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

2020-1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

2018年08月03日 16: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盧凌宇 胡怡

字號

內容摘要: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主要是由美國學者貢獻的。本文嘗試把二戰後的國際關係理論分為六個「流派」加以梳理;雖然批判理論、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後實證主義等也比較活躍,但由於不是主流,本文從略。

關鍵詞:二戰;國際關係理論;主要流派

作者簡介:

  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主要是由美國學者貢獻的。本文嘗試把二戰後的國際關係理論分為六個「流派」加以梳理;雖然批判理論、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後實證主義等也比較活躍,但由於不是主流,本文從略。

  現實主義。現實主義是最古老的國際流派。它假定人性本惡,國家是自利、單一和最重要的國際關係行為體。國際關係的基本特點是無政府狀態。國家追求相對收益而不是絕對收益。以摩根索等為代表的古典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關係是國家為了爭奪權力而開展的鬥爭,權力是目的本身。而以華爾茲(Kenneth Waltz)為代表的新現實主義者則假定權力是手段,生存才是目的,國際政治是國家在無政府狀態下為生存所進行的鬥爭。物質力量(主要是軍事力量)在國際體系中的分配決定了國家間關係尤其是大國關係。華爾茲等人據此認為「均勢」保障了國際和平。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等進攻性現實主義者則指出,由於無法把握其他國家的意圖,國家為了生存,只能盡力擴大自己的權力,這就增大了戰爭風險。以施韋勒(Randall Schweller)為代表的新古典現實主義者則指出,體系壓力決定對外政策的大方向,領導人對國際體系中權力分配的認知以及國家與社會的相對力量決定了對外政策的具體內容。閻學通的「道義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關係中的霸權更替取決於實力與道義這兩個變量的組合:當國家實力從「小國」「地區大國」上升到「崛起國」或「主導國」時,政治領導力或道義水平——包括「無為」「守成」「進取」和「爭鬥」四種類型的高低會產生不同的戰略效果,對於建立國際規範的影響尤其重大。

  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思想淵源主要是康德(Immanuel Kant)。自由主義的基本假定是人性可以改善,同時也認為國家是自利、單一但未必是最重要的行為體。基歐漢(Robert Keohane)和奈(Joseph Nye)的「複雜相互依存」理論可以視為商業自由主義的一個變體。他們指出,國際經濟交流和經濟制度成為影響國家間關係的重要因素。羅斯克萊斯(Richard Roscrance)則指出,在國際貿易中,國家通過規則爭取市場,不必依靠武力和擴張來獲得權力和地位,所以會帶來國際和平。基歐漢的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則認為,由於國際制度的維持成本遠低於建立成本,二戰後建立的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制度體系仍然顯著地維持和平。奈的軟實力理論也屬於自由主義陣營。他認為,一個國家可以通過文化、意識形態等產生的吸引力實現軍事和經濟等物質性力量無法實現的外交政策目標。此外,以曼寧(Charles Manning)、懷特(Martin Wight)、布爾(Hedley Bull)等為代表的英國學派則強調「國際社會」這一觀念實體在限制人身暴力、保持交易信用和促進國際和平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者承襲涂爾幹(Emile Durkheim)的社會學方法論以及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社會結構化等理論。他們持理念主義本體論,認為社會意義結構——信仰、規範、觀念和認知等——賦予了國際關係物質結構以意義。這是國際關係的本質。這類制度化的意義系統確定著行為體的社會認同,而社會認同又對行為體的利益和行為產生影響。建構主義者還認為,無政府狀態是由國家建構的,並不必然是霍布斯式的叢林世界。

  基於歐洲一體化實踐的功能主義就具有較重的建構主義色彩。比如,米特蘭尼(David Mitrany)等功能主義者指出,區域一體化會從國家間經濟、社會部門擴展到政治部門,擴展的前提是情感與忠誠。溫特(Alexander Wendt)、卡贊斯坦(Peter Katzenstein)等建構主義強調文化/觀念/規範通過改變國際關係行為體的身份,繼而改變偏好來改變它們的利益,來影響國際政治。中國學者秦亞青認為,「關係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哲學概念,可以作為一種新的國際關係理論硬核中的形而上要素,這就是關係理論。這種理論及「關係」的非衝突性,被學術界視為理解國際政治的一種新的世界觀。

