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默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宣言」

2020-12-25 百利宮娛樂平臺

霍克海默在1937年發表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一文,其目的在於勘定與傳統理論的界線,把批判理論和傳統理論嚴格地區別開來,並在這一區別的過程中,確立批判理論的基本原則。《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一文第一次明確地為社會批判理論制定了詳盡的理論綱領,較為深刻地闡述了「批判理論」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觀。從而第一次在其思想的旗幟上寫上了「批判」的記號。我們可以把霍克海默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看作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宣言」,它最為清楚、全面、系統地說明了什麼是社會批判理論,確定了社會批判理論的對象、性質、特徵、方法和批判主體,並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批判理論的方法和原則,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和確立了理論發展的方向。我們首先從霍克海默為什麼要使用「批判理論」這一概念開始談起。在這裡,他第一次使用了「批判理論」這一概念,以取代早些時候他所使用的「唯物主義」的概念。

他使用「批判理論」這一概念,首先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學說與馬克思主義的繼承性,他曾多次表示,批判理論的真正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徵就是其理論的「批判性」,馬克思把他許多重要著作的標題和副標題定為「批判」,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資本論》、《神聖家族》等,這種由康德發起的德國古典哲學中的批判運動,經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到馬克思,具有其內在的必然性,但就其批判的對象而言,經歷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費希特的「批判自我」-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馬克思的對「現實社會生活歷史運動的批判」。霍克海默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在於其理論中蘊含著對現實社會運動的辯證的批判,而批判理論正是要重新發揮出被第二國際的「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掩蓋掉了的這種「批判性」。

他說:「在這裡,我並不是從對純粹理性作唯心主義批判的意義上來使用這個術語的,而是從對政治經濟學作辯證批判的意義上來使用這個術語的。這個術語表述的是辯證的社會理論的本質特徵。」所以,我們可以說,批判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代名詞,霍克海默有時也自稱是「批判的馬克思主義」。其次,霍克海默使用「批判理論」這一術語,是為了表明他的理論學說與「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區別。起初,霍克海默用「唯物主義」一詞作為自己理論的標籤,後來,他認為「唯物主義」這一概念過於含混不清,不能反映出他自己的激進的政治立場和他自己的理論的本質特徵,而且被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用爛了,所以,他把自己的理論學說稱作「批判理論」。對此,阿多爾諾曾經說過:「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論』一詞並非要使唯物主義成為可接受的,而是用它來使人們從理論上意識到它與唯物主義的區別。」

再次,霍克海默使用「批判理論」這一表述,是為了表明其學說對現存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性,也是他內心深處對現存社會制度的不公正、不平等的一貫反映。他引用康德的話說:「我們這個時代可以稱作批判的時代,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逃避這一批判。」批判的時代需要批判的哲學,其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對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持不屈不撓的批判立場,努力使存在於這個社會中的人們擺脫痛苦、壓迫和不幸,促使社會發展成為一個更加公正、正義、人道和幸福的社會。霍克海默在《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一文中,開門見山地提出了「理論是什麼?」的問題,並且指出:「對大多數研究者來說,理論是關於某一主體的命題總匯,這些命題彼此緊密相聯,其中似乎只有幾個是基本命題,其餘的則是可以從基本命題中派生出來的命題。與結論相比,最高原理的數目越少,理論就越完善。」這種對理論的看法,就是傳統理論的觀點,是與現代哲學的開端相一致的,也是符合笛卡爾和穆勒等人的邏輯和方法論精神的。

在解釋作為意識形態的理論本身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這個問題時,霍克海默以實踐唯物主義的態度,辯證而又深刻地闡述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霍克海默認為,理論的產生或形成,是與具體的社會歷史形態相聯繫的。「概念的發展如果不是平行於,那麼也至少是與歷史的發展有著實在可證的聯繫的。」「理論與時間的本質相關性並不在於概念結構的個別部分與相繼的歷史時期之間的對應關係」;「理論與時間的相關性在於理論家的社會存在判斷的不斷變化,因為這種判斷取決於它與社會歷史實踐的有意識的關係」。霍克海默認為,作為意識形態出現的理論具有相對穩定性,這種相對穩定性取決於社會形態、基本的經濟結構和最單純形式的階級關係等因素的暫時的同一性。「批判理論的內容不是今天這個樣子,明天又變成另一個樣子。只要時代本身不發生根本變化,批判理論中的變化就並不意味著向一種全新的觀點的轉變。

