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研究中假說的提出與檢驗

2021-02-08 時政國關分析

 摘  要:假說的提出和檢驗是國際關係研究中的常見問題,無論是假說的提出還是檢驗都可以從邏輯和實踐兩個方面來考察。由於現實世界的紛繁複雜以及理論假設的或然性特徵,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大量競爭性假說。在遵循科學研究基本規則和要求的前提下,不同假說之間的相互競爭和優勝劣汰,將有效地促進和推動科學的發展。培養理性的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是我們從事國際關系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要求。

    

 
    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國際關係研究過程中發現與提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就其實質來說,是人們思維中的矛盾或困惑。問題可分為三類: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怎麼辦(How)。提出問題後的關鍵則是推出相應的假說來探索問題的答案。根據問題的不同,假說也可以對應地分為三類:描述、因果和處方型三種。理論知識形成過程實際也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假說——檢驗假說——修正假說——尋求答案的過程。


    假說的提出與檢驗

    首先要區分兩個概念:假設和假說。假設(assumption)是假定為正確的命題,並把它作為理論推理的前提,它是建構理論的基礎。而假說(hypothesis)是以已知的科學理論(包括原理和經驗通則)和經驗知識為根據,對未知的現象及其規律性作出假定性說明或解釋。假說應該滿足以下條件:(1)為要解決的問題提供答案;(2)與已有的理論相關;(3)有明確的界說;(4)具備原則上的可檢驗性。其中尤以最後一個條件為根本,否則假說的科學性就無從談起。一般情況下,我們常把假說與理論相區分,即強調假說的假定性和理論的科學性,或者認為理論是已被證明的假說,這在自然科學中尤其明顯。但從科學的本質來講,理論只不過是尚未被證偽的假說而已,因此本文是在同等意義上使用「假說」和「理論」這兩個範疇。

    國際關係的研究方法有多種,如歷史描述、科學預測和思辨—規範方法,也可以混合使用這幾種方法。本文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研究國際關係,討論假說的提出和檢驗也是以此為前提的。提出假說主要有兩個來源——觀察和演繹,或者這兩種方法同時使用。所謂觀察,就是依據事實或經驗提出假說,這樣我們就可以把觀察法看成是歸納法。如1979年中美建交,同時中國向歐美國家開放並引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技術等,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假說:中國的外交政策從此更加務實,不再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來界定國家間關係。與觀察法相對的是演繹法,即依據某一假設(假設既可以是研究者自己設定,也可能是其它理論中成熟的結論),嚴格按照演繹法則得出假說。如秦亞青教授以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為前提,說明國家在國際系統環境中所處地位和國家與其他國家的互動關係影響國家判定自己的利益,並據此採取行動;國際系統因素對冷戰時期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尤其具有重要影響。由此得出假說:美國在國際武裝衝突中(1945-1988年)支持行為的目的是霸權護持。

    提出假說之後,其真實性必須得到驗證。科學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它經驗上的可檢驗性,鑑於此,涉及價值判斷的規範性假說無法檢驗,而定性假說必須設定一個可以操作或量化的檢驗標準,否則當我們討論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冷戰後經濟因素的作用上升等假說時,無從得知它們是否真的被支持。如有學者運用經驗數據和統計學原理證明一段時間內國際關係研究中現實主義範式的「主導」地位,以及該範式為什麼不能「準確地」解釋和預測國家行為,類似的方法為檢驗定性假說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範例。

    與其來源一樣,檢驗假說的方法也有兩種——邏輯和實踐。邏輯檢驗就是看歸納和演繹過程中有無錯誤。歸納法的一個基本要求是考察的對象儘可能多、範圍儘可能廣,以防止片面性,因此,可以把歸納法放在實踐檢驗中考察,本文討論假說的邏輯檢驗側重於演繹法。從思維的角度看,演繹的方法是以一般性的知識為前提,推理出對個別事物的結論。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從合理的前提得出結論的推理過程。它從某種理論前提開始,把這種前提應用到被解釋的事件,試圖發現在前提和結論之間是否存在著有規律的和合乎邏輯的內在聯繫。可見,演繹法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一是前提真實,二是論證正當。要確保結論正確,前提正確和論證正當必須同時具備。而實踐檢驗,就是看這一假說是否符合實際情況。邏輯證明是實踐檢驗的前提,一個假說如果連理論檢驗都無法通過,也就不具備進行實踐檢驗的必要條件。