  西方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主要承襲並發揮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依附理論、世界體系論和考克思(Robert Cox)的理念。阿明(Samir Amin)等學者指出,欠發達國家的落後主要是發達國家剝削和控制的結果,正是「中心」的發達造成了「外圍」的不發達。「中心」國家通過不平等交換使「外圍」國家處於依附地位。「外圍」國家只有與「中心」脫鉤,倡導與社會主義和第三世界國家經濟合作,才能擺脫被經濟奴役的命運。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認為,現代世界體系是建立在單一勞動分工上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體系。「中心」通過與「邊緣」不等價交換從「邊緣」聚斂財富,導致兩者貧富差距拉大,區域發展高度不平衡,結果產生反體系運動,最後摧毀體系本身。

  理性選擇。理性簡言之就是偏好排列。理性選擇不是一個具體的理論,而是一種以約束下的個人目標導向來解釋個人和集體/社會結果的研究方法。在國際關係學中,博弈論是理性選擇學派最常用的理論工作,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就是謝林(Thomas Shelling)提出的「討價還價」理論。此後,理性選擇在國際衝突和戰略研究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主要致力於回答國際戰爭為什麼發生以及如何避免等問題。布宜諾·德·梅斯奎塔(Bruce Bueno de Mesquita)等貢獻了「選主理論」(the selectorate theory)這一影響巨大的政治學理論:決策者的首要目標是政治生存,所以包括外交政策在內的公共政策必須要能夠滿足選主——有能力影響決策者政治生存的政治行為者的需要。

  心理/認知學派。心理/認知學派是對理性選擇的挑戰和補充。如果說理論是對政治過程和結果的描述、解釋或預測,那麼理性選擇重視的是結果或預測的真實性。相比之下,心理/認知學派重視理論前提和政治過程的真實性。例如,西蒙(Herbert Simon)在1985年的經典論文中指出「理性選擇學者所秉持的充分理性假定是不真實的」。時間約束、情緒和信息條件都會導致理性的有限性。相對於重視結果理性的理性選擇學派,追索過程理性的認知途徑更能揭示政治過程。

  心理/認知學派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是傑維斯(Robert Jervis)。他1976年出版的《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的知覺》,把認知與誤解視為導致衝突和戰爭的根源;在1997年的《體系效應:政治及社會生活中的複雜性》一書中指出,人們的行為常常引出始料不及或不可避免的結果,努力會產生反效應。他認為,不能通過個別行為來預測,戰略取決於對方,而且行為可以改變環境。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作者簡介