理論的穩定性起因於如下事實:在所有的社會變化中,基本的經濟結構、最單純形式的階級關係,以及替代這兩者的觀點,都依舊是同一的。理論中決定性的本質因素取決於這些不變的因素,因此,它們本身在社會歷史性變革完成之前不可能發生變化。」第三,霍克海默認為,作為形態出現的理論是一個整體,如果把理論的組成部分當作獨立的實體,就會出現各種對立和矛盾,這是因為:「理論具有既歷史地變化但又在一切變化中保持同一的對象。理論不是關於特殊的社會事件進程的各種假說的儲存室。它勾畫整個社會的發展圖景,作出具有歷史之維度的存在判斷。」「只有在我們把握了整個概念結構及其對新情況的適應要求之後,這些概念的意義才最終變得清晰明了。」霍克海默明確地指出:「無論如何,批判理論的確與那種認為任何理論都是獨立於人且具有自身發展的唯心主義信念是格格不入的。」「批判理論參與其中的歷史發展引起個別理論要素的相對重要性的重組,進一步推動具體化,並進而決定具體科學的哪些成果對於特定時代的批判理論及實踐具有最大意義。」

霍克海默認為,理論又是發展變化的,理論不可能永久地保持其原封不動。這是因為:儘管理論本身在社會歷史性變革完成之前不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歷史是不會停滯不前的。當社會關係發生哪怕是最細微的變化,那麼,文化或理論對社會關係的依賴性也必定會發生變化。霍克海默認為:「我們所說的一切旨在證明,社會關係的持續變化直接起因於經濟的發展,並最直接地表現在統治階級的構成中,這種變化不只是影響了文化的某些領域。它同時也影響了文化依賴經濟的方式,進而影響了整個思想中的主要觀念。社會發展對理論結構的這種影響是理論學說內容的組成部分。」同時,他又認為,「因為理論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整體也只有在與當代狀況相聯繫時才有恰當的意義,所以作為整體的理論也處於發展當中。當然,發展對理論基礎的改變決不會大於最近的變化對理論所反映的對象,即當代社會的本質的改變」。霍克海默在這裡通過對理論的闡述,把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兩種不同的理論觀鮮明地揭示出來了,批判了把理論視為「命題總匯」的實證主義的理論觀。

