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倫〡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批判

2021-03-01 馬克思主義思想啟蒙


現代性的危機,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是理性的危機,因為現代性是建立在理性原則基礎上的。從笛卡爾開始的近代西方哲學儘管有種種不同,但都追求用理性來認識世界和控制世界。人們以為:「尤其的存在者(指人)的這個無限的宇宙,本身是一個理性的宇宙,它可以通過一種與之有相互關係的普遍科學徹底加以掌握。」[1](P20)馬克斯·韋伯因此把現代解釋為一個理性化的過程。然而,韋伯那種可以系統控制世界的理性不是一般的理性,而是一種以精密科學和普遍數學為代表的工具理性,或者叫目的理性,是以幫助人達到其現實的目標為目的的。

然而,從古希臘人的努斯(nous)概念開始,理性無論其內涵與功能都不是像工具理性那麼簡單。雖然工具理性從近代開始成了理性的主要形式,但它並不能消除其他的理性形式。相反,它的獨大隻不過暴露了西方理性的分裂,以至於有人說「分裂」就是近二百年來「存在於當代理性」的基本形式。[2](P229)假定人是理性的動物,而現代化又是一個理想化的過程的話,那麼,理性的分裂就意味著人類生活和人類世界的分裂。德國哲學家把這種分裂叫做「異化」,而理想化的過程也就是人與世界異化的過程。

與許多當代西方哲學家不同,哈貝馬斯雖然也反對傳統形上學,但對後現代的解構卻始終耿耿於懷。他也看到現代性的根本問題之一是理性的分裂,但他仍然要維護現代性的基本合法性。與他將啟蒙理解為「一個未完成的計劃」相應,他的哲學仍然要維護西方哲學理性主義的傳統。不過這並不等於他完全贊同傳統理性主義;相反,針對現代理性分裂的現實,他試圖用他的交往理性加以克服,這是他的交往行動理論的主要目的。他的交往行動理論實際上應該叫做交往理性理論。

在《交往行動理論》一開頭哈貝馬斯就重申:「哲學思想起源於對體現在認識、語言和行動中的理性的反思。哲學的基本主題是理性。」[3](P15)而他的《交往行動理論》根本任務,是要「在日常實踐自身中,在交往理性被壓制、被扭曲和被摧毀之處,發現這種理性的頑強聲音」[4](P101)。縱觀他的《交往行動理論》和其他的有關著作,可以看到,他的交往行動理論的根本目的不在交往行動本身,而在證明人的意見和行動的合理性(Rationalit),證明世界的合理性。在他看來,後形上學和後黑格爾的種種哲學思潮說到底都是在為一個合理性理論共同努力,[3](P16)他當然也把自己的哲學包括在內。而他的交往行動理論藉助語用學強調通過語言交往達成共識,主張通過程序化的論證來檢驗,都表明他追求的終極目標其實不是交往行動,而是交往理性。在《交往行動理論》中的四個基本主題——理性理論、交往行動理論、理想化理論(社會理論)和現代化理論中,理性理論是基礎與核心。

受波普三個世界理論的影響,哈貝馬斯也認為我們實際上面對的不只是客觀的物理的對象世界,還面對內在經驗的主觀世界和規範的社會世界。這三個不同的世界有三種不同的行動模式:相對於客觀物理世界的是目的理性行動模式(這種行動模式可以進一步分為工具性的策略行動和陳述性的語言行動);相對於主觀世界的是戲劇行動模式;相對於社會世界的則是規範協調的行動模式。哈貝馬斯認為,這三種行動模式固然有別,但它們都受理性支配,都是理性的行動,只不過出於不同的理性類型,所以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有效性主張(真理要求)。工具理性行動模式要求真實;戲劇行動模式要求真誠;而規範協調行動模式要求正確。雖然理性也有工具理性和實踐理性、價值理性之分,但理性本身有著內在的統一,理性的這種統一體現在交往行動的模式中。