    國際關係研究中的競爭性假說

    在科學的認識論看來,世界是可知的,科學的任務就是通過觀察事實、建立理論和驗證假說等環節認知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繫並獲得比較可靠的知識。如果把國際關係作為社會科學一個分支看待,我們的目標就是探詢國際社會和國家行為的一般性規律。其中,國際體系的穩定是一個重要課題。長期以來,主要行為體的數量與體系穩定之間的關係被人們廣泛接受,但到底哪一種結構更有利於國際穩定卻充滿了爭論。我們來看下面的一組假說。

    多極穩定論:多伊奇和辛格認為,對於任何一個社會體系來說,影響其穩定性的最大威脅是缺乏選擇性。多極結構中有幾個主要國家,他們之間互動的機會較多,國家之間因此會形成相互交織的利益。這樣,體系本身的靈活性增大,從而減少國家之間的敵意,抑制衝突。而兩極體系中,雖然兩強的關係是高度共生的,但它們之間可能的互動極其有限。

    兩極穩定論:華爾茲認為,兩極世界中不存在邊緣地帶;兩極態勢擴大了兩強關注的地域範圍,也使競爭要素的範圍得意拓展;雖然常有危險存在,但兩強錯誤估計的可能性較低;各極能力較強,減少了其他行為體對大國的危害。因此兩極世界中不確定性減少,計算也更容易進行。

    霸權穩定論:吉爾平等學者指出,世界政治中的秩序是由一個主導國家創立的。霸權國的存在保證了一種相對和平與安全的的國際體系,並能創立和鞏固一個自由國際經濟秩序的規則。也就是說, 霸權國家和國際體系的穩定與安全密切相關。在單極結構中,霸權國家有能力,也有意願維護國際體系的穩定,提供公共物品,抑制衝突,因為維護體系的穩定和延續是霸權國最為重要的利益。

    這是一組依據觀察和演繹提出的相互排斥的競爭性假說,它們的支持者都是該領域的權威學者,他們的理論已經在本學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麼,這些假說究竟誰是正確的;如果其中一種正確,是否意味著其他假說完全錯了;抑或它們各有各的道理?假說形成後就產生了對它們的檢驗問題。


    (一)邏輯檢驗。

    邏輯檢驗就是看有無演繹推理方面的錯誤。如前所述,邏輯錯誤有兩種形式:一是論證過程中的錯誤或相互矛盾之處;二是前提有誤。如果在論證過程中出現偷換概念、同義反覆或循環論證等邏輯錯誤,則結論不能為真。但當我們考察上述幾種假說時,發現它們基本上不存在這些問題。這時,我們就應該更多地關注推導出假說的前提或假設,因為「演繹的結論是由別的陳述,即被稱為是論證的前提進行演繹而獲得的。論證應構成得如果前提為真,結論也必定為真。……結論不能陳述多於前提中所說的東西,它只是揭示了在前提中所包含的結論而已,結論不會比前提不可靠。演繹的邏輯功能便是從給予的陳述中把真理傳遞到別的陳述上去。」演繹推理中,前提和結論是必然性的關係。如當a>b,b>c時,根據不等式的傳遞性,a>c必然為真。如果某假說的前提有誤,即使論證過程沒有問題,結論也不會正確。

    我們知道,任何科學理論的建立都需要前提條件。歐氏幾何是用公理方法建立起演繹的數學體系的最早範例,它使用公理化演繹的結構方法,給數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以典範的作用。但由於其中第五公設(平行公理)的不可證明性質,引發了非歐幾何的出現。可見,邏輯上互不矛盾的一組假設都有可能提供一個演繹系統,但「公理」也可能受到挑戰,它們也有被反證的時候。同自然科學相比,構建包括國際政治在內的社會科學理論所需要的前提、假設或假定必然會遇到更多的爭議。