相關焦點

  • 社會批判理論 | 新傳理論33
    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批判理論」最早由霍克海默於1937年在《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一文中提出,批判理論的核心即批判,致力於從經濟、政治、法律、文學藝術、社會心理等各個方面去研究和批判資本主義。
  • 張亮 霍克海默與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創新道路
    該書讓讀者形成的印象是:雖然霍克海默名列學派成員第一,但學派真正重要的成員早期是馬爾庫塞、後期是哈貝馬斯。也就是說,霍克海默從進入中國學界的第一天起就被忽略了。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輪「西方馬克思主義」譯介熱潮中,霍克海默兩部早期著作《批判理論》(1989)和《啟蒙辯證法》(1989)被譯成中文。1
  • 批判理論的「前世今生」:審美、社會與批判理論的旅行
    批判理論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過程中,以霍克海默、阿多諾和馬爾庫塞等人為代表,他們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進行了宏觀而又廣泛的批評性研究。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看待問題的視角得到了極大延展,「批判」一詞更是「飛入尋常百姓家」,日益受到關注。
  • 周穗明: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的結合
    這主要是因為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幾經周折後,在所長霍克海默的精心運籌之下,於1933年整體搬遷到與新學院大學同處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當時,霍克海默、阿多爾諾、馬爾庫塞、本雅明等人均在哥大工作。但是,與堅持純粹的理論性、學術性和德國化傳統的霍克海默等人有所不同,在新學院工作過的弗洛姆和基希海默等人屬於法蘭克福學派逐漸美國化的一脈,並在戰後留在了美國。
  • 作為批判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及其歷史影響
    通過闡釋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理論特徵、理論內涵和歷史影響,文章充分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在塑造當代人類社會和時代精神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和強大生命力。  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精神領袖霍克海默看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奠定了思想基礎。法蘭克福的社會批判理論是在馬克思批判理論的基礎之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 西方批判理論綜述
    霍克海默認為,批判理論必須主動地描述統治人類自由的歷史力量,並揭示那些為之進行辯護的意識形態;「理論的價值並不僅僅取決於事實的通常標準,……而是取決於與之相關聯的任務,這些任務在某一個特定的歷史時刻是由進步的社會力量提出來的」;同時,批判理論是由人們從階級統治中解放出來的進程中「特定的實際利益」所引導的。
  • 霍克海默:文化工業打造的世界是虛幻的,大眾正喪失掉獨立的大腦
    霍克海默於1930年擔任了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成立於1923年)的所長後,曾經在該所工作或在該所工作的部分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學術群體組成了法蘭克福學派,這些志同道合的學者大部分都堅持了黑格爾——馬克思在批判現代性方面的傳統
  • 評析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
    法蘭克福學派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大學派之一,該學派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批判資本主義的理論並沒有過時,而且在馬克思主義的整個學說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對資本主義所作的批判,為此,他們高舉起發揚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的旗幟,越出了抽象的思辨王國,積極關心社會問題,致力於從經濟、政治、法律、文學藝術、社會心理等各個方面去研究和批判資本主義,從而形成了法蘭克福學派特有的 「社會批判理論
  • 【給力熱點】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社會學意義 ——邁向一種日常生活的社會學
    (埃利亞斯)四、消費被控制的官僚社會    異化理論的嚴重缺陷並不能夠遮蔽列斐伏爾思想的社會學意義,相反列斐伏爾在其異化理論的框架中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日常生活的診斷和批判依然具有豐富的社會學內涵。這不由得讓人聯想起霍克海默和阿道爾諾對於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批判和馬爾庫塞有關單向度社會的理論。對於霍克海默和阿道爾諾而言,作為工具理性之代表的資本主義的文化工業正是通過應付、生產和控制大眾的需求實現了對無產階級大眾的統治和壓迫(霍克海默、阿道爾諾,2003:161、172、173)。
  • 阿多諾的批判美學理論
    其中對文化產業、娛樂導向、技術效應、物化現象、行政管理操控、真理性內容以及「反世界」藝術的批判反思,充滿許多具有前瞻性和後現代性的真知灼見。在此意義上,我們似乎可以將阿多諾的美學理論視為一種批判美學理論。該理論對今日的中國讀者來講,委實振聾發聵,令人驚嘆不已。
  • 何宇虹: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
