霍克海默使用「批判理論」這一表述,是為了表明其學說對現存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性,也是他內心深處對現存社會制度的不公正、不平等的一貫反映。他引用康德的話說:「我們這個時代可以稱作批判的時代,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逃避這一批判。」批判的時代需要批判的哲學,其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對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持不屈不撓的批判立場,努力使存在於這個社會中的人們擺脫痛苦、壓迫和不幸,促使社會發展成為一個更加公正、正義、人道和幸福的社會。霍克海默在《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一文中,開門見山地提出了「理論是什麼?」的問題,並且指出:「對大多數研究者來說,理論是關於某一主體的命題總匯,這些命題彼此緊密相聯,其中似乎只有幾個是基本命題,其餘的則是可以從基本命題中派生出來的命題。與結論相比,最高原理的數目越少,理論就越完善。」這種對理論的看法,就是傳統理論的觀點,是與現代哲學的開端相一致的,也是符合笛卡爾和穆勒等人的邏輯和方法論精神的。
在解釋作為意識形態的理論本身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這個問題時,霍克海默以實踐唯物主義的態度,辯證而又深刻地闡述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霍克海默認為,理論的產生或形成,是與具體的社會歷史形態相聯繫的。「概念的發展如果不是平行於,那麼也至少是與歷史的發展有著實在可證的聯繫的。」「理論與時間的本質相關性並不在於概念結構的個別部分與相繼的歷史時期之間的對應關係」;「理論與時間的相關性在於理論家的社會存在判斷的不斷變化,因為這種判斷取決於它與社會歷史實踐的有意識的關係」。霍克海默認為,作為意識形態出現的理論具有相對穩定性,這種相對穩定性取決於社會形態、基本的經濟結構和最單純形式的階級關係等因素的暫時的同一性。「批判理論的內容不是今天這個樣子,明天又變成另一個樣子。只要時代本身不發生根本變化,批判理論中的變化就並不意味著向一種全新的觀點的轉變。
理論的穩定性起因於如下事實:在所有的社會變化中,基本的經濟結構、最單純形式的階級關係,以及替代這兩者的觀點,都依舊是同一的。理論中決定性的本質因素取決於這些不變的因素,因此,它們本身在社會歷史性變革完成之前不可能發生變化。」第三,霍克海默認為,作為形態出現的理論是一個整體,如果把理論的組成部分當作獨立的實體,就會出現各種對立和矛盾,這是因為:「理論具有既歷史地變化但又在一切變化中保持同一的對象。理論不是關於特殊的社會事件進程的各種假說的儲存室。它勾畫整個社會的發展圖景,作出具有歷史之維度的存在判斷。」「只有在我們把握了整個概念結構及其對新情況的適應要求之後,這些概念的意義才最終變得清晰明了。」霍克海默明確地指出:「無論如何,批判理論的確與那種認為任何理論都是獨立於人且具有自身發展的唯心主義信念是格格不入的。」「批判理論參與其中的歷史發展引起個別理論要素的相對重要性的重組,進一步推動具體化,並進而決定具體科學的哪些成果對於特定時代的批判理論及實踐具有最大意義。」
霍克海默認為,理論又是發展變化的,理論不可能永久地保持其原封不動。這是因為:儘管理論本身在社會歷史性變革完成之前不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歷史是不會停滯不前的。當社會關係發生哪怕是最細微的變化,那麼,文化或理論對社會關係的依賴性也必定會發生變化。霍克海默認為:「我們所說的一切旨在證明,社會關係的持續變化直接起因於經濟的發展,並最直接地表現在統治階級的構成中,這種變化不只是影響了文化的某些領域。它同時也影響了文化依賴經濟的方式,進而影響了整個思想中的主要觀念。社會發展對理論結構的這種影響是理論學說內容的組成部分。」同時,他又認為,「因為理論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整體也只有在與當代狀況相聯繫時才有恰當的意義,所以作為整體的理論也處於發展當中。當然,發展對理論基礎的改變決不會大於最近的變化對理論所反映的對象,即當代社會的本質的改變」。霍克海默在這裡通過對理論的闡述,把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兩種不同的理論觀鮮明地揭示出來了,批判了把理論視為「命題總匯」的實證主義的理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