    公理和假設對於科學研究有著不同的價值和意義,不過,從構建理論的作用看,它們是相似的。華爾茲曾經辯解說,假設的問題「不應該是它是否真實,而是它是否最為合理和有用。假設是否有用取決於基於該假設能否建構起一個理論,並從該理論中可以得出並非顯而易見的重要推論。」是的,自然科學的前提假設如質量集中於一點並非真實情況,但它卻是真實情況的高度抽象。正如華爾茲所說言,假設的「真實」是指它的合理性,這裡的合理性是指假設應建立在經驗或觀察思考基礎上,或是與人們常識相符的對事物、事件的一種基本判斷,這實際上為合理假設創造了儘可能與實際情況接近的前提條件。另外,由於實際事物的發展過程總是在不斷變化,如果用絕對化的「對」或「錯」來判斷假設,這種簡單的預先固定化的標準顯然難與實際吻合。因此,即使是「真實」、「合理」的假設也有它的或然性,由此推導出的假說必定是或然的。

    可是,科學研究對假設可能的「不真實性」認可並非表明研究者可以任意設定自己的假設,看一個或然性假設的「真實」程度或效用大小,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假定,如果後者也能解釋和預測許多現象,則說明前者的效用必然要打折扣。以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為例,如果沒有「質量集中於一點」這樣的假設,不僅物體之間的距離無法計算,而且作出其他任何一種假定,萬有引力定律將不再有效。社會科學則沒有那麼幸運,如「理性經濟人」假定使得經濟學通過抽象的假設演繹法而變成一門科學,這一方法上的努力,對這門學科及其後來的發展有著根本的意義,但同時它也使經濟理論被證明為正確成為一個問題。經濟學內部,以及社會學理論都對「經濟人」假設提出質疑,然而,無論是經濟行為受不確定性和不可決定性支配思想引發的凱恩斯革命,還是社會學理論假定個體行為要由其所處制度的性質及其在該制度中的地位來解釋,雖然都對「經濟人」假設進行了有益的補充和完善,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否定主流經濟學的科學性。相反,如果假定經濟活動中人們的「利他」本性(儘管現實生活中不乏類似的事例),這樣的假設對於經濟學來說無論如何不能稱為「真實」、「合理」,更不用說以此為前提建立科學的經濟理論。

    國際關係理論中,長期處於主導地位的(新)現實主義範式完全承襲了經濟學方法論的衣缽, 其基本前提如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民族國家是國際關係的主要行為體,它具有單一性和理性兩個基本特徵;國家行為的最高準則是國家利益等,幾乎可以被看做是「經濟人」假設的翻版。再以本文所涉及的這組現實主義假說為例,它們暗含的理論前提是,權力分配和國家行為兩個變量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但新自由制度主義和建構主義對這一假設發起了程度不同的挑戰。與新現實主義的體系結構側重點不同,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分別將體系進程(國際制度)和體系文化(觀念的分配)看作是影響國家行為的關鍵變量。這些努力在極大地豐富和發展國際政治理論的同時,三種主流理論又形成另一組競爭性假說。這樣,我們就需要對演繹規則中前提正確的要求有一個相對寬容的理解,但社會科學的尷尬也由此產生。為構建理論,研究者只得把需要證明的前提作為假設,批評者則常常指出對方的假設首先應該放在假說的位置上接受檢驗。

   (二)實踐檢驗。

    從實踐檢驗的角度看,近代國際關係產生以來,國際格局的類型屈指可數,如威斯特伐利亞、維也納、凡爾賽-華盛頓、雅爾達等體系,以及冷戰後出現的「一超多強」格局。上述假說既可以從中找到支持的例證,也可能被別的事實所推翻。即使是能夠為事實所驗證的假說,由於人類實踐的無限性,我們無法得知以後的事實是否繼續支持該假說。如華爾茲的理論比較符合冷戰時期的實際情況,但卻很難解釋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終於導致一戰的爆發。霸權穩定論在面對那些具有說服力的批評時也顯得脆弱無力,如有學者提出,英國在19世紀的行為與霸權穩定論並不相符;也有人認為,19世紀的貿易自由化措施並不是出自霸權政策,而是出自不對稱的交易行為。

