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招聘考試與教師資格考試中,課程理論流派這一部分內容是常常會讓學員陷入恐慌與迷茫,那麼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學習一下各個課程理論流派的具體內容。
課程理論流派主要分為學科中心課程理論、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和後現代課程理論四個部分。
1.學科課程理論流派中主要包括三個流派:結構主義課程理論、要素主義課程理論以及永恆主義課程理論。故此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首先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布魯納,他強調在設計課程時要把學科結構放在中心位置,課程設計必須保證學科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發展相符合。所謂的學科結構即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態度,布魯納認為只要掌握了學科的基本結構就能夠了解學科內容,實現學習目標了,因此注重以學科為中心分科教學。
其次是要素主義課程理論,代表人物是巴格萊,他強調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小學階段強調學習:讀、寫、算。到了初中以後主要是「新三藝」(數學、自然科學和外語)。要素主義認為學校的課程要給學生提供分化的、有組織的經驗,即知識除此之外,還強調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還要考慮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第三個是永恆主義課程理論,代表人物是赫欽斯,認為課程內容要選擇那些具有理智訓練價值的傳統的「 永恆學科」即古典名著。赫欽斯說「永恆學科首先是那些經歷了許多世紀而達到的古典著作水平的書籍」,所以強調經典名著的學習。
2.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主要包括經驗中心課程理論以及存在主義課程理論。
杜威代表的經驗中心課程理論強調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課程是不可取的,應該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聯繫兒童的生活,考慮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並且課程的組織要心理學化,考慮兒童的心理發展的規律。
存在主義課程理論的代表人是奈勒,鑑於學科中心與兒童中心太過於絕對,所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強調課程要由學生來選擇和決定,學生需要為自己的存在負責,因此重視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但是不利於系統的傳授知識。
3.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布拉梅爾德和弗萊雷。他們強調課程要研究的是當代社會的問題、社會的主要功能、學生關心的社會現象等方面,學生學習的重點是要圍繞當代重大社會問題來組織課程內容。強調課程不應該幫助學生適應社會,而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和社會文化,因此也叫改造主義課程理論。
4.後現代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多爾,他認為現代課程理論已經淪為封閉性的科學教條,教育與課程被徹底的工業化,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他提出了一種超越現代科技的理性的課程觀。多爾在批判泰勒的基礎上產生了後現代課程的四個標準:「4R」,即豐富性、循環性、關聯性、嚴密性。強調課程是一個不斷展開的動態過程,重視個體在課程實踐中的體驗。
一、單項選擇題
1.以學生主體性活動和經驗為中心建立起來的課程理論是( )。
A.要素主義課程理論 B.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C.經驗中心課程理論 D.社會中心課程理論
1.【答案】C。解析:杜威代表的經驗中心課程論強調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設計課程,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因此選擇C選項。
【難度係數】★
【知識點】教育學-課程-課程理論-經驗主義課程論
二、多項選擇題
1.後現代課程論的代表人物多爾提出了課程四個標準「4R」,分別是( )。
A.豐富性 B.循環性 C.關聯性 D.嚴密性
1.【答案】ABCD。解析:後現代主義課程代表人物是多爾,其理論提出課程四個標準為豐富性、循環性、關聯性、嚴密性。其中,嚴密性是最重要的特點。因此選擇ABCD選項。
【難度係數】★
【知識點】教育學-課程-課程理論-後現代主義課程主義課程論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