交往行動之所以體現了理性的統一性,是因為在人類所有行動模式中只有它最全面地體現了語言所有的溝通功能,而語言則是人類一切行動的基本媒介。在哈貝馬斯看來,語言是一種社會工具,本身就傾向人類相互理解的目的。所有語言行為隱含的目的不是衝突而是一致。我們是語言使用者就預設了我們能有真理,能達到一致。「人類對於自主性和責任的旨趣不是純粹的幻想,因為它可以被先天領悟。把我們從自然中提升出來的惟一東西是語言,我們能知道它的本性。通過語言的結構,我們有了自主性和責任。我們第一句話就明白無誤地表達了我們想要普遍和不受限制的一致」[5](P314)。但是,相對於交往行動,上述三種行動模式都只是「分別從不同的方面片面地構想了語言」[3](P142)。目的行動模式將語言看成是相互施加影響,使對手形成或接受符合自身禮義的意見或意圖;規範行動模式認為,語言是傳承文化價值、樹立共識的手段;而在戲劇行動模式看來,語言是自我表現的媒介。這三種語言概念代表的交往類型都是交往行動的邊界狀態:第一種是間接溝通,參與者只在意自己的目的;第二種是參與者把已有的規範共識付諸實施;第三種是對準觀眾的自我表現。它們分別揭示了語言的一種功能[3](P142),而交往行動則不然。

交往行動的分析原型是對話。20世紀西方各派語言哲學都肯定,對話是語言原始的基礎。以對話為基本媒介的交往行動充分注意到和體現了語言的各種不同功能。交往行動至少在兩個人之間發生,人們進入對話這種互動關係為的是要協調他們的行動以達到理解。在以言語為中介的交往活動中,說話者可以說他說的都是真的、他的行動是正確的、他的意圖表達是真誠的;聽者當然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對此作出自己的判斷。這就是說,交往行動兼有上述三種行動模式的有效性主張。但交往行動卻不是、更不能代替上述三種行動模式中的任何一種。哈貝馬斯只是想表明在交往行動中表現出不同的有效性主張,證明在交往行動中有一種兼具真實、正確和真誠的有效性主張的理性,這就是交往理性(Verstndigungsrationalitt),它是理性統一性的基礎。[6](P68)①

照理說,交往行動既然兼有目的策略行動、社會規範行動和戲劇行動的有效性主張,它就可以成為這三種行動的基礎。然而,哈貝馬斯好像並不這麼認為。他堅持把交往行動視為與上述三種行動模式並列的又一種行動模式。目的行動模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收益算計;規範行動是通過文化傳統和社會化調節的、具有整合社會作用的對價值與規範的認可;戲劇行動是在公眾和表演者之間建立一種交感一致(konsensuelle)的關係;而交往行動則是在協作解釋過程意義上的溝通。[6](P151)與其他三種行動模式不同的是,那三種行動模式雖然也離不開使用語言,但卻不是純粹的語言交往行動。我們可以想像不用語言的目的行動、規範行動或戲劇行動,卻無法想像不用語言的交往行動。交往行動是用說話行動來協調的互動行動,因而首先是語言交往。這種行動不是主體幹涉世界的行動,而是主體表現意義的行動。[6](PP144-145)行動者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與世界發生聯繫,而是以反思的方式與之建立聯繫,這與目的行動、規範調節行動和戲劇行動都不同。[6](P148)它的目的是要通過交往者之間語言的互動來理解其活動狀況和活動計劃,以達成共識來協調彼此的行動。哈貝馬斯對交往行動的定義是:「以語言為中介的互動,在這互動中所有參與者通過他們的言語行動追求語用目標(illokutionre Ziele),而且只追求這。」[3](P396)

哈貝馬斯把人類行動類型分為兩大類:以目的為取向和以溝通(Verstndigung)為取向。策略行動屬於前者,交往行動屬於後者。「溝通是有言語和行動能力的主體之間取得一致的過程」[3](P386)。這樣,「以言行事」這個來自奧斯丁的思想在哈貝馬斯那裡實際上被窄化了。在奧斯丁那裡,語用行動(illucutionary acts)主要指「諸如告知、命令、警告、承諾這樣的東西,即具有一定的(約定)力的表達」[7](P109),但這些語用行動大部分恰恰不是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他的交往行動的語用目的很明確也很簡單,就是通過交談達成彼此的理解與共識。由於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最終的興趣不是交往行動,而是要證明世界的合理性,他不得不把交往行動先驗化、形式化和理想化。實際上他仍然相信傳統西方哲學「人是理性動物」的定義。「我們把合理性理解為具有語言和行動能力的主體的一種素質。它表現在總是有充分理由的種種行為方式中」[3](P44)。只有這樣,世界的合理性才有根本的保證。他明知這種理想的言語情境得到充分滿足「經常是有悖事實的」[3](P71),卻仍要堅持這一點。問題是,如果哈貝馬斯心目中理想的交往行動在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而只能是他的一種理論建構的話,那麼他想證明的世界的合理性也只能存在於理論之中。