    西方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波普爾認為,「科學理論不可能完全得到證實或證明,但它們是可檢驗的。」他同時指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就是看它們是否能被經驗所證偽。」觀察和實驗所提供的經驗事實不能證明一個理論是真,不管我們已經觀察到多少只白天鵝,也無法證實「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普遍性命題;但能通過證偽個別天鵝是白的,從而證偽「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普遍性命題。根據波普爾的理論,某假說哪怕只遇到一個相反的事實,該假說即被證偽。但波普爾的科學哲學也有其局限性,即我們只能談「負面的」科學知識,卻無法擁有「正面的」的科學知識。一旦某種理論預測失敗,我們可以很肯定地揚棄它,但我們永遠無法以同樣肯定的態度去接受該理論。顯然,「證偽主義」不僅與我們一般思考的方式不同,也不盡符合科學研究的具體實踐。如人們不會因為嬰兒在接種疫苗過程中出現個別的失敗就否定免疫學的理論。庫恩就曾對波普爾的理論提出批判,他以範式為核心建構其歷史主義科學哲學觀,並指出科學始於某一理論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共識,也就是範式的形成。一種理論與事實的不符或預測的失敗,不但沒有使得科學共同體立即放棄這個理論,反而會引發出一連串為了保護它的「特設假說」,或者被當成反常情況存而不論。

    波普爾理論的局限性決定了經驗檢驗的局限性,因為在涉及人類行為的社會領域,各種各樣的事實紛繁複雜,從中可以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國際關係研究中,很少有什麼理論能夠被事實證明或證偽。大多數的國際關係理論,可能只是一些不精確的分類、眾說紛紜的界定、對事實的羅列和對原因與影響的猜測。如果嚴格依照波普爾的理論,國際關係的科學研究似乎沒有可能。這時,行得通的實踐檢驗的方法依然要訴諸被波普爾所批判的歸納邏輯,就是看某假說或理論的解釋力和預測力大小,或者說它們成功的概率大小。賴欣巴哈說,「科學並不能到達真理或謬誤……科學陳述只能達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概然性,這種概然性不可達到的上限和下限就是真理和謬誤。」我們經常使用統計歸納的方法來檢驗假說就是很好的例證,根據某種假說所作的事件概率的估計,如果通過實踐從事統計歸納的結果與其預測比較符合或接近,那麼該假說就獲得了相應的經驗支持,反之,我們就有理由懷疑其真實性。

    總之,在國際關係研究中,無論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都存在著邏輯上的缺陷,前者需要面對現實世界的無限性和複雜性,後者則無法擺脫理論假設的或然性特徵,這樣一來,各種各樣的假說都試圖解釋國際政治現象,或嘗試建立自己的理論。它們雖然只反映了現實世界的局部真理,但只要符合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則,就不會被學術共同體輕易拋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不顧科學研究的規則而任意裁減事實,我們不能僅根據冷戰後美日、美歐之間的貿易摩擦就輕易得出「西西矛盾」已上升為國際社會主要矛盾的結論;也不能因為經濟區域化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就認定軍事因素在冷戰後的國際關係中已無足輕重。我們可以不斷地嘗試、探索,一旦發現假說可能存在的錯誤,就應當修正自己的結論,而不是依據這個假說到處去尋找能支持它的例子,從而掩蓋假說的不真實性。對科學研究方法論的學習,將有助於克服類似的缺點。

    國際關系科學研究的局限和意義

    國際關係的科學研究得益於行為主義革命,但由此引發的質疑和批評幾乎和科學方法的貢獻一樣令人矚目,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否把國際關係建成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的科學哲學都以自然科學作為它們的研究對象,或者從中尋找素材和實例作為論據。政治科學家為了達到他們的目的,也必須遵從自然科學的標準、規則和要求進行國際關係研究。儘管科學哲學在科學的劃界問題上並沒有統一的共識,如邏輯實證主義者的證實原則、波普爾的證偽原則和拉卡託斯的可預見性標準等,但無論採用哪一種標準,國際關係的科學研究都有些勉為其難。

