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體系#近年來,我國社會學紮根本土社會現實,在社會學理論領域取得長足發展,尤其體現在本土化理論的拓展方面。近日召開的2020年中國社會學學術年會「理論社會學」論壇,旨在共同探討當前國內外社會學理論新觀點、新視角及未來發展。與會學者圍繞「對經典與現當代社會學理論的闡釋與反思」「對社會理論新發展、新思想的研究」「社會理論發展與中國經驗」「社會理論與中國社會學話語體系的構建」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加強宏觀理論研究
長期以來,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以重視經驗研究、貼近社會現實為特色,學界對如何發展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多次展開討論。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成伯清認為,中國社會學研究近年來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從曾經以西方話語為中心走向了更多具有自主性的專門研究,如網絡理論、時空社會學、不確定與風險研究。歸根結底,中國社會學的理論思考要回應中國現實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急切、緊迫的問題。
學科自信是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也是學科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林聚任表示,學科自信依賴於話語體系構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話語體系已經引發學界共鳴,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經驗為構建中國社會學話語體系創建了良好基礎。學科自信的實現路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論路徑,注重發掘利用我國自身的話語資源,構建話語體系;二是經驗路徑,有競爭力的話語理論需得到社會實踐的有力支持,我們應在我國成功的實踐經驗基礎上,構建具有中國特質和中國立場的有生命力的話語體系。構建我國社會學話語體系具有理論和現實的可能性。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文軍分析到,當前的社會學過於強調專業性和學科自身的獨特性,導致社會學分工越來越專業化和職業化。社會學研究表現出碎片化、微觀化,缺乏追述宏觀社會現象和概括社會發展規律的能力。
社會學研究應從時間和空間上對社會歷史變遷進行整體把握。在北京大學教授謝立中看來,長期以來,社會學理論研究相對滯後於經驗研究,如果缺乏宏大理論,對社會現實的各項研究或將陷入各自為政、盲目進行的局面。然而,西方社會學家默頓提出「從經驗研究到中層理論再到一般理論」的經驗主義社會學發展道路在實踐中難以實現。事實上,社會學可以先形成一般理論,從中演繹出中層理論,再指導經驗研究,通過經驗研究檢驗中層理論及它們所出自的一般理論,進而逐步完善一般理論。
立足新實踐研究傳統經驗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社會學也面臨一系列新的理論思考。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少傑注意到,長期以來社會學的經驗論立場是對歐洲哲學經驗論的承繼,但是在信息化時代,傳統上被廣泛運用的地方經驗論和結構經驗論表現出局限性。「以信息為生產對象、主要資源和支配權力的信息化時代,是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網際網路活動而形成的超越地方空間新經驗,具有缺場性、脫域性、傳遞性、流動性、間接性、無邊界等新特點。」劉少傑認為,這需要變革社會學研究觀念,立足新經驗、面對新經驗,在與新經驗的緊密聯繫中研究傳統經驗,重視主觀性,在主體間的關係中觀察和分析客觀。
有學者將信息化時代稱為「後真相時代」。對此,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鄭作彧認為,由於人們接收的信息日益豐富,信息複雜性超過了人們能處理的程度,在當今社會,真實開始以一種不同以往的形式被建構出來。在網絡時代,學校教育與大眾傳媒是建構「當代真實」的兩種社會系統,我們的所知決定了我們的體驗。例如,大眾傳媒使用各種大數據和演算法推送數據給我們,讓我們無法了解世界的全貌,從而進入一個後真相時代。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趙萬裡提到,教育和媒體並不能完全隔絕人們的體驗,很多時候人們只是來不及體驗或只能選擇性地體驗。
建構社會治理研究的宏觀理論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舉措,社會治理研究成為近年來我國社會學的主要學術增長點之一。
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基於共同利益訴求、共同商議機制、共同行動規則的共建共治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必要前提,共享是共建的必然要求,二者的良性互動推動了共治的全過程實踐。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教授王力平表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既要深入剖析治理的社會邏輯,也要揭示新時代社會機制與社會力量的多面向和策略性傾向。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充分展現了科學性和前瞻性、本土性和全球性的高度統一,深刻揭示了堅持和完善社會治理制度同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邏輯關係。學界應深刻領會把握我國社會治理制度的深層結構和發展方向,不斷探索總結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新經驗,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走出中國話語的自信道路。
當前社會治理研究的基本特點是偏向技術性操作,缺乏基於宏大理論背景下的思考。成伯清提到,如果僅關注技術層面,社會治理研究易走向「矮化」,從而忽略對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的社會理論思考。未來我們應將社會治理創新放在社會學總體性的宏觀視角下進行分析,運用豐富的理論資源,思考結構性議題。
如何在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尋找甚至創造確定性,成為社會學面臨的重要課題。文軍認為,隨著各種流動性元素的增加,各種邊界變得模糊化,不確定性現象增加,社會學研究面臨挑戰。通過對風險與不確定性的研究,社會學研究的邊界不斷拓展。社會學對風險研究的最大貢獻在於,使人們認識到風險與社會緊密相關,風險問題深深根植於社會生活;同時,將「風險」與「不確定性」概念進行區分,並從風險治理引向了不確定性治理。社會學強調從社會、文化等角度共同探究風險問題,形成一種多元的分析方法,運用系統理論的方法加強對風險的不確定治理。「不確定性」社會學的研究範疇包括人類知識與技術的不確定性及其影響、社會身份與認知的不確定性、人生際遇的不確定性、社會關係的不確定性、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等。應對「不確定性」,制度創設是重點,通過對行動主體預期的引導和保護,向行動主體提供應對不確定性的社會建制,還應積極探索彈性治理的方式。
論壇由中國社會學會理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承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盧建如
精彩推薦: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組織召開深化中央巡視整改專題會議
考古工作的重大社會政治意義
以詩為墨的地理畫卷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