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論的「前世今生」:審美、社會與批判理論的旅行

2020-12-25 澎湃新聞

批判理論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過程中,以霍克海默、阿多諾和馬爾庫塞等人為代表,他們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進行了宏觀而又廣泛的批評性研究。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看待問題的視角得到了極大延展,「批判」一詞更是「飛入尋常百姓家」,日益受到關注。

最近,由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審美、社會與批判理論的旅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大廈舉行。北京體育大學黨委書記曹衛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利慧,美國西北大學德語系主任塞繆爾·韋伯,以及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趙勇為開幕式致辭,部分海外教授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代表一道,聚焦「批判理論」的提出與興起,及其在中國的「理論旅行」。

研討會現場。

批判理論並非指向某個具有明確界限的單一理論,而是一個理論「群」的概念。它是通過揭露制度和文化中的霸權對畸形社會(如奴役、不平等、壓迫等)的製造和複製,以期啟蒙人的自覺、反抗的意識和能力,以獲得自由、解放的理論。在這之中,文化成為理論研究的重心。文化商品化進而出現的「文化工業」都成為了令人憂慮的社會現象。

該理論的提出與發展和法蘭克福學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該學派開創至今,已歷三代。第一代以霍克海默為核心,其《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成為了奠基式的作品;第二代則以哈貝馬斯為核心,他後期提出的交往行為理論為認識和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實踐提供新的視角,引起了西方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第三代的核心人物當屬霍耐特,其代表作《權力的批判》以及《支離破碎的社會》為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吹響號角。

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中影響最大的一個學派,法蘭克福學派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介到中國以來,已有40多年的歷史,產生了極大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它對大眾文化的批判,還體現在它對作為總體的現代性的批判,如工具理性批判、意識形態批判、極權主義分析等,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完善提供了新的時代內容。

本次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圍繞「審美、社會與批判理論的旅行」這一主題進行了交流與探討。塞繆爾·韋伯以《從冥府到故鄉:還需要多久?》為題,談論從冥府到故鄉旅行所需的時間是一個為啟蒙主義辯證法開闢道路的旅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教授馬丁·傑伊講演《阿多諾與審美升華說的辯證性》,他總結了阿多諾對審美升華的觀點,談論審美升華與文化的互動。巴黎第十大學哲學教授阿蘭·米隆則以《啟蒙:西方世界的宏大敘事——以康德、西美爾、阿多諾-霍克海默為例》為題,研究啟蒙的概念如何催生了後現代主義所謂的宏大敘事。之後分會場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也就此展開研討。

研討會現場。

阿多諾與他的美學理論

談起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一代學者,西奧多·阿多諾的名字難以忽視。他是德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以及社會學家,同時也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奠基者。他還深諳現代音樂,他的音樂批判理論是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中最具特色的。

阿多諾的美學思想是以他獨特的「否定的辯證法」為哲學基礎的。他認為「總體」、「整體」、「同一性」都是虛假的,是對個體性、差異性、豐富性的粗暴幹預與整合。對抽象、普遍、整體性、同一性的維護,實際上是對侵犯、消滅差異性、個體性的強制性社會結構的虛假辯護。因此他與黑格爾「整體是真實的」命題針鋒相對,提出「整體是虛假的」的口號,以摧毀社會強加於個體身上的總體性枷鎖,反抗社會對人性的禁錮。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孫斌關注的是阿多諾在《美學理論》中提出的藝術的雙重特性:自律性和社會事實。阿多諾為什麼要用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的術語「社會事實」,來形容藝術的特徵呢?他認為,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美學和哲學領域中的某種社會科學轉向。他從作為生產的藝術、作為產品的物、藝術的雙重特性的辯證法、走向反藝術等方面論述,認為社會事實通過使藝術獲得了一個由以反對自身、並由以在這種反對中成為社會的藝術的契機,成為了藝術的一種特性。

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梁豔萍介紹了阿多諾在音樂方面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她將阿多諾的音樂美學思想總結為兩個方面:對流行音樂的批判和對嚴肅音樂的肯定。另外,她還聚焦於阿多諾對音樂的階級和階層問題的思考,對於阿多諾來說,音樂從來不能作為意識形態呈現,音樂的形式是沒有階級性的。真實可靠的音樂。就像任何真實可靠的藝術一樣,是個人命運與人類命運不可調和的衝突的隱性的職務。

