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社會學回應現實關切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三大體系#近年來,我國社會學紮根本土社會現實,在社會學理論領域取得長足發展,尤其體現在本土化理論的拓展方面。近日召開的2020年中國社會學學術年會「理論社會學」論壇,旨在共同探討當前國內外社會學理論新觀點、新視角及未來發展。與會學者圍繞「對經典與現當代社會學理論的闡釋與反思」「對社會理論新發展、新思想的研究」「社會理論發展與中國經驗」「社會理論與中國社會學話語體系的構建」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加強宏觀理論研究

長期以來,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以重視經驗研究、貼近社會現實為特色,學界對如何發展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多次展開討論。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成伯清認為,中國社會學研究近年來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從曾經以西方話語為中心走向了更多具有自主性的專門研究,如網絡理論、時空社會學、不確定與風險研究。歸根結底,中國社會學的理論思考要回應中國現實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急切、緊迫的問題。

學科自信是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也是學科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林聚任表示,學科自信依賴於話語體系構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話語體系已經引發學界共鳴,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經驗為構建中國社會學話語體系創建了良好基礎。學科自信的實現路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論路徑,注重發掘利用我國自身的話語資源,構建話語體系;二是經驗路徑,有競爭力的話語理論需得到社會實踐的有力支持,我們應在我國成功的實踐經驗基礎上,構建具有中國特質和中國立場的有生命力的話語體系。構建我國社會學話語體系具有理論和現實的可能性。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文軍分析到,當前的社會學過於強調專業性和學科自身的獨特性,導致社會學分工越來越專業化和職業化。社會學研究表現出碎片化、微觀化,缺乏追述宏觀社會現象和概括社會發展規律的能力。

社會學研究應從時間和空間上對社會歷史變遷進行整體把握。在北京大學教授謝立中看來,長期以來,社會學理論研究相對滯後於經驗研究,如果缺乏宏大理論,對社會現實的各項研究或將陷入各自為政、盲目進行的局面。然而,西方社會學家默頓提出「從經驗研究到中層理論再到一般理論」的經驗主義社會學發展道路在實踐中難以實現。事實上,社會學可以先形成一般理論,從中演繹出中層理論,再指導經驗研究,通過經驗研究檢驗中層理論及它們所出自的一般理論,進而逐步完善一般理論。

立足新實踐研究傳統經驗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社會學也面臨一系列新的理論思考。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少傑注意到,長期以來社會學的經驗論立場是對歐洲哲學經驗論的承繼,但是在信息化時代,傳統上被廣泛運用的地方經驗論和結構經驗論表現出局限性。「以信息為生產對象、主要資源和支配權力的信息化時代,是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網際網路活動而形成的超越地方空間新經驗,具有缺場性、脫域性、傳遞性、流動性、間接性、無邊界等新特點。」劉少傑認為,這需要變革社會學研究觀念,立足新經驗、面對新經驗,在與新經驗的緊密聯繫中研究傳統經驗,重視主觀性,在主體間的關係中觀察和分析客觀。

有學者將信息化時代稱為「後真相時代」。對此,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鄭作彧認為,由於人們接收的信息日益豐富,信息複雜性超過了人們能處理的程度,在當今社會,真實開始以一種不同以往的形式被建構出來。在網絡時代,學校教育與大眾傳媒是建構「當代真實」的兩種社會系統,我們的所知決定了我們的體驗。例如,大眾傳媒使用各種大數據和演算法推送數據給我們,讓我們無法了解世界的全貌,從而進入一個後真相時代。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趙萬裡提到,教育和媒體並不能完全隔絕人們的體驗,很多時候人們只是來不及體驗或只能選擇性地體驗。

建構社會治理研究的宏觀理論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舉措,社會治理研究成為近年來我國社會學的主要學術增長點之一。

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基於共同利益訴求、共同商議機制、共同行動規則的共建共治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必要前提,共享是共建的必然要求,二者的良性互動推動了共治的全過程實踐。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教授王力平表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既要深入剖析治理的社會邏輯,也要揭示新時代社會機制與社會力量的多面向和策略性傾向。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充分展現了科學性和前瞻性、本土性和全球性的高度統一,深刻揭示了堅持和完善社會治理制度同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邏輯關係。學界應深刻領會把握我國社會治理制度的深層結構和發展方向,不斷探索總結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新經驗,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走出中國話語的自信道路。

當前社會治理研究的基本特點是偏向技術性操作,缺乏基於宏大理論背景下的思考。成伯清提到,如果僅關注技術層面,社會治理研究易走向「矮化」,從而忽略對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的社會理論思考。未來我們應將社會治理創新放在社會學總體性的宏觀視角下進行分析,運用豐富的理論資源,思考結構性議題。

