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應加強概念史研究

2021-01-07 人民網

原標題:馬克思主義理論應加強概念史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不能採取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的態度。這對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提出了深耕細作的要求,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正逢其時。概念,是歷史地生成的,鐫刻著無法磨滅的歲月變遷痕跡。概念史研究強調一種更為動態的、歷史主義的概念建構過程,內含著歷史經驗和理論嬗變的辯證統一。在基本概念的生成與流變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科學真理的時代洞察力、問題穿透力和思想引領力,有助於避免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籤化」,有助於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邏輯自洽和價值確證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

對馬克思思想產生重要影響的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指出,概念正是在普遍性、特殊性和個體性這三個環節的自我否定中達成自在自為的。在這樣一層意義上,概念構成了人類對世界抽象性把握的重要環節,濃縮著人類歷史發展的理論自覺。每一個概念的生成都是一個辯證發展的歷史過程,都構成了人類自我意識通過自我否定而不斷實現的提升與超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就是要將構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作為一個思想史事件和文化史事件來加以對待,就是要將基本概念的產生、發展、演變過程與特定時代語境下經典作家的界定有機關聯起來,就是要在基本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能指與所指的動態張力中使其獲得真正的內在規定性,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與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之間的相互佐證。

概念史研究在眾多概念演變的歷史追溯中敞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境遇,研究視域、經典文本、時代語境都以在場的方式切入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言說體系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對於社會現實的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建構。概念史研究能夠避免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空泛化、形式化的教條,能夠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書寫社會現實、引領時代發展的思想航標。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是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重要前提,這正是能夠反映時代精神的馮友蘭先生所說的「接著講」,而非人云亦云、機械照搬的「照著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追求的是一種哲學存在論意義上的「視域融合」,囊括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概念本身所蘊含的歷史反思向度、現實批判向度和理想建構向度。

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要重視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反映地是人類由民族歷史過渡到世界歷史階段後最深層次的理論自覺,包含著對物化世界和資本邏輯的深刻批判,展現著對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人類生存境遇的厚重人文關懷。因此,應該要在哲學存在論的層面上來看待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與我們命運之間休戚與共的關係。可以說,研讀和體悟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就是觀照我們自身的真實生活世界,就是在思慮我們共同的未來和前途。回到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中去找尋物質、實踐、商品等概念演變的軌跡,才能真正理解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經典作家在何種意義上仍然是我們同時代人。

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要紮根於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之中。概念不是空疏懸浮的抽象形式,概念史研究不是過往術語的簡單羅列和機械疊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是在破除僵化現存的過程中形成反思社會現實的思想自覺,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將作為人之自為能力充分展現的社會實踐貫穿其中,這樣才能真正將過去、當下和未來有機貫穿起來,在一種生生不息、綿綿不絕的人類創造行動中達成對自我命運和外部世界的概念把握。正是在社會實踐之中,人類才能不斷實現自我有限性存在的突破與超越,才能不斷深化對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認識與了解。在這樣一層意義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演變過程,就是有關人類社會實踐歷史自然展開的理論自覺過程。

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要克服教條主義的錯誤傾向,真正呈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應有的透析「現實的個人」及其真實生活世界的學理性和系統性。僵化的教條式理解是對豐富的社會實踐的生硬剪裁,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生命力與創造力的窒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要立足「現實的個人」及其社會實踐基礎之上,勾勒社會現代化歷史進程的生動線條,探求民族歷史真正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現實道路,描畫通往人類真正自由解放的理想圖景。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要克服實用主義傾向,真正呈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應有的引領時代發展和歷史進步的前瞻性和引領性。狹隘的實用化理解是對馬克思主義高遠精神境界的遮蔽,更是對馬克思主義大視野和大格局的漠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要努力突破單一線性的工具理性思維,在批判狹隘的功利性取向基礎上恢復人類思想世界應該有的深度和廣度,張揚人類精神生活的真實、厚重與高貴。

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要以嚴謹審慎的學術態度深入到具體文化語境的方方面面,在社會實踐開創的真實生活世界中透析馬克思主義觀照的時代命題,以切近生活、震撼心靈的方式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概念史研究追求在社會實踐變遷的真實發生過程中理論邏輯的自然生成,這是一種源自於社會發展史和文化演進史內部的理論自覺,由此也契合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人類社會現代化實踐自覺反思的精神實質。那種大而無當的宏大敘事是脫離社會現實生活的虛假問題意識的表現,簡單的三段論邏輯背後是對高遠宏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題的過度解釋,生硬的話語獨斷表達背後是對包容通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氣質的根本背離。

以實踐性為本質特徵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空洞的教條,而是指引人類實現自由和解放的行動指南。基於社會實踐變遷的概念史研究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深耕細作的重要途徑,是以思想演變史和文化發展史視角在傳承流變的意義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生成過程的真實再現,是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與真理性的自覺彰顯。這種概念史研究對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具有重要意義,理應得到重視與加強。