當然,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仍然是有價值的。交往行動概念揭示了人類行動最基本的一個方面,即通過語言溝通達成彼此理解,並且根據這理解(共識)來協調他們的行動。所謂語言溝通或理解就是「互動的參與者就他們言語行動所要求的有效性達成一致或相應地注意到明確的不一致」[6](P70)。這是人類共同行動或互動的基本條件,否則他們的行動就無法得到協調,就會陷入霍布斯筆下的狼與狼之間的衝突,社會的形成和再生就不可能。雖然策略行動與交往行動有根本的區別,策略行動是建立在個人行動計劃的目的理性的基礎上的,但它並不是與交往行動毫無關係。策略行動離不開語言的運用。雖然策略性的語言用法,如威脅、哄騙或引誘等始終處於寄生狀態,「只有當一方為理解而使用語言時,它才起作用」[6](P72)。但是,語言交往也是策略行動的基本條件,沒有最起碼的語言交往,策略行動是不可能的。此外,「交往對無條件的語言行為的支配使得自我中心地為各行為者設置的行動取向和進程處於主體間共有語言的結構約束之下」[6](P72)。策略行動者如果不遵從交往取向的語言使用條件的話,策略行動就會失敗。即便是與客觀世界打交道的目的行動,仍然涉及理解,哪怕是「間接理解」[3](P143)。至於社會規範行動和戲劇行動,就更不用說了。它們不是純粹的交往行動,卻是交往行動的「兩可狀態」(Grenzflle)[3](P143)。

其實,哈貝馬斯把目的行動、社會規範行動和戲劇行動稱為交往行動的「兩可狀態」,也反映了他在交往行動地位問題上的曖昧態度。既然在充分的理解中言者和聽者同時與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某些事情發生關係[3](P142),既然人類所有人際行動或互動都離不開語言溝通和理解的交往行動,既然交往語言兼具表達、表現和建立聯繫這三種同樣原始的語言的基本功能[6](P76),在交往活動中參與者同時與客觀、社會和主觀世界中的某些東西相關[8](P184),交往行動為什麼不是人類行動的普遍基礎?哈貝馬斯關於交往行動與生活世界關係的論述,使人們更有理由提出這樣的疑問。

雖然幾乎可以肯定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的概念是受到了胡塞爾生活世界思想的影響,但他們生活世界的概念仍有區別。對於胡塞爾來說,生活世界是一個先於科學世界的原始感性世界和文化—歷史世界的複合體,是科學世界的基礎。然而,哈貝馬斯認為,現象學的生活世界概念,包括阿爾弗雷德·許茨的生活世界的概念,歸根結底沒有擺脫主體哲學和意識哲學的窠臼。為了克服現象學的生活世界概念,哈貝馬斯將社會學理論,如Peter Berger和Thomas Luckmannd實在的社會構造理論引進生活世界的概念。在哈貝馬斯那裡,生活世界就是社會,是客觀世界、社會規範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視域。「交往行動總是在它們的生活世界的視域內行動」[8](P192)。文化傳統、社會整合與個人認同是生活世界的結構型內容。

但生活世界在他的交往行動理論中擔當的卻是海德格爾和伽德默爾所謂的理解的前結構角色。他說:「一切理解過程都是在一個文化地表現出來的前理解的背景前發生。」[3](PP149-150)這個「前理解的背景」就是生活世界。哈貝馬斯甚至用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的重要概念Verweisungszusammenhang(指涉關係整體)來規定生活世界。[8](PP188-189)但是,在海德格爾那裡,指涉關係整體指的是規定此在在日常活動的意義關聯整體,它是一個存在論—生存論概念,並無哈貝馬斯生活世界概念那種準實在論。指涉關係整體在海德格爾那裡嚴格說不是一個實踐哲學的概念,但在哈貝馬斯這裡情況剛好相反。