如何在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尋找甚至創造確定性,成為社會學面臨的重要課題。文軍認為,隨著各種流動性元素的增加,各種邊界變得模糊化,不確定性現象增加,社會學研究面臨挑戰。通過對風險與不確定性的研究,社會學研究的邊界不斷拓展。社會學對風險研究的最大貢獻在於,使人們認識到風險與社會緊密相關,風險問題深深根植於社會生活;同時,將「風險」與「不確定性」概念進行區分,並從風險治理引向了不確定性治理。社會學強調從社會、文化等角度共同探究風險問題,形成一種多元的分析方法,運用系統理論的方法加強對風險的不確定治理。「不確定性」社會學的研究範疇包括人類知識與技術的不確定性及其影響、社會身份與認知的不確定性、人生際遇的不確定性、社會關係的不確定性、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等。應對「不確定性」,制度創設是重點,通過對行動主體預期的引導和保護,向行動主體提供應對不確定性的社會建制,還應積極探索彈性治理的方式。

論壇由中國社會學會理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承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盧建如

精彩推薦: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組織召開深化中央巡視整改專題會議

考古工作的重大社會政治意義

以詩為墨的地理畫卷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情境社會學:一個理論遺珠
    其基本特徵是將常人方法學、符號互動論與現象學社會學的視角整合進以特定時間和空間為坐標的情境之中。其中,符號互動論包含著個體積極能動地定義、理解以及建構情境與現實的過程,並以此成為建構主義思潮中重視情境性的重要微觀理論基礎,但它並沒有將情境作為一個整體對象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
    如果歷史唯物主義是追問社會發展或歷史變遷的社會哲學,那麼它怎能僅僅玄思遠離生活的抽象概念或歷史規律,而不去關心那些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或不斷轉換形式與內容的社會問題?如果社會學要對社會問題做出深入實際的認識並對其產生原因和演化趨勢做出解釋,而不具備深厚而堅實的理論基礎,它怎樣才能完成自己承諾的使命?
  • 訪談鄭杭生: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探索之路
    如果並不具備這樣的普適性,我們中國學者對待這些理論又應當怎麼辦,正是這樣,我們認為中國社會學要健康發展必須總結自己的道路,於是在總結百年中國社會學的軌跡中,我提出了「立足現實,開發傳統,借鑑國外,創造特色」的本土論法則,希望以此引導我國社會學的理論推進,並對中國社會學發展史上的學派、經驗進行梳理,以明確中國社會學在社會學世界格局中的地位,這就是「社會學本土論」或學科本土論,就是中國社會學的「理論自覺
  • 四、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特點
    雖然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歷史條件中不斷發展變化,其理論觀點和方法原則也在不斷地創新,但同實證社會學和解釋社會學相比,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總是保持著一些鮮明而確定的理論特點
  • 理論與經驗:中國文化社會學聚焦點
    自2017年中國社會學會文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以來,文化社會學研究發展迅速。以下僅就這一領域學術現狀,從理論和經驗兩個層面簡括近三年國內文化社會學研究的聚焦點。理論層面:「理論與現實結合」的觀念明顯融入其中但凡文化社會學取向的學者都對理論情有獨鍾。
  • 中國社會學的話語傳統與趨勢
    其背後是學術理論和學術實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科發展邏輯。即使在今天看起來純粹理論的哲學、文學、語言學等,其背後也必然有其實踐內涵和現實關切。而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則表現出更為強烈的實踐性、現實性。但是,不同學科的學科元特點和發展規律,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發展的側重點,偏向認識或側重改造;同一學科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國家都會有所側重,這是學科發展的客觀規律使然。
  • 社會學理論主要有哪幾種
    1.功能論  功能論或稱結構功能論是社會學界中最具規模及科學性、影響範圍最廣的一種理論。其他重要的社會學家和社會學理論幾乎都是因為把它當作批判對象而獲得地位和生命的,由此可見功能論在社會學中的重要性。功能論視角強調這樣一種模式,即社會的每一個部分都對總體發生作用,由此維持了社會穩定。
  • 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社會學理論
