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理論這部分的內容在教師招聘考試裡面考試頻率不是特別高,但是對於這部分的內容,大家在整體上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識記背誦,並不是很深刻的理解,因為這部分的知識需要我們把教育學整個知識體系進行理解才能進行把握的,所以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課程理論流派的相關知識點吧。
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
※ 經驗主義課程論:杜威
①課程以經驗為中心的課程理論,該理論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個性,並且強調學校與社會聯繫,以社會生活的實際來組織課程教材,如杜威所說的「在做中學」。
②強調教學要順應學生的心理因素,所以說課程的組織應該心理學化,課程組織應該考慮到心裡發展的次序以利用兒童現在有的經驗和能力。
※存在主義課程論:奈勒
存在主義認為確定課程時,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成人學生本人為自己存在的負責的,換言之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來確定所學習的內容,不能把教材看作是學生謀求職業做準備的手段也不能把他們看作是進行心智訓練的材料,而是應該把他們看作是作為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手段,存在主義重視挖掘學生的人生價值,注重學生的情感反應。
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的優缺點:
優點:以學生的活動為中心,有利於調動學生的興趣,並且注重學生的情感潛能等。
缺點:過分強調學生的興趣,課程的設置缺乏系統性,太過於注重知識的主觀性。
學科中心課程理論
※要素主義課程理論:巴格萊
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前提),首先要考慮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可以流派是以蘇聯人造衛星上天為契機出現的,認為要考慮到國家和民族的利益);②學科課程是向學生提供經驗的最佳方法。
※永恆主義課程理論:赫欽斯
教育內容和課程涉及的第一個根本問題是實現教育目的,什麼知識最有價值和如何選擇學科,永恆主義對此的回答是認為;理智訓練價值的傳統的「永恆學科」的價值高於實用學科的價值。
※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布魯納
以學科結構為課程中心,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對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發展最有價值。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要與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編制學科課程時,要依據學習者的思維發展水平,採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編制課程。
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的優缺點:
優點:有利於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繼承優秀的人類文化遺產。
缺點:以知識為中心的編制課程容易把各門知識割裂開,不能在整體中、聯繫中學習:各學科容易出現不必要的重複,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且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容易導致理論實踐的脫節,不能學以致用。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布拉梅爾德
社會是課程的核心(社會的重大問題作為課程設置的核心),學校課程應該以建設新的社會秩序為方向。課程知識應該有助於學生的社會反思。社會問題而非知識問題才是課程的核心問題。社會群體應參與到課程設計中。
主張:①主張學生儘可能多的參加到社會實踐中,因為社會是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實驗室。
②以廣泛的社會問題為中心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的優缺點:
優點:重視課程與社會的聯繫,有利於為社會需要服務。
缺點:缺乏系統的知識學習,誇大了教育的作用。
後現代主義的課程論:多爾
多爾認為,泰勒的課程與教學模式局限於現代主義線性的以及因果關係的根架中,其|罐原理預先決定目標選擇和組織經驗反映這些目標然後通過評價決定這些目標是否已經達到。這樣看來,泰勒把目標的選擇放在首要地位。多爾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礎把他設想的後現代課程標準概括為「4R",即豐富性( ichness循環性( reusion)、關聯性( rlations)和嚴密性( rigor)。
後現代主義課程的優缺點:
優點;把課程當做是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豐富了知識的內涵,重視學生的個體經驗,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缺點;多元化發扎趨勢,且批判多於建設,在實踐中較難操作。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