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學科的結構現實主義批判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自國際關係理論結構現實主義學派創始人肯尼斯·沃爾茲1979年出版《國際政治理論》開創國際關係學科的結構現實主義以來,批評之聲便不絕於耳,至今尚有餘韻。若就思想深度、學術取向和價值關懷而論,結構現實主義四十年批判史上,最具建設性的批判則無疑經歷了三波。這三波批判分別針對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整體、國家功能無差異以及單元排序原則無政府狀態的假定(或曰要素、理論要點)。

對認知國際關係靜態性的批判

《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這本出版於1986年的論文集,作為批判結構現實主義的經典,至今仍難以被超越。而在該論文集中,最有學術建設性和歷史關懷的批判來自於國際關係理論家約翰·拉格,他在《世界政治體制中的繼承與轉換:走向新現實主義綜合》一文中,認為沃爾茲的理論不僅不能解釋說明從中世紀國際體系到現代國際體系的過渡,即使是現代國際體系也缺乏進程的因素。沃爾茲定義的國際政治結構反映的僅是呈現出靜止狀態的國際體系,處於一種「是什麼」的狀態,而體現不出歷時性的「演變」狀態。但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歷史上任何國際體系與其所內嵌的國際政治結構都具有歷史性,是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性過程。而結構現實主義的三要素卻並不能說明體系和結構本身的變化,這就意味著該理論不能說明一個國際體系如何轉換到另一個國際體系。拉格據此分析,是沃爾茲沒有將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的「社會事實」理論貫徹到底造成的。

根據涂爾幹的觀點,「社會規模上的擴大和交往力度的增加,深刻地影響著集體存在的根本狀況」。也就是說「社會規模」和「交往力度」都可能改變社會事實。涂爾幹的「社會規模」是指有重要社會意義的單位的數目,沃爾茲則將這種社會規模類比為大國數目,並涵括進他的理論模型;涂爾幹以「交往力度」意指社會運行中的交易數量、交易速度以及交易多樣性,而沃爾茲在他的國際政治結構模型中則根本沒有考慮交往力度的問題。那麼為何缺少了交往力度就不能體現國際體系的進程呢?這是因為,透過沃爾茲的國際政治結構模型,單元層次的進程是完全被國際政治結構這樣一個生產性施動者生產出來的,而單位層次本身卻不具備生產性,這樣體系或結構的變化就只能是外生性的了。但問題是,在它們之上還有更高層次的幹擾性變量嗎?答案是沒有。因此剩下的只有一種可能,體系和結構的變化最終只能來自於內部,來自於單元(互動)的進程。但沃爾茲卻將單元的進程剔除,從而在建樹理論的同時也在製造理論困境。設若沃爾茲將交往力度引入理論,隨著行為體單元互動的次數、速度以及多樣性的變化,則可以解釋國際體系(國際政治結構)的變化。

對國家功能無差異的批判

引發結構現實主義較具有啟示錄意義的第二波批判的是當代國際關係史學家保羅·施洛德,中國學者楊原繼之,針對的是沃爾茲假定國家功能無差異這一點。

早在1994年施洛德就尖銳地指出,作為定義國際政治結構的第二個維度,國家功能是變量而非常量,各國在國際體系中發揮著各種不同的功能。出於生存的需要,國家除了自助,還會努力展示自己所擁有的某種其他國家所需的國際功能,從而使他國獲得外力幫助,這是國家間功能的不同,而國際體系的延續、穩定與和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之間是否充分實現了功能的分化。很明顯,施洛德強調的是國家的對外功能,而沃爾茲強調的則是國家的對內功能。中國學者楊原在2010年生發出沃爾茲和施洛德對國家功能的兩種界定方式哪種更加恰當的疑問,他從方法論、系統論和結構-功能主義的角度對沃爾茲國際政治結構的第二維度進行了批駁。在重新定義國家功能方面,楊原為了將之與結構現實主義更相適應而重新做了概念詮釋,將其定義為「一個國家所提供的能夠滿足其他國家各種需要的服務」。並且認為國家功能作為一個變量,將會在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上存在變化。楊原的重新詮釋是對施洛德思想的擴延和充實。之後,他又對國家功能的主體間性進行了梳理,也對國家功能進行了分類。就國家功能的主體間性而言,首先,這意味著一個國家是否能夠發揮以及發揮怎樣的功能,僅僅憑藉該國的自身意志和主觀努力是無法決定的,還需要考慮其他國家的主觀需要。其次,一個國家是否具有某種功能、具有哪些功能,都因時間和情境而異。最後,國家功能的發揮有賴於其他國家的感知。關於國家功能的分類,楊原的解釋是,依據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學者亞歷山大·溫特的理論,根據國家功能直接與國家需要密切相關,有什麼樣的需要,就會有什麼樣的功能這一點,對溫特關於人的「五需要說」進行了整合和調整,得到了國家的三種基本需要:生態需要、發展需要和本體安全需要。根據這三類需要,他將國家外部功能大致分為三類,即滿足其他國家生存需要的功能、滿足其他國家發展需要的功能、滿足其他國家本體安全需要的功能。

