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考試院13日發布情況通報稱,浙江高考語文評卷組作文組組長陳建新在評卷結束後未經允許擅自洩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評卷細節,依規停止其參加國家教育考試工作。「叫停」雖堪稱回應關切應對及時,但遠不足以平息坊間公眾追問。
先前公開消息,某地一退休媒體人向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實名舉報,稱陳既擔任高考作文閱卷組長,又編寫出版高考作文書、開設高考作文指導講座等,指其「既做教練員又當裁判員」,將「滿分作文」風波帶入深水區。公眾想知道的是,真相到底如何?毫無疑問,相關部門理應從速給公眾一個明白,還當事人一個清白(假如無事的話)。通報稱,對網民反映陳個人其他相關問題,有關部門正在調查核實。即便如此,也不足以回應公眾所有關切。陳是否有事,充其量只是「滿分作文」衍生的連帶關切,因為公眾關切遠不止於此,且「靶心關切」也不在此。
從「叫停」通報看,監管者充其量只是對已發現的當事人違紀問題作出處理決定,後續調查核實似乎也僅劍指其個人問題,而似乎迴避了公眾對高考作文評分規則和標準的關切和追問。
事實上,公眾對「滿分作文」吐槽,正是緣起於技術層面爭議。熱議焦點乃是,這篇作文「配不配」打滿分。該文大量引用佶屈聱牙詞彙與生僻典故,抨擊者中不少人直呼「不知所云」,指摘該文堆砌典故、用語歐化、表意牽強,將其樹為典範勢必將語文教學引入歧途,更有激進者痛斥「侮辱了語文」。確乎如業內一些人所說,評價高考作文乃教育領域專業事務,公眾並非都具備專業水平,專業教師的評價才更靠譜。其實,這一點也構不成問題。既然高考作文關乎公共利益,公眾就有對「滿分作文」及其背後規則質疑、詬病、建言的權利;如果言之有理,就應開門納諫吸納民意,如果是不可行的外行話,則大可忽略不計。現實尷尬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一位曾多次參與高考作文閱卷的語文特級老師也如是吐槽:這篇作文,如果我們一般老師打分,應該會有42分以上,50-55分也都有可能。至於是否給滿分,就是一個導向問題了。給滿分的話,大家就會覺得此文是考場作文典範,值得學習的標杆,故一般老師不會給滿分。故作高深風氣不能開,這個文風不能倡導,否則學生沒有了自己的話,儘是一些艱深晦澀的引用。為什麼有很多老師反感?因為這已經是很明顯的導向了!事實上,這位老師的發言也代表了不在少數業內人士的專業意見。
回到高考作文評分規則,姑且不論事後公眾對「滿分作文」差評如潮,連事前打分老師意見也極相齟齬,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39分,第二位閱卷老師給55分。按照既定規則,作文將由第三位閱卷老師再次評判,結果第三位同樣給出55分,堪稱奇葩和讓人費解的是,最終作文審查組打出60分滿分,這也成為後來公眾普遍關切和質疑吐槽的焦點。如是評分規則是否科學?規則操作是否規範?滿分結果是否嚴謹?類似諸多公眾詰問,難道不值得相關教育機構反思忖度,並向公眾釋疑解惑,給公眾一個滿意答案嗎?
在高考總分中,作文分值權重大,評分規則直接關乎高考公平。由是,得分幾何事小,是否公平事大。公眾質疑高考作文評分規則,與其說是要向現行規則叫板,毋寧謂之希望促其更臻科學公平。作如是觀,回應「滿分作文」公眾關切,當然不能止於只對相關當事人「叫停」,而當有「請聽下回分解」。