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理論是對學習的實質及其形成機制、條件和規律的系統闡述,其根本目的是要為人們提供對學習的基本理解,從而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奠定基礎。從學習理論發展的歷史來看,在20世紀上半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佔據主導地位,20世紀60年代以後,認知主義的觀點逐漸取代了行為主義;而到了20世紀末,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代表了新的方向。這部分一直是我們在學習中存在困難的章節,接下來我們詳細來看一下各個理論流派所側重的研究內容及其關係。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對學習的解釋是強調可觀察行為的獲得,個體學到什麼、怎麼學習都是環境刺激決定的。當環境與個體行為的反應聯繫鞏固下來,相應的行為習慣就形成了,這就是學習,行為主義者將學習看作是刺激與反應聯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學到的主要是可以觀察、測量到的外顯反應,而該反應之所以成為習慣是因為後效強化所致;學到的個別反應經組合之後而成整體行為,這樣,學習的產生是外控的或外鑠的,是被動的,是積少成多的,也是漸進的。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對學習的這一基本看法雖然能有效地用來解釋行為的習得,卻不能很好地用來解釋知識的學習與健康人格的養成;同時,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不太重視探討學習的內部心理機制也受到後來心理學家的批評。因此一些有見地的心理學家就開始嘗試用新的路徑來研究學習現象,並提出了不同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新的學習理論,其中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就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學習理論。
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在研究人類的複雜行為時,除了要關心個體可觀察到的行為反應外,更要關心刺激——反應的中間過程,即刺激怎樣引起反應和學習行為的內在機制。認知主義者主張將學習看作是個體對事物經認識、辨別、理解從而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個體所學到的是思維方式,即認知心理學家所講的認知結構。在學習情境中個體運用已有認知結構去認識、辨別和理解各個刺激之間的關係,增加自己的經驗,從而擴大或提升自己的認知結構。這樣,在認知主義人士看來,學習的產生是內發的、主動的和整體性的。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理論吸收和綜合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但又從一個不同的視角即情感的視角來看待學習。以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關注教學中整體的人的重要性,關注動機、情感、安全、友好和支持性學習環境的創造,相信只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機會和支持,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合作而不是競爭受到鼓勵,每一個聲音都值得學習傾聽和尊重,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構成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特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本能和潛能,認為人性本善,有不斷發展、增長和自我實現的趨向,在良好的後天環境中會自然成長,實現「自我」。他們強調人具有主動性和選擇性,具有創造性和無限發展的可能性,因此,應尊重人的價值、需要與尊嚴,相信人可以自已教育自己,並應創造良好條件促進人的潛能的實現。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是以客觀主義的傳統知識論為基礎,而建構主義則試圖超越客觀主義知識觀和主觀主義知識觀的二元對立,強調知識學習的內在生成和主動建構活動,走出了學習理論的新路徑。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之間尋找「第三條道路」的理論。它試圖實現知識的「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外部輸人與內部生成」的統一、「個體知識學習與社會知識學習」的統一。
建構主義繼承與發展了以布魯納和奧蘇貝爾等人為代表的傳統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精髓,重視學生已有知識背景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建構,主張用同化思想來解釋學習的內在心理機制等等;建構主義者還吸收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一些精髓思想。重新重視以斯金納學習理論中非常強調的直接經驗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直接經驗在學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重新又被學人所看重,並普遍強調真實情境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意義學習的思想也被建構主義者所提倡。由此可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絕不是「橫空出世」,而是有深厚的思想淵源。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著重研究的是人類最本質的認知表現方式即行為變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研究的是人類深入的認知過程即思維方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是對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它主要強調了人類的自我積極建構的能力;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情感認知因素的重要意義,為自主學習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