據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曉軍研究,晚期薩義德將自己的理論關懷在情感上和晚期阿多諾扭結在一起,並將自己稱為是當今美國世界裡「阿多諾惟一忠實的追隨者」。但這其中也包含了薩義德隱蔽的深層意味與不滿,他將理論書寫建構的非神秘化的否定辯證空間推進一步,走向更加現實的反抗性的社會歷史實踐空間。

批判理論在中國

中國對法蘭克福學派的引入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最早見於《哲學譯叢》和《中國社會科學》的幾篇介紹性文章,後經徐崇溫先生所主持的「國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研究叢書」系列,如《法蘭克福學派述評》、《「西方馬克思主義」論叢》,《啟蒙辯證法》、《否定的辯證法》、《批判理論》等,對法蘭克福學派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介紹和評論。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內學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視,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的一員的法蘭克福學派研究受到重視。批判理論與中國經典的互動也成為了許多學者關注的焦點。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姚文放以《「批判話語」的中國旅程》為題,梳理了「批判」一詞的來源,經梁啓超傳入中國之後,它在我國的發展。之後,陶東風以鄧麗君的歌曲為切入點,講述主流與非主流的文化衝突,大眾審美趣味的變化。革命年代的樣本戲與鄧麗君代表的文化的衝擊帶來的大眾文化的轉型。他認為鄧麗君的出現,是大眾精神結構的轉變,私人化情感傾訴的超越。最後,他還強調了大眾文化的經典不能簡單搬用法蘭克福的批判理論。

北京外國語大學講師韓振華則作了名為《「批判理論」如何穿越孟子倫理學?——羅哲海的儒家倫理重構》的演講。認為自20 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德國漢學家羅哲海(Heiner Roetz,1950-)在對軸心時期《孟子》和儒學的詮釋中,旗幟鮮明地張揚啟蒙話語,主張以一種「重構或調適的詮釋學」來激活軸心時期儒家倫理的潛能,倡導「現代性儒家」而非「儒家現代性」。羅哲海不僅提供了一個「批判理論」觀照下的儒學解讀方案,而且這一方案具有廣泛的當下指涉性。