對原教旨「無政府性」的批判

沃爾茲國際政治結構三要素中遭到質疑的還有單元排序原則的無政府狀態。這引發了對結構現實主義的第三波有效批評。美國學者海倫·米爾納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兩次撰文指出無政府體系並不是國際體系的標誌性特徵。另一位美國學者戴維·萊克在2007年的論文中詳細地指出,雖然在國際關係理論語境中,長期將現代國際體系看作處於缺乏政治權威的自然狀態下,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和建構主義都接受了無政府狀態是世界政治的基本狀況。但是,國際體系內卻存在著一系列寬泛的等級制關係,包括帝國、保護國、勢力範圍、屬國以及從屬性的政治體將主權完全或部分讓渡給某個主導性國家的其他關係。萊克還認為政策制定者和學者們對國際等級制從本質、意義到結果上都理解得不夠,在「單極」到來的時刻,美國作為「不可缺少的國家」出現,使國際等級製備受關注。雖然在接下來的論述中,萊克主要是以美國與其他國家關係作為主導國和從屬國來進行實證研究,但是研究結果卻反映出國際政治的現實,映射著冷戰時期主導國與從屬國之間的關係。

從研究的路徑來看,萊克首先從權威的概念入手,認為基於權威的存在,國際體系內政治單元間存在等級制才有可能。這種等級製作為國際體系內主導國將權威加諸從屬國的變量,橫跨安全和經濟領域兩個維度。萊克認為,權威與強迫的不同很好地體現在沃爾茲關於國際政治結構的第一和第三維度之中。第一維度是行為體的排序原則,意指無政府狀態下單元間的權威關係,進一步解讀就是「沒有一個行為體有權去做出命令;也沒有一個行為體有必要去服從」。關於現實中的國際等級制,美國是最顯著的案例,體現在由門羅主義時代向羅斯福提倡的「國際警察權力」時代的轉變,二戰末期及隨後的冷戰時期,羅斯福這種國際觀的實踐,導致了安全和經濟等級制關係顯現於國際體系內。在萊克以坐標軸所做的理論圖譜中,原點作為理想的威斯特伐利亞主權形式,橫坐標作為安全等級制的光譜,縱坐標作為經濟等級制的光譜。兩個坐標軸上的形態離原點越遠,則表示國際體系中國家間的等級制的程度越深,主導性國家就擁有越多權威,從而擁有幹預從屬國主權的機會越多。反之,則表明從屬國擁有越多被主導國施加權威並幹預其主權的機會。

