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課程這一章節的內容可以說是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最難突破的,這就要求考生在複習的時候不僅要做到理解,更要識記,在考試中靈活地作答,下面一起梳理關於課程的典型理論流派。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又被稱為學科中心課程理論,在課程發展的歷史中,該理論堪稱最古老、影響範圍最廣的理論,早期斯賓塞崇尚科學的課程理論、赫爾巴特以統覺作為基礎的課程理論,一直到赫欽斯主張學習古典名著的永恆主義和巴格萊宣揚新三藝的要素主義課程理論以及布魯納的學科結構課程理論,大多是學科知識本位的基礎上來闡述課程。該課程流派的主要觀點是:(1)強調知識傳授;(2)以知識的學科邏輯體系來組織編排教材;(3)以學科教學為核心;(4)以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和基本技能為目標。
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
理論包括杜威主張的經驗主義課程理論以及奈勒的存在主義課程理論等,他們的共同之處都認為課程的內容是隨著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變化而變化;課程的核心不是學科內容,不是社會問題,而是學生的問題。該流派的主要觀點是:學生是課程活動的中心;課程教學中要重視學習者的直接經驗;設置並行和「整合」課程,著眼於整體人格的發展。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又被稱為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是從進步主義教育運動中分化出來的,其代表人物早期有康茈、拉格,後期有布拉梅爾德和弗萊雷。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倡導將社會改造作為教育的目的,課程設置應該以重大的社會問題和案例為基礎。該課程流派的主要觀點是:社會是課程的核心,學校課程應該以建設新的社會秩序為方向。課程知識應該有助於學生的社會反思。社會問題而非知識問題才是課程的核心問題。社會群體應參與到課程設計中。
後現代主義課程論:
一些後現代主義者,如多爾、斯拉特裡等都從後現代主義的角度對課程提出了新的見解與主張,多爾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礎上把他設想的後現代課程標準概括為「4R」,即豐富性、循環性、關聯性和嚴密性。該課程流派的主要觀點是:反對課程編制的「目的——手段」範式;反對封閉式、提倡開放式的課程編制、反對片面、狹隘地理解「課程」。
古德萊德課程理論:
古德萊德將課程分為五類,分別是:(1)理想的課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機構、學術團體與課程專家提出的應該開設的課程;(2)正式的課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門所規定的課程;(3)領悟的課程指的是任課教師對正式的課程所領悟而形成的課程;(4)運作的課程指的是教師在課堂上所實際實施的課程;(5)經驗的課程指的是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實際上體驗到的東西。
近兩年教師招聘考試中新增的考點越來越多,書上的知識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應考的需求,需要大家多看,多做題,培養做題的感覺。
以上是「牢記典型的課程理論流派,才能拿下課程」全部內容,希望能對您的備考有所幫助。更多教師招聘教育理論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理論基礎知識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