生活世界雖然是交往行動的背景,但它卻不是整個現代社會的基礎、底色或背景,而只是現代社會的兩大領域之一,另一個領域哈貝馬斯稱其為「系統」。系統主要指社會的經濟組織和管理組織;生活世界則由教育體系、傳媒和家庭生活構成,它積蓄著我們的自我理解或不可動搖的信念。[8](P189)支配系統的是工具理性,而支配生活世界的則是價值理性,或哈貝馬斯所謂的「交往理性」。現代社會的根本問題是系統的運行邏輯侵入了生活世界,造成了生活世界的內在殖民化。具體而言,就是工具理性日益成為我們生活和行動的惟一指南,日常生活被納入市場和經濟的軌道,其中家庭成為勞動力市場的延伸、教育只是為了就業和生計就是其中的顯例。

法蘭克福學派的前輩其實早就注意和批判過這一現象,但哈貝馬斯對它有自己的觀察。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寫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哈貝馬斯就發現,隨著市場資本主義的擴張,越來越多的私人利益滲入原本只討論共同利益和普遍問題的公共領域,使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相當程度上失去了其原本的功能。不過,哈貝馬斯遠比他的前輩樂觀,他相信,這一切是可以改變的。生活世界概念提出的本身就是要證明這一點,並指出生活世界乃根本扭轉這種趨勢的可能性之條件。

生活世界之所以有這種扭轉乾坤的力量,歸根結底是因為它的語言性,或者說它與語言的世界圖像結構之間內在的總體關係。哈貝馬斯在其法蘭克福大學教授就職演講中就說過:「將我們超拔出自然的唯一事物是語言,我們知道它的本質。通過它的結構,我們被賦予了自主性和責任。」[5](P314)可見,在他眼裡,語言是自由與規範的保證。語言的這種實踐哲學性質具體體現在語言交往中。後期維根斯坦語言遊戲的思想和伽德默爾的釋義學激發和促進了哈貝馬斯的這個觀念。維根斯坦用語言遊戲的概念把語言和社會生活形式聯繫在一起,語言不再是如以往的語言學家和語言哲學家以為的那樣,只是我們日常實踐的工具,而是它的基本部分。而奧斯丁的形式語用學思想不但使哈貝馬斯看到語言的社會實踐功能,也讓他看到了語言的規範功能。釋義學加強了哈貝馬斯把交往行動看做是一個協調的解釋過程,生活世界是這個構成發生的文化背景。但他認為我們對這個背景是可以質疑和批判的,這意味著理性與傳統在他那裡依然處於對立之中,儘管他一心想要把生活世界理性化。生活世界理性化的關鍵就是對生活世界本身進行反思和批判,只有這樣才能抵制系統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能對生活世界提出質疑和批判的理性表現在交往行動中,表現為交往理性。交往的基本形式是對話。對話不是思想,也不是理論的構造,而是發生在每日每時的人際交往中。在對話問題上,哈貝馬斯持形式語用學的立場。他不管對話的內容,而只重對話的形式。他致力於勾畫出合理對話的程序,以便通過這種程序就普遍價值達成一致。在現代世界,對話者完全可能有不同的生活世界背景,由於對話或語言本身的合理性,或者說由於交往理性的原理內在於各種形式的語言交往中,人們可以通過對話達成共識。當然,這需要我們在進入對話時放棄我們的特殊利益,只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在這種理想言談情境下,人們可以超越自己生活世界的局限最終達成共識。而人們之所以能超越自己生活世界的局限,是因為合理的對話必須遵循對話的程序,亦即理性的規則;它必然要求對話交往的參與者在對話過程中放棄自己的偏見,讓所有的主張都符合理性的要求。這種合理的對話模式蘊含著自由、公正的政治理想,蘊含著人類自古以來就追求的好生活(good life)的可能性。就像在黑格爾講的市民社會中發生的那樣,在社會系統中,各種特殊利益在工具理性的引導下追求最大限度的滿足;而在生活世界中,交往行動形成的普遍價值的共識將使系統對生活世界的殖民不能為所欲為。交往理性要求每一種信念主張都要受到批判的檢驗。

哈貝馬斯上述主張只有在他定義的語言交往和對話不折不扣地得以進行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他的對話是有條件的。正如他的批評者所指出的,這些條件只是隱含在交往中,是「反事實的理想」,是我們評價對話的東西,而不是我們實際上可獲得的東西。[9](P144)語言交往並不總是理性的對話;相反,說服、誇張、幽默、調侃、反諷、諷喻、虛張聲勢、渲染、商量、命令、請求等都是常見的交往方式,無論是事關政治還是事關日常生活。不要說在日常交往和社會政治交往中,即使在科學家或哲學家共同體的交往對話中,即在理性程度相當高的交往行動中,達成共識的可能性也遠不如繼續分歧大,這都是我們隨時隨處可見的事實。指出這個事實並不是要否認達成共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只是要證明它的艱難。交往理性的原理的確蘊含在各種形式的語言交往中,但卻不是一直起作用或起主要作用,除非我們將師長對學生的開導、下屬對上級的勸說、情人之間的甜言蜜語、宗教懺悔和訓誡、親人之間的噓寒問暖、傳媒編輯與讀者的互動等等都不看做是交往行動。