德國柏林文化調研院米歇爾·泰(Michelle Ty)博士則作了題為《從相似中思考,在圖像中消失——關於本雅明對辯證法的道家更新》的發言,談及了中國的道教思想與批判理論的互動。他認為本雅明以道家思想為理論資源對辯證法進行了三方面的革新:一是消解了進步概念中的內在不自由,二是將模仿重新定義為一種歷史理解的能力,三是以中國美學為觸點批判模仿的「自我遺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霍克海默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宣言」
    《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一文第一次明確地為社會批判理論制定了詳盡的理論綱領,較為深刻地闡述了「批判理論」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觀。從而第一次在其思想的旗幟上寫上了「批判」的記號。我們可以把霍克海默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看作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宣言」,它最為清楚、全面、系統地說明了什麼是社會批判理論,確定了社會批判理論的對象、性質、特徵、方法和批判主體,並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批判理論的方法和原則,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和確立了理論發展的方向。我們首先從霍克海默為什麼要使用「批判理論」這一概念開始談起。
  • 社會批判理論 | 新傳理論33
    (二)思想淵源社會批判理論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馬克思的異化理論、韋伯的現代社會合理化理論和盧卡奇的物化理論。1、馬克思的哲學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社會批判,關注的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實踐活動。科學已經不是中立的,滲透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原則,人類反過來成為為科學服務的客體,成為科學的附庸。2、提高批判理論的地位,把批判理論本身作為變革社會的力量,合理的理論就是批判的實踐本身。
  • 評析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
    法蘭克福學派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大學派之一,該學派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批判資本主義的理論並沒有過時,而且在馬克思主義的整個學說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對資本主義所作的批判,為此,他們高舉起發揚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的旗幟,越出了抽象的思辨王國,積極關心社會問題,致力於從經濟、政治、法律、文學藝術、社會心理等各個方面去研究和批判資本主義,從而形成了法蘭克福學派特有的 「社會批判理論
  • 西方批判理論綜述
    但大革命之後的現實證明了這種盲目樂觀的虛幻性,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暴露出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批判理論登上了理論歷史的舞臺。關注社會整體性問題是社會學的特點,早期的社會學家也正是從對這些社會問題的觀察思考中開始自己的學術生涯的,其中對社會學批判理論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有三位:馬克思、韋伯、齊美爾。
  • 阿多諾的批判美學理論
    在這部長約50萬言的《美學理論》中,阿多諾主要依據自己一貫倡導的批判理論與否定辯證法,深入追溯了藝術的歷史演化流變過程,檢視了古典美學理論的長短利弊,分析了現代藝術的特殊職能,揭示了藝術與社會的雙重特性,反思了資本主義現代性與社會總體性的種種影響,彰顯了現代藝術哲學或美學的悖論特徵,同時也提出了未來美學的新生條件與發展途徑。
  • 周穗明: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的結合
    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哈貝馬斯發表了《理論與實踐》一書。在廣泛汲取現代哲學思想成果和反思剛剛落幕的1968年西方學生造反運動的基礎上,哈貝馬斯進一步意識到法蘭克福學派的傳統批判理論同現代社會條件的不適應性,認為批判的社會理論必須從源自康德和黑格爾的傳統哲學中解放出來,必須消除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在方法論上的對立,將經驗科學的方法與解釋學的方法結合起來。
  • 作為批判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及其歷史影響
    文章從研究對象、實踐性、歷史性和批判性幾個方面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批判理論的基本特徵。馬克思主義作為批判理論的主體內容是資本現代性批判。以資本現代性批判為基本視角,文章在社會歷史存在論的意義上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基本內涵。文章認為,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對當代社會歷史的影響主要包括了四個方面:構成社會歷史現實、倒逼資本主義的自我改革、影響當代國外左翼思潮和塑造當代世界觀。
  • 從組織陰影看公共行政批判理論
    批判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有密切的聯繫。如果行政管理被認為是工程技術問題,行管的困難可以像機械故障一樣向工程部門報修,然後派工程師解決。這種隱喻本身就暗示群眾路線沒有意義,群眾只要報修就好,具體管理和群眾結合反而還是妨礙專業人士工作的累贅。但問題在於公務員是活在社會中的,本身就在人民中間不可分割,他們對工作意義的思考不可能僅從操作章程而來,必然要從體驗、生活和社會中來。
  • 精神分析與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
    拉康雖沒有使用意識形態批判之類的概念,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可以轉換成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拉康認為「自我是他者」,人類的一切經驗和表達不是源於自我,而是植根於先於主體而存在的無意識語言結構。自我或主體從根本上說是分裂的,為了彌合這一分裂,人們不得不一再地被迫投入到誤認之中,這些誤認構成了原型意義上的意識形態。