    社會學是關注社會發展的學問,需要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角度出發,用中國社會學者的理論視角、理論眼光、理論方法、研究積澱,立足社會發展大格局、個體生活微變化,解讀、闡釋、反思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之擇、之需,發出中國聲音,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中國社會學理論。
  • 社會學理論著作中譯的三波浪潮及引進推薦
    社會學理論著作中譯的三波浪潮及引進推薦社會學理論著作的中文翻譯史。
  • 西方社會學理論研究的新拓展
    20世紀後期以來,西方社會學理論在曲折中不斷前行,呈現出多元融合的複雜局面。不但有與古典社會學理論的直接對話,也存在著在某些核心概念和框架上的進一步拓展。我們擬梳理出理論研究的幾個核心概念,來大致呈現社會學理論研究新的進展。權利研究。
  • 回應「滿分作文」,公眾關切不能止於「叫停」
    「叫停」雖堪稱回應關切應對及時,但遠不足以平息坊間公眾追問。先前公開消息,某地一退休媒體人向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實名舉報,稱陳既擔任高考作文閱卷組長,又編寫出版高考作文書、開設高考作文指導講座等,指其「既做教練員又當裁判員」,將「滿分作文」風波帶入深水區。公眾想知道的是,真相到底如何?毫無疑問,相關部門理應從速給公眾一個明白,還當事人一個清白(假如無事的話)。
  • 面對世界的苦難:社會學如何介入現實生活?
    作者=向畢陽 來源=《社會》 近些年來,隨著布迪厄的著作越來越多地被譯介到國內,以及眾多運用他的概念與理論進行的理論的或經驗性的研究陸續發表,布迪厄的學說,如場域和慣習的理論以及象徵資本、符號暴力和參與性對象化等概念,還有他所強調的實踐與反思的社會學立場等
  • 中國理論社會學研究:進展回顧與趨勢瞻望
    中國社會學理論自覺的具體途徑在於:對「兩類挑戰」做出自己的理論概括,對「傳統資源」做出自己的理論開發,對「西方學說」做出自己的理論借鑑,對「中國經驗」做出自己的理論提升。[7]  「中國社會學的理論自覺」的學術倡導引起了強烈的回應。
  • 堅守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傳統
    因此,在突破西方社會學理論傳統方面,國際學界尤其期待中國社會學家能有所作為,有所創新。 關鍵詞:西方理論;發展中國家;社會學;西方社會學;馬克思主義 作者簡介:   本報吉林訊(記者耿雪)在中國社會學界,曾有「南何北丁中間費」之說,即南方的何肇發、北方的丁克全和北京的費孝通。
  • 消費社會學研究的一個理論框架
    目前,國內學術界在消費社會學領域的研究大多是實證分析和現象的解釋,比較缺乏對於相關理論的建構,在理解中國的消費問題上也還是依賴西方的傳統理論,而缺少對於前沿理論的關注。本文旨在建立一個消費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框架。這是將西方較前沿的消費社會學理論與中國問題結合的一次初步努力,希望能夠為將來的理論建構打下基礎。
  • 「馴化」媒介社會學:理論旅行、文化中間人與在地學術實踐
    一些新聞學者積極嘗試「採用社會學實證方法所進行的受眾調查和對傳播與現代化的研究」(孫瑞祥,2004),這既沿襲了前蘇聯新聞社會學對受眾和輿論調查的強調,也呼應著當時中國自身對新聞改革和體制改革等問題的關切。
  • 上研好書 | 文軍:理論自覺與社會學學術場域的再反思
    社會學研究如果缺乏理論的想像和反思,就必然淪為對既定現實的無批判地肯定,這不僅就像一個先天不足而後天缺乏營養的孩子,難以在現代知識體系中立穩腳跟,而且勢必造成社會學功能的喪失、根基的虛化和想像力的枯竭。因此,在當前,大力提倡社會學理論研究的自覺性,加大學術場域的再反思,對於我們重新認識社會學的學術品質以及社會學家的學術實踐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2018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章節講義三
    實際上,西方社會學的第二發展階段就是以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在這方面所做的嘗試開始的。韋伯提出要以個人行動作為社會學分析的基本單位,要把各種不同層次的社會結構概念都轉換成可理解的行動。早期的帕森斯也接受了韋伯的這種理論立場,把社會行動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 社會轉型與當代轉型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脈絡
    當代轉型社會學研究的出現, 正是轉型理論研究與社會轉型實踐相互影響的產物。回顧當代轉型社會學研究興起的理論歷程, 我們發現專注於「傳統與現代」主題的社會轉型研究, 基於市場轉型的社會轉型研究, 聚焦於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轉型研究, 導向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轉型研究以及文化視域中的社會轉型研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社會學可能/如何有【範式】?理論社會學工作坊錄音稿(補遺)
    「元問題」在社會學領域一直沒能好好地作為一個討論點,即社會學裡面到底有多少種理論,多少個層面的理論?(目前)有很多種,是吧?大家都不會很仔細地去分「老大」,去分到底有多少種所謂的社會理論。(因此)會發現很多名詞被用得很混亂,有人講我是社會理論,有講社會學理論,這兩個用詞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