此外,理想的交往行動要求人們放棄各自的特殊利益,這即使在擁有同一個生活世界的對話者之間也難以做到,性別、階級和種族的差異是無法消除、也無法徹底懸置的事實。交往行動如果只是沒有這些差異背景的中性人之間的對話,那它就只能是一個理論的虛構。交往行動的參與者如果是不同甚至對抗的生活世界背景的人的話,哈貝馬斯所想像的交往行動將更加困難。哈貝馬斯儘管認為沒有特定社會群體的生活世界提供討論背景的話,討論將沒有意義;但他卻又主張我們應假定對話中的其他參與者與我們有相同的立足點。[9](PP151-152)這樣的話,對話實際上是徒有形式。哈貝馬斯似乎也只在乎提供一個合理的對話形式,而不在乎具體達成什麼樣的共識。無怪有人批判他否認日常生活豐富化的方式與極權主義有一種令人不快的相似性。[9](P153)

維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中說:「人們在它們使用的語言中一致。這不是觀點的一致,而是生活形式的一致。」[10](P134)在他看來,語言不是純粹的形式化的工具,而是生活形式。不同生活世界的人顯然有不同的生活形式,他們取得一致的先決條件是生活形式的一致。但人們如何取得生活形式的一致?又如何對生活形式和生活世界進行反思和批判?在取得一致之前,還是在取得一致之後?取得一致之前,即便能對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生活形式進行反思與批判也不存在與他人的一致;而如果是對他人的生活世界和生活形式進行批判的話,顯然缺乏一個批判者和被批判者都接受的一致標準。如果是在取得了一致之後,那麼在生活形式還不一致的情況下,對話者或交往者的語言也不盡一致(根據維根斯坦的觀點),那麼只有通過交往才能達到的一致有可能嗎?

最後,應該看到,即便是非常有理性的人彼此交往,也並不總是為了求得一致,而常常恰好相反,是為了表示不同,和而不同同樣為有理性的人所堅持。哈貝馬斯將交往行動規定為以求得一致為目的,而將交往理性作為其保證,只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由此看來,由於沒有將語言理解為生活形式,即人基本的實踐樣式,因而未能深究人類不同行動模式的種種具體要素,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只是西方理性主義的又一個烏託邦而已,決不能達到使理性恢復統一的目的。

①哈貝馬斯並不認為理性有統一的可能,他堅持目的理性和交往理性彼此不能相互替代。

【參考文獻】

[1]Hussurl. Die Kreise der europ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nomenologie. Eine Einleitung in die Phnomenologische Philosophie. Husserliana VI. Den Haag: Matius Nijhoff, 1976.

[2]Joachim Ritter. Metaphysik und Politik. Studien zu Aristoteles und Hegel.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77.

[3]Habermas.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Bd. l.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88.

[4][德]得特勒夫·霍爾斯特.哈貝馬斯傳[M].章國鋒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0。

[5]Habermas.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trans. by Jeremy Shapiro. Boston: Beacon Press, 1971.

[6]Habermas. Nachmetaphysisches Denken.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88.

[7]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Cambridge, Mass, 1978.

[8]C Habermas.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s: Bd. 2.

[9][英]尼格爾·多德.社會理論與現代性[M].陶傳進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0]維根斯坦.哲學研究[M].陳嘉映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按住左側二維碼別撒手求關注

 2.投稿及合作請聯繫:mkszysxqm@163.com

 

 3.B站🆔:HelloMarx

 4.侵權聲明:已經公開發表過的優秀作品,本號一定標註來源,如未標註來源,則為投稿作品。所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僅作分享交流,如涉侵權,實屬誤會,請在後臺聯繫或者郵箱聯繫小編刪除