  • 張汝倫〡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批判
    在他看來,後形上學和後黑格爾的種種哲學思潮說到底都是在為一個合理性理論共同努力,[3](P16)他當然也把自己的哲學包括在內。而他的交往行動理論藉助語用學強調通過語言交往達成共識,主張通過程序化的論證來檢驗,都表明他追求的終極目標其實不是交往行動,而是交往理性。在《交往行動理論》中的四個基本主題——理性理論、交往行動理論、理想化理論(社會理論)和現代化理論中,理性理論是基礎與核心。
  • 朱學平 | 黑格爾對西方近代自然法理論的批判與改造
    結果,市民社會和國家的分離遂取代了自然法理論的法律和道德的分離,成為其後法學理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關鍵詞:黑格爾  自然法理論  倫理  市民社會  國家在西方近代法哲學史上,黑格爾通過對近代自然法理論的批判和改造,完成了一場被義大利著名自然法學家登特列夫稱作是「乾坤的大扭轉」[1]的重大而深刻的範式革命。
  • 新批判理論:存在主義現象學、語言理論和精神分析(含思維導圖)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行補充和修正的策略主要有三種:存在主義現象學、語言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在馬克·波斯特的《福柯、馬克思主義與歷史》中,以福柯與這三者的關係進行了梳理。圍繞著「福柯與薩特」、「福柯與讓·鮑德裡亞」、「福柯與弗洛伊德和拉康」為核心的三個問題,闡明了福柯為何是對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超越。沿著這一脈絡,我們可以理解新批判理論的一些重要思想派系和爭議,從多角度理解批判理論的發展。
  • 張雷聲:恩格斯在批判錯誤思潮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具體表現在:恩格斯在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中闡釋了共產主義的現實性、實現的階級條件和宗旨;恩格斯在批判「講壇社會主義」思潮中堅持了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的科學性和社會主義革命理論;恩格斯在批判「青年派」機會主義思潮中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以及唯物史觀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恩格斯在批判錯誤思潮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 批判傳播學 · 理論 李彬:從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
    與這個過程相應,新聞傳播以及新聞傳播學也經歷了類似「正反合」過程:八十年代之前屬於極度政治化或高度政治化,「政治掛帥」「新聞是階級鬥爭的工具」等均為表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九十年代一度去政治化,諸如「信息」「傳播」「受眾」等貌似中性的概念就是一例;新世紀以來,在文化政治與文化自覺隱隱凸顯的趨勢中,再政治化又構成新的社會潮流與歷史進程,如歐美批判學派與傳播批判理論的日漸風行。
  • ...研究院劉曙輝談批判理論與進步觀念 -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
    11月13日下午,馬克思主義學院與科研工作部聯合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劉曙輝副研究員在第三會議室作題為《批判理論與進步觀念》的講座。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體教師及部分學生參加了此次學術交流活動。
  • 張一兵:日常生活批判與日常生活革命——列菲伏爾與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異同
    在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青年列菲伏爾那裡,從宏大經濟政治敘事的批判構式轉向日常生活批判的思想構境意向本身,就是極其複雜的邏輯塑形錯位。首先,在1936年與諾伯特·古特曼合作的《被神秘化的意識》一書中,他將青年馬克思的人本主義異化理論與後來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對經濟拜物教批判非法地雜揉起來,生成了對資產階級市場意識形態神秘性(mystifiee)的價值批判。
  • 張一兵 || 日常生活批判與日常生活革命——列菲伏爾與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異同
    在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青年列菲伏爾那裡,從宏大經濟政治敘事的批判構式轉向日常生活批判的思想構境意向本身,就是極其複雜的邏輯塑形錯位。首先,在1936年與諾伯特·古特曼合作的《被神秘化的意識》一書中,他將青年馬克思的人本主義異化理論與後來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對經濟拜物教批判非法地雜揉起來,生成了對資產階級市場意識形態神秘性(mystifiee)的價值批判。
  • 張一兵 | 日常生活批判與日常生活革命——列菲伏爾與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異同
    ① 新人本主義完全拒斥傳統人本主義的類意識和社會本位,它主張個人當下生存的首要性;反對抽象的類本質,確證個人的直接生存可能性;否定非歷史的理性概念,崇尚具體的感性。這種新人本主義以克爾凱郭爾和施蒂納對類意識和人神的批判為源頭,在20世紀初期逐漸在西方思想中獲得發展。 ② 古特曼(Norbert Guterman,1900-1984):波蘭裔美國學者。
  • 美南浸信會關於批判種族理論的聲明惹眾怒,被指「反智」
    「如我在證道中說的那樣,我也鼓勵人人進行閱讀和觀摩我那次證道,我再次申明,聖經必須成為分析任何事物和所有社會、種族或政治理論的基礎,以方便確定其合理或不合理內容。但我沒有說過,也沒有暗示過,批判種族理論或其他意識形態缺乏有益處的方面,聖經才是確定這點的基礎。
  • 美南浸信會眾神學院主席發表聲明,譴責批判種族理論
    根據浸信會新聞社(Baptist Press)的報導,這一由六間神學院組成的理事會投票通過了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決議,還拒絕了批判種族理論。理事會聲明部分有提:「根據美南浸信會目前的對話,我們一同站在美南浸信會歷史上以任何形式譴責種族主義的一邊,我們也宣布批判種族理論、交錯性和批判理論的任何版本都與《浸信會信仰與信息》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