姓名:盧凌宇 胡怡 工作單位: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相關焦點

  • 盧凌宇: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
    盧凌宇: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 2018年08月03日 06: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盧凌宇 胡怡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課程理論及主要流派
    課程理論及主要流派1.知識中心課程理論知識中心課程理論也被稱之為學科中心課程理論,以英國斯賓塞、德國赫爾巴特、美國布魯納為代表,這一理論主張學校課程應以學科的分類為基礎,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和相應的技能為目標。
  • 典型的課程理論流派
    課程理論流派是教育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考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對於其觀點的內容往往會通過觀點反選、人物反選和多選題等形式來進行考查,需要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對課程理論流派加以理解和區分。(一)學科中心課程理論1.布魯納——結構主義課程理論(1)反對:進步教育思想。
  • 幼兒教師資格證: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主要流派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主要流派是《幼兒園保教知識與能力》裡考察的重點,全國教師資格證考試網根據考試大綱為廣大考生整理推薦兒童心理發展理論主要流派的相關知識點,希望對考生備考有所幫助。
  • 教師招聘各學習理論流派的主要特點
    在教育心理學常考的學習理論流派有四個,分別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聯結主義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行為主義是出現相對較早的一個,常考的有桑代克的試誤說、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論、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四個。
  • 全球國際關係學與中國國際關係理論
    近年來,中國國際關係學者的努力也產生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並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點的流派。但是,為了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本文認為對中國國際關係理論作出一個比較明確的界定十分必要。  這裡,一個可以操作的定義就是:「中國國際關係理論是使用中華文化背景知識中的思想資源,對國際關係實質性內容進行概念化、抽象化和通則化處理,進而形成邏輯自洽的思想體系。」這個定義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內容。
  • 典型課程理論流派
    一、考查形式典型課程理論流派為教育學課程章節課程理論模塊的高頻考點之一。主要是客觀題的考察,其形式為理論流派名稱+代表人物+觀點+特點的對應。因此,在備考時我們需要梳理高頻的人物代表,梳理總結觀點。二、考點指導典型的課程理論流派主要涉及以學科中心課程理論、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後現代課程理論。本次主要呈現學科中心課程理論和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
  • 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歷史主義
    解構主義(或者被成為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是一種較為徹底的理念主義,他們對國際關係理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進行了解構,「國家」、「權力」、「無政府狀態」、「利益」、「主權」、「霸權」、「國際機制」等概念在解構主義看來都需要進行再次閱讀。解構主義認為這些概念基本上都是空洞化和泛化的觀念,並不具有實質性意義,國家關係學需要研究的是國際的社會關係而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 學習理論之四大理論流派的關係
    這部分一直是我們在學習中存在困難的章節,接下來我們詳細來看一下各個理論流派所側重的研究內容及其關係。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對學習的解釋是強調可觀察行為的獲得,個體學到什麼、怎麼學習都是環境刺激決定的。
  • 課程理論流派的區分
    在教師招聘考試與教師資格考試中,課程理論流派這一部分內容是常常會讓學員陷入恐慌與迷茫,那麼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學習一下各個課程理論流派的具體內容。課程理論流派主要分為學科中心課程理論、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和後現代課程理論四個部分。1.學科課程理論流派中主要包括三個流派:結構主義課程理論、要素主義課程理論以及永恆主義課程理論。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主要課程理論流派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主要課程理論流派 http://www.hteacher.net 2020-08-31 13:54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特崗教師招考《教育學》解析:主要課程理論流派(一)
    【主要課程理論流派——學科中心課程理論】1.主要流派(1)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結構主義課程理論是當代西方出現的一個重要的課程理論,其代表人物是該課程理論的創始人布魯納。結構主義課程理論以學科結構為課程中心,認為人的學習是認知結構不斷改進與完善的過程,因此,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對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發展最有價值。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強調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要與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編制學科課程時,要依據學習者的思維發展水平,採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編制課程。在課程實施上,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倡導發現式學習法,重視培養學習者的直覺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 教師招聘教綜之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及課程理論流派
    教師招聘教綜之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及課程理論流派 http://www.hteacher.net 2020-07-29 11:52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典型的課程理論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
    該理論強調強調知識傳授;以知識的學科邏輯體系來組織編排教材;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和基本技能為目標。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論流派主要有以下幾種:(1)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布魯納。結構主義課程理論以學科結構為課程中心,提出「三個任何的觀點」,即任何學科的基本結構都可以用某種形式教給任何年齡的任何兒童。
  • 淺談心理學主要流派的來源
    不管是教育學流派還是心理學流派一直都是考題當中比較常見的題型,一般考察方式就是流派對應觀點以及代表人物。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心理學流派,來探尋一下其中的來龍去脈。第一,要提到的一定是被譽為心理學之父的馮特以及他的弟子鐵欽納創立的構造心理學派。構造心理學派主要的觀點強調心理學研究人的直接經驗即意識,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感情三種元素。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四大理論流派的關係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四大理論流派的關係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教育心理學理論流派之認知主義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教育心理學中很多教育理論流派有太多的不理解,這也造成了學生學習的障礙。其實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把每種理論都要分清楚,弄明白,知道每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他們的核心內容。
  • 課程理論流派重要考點
    課程理論流派在我們考試中考的頻率較高,難度略大,但是各位考生不用過於擔心,課程理論流派一般多考查客觀性選擇題,並且主要考查的是人物與觀點匹配,所以我們接下來將圍繞主要的課程理論流派人物及核心觀點展開此知識點。
  • 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中學習理論流派的主要特點_北京中公教育
    本文介紹教育心理學中常見的學習理論流派。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 在教育心理學常考的學習理論流派有四個,分別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聯結主義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 新制度主義的三個流派:主要觀點及其局限性
    本文主要闡述了這三個流派對制度概念的共識,以及它們各自的特徵和局限性。摘自《制度分析:理論與爭議(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該書可能是公共管理領域第一部由韓文翻譯為簡體中文的學術著作,在此,特別鳴謝該書主譯人,北京師範大學李秀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