相關焦點

  • 交往行動理論 | 19北大傳播學碩真題解析12
    2019北大傳播學碩862名解5:交往行動理論 答題思路 交往行動理論屬於傳播學基礎知識,經典理論名詞解釋的一般答題格式為:英文名稱+提出者(學派/頭銜)+著作,理論主要觀點及特點,最後簡要說明對理論的評價
  • 周穗明: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的結合
    哈貝馬斯借重伯恩斯坦將美國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相結合的觀點,推動批判理論在理論和實踐之間重新建立聯繫。他將其批判理論從抽象到具體地推向四個「實踐」層面,即交往行動、合理論辯、公共討論和文化。1968年,他發表《認識與人類興趣》一書,系統地闡釋了他的新方法論思想,為後來提出交往理論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在這一背景下,哈貝馬斯在新學院大學與理察·伯恩斯坦教授等人的合作,帶動了法蘭克福學派在新學院的發展,同時促進了哈貝馬斯本人批判思想的轉變。伯恩斯坦教授既是新學院大學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 西方批判理論綜述
    但在早期社會學家的指引下,成熟的批判理論在不斷的整合和分化中形成,其中馬克思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很多批判理論家同時也是新馬克思主義者,法蘭克福是最早的批判理論「集散地」。人類所有理性領域的基本知識類型包括三種:經驗分析型、歷史解釋型、批判型,它們分別反應了人類的三種旨趣:通過控制環境而進行物質再生產的技術旨趣;理解自身所處環境的實踐旨趣;為了自由得以發展和提高的解放旨趣。批判理論的主要任務是對某種過程的分析,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賦予社會生活一種延續意義的方式使人們達到相互間解釋性的理解;如果沒有關於人們如何互動和交往的知識,人類解放的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
  • 批判理論的「前世今生」:審美、社會與批判理論的旅行
    批判理論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過程中,以霍克海默、阿多諾和馬爾庫塞等人為代表,他們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進行了宏觀而又廣泛的批評性研究。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看待問題的視角得到了極大延展,「批判」一詞更是「飛入尋常百姓家」,日益受到關注。
  • 行為理性——讀《交往行為理論》
    哈貝馬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轉向交往行為理論研究,他深受西方哲學語言轉向以及胡塞爾、洛維茲、海德格爾等人的思想的影響。他批評韋伯的工具理性,反對主客體分離的意識哲學。他分析和批判了工具理性所導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以及現代工業文明中意義喪失、自由喪失等交往異化現象,併力圖通過交往合理化的實現來構建一個合理社會。
  • 霍克海默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宣言」
    霍克海默在1937年發表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一文,其目的在於勘定與傳統理論的界線,把批判理論和傳統理論嚴格地區別開來,並在這一區別的過程中,確立批判理論的基本原則。《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一文第一次明確地為社會批判理論制定了詳盡的理論綱領,較為深刻地闡述了「批判理論」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觀。從而第一次在其思想的旗幟上寫上了「批判」的記號。
  • 社會批判理論 | 新傳理論33
    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批判理論」最早由霍克海默於1937年在《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一文中提出,批判理論的核心即批判,致力於從經濟、政治、法律、文學藝術、社會心理等各個方面去研究和批判資本主義。
  • 從組織陰影看公共行政批判理論
    如果上述這些觀點線索能比較好理解的話,那其實形形色色的批判理論就都有跡可循了。因為給公務員的行政管理投射陰影,導致他們個體認知的行政意義和陰影塑造的無形要求之間的衝突,不只是登哈特關注的組織,也可能是其他事物。但是,只要是在批判理論的框架內,其核心觀點和主線條是一以貫之的。只要抓住了這裡的主線條,那不管是內布拉斯加奧馬哈的Richard C.
  • 精神分析與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
    拉康雖沒有使用意識形態批判之類的概念,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可以轉換成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拉康認為「自我是他者」,人類的一切經驗和表達不是源於自我,而是植根於先於主體而存在的無意識語言結構。自我或主體從根本上說是分裂的,為了彌合這一分裂,人們不得不一再地被迫投入到誤認之中,這些誤認構成了原型意義上的意識形態。
  • 南哲思享|張一兵:居伊·德波景觀批判理論的歷史生成線索
    這個對他者的非暴力的自我認同性,是葛蘭西並沒有真正弄清運行機制的文化霸權理論的根基,也是德波景觀概念中內嵌的批判張力所在。五是破境景觀偽構境控制的關鍵,在於打破景觀表演觀看所建構的偽場境存在中的「偽交往」關係,重新引入主動性和參與性,這就是革命性的情境建構。進入這五個相互關聯的構境層,我們就有可能進入德波的景觀批判構境。
  • 評析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