    首先,國際關係同其他社會科學研究一樣,其中主要涉及人的行為,人的行為不同於自然現象,必然受到人的理性、動機、目的和價值觀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給國際關係的科學研究增加了極大的難度。比如,就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而言,社會科學研究中兩種主要的方法——社會學和經濟學方法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它們各有其利弊優劣,因為無論自身利益還是社會結構,都是人類行為的決定因素。其次,科學所揭示的因果律不僅能有效地解釋世界,也應該作出成功的預測。而在國際關係學科,大量相互對立的假說都可以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最後,國際關系科學理論的構建也有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一方面由於影響人類行為的變量多而複雜,且這些變量無法象自然科學那樣得到精確的控制。另一方面涉及科學理論的簡約要求,簡約是科學理論的重要特徵,如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用極少的變量就能解釋或預測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但套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對國際關係學科來說則面臨著兩難抉擇,只用一個或少數變量,理論的功效大打折扣;全面解釋則失去科學研究的意義。以前面提到的假說為例,使用大量數據進行研究的結果表明,極和國際穩定之間存在著相關關係,但無法確定這種關係就是因果關係,第三個變量可能會對這兩個變量產生因果影響,它可能是國家決策者的認識,也可能是核武器。雖然增加不同的因果變量又可以分別為單極、兩極或多極穩定提供新的辯護,但任何人都無法保證第三個變量已經足夠。

    我們不能以競爭性的假說的存在來判斷一門學科的科學與否,但在國際關係理論中,各種以「科學」名義標榜的相互對立的假說不斷湧現,人們甚至無法指望它們中的任何一方將會佔據明顯優勢。說到底,國際關係學還不是一門成熟的科學,「這門學科缺乏幾乎任何共有的認識論、方法論或本體論前提(巴裡·布贊語)。」庫恩運用範式這個概念出色地解釋了由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組成的科學發展進程,按照他的標準,在某一特定時期,一門成熟的科學是由單一的一種範式支配。也正因為如此,在庫恩看來,大部分現代社會科學普遍缺乏統一的範式,因而也就沒有資格被認為是科學,而處於前科學階段。

    然而,這決不意味著應該放棄國際關係的科學研究,相反,我們必須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科學方法一個顯而易見的優勢在於它能促進知識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有助於我們在已知的基礎上不斷發現新問題,從而擺脫低水平重複研究的困境。另外,科學研究以追求真理為己任,但任何科學都不能以「絕對真理」而固步自封,任何科學知識和理論都具有或然的特徵,都有其適用的具體條件和範圍。對同樣的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假說和理論,在科學史上是常見的現象,其中有些假說要麼被證偽,要麼為其他更為合理的假說所取代,或者是多種假說的繼續並存。對同一自然或社會現象,由於佔有材料、知識結構、使用方法的不同等原因,可以提出多種不同假說,假說也會隨著新發現而變化,隨著爭論的發展而修改。不同假說之間相互競爭,通過優勝劣汰,假說的科學性內容不斷增加,假定性內容不斷減少,從而促進和推動科學發展。一部科學發展史,就是不斷超越、不斷創新的過程。沒有對地心說的批判,「哥白尼革命」就無從談起;沒有對牛頓絕對時空觀的超越,就不可能產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的精神是質疑和批判。科學精神的培養離不開科學思維的訓練,對科學方法的了解、掌握和運用就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國際關係學者科學素養的提高已遠超出專業研究的範圍,其積極意義怎麼估價都不為過分。

    或許波普爾的理論並不完全適用於國際關係研究,但他所確立的科學「可證偽」標準卻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科學理論與宗教、迷信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可證偽的,而後者卻連證明它為錯的可能性都沒有。正因為如此,科學知識或理論,只能是對「實在」的一種大膽猜測、假定,是解決問題的嘗試,最終都必將被科學的發展所否定。「科學理論是真正的猜測,這種猜測是致力於發現真理的嚴肅嘗試。」 任何科學理論不管它曾經多麼成功,也不管它曾經經受過何等嚴格的檢驗,都是可以被推翻的。在遵守科學研究一系列基本規則和要求的同時,擯棄真理一元化的思維定勢,培養理性的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是我們面臨的迫切任務,也是我們討論國際關係研究中假說問題的意圖所在。

