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歷史條件中不斷發展變化,其理論觀點和方法原則也在不斷地創新,但同實證社會學和解釋社會學相比,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總是保持著一些鮮明而確定的理論特點。明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特點,對於清楚把握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歷史發展和當代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前提意義。在社會學的古典時期,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實證社會學和解釋社會學,被並列為古典社會學的三大傳統。雖然以韋伯為代表的解釋社會學的創立稍晚於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和實證社會學,但是其基本上還應當算作同一種歷史條件、同一種時代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社會學傳統。然而,在相同條件和相同背景下產生的三大社會學傳統,卻形成了有明顯區別的理論特點。實證社會學同解釋社會學的理論特點是比較容易辨析的,因為解釋社會學的一些基本觀點就是在同實證社會學的直接對立中闡述的。迪爾凱姆清楚地論述了實證社會學的基本立場、研究對象、思維方式、理論追求和方法原則。他反覆強調,實證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客觀現象的社會事實,而社會事實必須被作為外在於思想觀念的物去看待,對於外在的、客觀的物,社會學應當像物理學那樣去觀察,像數學那樣去計算,亦即用科學的方法把握之,其目的在於準確地把握社會生活中作為客觀規定性的社會制度或作為客觀必然性的社會規律。[1]韋伯不同意迪爾凱姆對社會學做出的這些界定。在韋伯看來,社會事實是通過人的社會行動發生與構成的,而社會行動的本質特點是行動者在主觀意願上發生了聯繫。社會學要研究社會事實就必須研究社會行動,社會行動才是社會學的最基本的研究對象,並且,研究社會行動必須研究人們的主觀意願,因為主觀意願是社會行動的本質和根據。[2]據此,韋伯反對迪爾凱姆把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外在於主觀意識的物。韋伯主張,必須深入分析人們的主觀意願,揭示人們社會行動的理性根據,依據人們行動的主觀意願劃分社會行動類型,然後根據社會行動類型把握權威類型、制度模式、社會結構乃至整個社會的現代化、理性化過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韋伯提出了注重主觀性的理解論思維方式和研究方式,而不是簡單借用物理學和數學的方法來研究具有強烈主觀性的社會生活。迪爾凱姆和韋伯的對立可以被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實證社會學從社會生活的客觀性出發,把社會事實作為外在的客觀物去看待,以物理學的研究方式去追求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定性,試圖在社會現象中揭示像自然規律一樣的社會本質或社會規律;解釋社會學從社會生活的主觀性出發,認為社會事實的本質是人們在社會行動中的主觀意願,而不是客觀的物,研究社會生活應當用可以體驗和解釋人們主觀性的理解方法,應當在社會的發展變化中揭示出社會生活的意義與價值。更明確地說,實證社會學和解釋社會學是社會學研究中對立的兩極:實證社會學追求客觀性、外在性,張揚的是把社會生活當作自然物去研究的科學精神;解釋社會學追求主觀性、內在性,張揚的是注重社會生活的價值與意義的人文精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從實踐出發,超越了實證社會學和解釋社會學的兩極對立,這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最本質的特點。立足實踐、從實踐出發,就要在社會生活的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中把握社會現象的發展變化;不僅要研究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定性,認識社會結構運動變化的客觀規律,還要研究社會生活的主觀意願,理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理想和意義追求;不僅要堅持按照科學精神去發現和揭示社會歷史運動變化的客觀根據,還要發揚人文主義精神去關心人生困苦、追求人類幸福與解放。所以,馬克思主義把實證社會學和解釋社會學在兩極對立中展開的兩個方面都納入了自己的理論視野和學術胸懷,對立中的兩極由此被統一在相互轉化的交互關係中。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不僅要解釋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立足點、出發點和基本原則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立足實踐,從實踐這個基本原則出發去面對社會生活。這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不是以單純客觀的原則去研究社會生活的。因為實踐本身就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過程,是人們以其主體力量作用於客觀對象、使對象按照主體需求發生變化的過程,實踐的品質要求以之為立足點、出發點的研究,既不能單純注重主觀性,也不能單純注重客觀性,而應當在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中把握面對的社會現象。並且,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認為研究者不是外在於實踐過程的,研究者要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認識社會、創新理論,同時用源於實踐的理論指導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檢驗理論、發展理論。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最基本的特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其他特點都是在這個基本特點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以實踐為基本原則,這就決定了它的思維方式一定要超越實證社會學的科學思維方式和解釋社會學的人文主義理解方式,要堅持矛盾分析的辯證思維方式。因為實踐是主體與客體相互對立、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運動變化過程,所以它是充滿了矛盾並且不斷向前發展的辯證過程。以實踐為認識社會的基本原則,首先要求用辯證思維方式把握社會生活。辯證思維方式的特點是,用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眼光,對事物開展動態的矛盾分析,把各種社會事實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中開展具體分析,既重視事物的實踐過程,也注意事物的空間位置。恩格斯說:在辯證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3]。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辯證思維方式,決定其堅持的研究方式既不是單純的客觀描述,也不是單純的意義闡釋,而是對社會現象開展由表及裡、去偽存真的批判分析。辯證思維方式不滿足於對事物的簡單描述,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並認為現象並非直接表現了本質,本質常常被假象掩蓋著,所以必須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批判分析。所謂批判分析,就是要審查現存事物存在的根據,揭示其存在的合法性或被異化、被扭曲的原因,以積極的眼光否定其消極性,肯定其合理性,推進事物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批判不僅是對消極現象的揭露與否定,還是對積極因素的支持與肯定。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另一個鮮明特點是其價值理想性。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毫不掩飾其理論的價值追求。它明確地申明自己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人性或人類應當得到真正自由和徹底解放作為自己的堅定追求,抨擊社會生活中的不平等、不公正。它認為對社會事實的研究不僅要說明其實然性的真實存在,而且要揭示其應然性的理想狀態。它主張用廣闊的人文情懷關心人生,用鮮明的價值評價導引社會。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其理論視野的總體性。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經典著述和歷史演化都已十分清楚地說明,它的理論視野比任何一種社會學傳統或社會學流派的理論視野都要廣闊,它要在個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現實與歷史,經濟、政治與文化,心理、身體與行動等各種層面開展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的研究,它認為社會結構的運動變化是一種總體的普遍聯繫的過程,儘管對社會現象某一方面的專門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只有在總體聯繫中觀察和研究社會結構的運行變化,才能達到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完整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