強調單元間互動導致國際體系的進程性、分析國家功能的歧異性以及研究國際體系內的等級制現象,在理論界起到了清除沃爾茲構建結構現實主義時理想化傾向的作用,雖無證據顯示這些批判直接啟發了主流建構主義的體系進程性主張和道義現實主義關於國家功能的論述,但卻成為這些理論的先聲。隨著國際關係研究「驗證時代」的來臨,中層理論開始勃興,國際關係學科古典時代大理論的悲歌在所難免。但通過批判,大理論的生命力也得到了延續。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高鵬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開卷有益】南開大學劉豐新譯作《新古典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理論》
    ——羅伯特•傑維斯(Robert Jervis),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新古典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理論》是國際關係研究的一項突破性進展。這部權威著作展示了新古典現實主義如何解釋體系和行為體層次的基本模式,並由此超越結構現實主義和其他競爭性理論。對於那些希望了解現實主義理論以及一般的國際關係理論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是必不可少的讀物。
  • 【楊小勇 劉文祥】道義現實主義:新古典現實主義的中國範式
    它產生於對傳統現實主義的批判當中,冷戰結束以來,傳統現實主義在解釋外交政策時顯得蒼白無力,有著越來越多的局限,尤其是在解釋外交政策時如果單純從體系層次(無政府和極)考慮就無法解釋為什麼不同的國家在面臨相同的體系結構時會有著不同的反應。如扎卡利亞在《從財富到權力》一書中就提到,為什麼在美國早已崛起強大的 19 世紀末卻並未走向大國擴張的道路,而德國卻走向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 【國關思想史筆談】熊文馳:修昔底德與國際關係研究-傳承脈絡、思想關聯及對學科化解讀的反思
    【編者按】國際關係思想史是國際關係學科一個十分年輕的分支。自1919年國際關係學科創立以來,一代代學人堅持不懈地探索何為國際關係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構建理論或範式,以描述、解釋和預測國際關係;前者是思想史探究,後者為理論創建。國際關係學科僅歷百年,但國際關係思想史探究卻淵源更加久遠。
  • 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歷史主義
    (一)「去歷史化」與建立獨立性國際關係學科的努力 在國際關係學科的形成和發展之初,國際關係學者為了尋求學科的「獨立性」,他們會特別強調國際關係學與歷史學的差異,主張將國際關係理論研究與歷史研究區別開來,要求在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中「去歷史化」。一般來說,歷史學屬於人文的範疇,而國際關係學則將被歸入社會科學的領域。
  • 進攻性現實主義、防禦性現實主義與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戰略比較
    實際上,我們會發現,很多人文社會科學都會國家理性/個人理性做一個假設,並非這些學者否認人性是複雜的和捉摸不透的,而是為了建構一個學科的需要,理論的模型不可能與現實一一對應。沃爾茲的經濟學理性人假定也只是為了發展體系結構塑造國家戰略行為的理論依據。
  • 全球國際關係學與中國國際關係理論
    作者:外交學院教授,博士 秦亞青  內容提要:全球國際關係學倡議批判了國際關係學科"西方中心論"的現狀,主張建立以多元普遍主義和世界歷史文化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學,鼓勵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
  • 盧凌宇: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
    :二戰;國際關係理論;批判理論;後現代主義 作者簡介:   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主要是由美國學者貢獻的。本文嘗試把二戰後的國際關係理論分為六個「流派」加以梳理;雖然批判理論、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後實證主義等也比較活躍,但由於不是主流,本文從略。  現實主義。現實主義是最古老的國際流派。它假定人性本惡,國家是自利、單一和最重要的國際關係行為體。國際關係的基本特點是無政府狀態。國家追求相對收益而不是絕對收益。
  • 國際關係研究中假說的提出與檢驗
    如秦亞青教授以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為前提,說明國家在國際系統環境中所處地位和國家與其他國家的互動關係影響國家判定自己的利益,並據此採取行動;國際系統因素對冷戰時期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尤其具有重要影響。由此得出假說:美國在國際武裝衝突中(1945-1988年)支持行為的目的是霸權護持。    提出假說之後,其真實性必須得到驗證。
  • 現實主義理論的十種分類方法——兼論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變量機制與案例分析
    遺憾的是,霍布斯對我們的告誡直到今天仍舊沒有消除這種悲劇陰影的可能性,國際關係學起源於對一戰和二戰巨大災難的反思。消除戰爭是國際學說面臨的根本問題。霍布斯主義也被稱為現實主義的鼻祖,在本書的理論章節和案例分析都將佔有最大的權重。
  • 國際政治經濟學50年:現實變革、議題設定與理論創新
    尋求國際關係政治和經濟的關聯性,是「英國學派」和「美國學派」構建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共同目標,但在將國際政治經濟學建設成什麼樣的學科問題上,「英國學派」和「美國學派」存在很大的差異:「美國學派」在20世紀70年代借鑑古典政治經濟學時,就一直將國際政治經濟學作為國際關係的一個附屬學科而將其置於政治學學科之下來建設,之後在「第二代」學者努力之下,更是借鑑新古典經濟學的概念將其建設成類似經濟學那樣的「科學的」