本文來源 《國際論壇》2006年第三期

相關焦點

  • 高中生物教材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假說-演繹法
    1.方法解釋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
  • 假說-演繹法
    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測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這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假說-演繹法的雛形可追溯到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演繹模式。按照這一模式,科學家應從要解釋的現象中歸納出解釋性原理,再從包含這些原理的前提中演繹出關於現象的陳述。
  • 【研究方法】國際關係研究中的文獻回顧
    目前,國內系統討論國際關係研究中文獻回顧的研究成果較少, [2]因此,本文結合國際關係研究的實例,集中討論文獻回顧的作用和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國際關係研究人員特別是青年學生提高選題意識和選題能力。文獻回顧( literature review)是指系統尋找、識別、分析相關研究性文獻的工作。對於科學研究而言,文獻回顧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假說一演繹法
    由於假說無法被直接驗證,需要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推出預測的結果,再通過實驗來檢驗。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測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這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假說一演繹法的雛形可追溯到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歸納一演繹模式。按照這一模式,科學家應從要解釋的現象中歸納出解釋性原理,再從包含這些原理的前提中演繹出關於現象的陳述。
  • ——理論假說和經驗檢驗
    研究結果表明:(1)實物期權假說僅對小企業成立,即小企業面對不確定性時,會提高金融化程度;(2)融資約束假說總體上得到證實;(3)投資替代假說中的替代效應被證實,即競爭越是激烈,企業越是可能通過金融化追求更高利潤;(4)跨國公司避稅假說和股東價值最大化假說沒有得到證實。
  • MPE:薩維奇環北極分布假說首次得到檢驗
    Bombina orientalis日前,薩維奇環北極分布假說首次得到檢驗,該工作是中科院動物所的專家做出的。Savage JM在1973年提出了一個解釋這種分布格局的假說,即薩維奇環北極分布假說:在第三紀早期,這些蛙類的分布比現在更靠北也更連續,形成一個環北極的分布格局,但發生於中新世的全球降溫和北半球內陸乾旱化兩個事件使這些蛙類的分布區南移並且相互隔離開來。薩維奇環北極分布假說影響廣泛,但一直沒有被檢驗過。
  • 「韋伯假說」的錯與對
    【量化歷史研究系列】1905年,德國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發表了著名的作品《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一著作寫作的年代,正處在西方基督教社會蒸蒸日上的時期。韋伯在著作中捕捉到了基督教與經濟繁榮的關係,提出了著名的「韋伯假說」。韋伯認為,西方的新教改革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精神上的源泉。
  • A2牛奶提出的是假說還是傳說?
    牛奶中有約3%的蛋白質和5%的乳糖,蛋白質中大約有80%是酪蛋白,又分為幾種亞型,其中有一種叫作β-酪蛋白。β-酪蛋白由209個胺基酸組成,又有A1、A2和B型三種不同的分子結構。  A1和A2的分子有一個胺基酸不同。有一些奶牛所產生的奶中不含有A1酪蛋白,只有A2酪蛋白。
  • 古脊椎所提出「半月形腕骨」新的同源假說
    「半月形腕骨」是支持鳥類恐龍起源假說的重要證據,但來自鳥類胚胎發育的信息和化石證據存在衝突,導致對獸腳類恐龍和鳥類「半月形腕骨」的同源性存在不同的解釋。作者提出了有關「半月形腕骨」新的同源假說,並提出「半月形腕骨」的演化能夠用異位同型的發育機制來進行解釋。  徐星等研究了代表六個不同演化階段的獸腳類恐龍化石中保存的腕部結構,並和早期鳥類與現生鳥類的腕部進行了細緻對比,在對「半月形腕骨」形態進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半月形腕骨」在不同演化階段是由不同腕骨組成的,其位置由腕部內側逐漸轉移至腕部外側,並最終形成其典型形態。
  • 尤金·法瑪與有效市場假說
    他不僅研究了金融證券的價格走勢及由個人和企業決定的資產分配關係,還研究了資本市場的信息結構,公司與競爭,風險管理,通貨膨脹與經濟活動,不同通貨的價格以及貨幣與銀行業。法瑪教授最主要的貢獻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該假說認為,相關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證券價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場就是有效的。有效市場假說的一個最主要的推論就是,任何戰勝市場的企圖都是徒勞的。
  • 尤金-法瑪主要學術成就:有效市場假說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法瑪教授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包括投資學理論與經驗分析、資本市場中的價格形成、公司財務、組織形式生存的經濟學。他在經濟學科的若干領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金融學獨立為一個學科及成為經濟學中一個獨立領域的進程中,是當之無愧的先驅。