    法蘭克福學派是由1922年在德國成立的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構成的學術團體,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為阿多爾諾、霍克海默、馬爾庫塞、洛文塔爾、哈貝馬斯等。馬爾庫塞和霍克海默把大眾文化概括為「肯定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特徵是通過為人們提供一個不同於現實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會的內在反對性和反叛欲望,通過使人們在幻想中得到滿足而美化和證明現存秩序,為現實辯護。
  • 張汝倫〡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批判
    與他將啟蒙理解為「一個未完成的計劃」相應,他的哲學仍然要維護西方哲學理性主義的傳統。不過這並不等於他完全贊同傳統理性主義;相反,針對現代理性分裂的現實,他試圖用他的交往理性加以克服,這是他的交往行動理論的主要目的。他的交往行動理論實際上應該叫做交往理性理論。二在《交往行動理論》一開頭哈貝馬斯就重申:「哲學思想起源於對體現在認識、語言和行動中的理性的反思。
  • 精神分析與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
    無論意識形態以何種形式出現,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這就是把歷史地形成的觀念和制度自然化。拉康雖沒有使用意識形態批判之類的概念,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可以轉換成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拉康認為「自我是他者」,人類的一切經驗和表達不是源於自我,而是植根於先於主體而存在的無意識語言結構。自我或主體從根本上說是分裂的,為了彌合這一分裂,人們不得不一再地被迫投入到誤認之中,這些誤認構成了原型意義上的意識形態。
  • 從組織陰影看公共行政批判理論
    批判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有密切的聯繫。如果行政管理被認為是工程技術問題,行管的困難可以像機械故障一樣向工程部門報修,然後派工程師解決。這種隱喻本身就暗示群眾路線沒有意義,群眾只要報修就好,具體管理和群眾結合反而還是妨礙專業人士工作的累贅。但問題在於公務員是活在社會中的,本身就在人民中間不可分割,他們對工作意義的思考不可能僅從操作章程而來,必然要從體驗、生活和社會中來。
  • 流亡對法蘭克福學派理論的影響
    作為霍克海默曾經說過,阿多諾的終身朋友兼同事馬克斯·霍克海默曾經對仇恨所激發的現有世界有敏銳的認識,這與該研究所導演的厭惡傾向相吻合,他將自己理解為「獨裁者」。「。阿多諾幾乎立即受到了TFS圈子的歡迎,受到了他作為猶太人和知識分子所遭受的迫害的極大影響。他對世界及其人民的負面看法使他偏離了在美國和歐洲獲得TFS誹謗的社會機構。
  • 新批判理論:存在主義現象學、語言理論和精神分析(含思維導圖)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行補充和修正的策略主要有三種:存在主義現象學、語言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在馬克·波斯特的《福柯、馬克思主義與歷史》中,以福柯與這三者的關係進行了梳理。圍繞著「福柯與薩特」、「福柯與讓·鮑德裡亞」、「福柯與弗洛伊德和拉康」為核心的三個問題,闡明了福柯為何是對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超越。沿著這一脈絡,我們可以理解新批判理論的一些重要思想派系和爭議,從多角度理解批判理論的發展。
  • 南哲思享|張亮: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Foucault,p.119)歷史地看,「批判理論」已經確立了自己在20世紀西方思想史上的經典地位,成為當代理論家建構現代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時一座無法繞越的「紀念碑」。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創新何以可能?說到底,就在於霍克海默領導下的法蘭克福學派繼承並發展了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參見張亮,2016年)沿著馬克思開闢的創新道路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成果豐碩的創造性探索。
  • 朱學平 | 黑格爾對西方近代自然法理論的批判與改造
    結果,市民社會和國家的分離遂取代了自然法理論的法律和道德的分離,成為其後法學理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關鍵詞:黑格爾  自然法理論  倫理  市民社會  國家在西方近代法哲學史上,黑格爾通過對近代自然法理論的批判和改造,完成了一場被義大利著名自然法學家登特列夫稱作是「乾坤的大扭轉」[1]的重大而深刻的範式革命。
  • 批判傳播學 · 理論 李彬:從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
    她以闡揚傳播批判理論而著稱,特別是承襲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傳統,結合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實踐以及新聞傳播實踐所做的一系列理論探討,更是富有洞察力與想像力、批判性與開拓性。不妨說,在西人主導的國際學界,她是中國大陸走出的第一位傳播批判學者。這些年來,趙月枝頻頻回國,又受聘中國傳媒大學「長江學者」。其間,我們也屢邀她順訪清華講學,而她的每次學術講座都使求知若渴的學子感到「過癮」。
  • 一文搞定批判學派,建議你直接列印!收藏起來!
    」這一概念由霍克海默於1937年在其《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一文中首次使用,之後但凡在學術上使用了「批判理論」 這一詞都被認為是批判學派。其中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為代表的第一代學者對現代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可被視為批判學派的開山之作。霍克海默於1937年發表於《社會研究雜誌》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可以被視為批判理論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