  • 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
    本文嘗試把二戰後的國際關係理論分為六個「流派」加以梳理;雖然批判理論、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後實證主義等也比較活躍,但由於不是主流,本文從略。 關鍵詞:二戰;國際關係理論;主要流派 作者簡介:   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主要是由美國學者貢獻的。
  • 《新古典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理論》Ⅰ
    所有現實主義者都把國際體系的因果式影響以及結構性制約視為國際政治的主要推動力。現實主義的主流即結構現實主義者認為,對於國際政治中的重大問題:國際安全競爭和戰爭問題,其解釋力量幾乎毫無例外地源於外部結構。對於那些由於重視施動性而去研究領袖和其他國內行為體作用的理論家,結構現實主義者諷刺他們為還原主義者,認為這麼做達不到預期的研究目的。新古典現實主義豐富了現實主義的內容。
  • 【依附理論】張建新:從依附到自主:拉美國際關係理論的成長
    【關 鍵 詞】拉美/國際關係理論/本土化/依附論    自被歐洲「發現」以來,拉丁美洲地區在地理上被視為「西方的終端」,在經濟上長期居於資本主義體系的「邊緣」,其政治與文明體系雖發軔於歐洲,卻是在邊緣和從屬中發育成長。在這種結構下,拉美地區的國際關係知識譜系,與拉美國家在國際體系中所處從屬地位一樣,具有鮮明的「邊緣性」特徵。
  • 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岡察洛夫
    伊凡·亞歷山德羅維奇·岡察洛夫(1812-1891),是十九世紀中葉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岡察洛夫出身於一個貴族兼商人的富裕家庭。七歲去世,他由教父照看長大。寫於農奴制廢除前夕的《奧勃洛莫夫》(1857-1859)是作家內容最深刻、對舊制度批判最有力的作品。奧勃洛莫夫就是小說的主人公。這是一個三十開外的地主。作者描寫他生性善良,頗有教養。但由於祖傳的莊園領地和三百多個農奴供他享用,他無憂無慮,無所事事,天長日久,就失去意志和興趣,養成悠閒、懶散的習慣。
  • 斯科爾斯的現實主義小說觀
    (Wikipedia)提供的信息看,斯科爾斯是現代主義文學、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專家,到了他的中晚期,則是科幻小說的理論權威。《科幻文學的批評與建構》(中譯本2011年11月,安徽文藝出版社,本文引文凡沒有加注的均引自這個中譯本)第一編《科幻的結構式寓言理論》(斯科爾斯的成名作即1967年的《寓言敘事》?The Fabulators?,引者注),看似講的科科幻小說的理論,事實上,斯氏談的是對現實主義的重新認知與及現實主義對未來小說的影響。而且,斯氏的現實主義理論是一種有別於傳統尤其是有別於中國當代文學傳統的理論。
  • 進步現實主義的謊言與悲劇
    現實主義範式中的古典現實主義學派曾深入討論過國際政治的倫理學。然而,漢斯-摩根索在《科學人與權力政治》中專門批判了道德結果主義。摩根索認為,道德結果主義犯了「目標為手段辯護」的謬誤。問題來了:現實主義者真的不認為包括民主、威權、和半民主等在內的政體元素是能夠影響國際關係的自變量嗎?答案是否定的。
  • 【國關思想史筆談】趙思洋:自由主義國際思想-從國際關係理論回到思想史
    【編者按】在國際關係思想史成長年代裡,人們大多是在現實主義、自由國際主義、建構主義三分法框架下進行思考和展開研究的。近年來中外學者不約而同地頻繁討論「中國學派」的形成及前景,以及東南亞、印度、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國際關係思想,就是其中幾個明顯例證。本組筆談意圖通過梳理現實主義、自由國際主義、文化學派、中國學派的思想史和學術史,指出國際關係思想史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以及可能的發展方向,以推動這門年輕分支學科的繼續成長。
  • 反對暴力革命,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之一
    蕭伯納是愛爾蘭著名的劇作家,也是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家,同樣也是世界著名擅長諷刺的語言大師;還是積極的社會活動家。支持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呼籲從根本上改變選舉制度,倡導收入平等和廢除私有財產。並為他隨後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物質品格。在蕭伯納的大量戲劇中,人們形象的展示和批判顯得鮮明而堅決,他們對樸素善良的高尚人性的盛讚,對醜惡人性的強烈而坦率的揭露,廣泛地體現了工人、公民、商人、失業者的憤怒、悲傷和內心的聲音,在資本主義壟斷時代工業文明迅猛發展的時期,他們有著不同的社會階層,如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內心的聲音等。情感寄託。
  • 文科考研輔導叢書《國際關係理論》學習輔導與習題集
    國際關係理論部分 (七)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及其觀點 1.現實主義學派。新現實主義的兩個修正:權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國家最終關心的是安全;權力政治是國家與由國家組成的國際體系相互作用的結果。 單位與體系的互動:國家作為統一的、以生存為最低目標的行為主體,是構成國際體系的單位;國際體系的變化,是單位實力對比的變化造成的。它的特性是由大國數量決定的;未來的結果,取決於國家的動機,也取決於體系的結構。
  • 法學學科(特設專業):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專業介紹
    法學學科(特設專業):法學類、政治學類、社會學類、公安學類   政治學類: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   【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   統計信息(數據統計截止日期:2012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