    法蘭克福學派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大學派之一,該學派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批判資本主義的理論並沒有過時,而且在馬克思主義的整個學說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對資本主義所作的批判,為此,他們高舉起發揚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的旗幟,越出了抽象的思辨王國,積極關心社會問題,致力於從經濟、政治、法律、文學藝術、社會心理等各個方面去研究和批判資本主義,從而形成了法蘭克福學派特有的 「社會批判理論
  • 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媒介環境學派/一篇搞定傳播學理論最難考點
    此外,在答題的時候,同學們會更傾向於使用經驗學派和媒介環境學派的理論,原因就在於,批判學派這一塊知識點在許多同學的腦子裡就是一團亂麻,答題需要提取信息的時候就很難提取到。今天,學姐就給大家整理了學派的相關知識點,關於學派的劃分,學界有很多標準和劃分方式。
  • 阿多諾的批判美學理論
    在這部長約50萬言的《美學理論》中,阿多諾主要依據自己一貫倡導的批判理論與否定辯證法,深入追溯了藝術的歷史演化流變過程,檢視了古典美學理論的長短利弊,分析了現代藝術的特殊職能,揭示了藝術與社會的雙重特性,反思了資本主義現代性與社會總體性的種種影響,彰顯了現代藝術哲學或美學的悖論特徵,同時也提出了未來美學的新生條件與發展途徑。
  • 作為批判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及其歷史影響
    通過闡釋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理論特徵、理論內涵和歷史影響,文章充分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在塑造當代人類社會和時代精神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和強大生命力。  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精神領袖霍克海默看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奠定了思想基礎。法蘭克福的社會批判理論是在馬克思批判理論的基礎之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 理論學堂|差異交往理論與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
    在上述這些服務當中,未成年人不良或違法犯罪行為的原因分析與行為幹預,是社會工作者關注並採取行動的重點。薩瑟蘭的差異交往理論對個體與群體的交互作用給出了新的思路和解釋,尤其指出個體所做出的違法犯罪行為與其所處親密人群之間的密切聯繫。這對於社會工作者開展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服務來說非常重要。
  • 朱學平 | 黑格爾對西方近代自然法理論的批判與改造
    結果,市民社會和國家的分離遂取代了自然法理論的法律和道德的分離,成為其後法學理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關鍵詞:黑格爾  自然法理論  倫理  市民社會  國家在西方近代法哲學史上,黑格爾通過對近代自然法理論的批判和改造,完成了一場被義大利著名自然法學家登特列夫稱作是「乾坤的大扭轉」[1]的重大而深刻的範式革命。
  • 國際關係學科的結構現實主義批判
    自國際關係理論結構現實主義學派創始人肯尼斯·沃爾茲1979年出版《國際政治理論》開創國際關係學科的結構現實主義以來,批評之聲便不絕於耳,至今尚有餘韻。若就思想深度、學術取向和價值關懷而論,結構現實主義四十年批判史上,最具建設性的批判則無疑經歷了三波。
  • 張雷聲:恩格斯在批判錯誤思潮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具體表現在:恩格斯在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中闡釋了共產主義的現實性、實現的階級條件和宗旨;恩格斯在批判「講壇社會主義」思潮中堅持了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的科學性和社會主義革命理論;恩格斯在批判「青年派」機會主義思潮中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以及唯物史觀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恩格斯在批判錯誤思潮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 批判教育學 (Critical Pedagogy)
    批判教育學充滿了革命性,既然歷史的本質是個開放而變遷的過程,解放又是個真切的目標,那麼一個自由幸福的世界應有機會付諸實現。」「解放」是批判教育學的旨趣,吉魯認為解放乃是建立在批判與行動之上,一方面,要批判那些具有限制與壓迫的東西,使教育問題呈顯(problem-posing);另一方面,為了個體自由與完善的存在而採取改造行動。
  • 張一兵 || 日常生活批判與日常生活革命——列菲伏爾與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異同
    關鍵詞:列菲伏爾;德波;日常生活;資本殖民;在場的不在場 我們都知道,列菲伏爾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中對資產階級日常生活批判的開先河者,他的成果在哲學、社會學、地理學、政治學和文學批評等領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一定的意義上,作為馬克思主義先鋒藝術思潮的情境主義國際所主張的日常生活革命構式,自然也受到了列菲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