相關焦點

  • 概念史研究的中國轉向
    內容提要:概念史是近年在國際上流行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受到中國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在檢索了中國近代知識形成的歷程後,探討了概念史研究方法在中國近代歷史的意義。要推動符合中國歷史特徵的概念史研究,首先需要理解概念史在德國語境中的特定含義;在回顧了德國概念史的特徵及其變化後,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國概念史的四化標準:標準化、通俗化、政治化、衍生化。按照這個原則,南京大學正在推動圍繞100個關鍵概念的中國概念史研究,以期通過這些既是中國「近代」出現的標誌,又是影響中國「近代」進程的要素的關鍵概念之研究,揭示中國「近代」的「全球本土化」特徵。
  • 伽達默爾:「作為哲學的概念史」
    在這之前,概念史的方法論思考並不充分。伽氏著作的問世,為這一研究方向奠定了異乎尋常的理論基石。尤其是該著第三部分「以語言為主線的詮釋學本體論轉向」,呈現出伽氏所促進的「語言論轉向」與概念史範式的關係,倡導哲學須從概念梳理和語義分析入手。概念史曾被看做人文科學和闡釋學的基礎研究,但在伽達默爾把概念史納入普通詮釋學亦即理解理論之前,從未有人賦予其如此寬廣的哲學意義。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福建師範大學創新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教育
    福建師範大學黨委堅持把理論武裝作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的重要內容、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實踐,擺在辦學治校的突出位置上,緊緊圍繞學習研究宣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 首屆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生科學研究工作營開營
    據悉,舉辦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生科學研究工作營,旨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新時代我國馬克思主義學科發展前沿動態,從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根本要求出發,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域科研學風建設,通過科研方法和科研思路的教育和學習,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生的科研素養和科研能力,培養造就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域高層次人才。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孫江:近代知識亟需「考古」——我為什麼提倡概念史研究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在將德國的概念史——科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的研究介紹到英語世界時,認為概念史涉及四個方面內容:「歷史輪廓」「歷史觀念」「歷史理論」和「歷史哲學」,幾乎包羅了整個歷史研究。概念史起源於德國,無疑,對原汁原味的概念史的理解應該限定在德國的學術語境中。那麼,把概念史的研究方法移植到中國,是否會水土不服呢?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 2020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發展報告
    2020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呈現三大趨勢:一是學科體系構建向著整體化、學理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二是理論研究趨向現實問題解答,在回應時代主題中深化探索;三是研究思路對於基礎理論研究的帶動作用愈加明顯。
  • 懷念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研究著名專家林楓同志
    林楓同志1927年出生於江蘇海門,1944年春入黨,曾任新華社新疆分社副社長、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聞理論研究室主任。林楓同志就新聞學理論中的新聞定義、新聞價值、新聞事業的性質與職能、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新聞與信息、新聞與輿論、新聞與宣傳以及新聞改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撰寫了一系列理論文章,是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研究著名專家。
  •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主要經驗
    2006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獨立設置,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6個二級學科(後又增設黨的建設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以獨立的學科正式「揚帆起航」。
  • 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期刊科學發展(專題深思)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期刊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交流、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果的重要載體。作為黨的重要思想陣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期刊對于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具有特殊意義和作用。
  • 拓寬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世界歷史視野
    與此相反,進一步提高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國際影響力,要求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必須具有世界歷史視野,理解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並基於此了解和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加強與國外馬克思主義者的對話和交流。
  •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筆談)
    要消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非學術」影響,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論素養、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本期約請了五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知名專家就如何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發表真知灼見。
  •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常用研究方法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常用研究方法
  • 河北師範大學舉辦首屆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生科學研究工作營
    此次博士生工作營旨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新時代我國馬克思主義學科發展前沿動態,從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的根本要求出發,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域科研學風、科研方法和科研思路的教育和學習,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生的科研素養和科研能力,培養造就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域高層次人才。
  • 方維規 | 臆斷生造的「劍橋學派概念史」
    鑑於過於隨意的治學態度和輕率的說法,已經嚴重幹擾在中國方興未艾的概念史研究,也對一些碩博論文產生嚴重誤導,加之網絡中嚴重的以訛傳訛,以及偽命題會影響真問題的討論,我以為有必要釐清一些學術事實,因而寫此小文求教於學界高明,尤其是《史學理論研究》特邀的「我國這一領域的幾位專業學者」。哪來的劍橋學派概念史?
  • 南哲訪談|張亮: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歷史、現狀與展望
    主要表現在:這一階段的研究培育了一支將在隨後階段發揮重要作用的年輕學者隊伍;確認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中國意義;形成了通過西方馬克思主義思考、解決中國問題的學術自覺;意識到了加強文獻翻譯工作的重要性。作為在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成長起來的一名中青年研究者,面對當前空前繁榮的景觀,我當然是由衷地感到欣喜,但是內心卻也生出了些許憂慮。Q 7面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繁榮局面,感到欣喜應為常理,但是您為何會心生「憂慮」之情呢?
  • 理論|黨的十九大以來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紀實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揚思想之旗、夯實理論之基,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把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作為一項重要制度安排,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注入澎湃精神動力。
  • 9位教師獲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突出貢獻獎」
    9位教師獲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突出貢獻獎」 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 2020-12-17 09:31 來源:澎湃新聞
  •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
    加強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究,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加以豐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對於幫助人們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指導實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