  •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第十八屆「國際關係研究方法講習班」順利...
    在提問環節中,孫老師與到會同學就科學方法的基本程序的適用範圍、提出研究問題時的具體注意事項和如何將國際關係研究同其他學科有機結合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並對部分同學已有的學術研究選題和設計提出了點評和建議。8日下午,孫學峰老師從四個概念延伸開,進一步闡述如何提出研究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對學員碰到的論文開題中的疑惑進行了解答。
  • 假說類文章一站式指導:從寫作到發表
    科學研究工作起始的前提是設定科學假說。科學假說是在已有公認的知識、事實和科學原理下,運用合理的、完善的邏輯推理,對發現的現象的可能原因、規律或/和由此導致的結果做出科學的、合理的、可被檢驗的預測,是自然科學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科學理論形成的重要步驟[1,2]。其核心是在已公認的理論和驗結果的基礎上,提出新的理論觀點。
  • 課題申報要注重凝練科學問題、形成明確的研究假說
    提出科學問題是科學研究「千裡之行」的第一步,科學研究總是以提出科學問題開始,並以解決問題告一段落。重大科學突破往往始於凝練出科學問題。在科學的發展中,解決問題固然是重要的,而提出重要的科學問題似乎更重要。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
  • 比較視角下無政府狀態假說的內在邏輯研究
    從本質上講,霍布斯的問題在於沒有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而老子的思想則超越了西方視角,強調的是國際合作而非國際衝突。關鍵詞:無政府狀態;自然狀態;國際關係;霍布斯;老子霍布斯所描述的人性惡是自然狀態理論的邏輯基石,而反對混亂無序的自然狀態,成了西方學者討論和觀察國際問題的出發點。
  • 如何區分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從功能和性質的角度來看,項目申請書是圍繞所提出的研究問題,為驗證所提出的假說或預設而構建的研究設計,並論證該研究設計的邏輯合理性、創新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礎上,研究內容是在某個研究設計框架下,對一個或幾個假說的驗證,而研究方法是指驗證假說的思路與方法。01.
  • 達爾文進化論中的部分假說被首次證實
    然而,在達爾文去世近140年後,科學家才首次證實了這部分的進化假說。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生物人類學博士生Laura van Holstein發現,哺乳動物亞種在進化中的作用比以前認為的更重要,亞種對物種的長期進化動力學以及未來的進化起到關鍵作用。這項研究已於近日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發表。一個動物物種指的是一群可以在群體內自由雜交的動物。
  • 高中生物必修二:高中生物孟德爾假說演繹法步驟
    19世紀中期,孟德爾用豌豆做了大量的雜交實驗,在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記載和進行數學統計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雜種後代中出現一定比例的性狀分離,兩對及兩對以上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子二代出現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他通過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像而提出假說,並對性狀分離現象和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作出嘗試性解釋。
  • 申報課題時您知道如何凝練科學問題、形成明確的研究假說嗎?
    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提出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前提,成功的科學活動的第一要點是善於提出問題和抓住問題。科學哲學家波爾曾指出:「準確地提出一個科學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在課題申請中,導致申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部分申請人沒有明確提出科學問題,或對提出的科學問題凝練不到位。科學問題是科學研究的核心。
  • 「拐點假說」拓展語言保護思路
    學界已有研究顯示,語言多樣性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著相關性:如果某個國家或社會使用某種統一的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則將有利於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反之則不利於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研究發現,語言多樣性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並非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